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史三书高中读后感.doc
30页治史三书高中读后感 读罢《治史三书》,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历史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回溯过去,它是一个包罗万象,广博而渊深的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时间结点、每一处的空间,都包含了政治、经济、人文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同一点延伸出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交织而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研究某一处时勿断章取义而以“面”钻研,条理系统化在断代研究时以一点向前回溯,不断延伸,拓展,编织一个完整严密的网络 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治史三书》,我看到了一位执着执拗的老人——严耕望先生,他将几十年的光阴倾注历史,当一旦确定了自己对于史学的兴趣和理想,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已见光明的未来,投入了卷帙浩繁的史学殿堂他以平实的语言,丰富的例子,把他的治史经验倾囊相授 我们了解了如何将浩繁琐碎的史料聚集整理,组织成文,并将枯燥晦涩的史学转化为平实缜密的文字史学者作为研究者,自己建立的研究重心代表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万不可跟风,随波逐流,丧失自己的看法史料是对一个时空,一个时代的记录喜新厌旧”,要不得,旧的史料中仍有许多值得挖掘之处 除了治史经验,严耕望先生还传授了他在治史时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验,我受益匪浅史学者需以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一个时代,并融入自己的见解。
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所以虚心接受,勇于修改自己的不当之处是治史人应具有的品质就如日本在中国史上的某些地方成绩比我们还高,我们在深思原因的同时,要尊重并汲取他们思想的精华但历史就如科学,万不可盲目崇拜,每一个观点有足够明确的证据,我们才能将之作为我们的参考整理史料的过程是一个怀疑的过程,在不同的史料中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事实,而这正需要我们去辨别,改正 治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选择了历史,就要有付诸一生的思想准备严耕望先生告诉我们,治史需要有远大的志气,要做到勤、毅、勇、谨、缓、和等几点在选择了历史,确立了未来的方向之后,我们需要制定严密的计划光说不做只会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坚持就成为了我们所必须的历史的兼收并蓄需要我们博览群书,每天固定的读书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论文写作的经常中断会让我们逐渐丧失对文字的掌控能力 曾听人说过,一个纯粹的人才最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将全部心力都倾注到了一件事上,心无旁骛要想成为一个治史人,专心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淡名利,避权位是先生的人生写照,他秉持着兴趣与求真的责任感、坚定力、戒浮躁,以开阔的胸襟谨戒执着作为后辈,我们所能做到的,是承接先生的品格,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去面对历史,钻研历史。
广博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向真正的治史人迈近 最近读了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肃然起敬通过这本书,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坚强而纯净的“学术人”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这比任何史学研究方法都更重要 在作者的中学时代,已经是崇尚理工科,大学文科毕业,多半找不到合适职业本来作者的理科成绩,一直为师友所看重,由于兴趣的原因,他却决然投靠历史系他当时的想法是:天下没有勤奋的人会找不到饭吃,只不过物质生活有好有差而已 并写道初出学校那几年,诚然有过近于断炊之虞但总的来说,仍是生活得不错,实处我预料之外” 我觉得,作者在高中时代,就能明确自己的志向,真是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他清楚的知道,承载这个志向需要付出的代价,并能能一以贯之,这要大智慧和大毅力若无此智慧和毅力,难免随波逐流,碌碌一生 正如作者的老师钱穆先生对他说的近人求学多想走捷径,成大名结果名是成了,学问却谈不上比如五四运动时代的学生,现在都已成名,但问学术,有谁成熟了第二批,清华研究院的学生,当日有名师指导,成绩很好,但三十几岁都当了教授,生活一舒适,就完了,真么能谈得上大成就你如能以一生精力做一部书,这才切实,可以不朽。
“你将来必然要成名,只是时间问题希望你成名后,要自己把持得住,不要失去重心如能埋头苦学,迟些成名最好 通读全文,作者可以说是没有辜负钱穆先生的希望的,作者写道:“例如我目前所写历史地理方面的问题,三十几年前就已开始准备,中间二十年毫无生气,几乎无人知道我在做这种工作但一旦开始写作,就每年可出若干篇……”在《唐代交通图考》的序言中,说“付出三十七年之岁月” 也难怪钱穆先生在1973年写给他的信中会说: 大陆流亡海外学术界,二十余年来,真能潜心学术,有著作问世者,几乎无从屈指唯老弟能淡泊自甘,寂寞自守,庶不使入有秦无人之叹 陆象山说过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此书读罢,才能明白朴实之途是什么样子的 《治史三书》是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总结自己研究历史的经验谈姑且先摘录几段以供明义: “几年前有一位颇有名的史学界朋友告诉我‘要用统计法治史’这话本不错,但史学问题哪都是统计法所能解决的 “一个谨慎的史学家写专门论著时要勤于检书,只说一句话,没有把握,就得去查,不可信口开河 “例如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要看些中国社会史、经济史、民族史、风俗史、学术宗教思想史各方面的书。
这是一法,但不是最好的最基本的方法,因为这些书是通过人家头脑所提炼出来的东西尽管是比较有了系统,但在你的学问中没有根最好一方面多看这些书,更重要的是就基本材料从头到尾的侃,尤其是在初入门阶段 “我的想法,新史料固然要尽量利用,但基本功夫仍然要放在研究旧的普通史料上 “最主要的是把前人未明白述说记载的重要历史事实用平实的方法表明出来,意在钩沉,非必标新立异 “不但要随时勇于修正自己的意见与结论,对于别人反面的意见尤要能容忍,若人家证据确凿,优于自己的论据,更当决然放弃自己的意见,公开接受人家的意见死抱着自己的看法,做无谓诡辩,只见其胸境狭隘而已 “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 “青年时代,应做小问题,但要小题大做;中年时代,要做大问题,并且要大题大做;老年时代,应做大问题,但不得已可大题小做 “要达到‘充实而有光辉’的境界,最主要的做法仍是老生常谈的‘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通论性的文章当以作者自己转述为主,尽可能少抄原料,除非原料极其重要而且原文本极简要不繁,这样可使行文简练,使读者易于领受,至于专门研究性论文,则相反的以录引为原则,自己转述只作辅助,而且只限于不太重要处。
“工作要诀勤、谨、缓、恒、定、毅、勇 “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历史研究的辅助工具,不能以运用理论为主导方法 以上仅为本人摘录出来的一小部分对自己较为有用的文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想深入了解严耕望先生的治史过程和途径,还需要通读本书,这里就并不是笔者可以作进一步阐述的了 我在大学本科四年也读了不少书,从国史到世界史,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重新回到了国史的世界中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中国的历史只可以用本国的治学方法来研究,西方的历史理论只能作为辅助,在关于历史的记述上,中西是一样的,并不是西方的就一定真实,其中隐晦之处不少于中国,只不过眼下吹捧西方有些过头了,不明所以的人自然而然觉得西方如何罢了但并不是说西方的一概不用,精华的我们还是要吸取的,让其为我所用也是治学的一种方法 但就整体来说,我现在读魏晋南北朝八史的时候,也仅仅是将有关职官、地理以及学术、民生等等重大事宜记录下来,但这样有个好处就是可以从中发现以前未能注意到或者是未能读到的材料,基本史料毕竟是基本史料,除却先秦史,其他朝代的历史都可以史料为基础进行研究,新史料能接触到的毕竟是少数,所谓“坐穿板凳”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很多时候读一本书给我留下最大印象是对某种现象的大谈阔论,或者作者高深的思想境界,或者以独特的见解,一针见血的批评而读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没有涵盖复杂大道理,更没有深不可测的哲理,以十分朴实又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丰富的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咨询十分方便的今天,我对很多所谓的史学家看法也在变化,如同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说,社会上流行的那些“失学通论”“史学研究法”这类的著作,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不管你道理讲的怎么明白,都不能代替自己去读原著如果说他的话有些道理,那么我就想什么叫“原著”,如何理解原著的内容,在原著里“原”的成分又是占几分曾在很多书本上不少人大谈原始社会部落生活和集体活动,我当时觉得十分纳闷,除非他是活在几千年前的怪胎,不然你如何知道那时候部落状况记得曾在上中学时候历史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发问,什么是历史没有人能回答出来,都以为应该有个比较规范的答案,而老师说“历史就是正在过去的那一刻就是历史”,其实历史本身的定义一样都是那么简单而老生常谈的东西,我总喜欢把问题想的复杂化,其结果是弄得是非对错难以分明 而在严更望的《治史三书》里,他以自身的深厚而丰富的经验来讲述治史方法和技巧,虽然很多针对性的例子和涉及到相关作者研究唐史及魏晋南北朝史,在阅读过程中难以理解。
但这并不印象我对此论著的理解在此书第一篇开头一节讲“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中探讨“专精”与“博通”的关系,“专不一定能精,能不一定有相当的博;博不一定能通,能通久不一定有相当的博为要专精,就必须要有相当的博通各种学问都是如此,尤其是治史因为历史牵涉到人类生活的各层面,非有相当的博通,就不可能有专而能精就如作者所说因此就很难有青年史学家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要博通的重要性,特别是很多喜欢进牛角尖的学者,就凭看几本书和看个别的现象大胆推断这类所谓的学者不仅大大贬低所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更可怕是误导很多盲从的年轻人因此在我看来“专精”只是我们所要发展的方向,要达到此目标必须以“博通”为基础,脱离的“博通”的“专精”仅仅是一味片面的看法和没有根据的道理如同宗教学家缪勒所说“只知其一,实其一无所知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局限在很狭小的范围内,自己感觉什么都懂一点,而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却变得措手不及,我从下手因而无法走向“专业”方向比如我们身为一名研究藏传佛教的学生,对世界其他宗教没有总体的了解,怎么能证明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是值得学习和研究这点上很多人没有走出去看看,总在自己文化范围内评价自己。
虽然在文化相对性上讲,一个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但这些都必须在“博通”的前提下能够看的更加清楚 在此书第二节上讲“几条具体的规律”里画龙点睛地告诉我们几条最基本的规律,每几条的内容看似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而此书的最主要的特点也就是在这里第一点谈到,任何时候“尽量少说否定话”,那么不显眼一句话如果不是事先没有谈到其学术价值,要我老实交代,此书在我的眼前停留的时间可能不会超过一分钟后来细想默默感叹大师不平凡的智慧接下来就是“不要忽略反面的证据”这更是说道我的心里,平时写写东西时总是尽量搜集有利的证据,因此达到自己所要证明的观点,而反面的证据不仅不屑一顾而且担心更多人能以此反驳在接下来第三节里谈到我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论题选择,带着从能找到一些答案或者帮助的想法去认真阅读作者讲述了不少看法,其中“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中作者谈到“我们为研究工作,最好多做具体的问题,少讲抽象的问题研究具体问题,用可靠的史料,下深刻的功夫,一定能获得客观的成绩,而且所获得成绩比较容易站得住脚具体的问题似难实易,而抽象的问题似易实难,因为具体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点对于我们最大的指导,至少是在我看来如此其后谈“自己的能力与材料的情况”,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选择题目,而要看自己的能力,长处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和一时冲动去选择自己能力以外的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