
《背影》电子稿.doc
21页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925年10月背影原指人的背面形象,也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原型或依据,在古文中也指背景,是不少歌曲、诗歌、散文中的常用题材《背影》更是朱自清先生的名著《背影》是记实散文,朱自清作,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简介 朱自清(1898~1948),中国著名诗人,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长期居住于扬州,1948年在北平因胃溃疡逝世1916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入哲学系,参加过五四运动,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开始发表新诗1920年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多所中学任教,并撰写小说和散文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该花成为台州中学的校花1925年起 ,朱自清历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期间曾于1931年去英国留学,并漫游欧陆数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大任中文系主任,从事学术研究和杂文写作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作品收在《朱自清散文全集》里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春》。
曲折人生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写成《背影》 1927年,写的《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背影》被编入初二语文课本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病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文学道路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
遗著编入《朱自清选集》、《朱自清诗文选集》《雪朝》(1922年;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的合集) 《毁灭》(1923年;长诗) 散文: 《踪迹》(1924年;朱自清首本诗与散文集) 《背影》(1928年) 《欧游杂记》(1934年) 《伦敦杂记》(1943年) 《你我》 语文论述: 《新诗杂话》 《经典常谈》 《诗言辨志研究》 《标准和尺度》 《语文零拾》 《论雅俗共赏》 《书评与议文》《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出版,开明 《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出版,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出版,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96年出版,百花 《朱自清散文全集》1990年出版等 散文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