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域分析.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4962240
  • 上传时间:2017-1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59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域分析罗勇一、引言客家民系形成于何时?形成于何地?这是上前客家学界有待进一步商榷的两大问题本文着意于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域分析但是,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必须对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本人所接触到的材料,到目前为止,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代表性的看法至少有以下几种:五代至宋初说此说的创言者是罗香林他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说:“客家这系统的形成,大体已晚在五代至宋初 ”邓迅之在《客家源流研究》一书中,赞同了这一观点陈运栋在《客家人》一书中提出:“客家民系于宋末成为一种新兴的民系, ”“宋朝末年,蒙古南侵,梅州一带客家,随文天祥起而抗元,战败而伤亡殆尽” , “其他各地的客家,只好又逐渐迁入,终于形成了中华民族中最坚强的分子——客家民系 ”唐末至北宋说吴福文在《试论客家民系的形成》一文中,提出:“客家民系形成于唐末到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并就这一观点从唐末到北宋迁徙的客家先民规模、客家先民的分布、客家话与一些重要的客家文化事象开始形成以及客家先民心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1]清代说刘佐泉在最近出版的《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一书中,独树一帜,认为客家民系是否形成,取决于其集团的自学性意识是否形成。

      他指出:“客家高度的种族集团(民系)自觉性的形成,乃至客家民系最后形成的标志是清嘉庆戊辰(十三年,1808 年)客家学者徐旭曾先生所作的《丰湖杂记》 它可以说是一篇‘客家人宣言’ [2]”以上诸说各有理由,但又都不能令人完全信服这里仅提两点,以求教于方家第一,中原汉民之大量进入赣南闽西,是在第二次民族大迁徙时期,即唐中叶至唐末的黄巢农民大起义,特别是唐末的农民大起义,带来的迁徙运动是空前的这是学界的一致共识既如此,客家民系不可能在唐末五代就已形成,因为北来汉民此时还立脚未稳,无法自成一系第二,方言的差异应是民系判别的主要标志之一,即以现代人而论,人们还是主要根据方言的不同来分别不同的人群,如上海人讲上海话,广州人讲广州话等等客家人有“卖了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可见,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意识的强烈反映而国内语言学界一致认为,客家方言至迟在宋代已经形成这样,客家民系的形成也就不会在宋代之后据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客家民系的形成当在宋代前期关于这一观点,笔者将另著文详加讨论,在此恕不赘述确定了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域也就更容易把握了二、关于客家民系形成地的几种看法1、闽粤赣三省交接之三角地带说罗香林认为:“客家民系的形成虽与五代时候各个割据政权无涉,然以其在当时所处的地域为南唐以南,五闽以西,马楚以东,南汉以北的地带,即闽粤赣三省交接的三角地带,各个割据政权的融化势力,既不能支配他们,而适以环绕他们,使他们保持了传统的语言习俗,而与其四周的民系相较,则一者已为各别混化,一者仍为纯粹自体,对照起来,便觉二者有点不同。

      因此而他人遂觉其为另一系统,而其人亦自觉其是另一系统,这样在意识上和观念上便成了客家这个民系 ”[3]2、赣南说邓迅之认为:“明朝以来,有关客人源远的著述……大都以五胡乱华,晋2室东迁,为中华民族不屈服于异族统治的民族移徙,推断客人南徙,是始于是时的‘衣冠避难’……而且各书亦提及赣南迁到岭东,但均以岭东为主,而于南赣仅视作途径小住之地似未注意南赣才是客人自中原南徙的大本营梅州是客人再发展的策源地,在未徙往岭东被称为‘客’以前,宅居南赣已将近千年或三五百年 [4]”这里着重强调了赣南在客爱民系形成中的重要地位据此,有的研究者进而提出了“赣地摇篮说法” [5]3、宁化石碧说刘善群在《客家人与宁化石碧》一文中说:“石碧在客家史上,占着重要地位,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温床和摇篮,是客家祖居地” ;“客家民系的形成……从空间看,是在大批进入宁化及其石碧之后和迁出宁化及其石碧之前,也就是在以宁化及其石碧为中心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 ”[6]以上三说,第一说由于当年罗香林先生受历史条件的局限,所据方志和谱籍材料不足,立论不免疏于精确二、三说则不免有囿于一隅之嫌笔者认为,探讨客家民系的形成地,目的在于弄清客家人的历史,必须让材料和史实来说话,主观地去争什么“正宗”和“摇篮”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无济于事的。

      客家民系究竟形成于哪里?其地域范围有多大?除了从当时的地理环境进行推演分析外,更重要的是要认真考究谱籍中的姓氏迁徙和史志中记载的人口资料以及其他一些文化事象,才能取得较为科学的历史结论本人不揣冒昧,试将一点粗浅看法笔录以下,请专家和同仁指正三、客家民系形成于以赣南为主的赣闽边区第一,地理条件——大山长谷,赣闽相接,客家先民的天然驻足地赣之为郡,处江右上游,地大山深,疆隅绣错,握闽楚之枢纽,扼百粤之咽喉,汉唐以前,率以荒服视之 ”[7]这里除布满丘陵外,更处于大山环抱之中,北有雩山,东有武夷山,西有罗霄山,南有大庚岭和九连山源于东西两侧山中的贡水和章水,交合于虔州古城下,汇成千里赣江奔腾北去秦代,经过赣南越梅岭而进入广东南雄,曾经是秦开辟的由中原通达岭南地区的四条“新道”之一隋开凿大运河及唐凿通梅岭驿道后,从中原沿大运河南下,经扬州,溯长河而入鄱阳湖,再逆赣江、章江而上至大余,踰梅关而进入南雄,然后顺浈水到达广州,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所以,这里虽被视为荒服,却开发较早,秦汉时,赣南地已设治唐时发展为赣县、虔化、南康、雩都、信丰、大庾、安远等 7 县玄宗开元年间,有户 37600 户。

      [8]闽西与赣南毗邻,亦为山区地带这里河流众多,经江西南丰和抚州入鄱阳湖的抚河,以及经闽中明溪、三明而入闽江的沙溪,其源头都在宁化县境赣江东源贡水和经闽西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成为韩江的汀江,其源头则在长汀县境虽有武夷山之隔,但自古赣南、闽西两地交通十分便利仅陆路而言,从赣南东端的石城县城至闽西,就有三条大路:一条自南门二十五里至大畲桥宁化县交界,为东陆大路;一条自南门九十五里至迳口长汀县黄竹岭交界,为南陆大路;还有一条自东五十五里至宁化堑头交界 [9]这几条交通要道,把赣南闽西紧紧联系在一起,虽有地界之分,但在文化地理上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闽西设治迟于赣南,西晋时始设县治至唐代,正式置汀州玄宗开元年间,汀州领长汀、宁化二县,有户 4680 户 [10]赣南与闽西山水相依,紧密相连,形成广阔的山区地域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农耕,且已有一定的开发,又远离中原战火这样的地理环境,正是接纳大量离乡背井的北来汉民的理想“乐园” 3而据有关史志的记载,处于比闽赣边区更纵深的山区地域的梅州,却开发较迟直到唐代中叶,仍处于比较荒野的状态,所谓“人烟稀少,林菁深密,野象横行,鳄鱼肆虐,瘴气熏人。

      ”这里跟潮州一带一样,主要居民是“蛮僚”(畲族的前身) ,汉人极少如唐名相李德裕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7 年)被贬潮州路经此地,曾用“五月畲田收火米”的诗句来描述这些土著居民的古老生产耕作方式 [11]对于这样一块化外之地,经过长途跋涉而人困马乏的客家先民们一时还难于抵达,也畏于抵达只有当他们在赣闽边区生息繁衍了若干代,积蓄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基础,而又迫于新的战乱或由于自身的繁衍发展需要寻求新的生存空间时,举行较大规模的群体迁徙,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第二,谱籍资料——客家先民的集合地研究客家历史,谱籍是重要的史料依据,这点罗香林在他的著述中早有论列,并努力践行之客家人的谱籍,经“” ,虽多有毁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家谱敬若神灵,千方百计加以保护、珍藏,故至今留存在民间的亦不少如 1980 年——1984 年赣南各县在进行地名普查和编辑地名志的过程中,就发现和查考了族谱、家谱、草谱等 1100 多种 [12]当然还有一些没被发现的从有关谱籍资料中可以看出,从西汉末年开始,已有中原汉民陆续举族南下进入赣南闽西山区如:《张氏流传世谱序》载:“西汉末年,王莽当权,时元治元年九月十三日,一祖带领男妇族人众多,过扬子江,分住下塔衢州(在今浙江) 、抚州、福州、韶州、汀州、赣州等处 [13]。

      石城《井溪村郑氏六修族谱》载:“晋怀帝五年,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子者多南迁奔吴, (郑氏)辟居豫章西山龙园梅井坪, ”至“晋义熙八年壬子(412 年) ,兄弟迁徙南康郡揭阳县石鼓逮速……后移居南桥岭 ”梅县《丘氏族谱传序》云:“河南丘氏,先世自东晋五胡云扰,渡江而南,入闽南而汀之宁化石壁 [14]宁都《松阳赖氏重修族谱》记赖氏:硕公于东晋安帝时避难从浙江松阳县徙福建转迁肖田浮源南朝元嘉初,因遭水患,仲方、仲坚兄弟漂流至雪竹坪(今梅江镇)定居……但是,直至唐末以前,客家先民还大多滞息于河南西南部、安徽南部西部和江西中部北部 [15],迁入赣闽边区的总的说来是零散的,且“人数无多” [16]不能形成“酝酿成系”的势力唐末黄巢之乱,全国云扰,民无宁居,唯赣南,闽西及粤东部东北部幸免于祸,堪称乐土于是,大批客家先民从原滞息地再度南迁,进入赣南、闽西这种迁徙过程直至五代之季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列举了 19 个姓氏族谱,来说明这一时期客家先民进一步南迁之众,其中到达赣南闽西的占 17 个,包括孙中山的远祖孙誗,也是这一时期迁入赣南的此外,考察赣南闽西现存的谱籍和史志资料,也发现不少姓氏是这一时期迁入的。

      如赣南方面:宁都陈氏,唐昭宗时从九江义门迁东山坝;廖氏,原居浙江松阳,五代后唐同光二年立籍肖田黄泥排;谢氏,五代后晋开运年间从吉州河口徙赖村女冠;胡氏,唐天祐间从金陵迁居肖田坪湖岭 [17]石城毕氏,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955 年)避兵乱从抚州乐安迁石邑毕家4屋;龚氏,五代南唐初从浙江迁石城屏山龚坊建村 [18]南康:横市田心吴氏,唐末从遂川和年迁来;唐江镇卢氏,唐末从福建堪下迁来 [19]兴国:高兴小春王氏,唐末从吉安富田迁入;社富东韶刘氏,唐末从福建迁入 [20]……当然,唐末五代迁入赣南的姓氏远不止这些,如仅石城一县,从西晋末年至五代南唐石城建县的 600 多年间,先后迁来邑境定点群居、开基建村的就有郑、余、傅、胡、温、许、赖、廖、杜、严、花、杨、鄢、洪、汤、何、金、联、李、王、毕、龚、熊、高、雷、蓝、罗、邓、朱等 29 姓居民, [21]其中不少就是这一时期迁来的至于闽西方面,仅宁化一县,据刘善群先生的统计,这一时期迁入的姓氏就达 29 个,而此前迁入者仅 5 姓, [22]足见这一时期客家先民迁入之众这一时期,迁达粤东部东北部的也有,如罗香要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所列举的 19 姓中就有两姓,即古姓和罗姓。

      然而跟赣南闽西相比,仍属少数从地理形势和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两方而进行考究可知当时北来客家先民大体从三路进入赣南闽西;一路出鄱阳湖逆赣江而上,进入赣南各县;一路出鄱阳湖,逆抚河、盱江,进入赣南的宁都、石城等县或闽西的宁化、长汀等县;一路从浙江方向越仙霞岭,沿武夷山东麓南下,进入闽西地区他们到达赣南闽西后,有些又通过宁都、石城——宁化、长汀这一交通带,发生双向移动,最后定居下来如:罗氏:“迨下唐僖宗之末,黄巢作乱,我祖仪贞公,致仕隐吉,因家吉丰长子景新,徙赣州府宁都州,历数十年,又迁闽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成家立业 ”(《江西罗氏大成谱》 )钟氏:“向公为江阴太守,时因军乱大变,自颖川逃难,在江西于都县竹子坝阱篍乡住后流在福建宁化县白虎村,安家乐业 ”(《松口钟氏族谱》 )石城高氏,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59) ,从福建宁化迁石城横江烂泥坑《石城高氏族谱》 )第三、人口繁衍壮大——客家民系的形成地客家先民定居于赣南闽西以后,经过北宋前期的和平发展,繁衍数代,人口壮大,终于在这一地域形成为一支独特稳定的民系,即客家民系数现举史志中的人口资料说明之赣南,唐宪宗元和中(806-820)有户 26260 户。

      [23]北宋太宗淳化元年(990 年) ,从虔州析出南安军,两州军共领 13 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3考试版A4含答案.docx 高中英语考试各题型突破攻略听力篇高一高二高三的都要看.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1考试版A3含答案.docx 高中英语考试各题型突破攻略语法填空篇高一高二高三的都要看.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2考试版A3含答案.docx 高中英语考试各题型突破攻略完形填空篇高一高二高三的都要看.docx 高中英语考试各题型突破攻略作文篇高一高二高三的都要看.docx 高考政治如何规范化答题?.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3考试版A3含答案.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2考试版A4含答案.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1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29课含答案.docx 日历表2028年日历中文版纵向排版周一开始带周数带农历带节假日调休安排1.docx 日历表2028年日历中文版横向排版周一开始带农历带节假日调休安排1.docx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课时练第7章《3 平行线的判定》含答案解析.docx 日历表2029年日历中文版横向排版周一开始带周数带农历带节假日调休安排1.docx 日历表2028年日历中文版纵向排版周一开始带周数带农历.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同步测试-有余数的除法含答案解析3含答案.docx 日历表2028年日历中文版横向排版周一开始带农历1.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同步测试-总复习含答案解析-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x 日历表2028年日历中文版横向排版周一开始带周数带农历1.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