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秦汉长城及其沿线情况.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60062616
  • 上传时间:2023-09-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秦汉长城及其沿线情况秦汉长城近百年来,不断有中外学者对秦汉长城及沿线的城鄣烽塞进行考察,主要的有:公元1900—1916 年,英籍考古学家A.斯坦因曾三次进入甘新地区,对楼兰、敦煌等地的汉晋烽燧遗址进行考察和掠掘公元1930 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对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作过调查发掘公元1942 年,中央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曾对汉代玉门关、阳关及其以东的长城、鄣塞、烽燧进行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秦汉长城沿线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河北、辽宁等省区的考古工作者,又对这条长城进行过多次的勘查发掘勘查证实,秦汉长城是在战国秦赵燕三国长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它西起玉门关,东至辽东以远,直线距离6000 公里以上全线大体上可以分为东中西三段  秦汉长城的东段几乎全部沿用燕长城大约自内蒙古的化德县与商都县之间起,沿北纬42°往东,经河北省康保县南,内蒙古太仆寺旗、多伦县南、河北省丰宁县北、围场县北,向东沿金英河北岸横贯赤峰市,抵达奈曼旗土城子,藉牤牛河为天然屏堑,向北推移20 公里,在牤牛河东岸的牤石头沟又继续向东伸展,至库伦旗南部,进入辽宁阜新县东北根据《史记·朝鲜列传》“秦灭燕,属辽东外檄”的记载看,自阜新以东,秦对辽东的燕长城似未加以利用。

      近年在阜新、法库、宽甸、叆河发现的长城遗迹,从遗迹附近发现的城址和出土遗物来看,全属燕汉特征的遗物,未见秦文化特征的遗物如果把这些残段连成一线,西汉长城的东端应是《朝鲜列传》所云:“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  秦汉长城的中段约自东经114°以西至102°之间这段长城错综复杂,建置年代先后不同大致可分为南中北三线南线沿用秦国长城,西起自甘肃岷县,循东北走向,经临洮、渭源,宁夏固原,甘肃环县,陕西吴旗、靖边、榆林,循毛乌素沙漠东侧,越窟野河,北上内蒙古准格尔旗,直达黄河南岸的十二连城秦灭六国以后,蒙恬修长城以此为西段,汉初仍沿用汉武帝时,西翼防线北移到河西走廊,这条长城遂失去原有的作用  中段中线秦汉长城,大约横贯于秦时九原、云中郡境经勘查,遗迹由宁夏北上,穿越乌兰布和沙漠北边的鸡鹿塞,进入内蒙古以后,透迤在狼山北面岗峦之上,至石兰计山口,向东经固阳县北部,又经武川县南,沿大青山北,过集宁市,最后由兴和县北部进入河北省围场县境,与东段原燕国长城相衔接这段长城,除了利用战国赵长城以外,有一部分应是秦蒙恬所扩建  中段北线,即汉武帝时修筑的所谓“外城”武帝“外城”,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太初三年(公元前102 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鄣列亭至庐胸”,世称“光禄塞”或“光禄城”,或径称“武帝外城”。

      这是一条复线长城还是长城外的一些不相连续的城鄣列亭?历代史学家对此意见分歧很大近年来,有不少考古工作者进行过实地勘查,一致肯定它是一条复线长城,而且分为南北两条,只是对个别路段的走向看法稍有出入一种意见认为,武帝外城位于阴山以北,分南北两条,都向西北方向伸延,两条走向近似平行,间距5—50 公里左右南面的一条起自武川县境内,西越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向西北方向延伸,进入蒙古共和国境内北面的一条,东起达茂联合旗,西经乌拉特中后旗和潮格旗,伸入蒙古共和国境内,再转向南,与额济纳旗境内的长城相连接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两条外城都是东起武川县西部哈拉合的中线长城处,蜿蜒西北行,经达茂联合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西北进入蒙古高原北面的一条,一直伸延到阿尔泰山中;南面的一条,折向西南,与居延塞外的长城鄣塞相连接我们认为,像这样大面积的调查,出现个别路段走向出入是难免的看来应有统一的组织,全面的复查,辅以现代的科学测绘记录,才能取得最后的结论  西段长城系汉武帝经营河西走廊时修建,大约自额济纳旗的苏古诺尔湖畔起,沿额济纳河东岸至甘肃金塔县的北大河畔,西循北山山地南麓,经敦煌疏勒河畔,至玉门关为止。

      自玉门关往西,直到新疆罗布泊湖畔的古楼兰(鄯善),仍有不少汉代烽燧遗址,但已不见连接不断的城垣,故一般指玉门关为汉长城的西端  秦汉长城是军事防御建筑,所经地带自然环境差别甚大,修筑方法大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平地夯土筑造,山上石块垒砌,在陡峭的崖壁处,则利用崖壁作墙身,或稍加修筑而成;在两山夹峙的山口,则采用土石混合构筑一般他说,夯土筑造的长城,墙身大都毁坏不存,现在仅能见到墙基痕迹墙基宽4—6 米不等武帝外城”受自然侵蚀尤为严重,现在只能见到间断的缓缓隆起的土梁石块垒砌的长城,石墙下宽上窄或两壁垂直都有,高宽各4—5 米,保存较好不论夯筑石砌,有不少地段都遗留有屡次修缮的痕迹长城沿线的城郭鄣塞长城沿线内侧,遍设边城这些边城,多半属于屯戍性质,一般小于内地县城有的边城使用时间很长,与内地县城无甚差别城内有官署,有民居,有街道;城外有墓地,有的还附有城鄣、烽燧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秦汉长城沿线城址不下一百座其中托克托古城村城址、准格尔旗瓦尔吐沟城址、宁城县黑城子城址、奈曼旗沙巴营子城址等少数城址,可以确定始建于战国或秦代,西汉仍沿用;其他大部分城址应是西汉时期(主要是武帝及其以后)设立的  边城城郭一般用夯土筑造,除个别外,城门都设在南城垣正中。

      城垣平面有四种形式:(1)方形或长方形,一般每边长420—600 米磴口市布隆淖城址、兰城子城址和奈曼旗沙巴营子城址等属于这种形式  (2)呈回字形城垣内外两重,平面均呈方形外城垣每边长1000 米左右,内城设在外城内中间,每边长200—250 米官署设在内城,内外城之间为屯戍建筑和民居磴口市陶升井城址、乌拉特前旗三顶帐房城址、呼和浩特塔布秃城址等属于这种形式  (3)城中也设子城,但子城位于城内一隅,城垣规模略小于回形城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城址、托克托哈拉板申城址、奈曼旗西土城子等属于这种形式  (4)形状不规整夯土城垣有曲折,如杭锦后旗太阳庙等少数城址  在已发现的边城中,有十八座可与史籍记载中的秦汉郡县相印证例如磴口市布隆淖古城为朔方郡临戎县城址,乌拉特前旗三顶帐房城址为五原郡郡治,托克托县古城村城址为云中郡郡治,准格尔旗瓦尔吐沟古城为西河郡广衍县城址,丹东叆河尖古城为辽东郡西安平县城址,等等  长城内外,凡重要的关口和适于瞭望的地方,都设置鄣塞、烽台西起玉门关,东至奈曼旗沿线,发现不下数百处,有一部分已作了发掘  鄣塞是边城派出的鄣尉所在,规模较小,形同后世哨所一般设有围墙围墙有石砌,有土筑。

      平面方形,每边长数十米至100—200 米鄣门一般设在南垣,作瓮城形城四角有的向外斜出,形同后代“马面”设施公元1972—1976 年在额济纳河流域发掘的居延破城子甲渠候官遗址、甲渠塞第四燧遗址和肩水金关遗址,都属于这一类建筑内蒙古西部黄河北岸的乌兰布和乃格隆山口的鸡鹿塞、潮格旗“武帝外城”内侧的朝鲁库伦石城等,也属于这类建筑  鄣塞的耳目是烽台烽台用以警讯,都设在视野宽广的山巅或草原上,沿线罗列,间距0.5—1 公里,与长城距离不等有的设在长城上,有的设在长城附近,有的远隔数峰设在山巅上的烽台,一般由石块垒成,作圆柱形或圆锥形大小高低因地而异乌不浪山口东侧的一个石烽台,倾圮后实测直径10 米个别烽台四周加筑围墙设在草原上的烽台,大都以黄土夯筑而成,作圆锥体或方锥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基宽7—8 米,高3—4 米有的四周加筑围墙地处大漠戈壁的河西走廊和居延地区,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城鄣烽燧遗址敦煌西北地广人稀,盐碱特重,城鄣烽燧遗址保存最好有的烽燧,至今仍高10 米以上许多烽燧备用的“积薪”,依然整齐地在烽燧附近堆放着,甚至连攀登燧顶的绳索仍悬挂于燧旁,是研究汉代边防鄣塞烽燧制度的最丰富最直接的资料。

      参考书目1.文物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2.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概述辽宁省考古新收获》,《文物考古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 年版  3.唐晓峰:《内蒙古西北部秦汉长城调查记》,《文物》1977 年5 期  4.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文物》1977 年5 期  5.陆思贤、盖山林:《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年版  6.罗庆庚:《汉武帝长城复线刍议》,《考古与文物》1989 年3 期  7.李逸友:《汉光禄城的考察》,《内蒙古文物考古》总第3 期,1984年  8.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 年1 期  9.甘肃省博物馆:《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的发掘简报》,《文物》1981 年10 期  10.黄展岳:《秦汉长城遗迹的调查》,《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400—406 页,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