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碘地方性甲状腺肿研究进展(之一).pdf
14页医学生高碘地方性甲状腺肿研究进展(之一)文字表述:关键词: 高碘地方性甲状腺肿研究进展 1 9 8 0 年,我国在河北省渤海湾海滨发现了高碘地方性甲状腺肿[1 ],1 9 8 3 年,于志恒在高碘甲状腺肿综述中作了较系统的论述[2 ]此后十几年来,在这个病的流行范围、临床与化验室检查、并发疾病、发病机理以及高碘对儿童智力影响等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现根据国内外主要文献进行综述1 流行病学1 . 1 国内: 1 9 8 3 年之前,我国高碘地方性甲状腺肿(以下简称高碘地甲)仅见于河北与山东省的渤海湾海滨和新疆自治区的奎屯乌苏山前倾斜地带,其流行情况,在高碘甲状腺肿综述中已作了叙述1 9 8 3 年,河北省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了高碘地甲的调查[3 ],证明在属平原地带的,保定地区的新城、雄县;廊房地区的永清、固安县以及邢台地区广宗和威县;山东省[4 ],亦在属于平原地带的梁山,德州等县低洼盐碱地区发现了高碘地甲病这些平原地区的高碘地甲病与滨海不同的是,由于浅层高碘水所致, 而且基本以村为单位,散点式存在,不像渤海湾海滨那样可以乡连乡、县连县地形成大片的病区除去河北山东外,钱启东报告了位于内陆地区的山西省孝义县的高碘地甲病[5 ],病区处于盐碱低洼地带,系由于饮用浅层高碘水所致, 水碘均值为5 3 3 . 8 μg / L ,尿碘中位数为2 4 2 8 . 5 μg / g . C r ,甲状腺肿大率为3 2 . 5 4 %(3 4 6 6 人);刘德润报道[6 ],在山西省晋中盆地十来个县的部分乡镇中存在高碘地甲病。
1 9 9 3 年,王永臣等报告[7 ]在位于黄河下游的滩区—河南前台县发现高碘地甲病,源于饮用浅层高碘水,水碘均值为1 0 5 9 . 8 μg / L ,尿碘中位数为9 2 4 . 9 μg / L ,学生甲状腺肿大率为2 2 . 4 %(3 6 7 人);1 9 9 4 年,赵福生等报告[8 ],内蒙古土右旗发现了水源性高碘地甲病,水碘范围为3 8 0 ~1 7 5 7 μg / L ,尿碘中位数为1 1 5 1 . 7 μg / g . C r ,甲状腺肿大率为1 0 . 8 4 %(2 7 1 2 人)1 9 9 7年,赵金扣等报告了江苏省丰县与沛县的高碘地甲病[9 ],同样源自浅层高碘水丰县的华山乡,水碘范围为5 2 0 ~1 8 7 5 μg / L ,尿碘中位数为9 3 1 . 5 μg / L ,学生甲状腺肿大率为2 3 . 9 0 %(1 9 7 人);沛县的张家乡,水碘范围为3 9 7 . 0 ~6 4 0 3 . 3 μg / L ,学生甲状腺肿大率为1 5 . 5 0 %(5 5 9 人)这样从1 9 7 9 ~1 9 9 7 年,我国已先后有河北、新疆、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及江苏7 个省和自治区发现了水源性高碘地甲病,水碘范围为2 2 8 . 8 μg / L (黄骅县东高头)~6 4 0 3 . 0 μg / L (沛县)尿碘范围为9 1 2 . 0 μg / g . C r 到2 7 8 0 μg / g . C r ,甲状腺肿大率范围为1 6 . 2 % ~6 0 . 6 % 。
另外,安徽太和县亦存在高碘水地区,人群中尿碘亦高但尚未发现高碘地甲病1 . 2 国外:国外关于高碘地甲病的报告较少,日本是碘摄入量很高的国家6 0 年龄S u z u k i H 曾报告北海道居民因食用昆布引发了高碘地甲病[1 0 ]1 9 9 3 年N a g a t a k i S 报告[1 1 ],京都、北海道、东京、大阪与名古屋的大学生中,尿碘范围为7 3 9 ~3 2 8 6 μg / L , 学生甲状腺肿大率为8 . 9 %(9 3 5 人)弥漫性甲状腺肿为7 . 2 %,结节性甲状腺性肿为1 . 7 %碘的主要来源是海藻类食品,如一碗海带鲜汤约含碘5 m g , 以海藻胶为原料制成之口香糖亦含碘不少美国本是个地方性甲状腺肿广泛流行的缺乏碘的国家[1 2 ],自2 0 年代初即供碘盐,碘(K I )与盐的比例为1 ∶1 0 0 0 0 ,但只限桌盐,且市场同时出售非碘盐但除碘盐外,在动物饲料,食品工艺,食品消毒,化学工业中广泛用碘,所以7 0 年代B a s k e t 研究组估计,美国男性成人每日碘摄入量在5 0 0~1 0 0 0 μg 之间,并有加速上长的趋势。
根据在密芝安、肯塔基州等五个地区的调查:尿碘均值为4 5 2 μg / g . C r ,甲状腺肿患病率为6 . 8 %;但与过去不同的是:不是尿碘水平越低的人群中甲状腺肿患病率越高,而是尿碘水平越高的人群中甲腺肿患病率越高如密芝安州蒂肯西,尿碘为5 3 5 ±1 9 3μg / g . C r 甲肿患病率为9 . 8 %;而佐治亚州萨凡那,尿碘为3 4 4 ±2 1 3 μg / g . C r , 甲肿率只为4 . 4 %;同时有甲状腺肿者尿碘均值也都高于无甲状腺肿的配对对照组这就提示美国现存的甲状腺肿可能主要是高碘甲状腺肿,是由碘盐和多种途径混入食物中的碘共同形成的在第三世界国家,M e c u l l a g h 等在新内亚用碘化油防治甲状腺肿研究时发现[1 3 ],患病率低的儿童中于注射碘化油后,甲状腺肿患病率增高,而且1 0 岁以上的女性十分显著,在伊朗和伊拉克亦有用碘化物防治地甲病过程中学生甲状腺肿大率升高的报道2 高碘地甲病的临床表现2 . 1 甲状腺形态[1 4 ]:高碘甲肿与缺碘甲肿在外观上几乎无任何不同,但触诊时高碘甲肿比较硬实一些解剖出的新鲜甲状腺:高碘者呈浅灰白色,触感韧实;而缺碘者外观鲜红,质地软,二者极易区别。
在光镜下[1 5 ],高碘甲肿的滤泡腔显著扩张,滤泡腔间的间隙狭小,毛细血管稀少,有的滤泡互相融合形成巨形滤泡,滤泡腔内充满浓厚深染的胶质滤泡上皮细胞呈单层,形状扁平、核小浓染,组织相属于胶质甲状腺肿在电镜下:则见扩大的滤泡腔内充满电子密度高的胶质上皮细胞扁而薄,细胞器成团存在胞核呈梭形,有的已破裂坏死,内质网扩大,线粒体减少基质不均匀,嵴有的清楚有的模糊细胞内溶酶体减少,有胶质滴滤泡上皮细胞游离细微绒毛即少又较短,细胞连接复合体少2 . 2 甲状腺激素:在我国高碘区进行的调查证明,血清T 4 、T 3 与T S H 高碘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不同地区之结果大体一致在高碘地区从未出现过像缺碘地区那种T 4 低,T 3 高,T S H 高的现象1 9 9 1 年,陈新华等在河北省渤海湾滨海高碘区的调查显示[1 6 ],高碘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T 3,F T 3 ,T 4 ,F T 4 ,T S H 与r T 3 均无显著区别,但高碘各项激素水平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之百分比都高于对照组,特别是血清F T 4 与F T 3 升高的百分比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 0 1 ),提示高碘使甲状腺激素之分泌发生了改变。
在动物实验中几乎都是高碘组血清T 4 高,低碘组血清T 4 低[1 7 ],而且从低碘到高碘有随碘摄入量增加血清T 4 水平也升高趋势,而且高碘组的血清T 4 都显著高于低碘组(P <0 . 0 1 )血清T 3 则与T 4相反,高碘组低于低碘组并有碘摄入量越高T 3 水平越低的趋势,但不像T 3 那样显著2 . 3 甲状腺吸1 3 1 碘率与碘摄入量的关系:甲状腺吸1 3 1 碘率与碘的摄入量成反比,所以我国各个高碘区甲状腺吸1 3 1 碘率普遍很低,主要决定于尿碘水平[3 ]如河北晋县,尿碘为1 3 0 μg / g . C r时,甲状腺吸1 3 1 碘率为3 0 . 2 5 %;东光尿碘1 9 7 μg / g . C r 时,吸1 3 1 碘率为2 4 . 2 8 %;永清尿碘为4 9 6μg ,吸碘率为1 2 . 8 6 %;新城尿碘1 0 6 6 μg ,吸碘率为8 . 8 0 %;广宗尿碘为1 4 7 2 μg ,吸碘率为6 . 6 0%,而江苏徐州碘为1 9 2 0 ~1 9 6 1 μg / L 时,吸碘率低到5 . 0 2 %我国高碘地甲病区人群的尿碘都在10 0 0 μg / g . C r 以上,所以甲状腺吸1 3 1 碘率都在1 0 %以下。
甲状腺吸1 3 1 碘率的第二个特点是峰值前移1 9 8 3 年,杨英奎在山东高碘区已观察到甲状腺吸1 3 1碘率峰值前移[1 8 ]1 9 8 5 年,陈新华在河北高碘区观察到[1 9 ],高碘组(4 5 6 例)甲状腺吸1 3 1 碘率峰值前移者为3 4 . 0 %,而对照组峰值前移者只为1 . 7 5 %,二者差异显著2 . 4 尿碘水平:尿碘是反映碘摄入量的基本指标,所以尿碘值是确定高碘甲状腺肿的必备指标医学界曾长期认为,甲状腺肿的基本原因是缺碘;流行病学调查更证实,碘摄入量越少甲状腺肿患病率就越高,碘摄入量与甲肿患病率成反比关系但自7 0 年代末迄今我国已在7 个省和自治区的高碘区,特别是河北、山东两省进行了大范围的尿碘调查,尿碘值范围为9 1 2 ~2 7 8 0 μg / g . C r ,大多数尿碘值在1 0 0 0 μg / g . C r 以上进入9 0 年代,尿碘值改以μg / L 进行表达:王永臣等在河南黄河下游滩区调查的尿碘中位数为9 2 4 . 9 μg / L ;赵金扣等在江苏丰县之调查尿碘为9 3 1 . 5 μg / L ,如果折合成每日尿碘值,或每克肌酐尿碘值亦都在1 0 0 0 μg / L 以上。
于志恒等[2 0 ],根据在河北、贵州、山东三个省的缺碘、“适碘”、高碘地区的1 9 个居民点4 91 3 0 人口的调查中发现,水碘、尿碘水平与甲状腺肿患病率呈“U ”函数关系:当尿碘低于5 0 μg / g . C r时,尿碘值与甲状腺肿患病率成反比关系,这是缺碘甲状腺肿的特征,“5 0 μg / g . C r ”也正是国际公认的地方性甲状腺流行的起点;尿碘超过5 0 μg / g . C r 到4 0 0 μg / g . C r ,甲状腺肿患病率降至很低,但到尿碘超过5 0 0 μg / g . C r 之后,随尿碘的增加,甲状腺肿患病率显示逐渐上升,即尿碘与甲状腺肿患病率成正比例关系,这正是高碘甲状腺肿的特征当尿碘达到8 0 0 μg / g . C r 时甲状腺肿患病率为5 %,这就是高碘地甲病的标准了这个研究揭示,尿碘水平和甲状腺肿患病率具有双相性;有下线与上限两个阈值,其范围是5 0 ~8 0 0 μg / g . C r ,当尿碘低于5 0 μg / g . C r 时,碘越少甲肿患病率越高,即通常所说缺碘甲状腺肿,而尿碘高于8 0 0 μg / g . C r 时,尿碘越高则甲肿患病率越高,这就是高碘地甲病,而在缺碘地甲病起点与高碘地甲病起点亦即两个阈值之间,患病率在5 %以下的甲状腺肿则属于散发性甲状腺肿。
这就比较完整地解释了碘和低碘甲肿,高碘甲肿以及散发性甲肿的关系2 . 5 高碘地甲病的自然消长:我国渤海湾的高碘地甲病是于7 0 年代开发大港油田时给当地居民开凿深井水代替浅井水所造成的深井水比原来浅井水除去含碘多外查不出其它可致甲状腺肿的原因,而且在动物实验中不论用深井高碘水或加入等量K I 的蒸馏水均可反复引起来亨鸡或小鼠的甲状腺肿这种甲状腺肿的消长趋势如何?于志恒等曾观察到[2 1 ],随着引用深井高碘水时间的延长,甲肿患病率增高如河北黄骅县张巨河大队的2 8 8 9 名居民中,1 9 7 8 年饮用浅井水,水碘为3 4 . 5 μg / L ,甲肿率为2 . 8 3 %,该年改饮深井高碘水后,到1 9 7 9 年检查时水碘为3 0 6 . 5 μg / L ,甲肿率升至9 . 8 7 %;而到1 9 8 1 年,水碘为4 5 0 μg / L ,甲肿率则为1 9 . 8 %杨英奎观察到[1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