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谈比较法在鉴赏教学中的运用.docx
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例谈比较法在鉴赏教学中的运用例谈对比法在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郑扣莲 如何率领学生举行鉴赏教学呢?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说易做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对比法是鉴赏教学中的一种具有较强直观性和启发性的教法下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为例,谈谈对比法在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一、思想内容的对比 婉约词章,离不开“个人情怨”这个主题,但就概括作品而言,这个主题又各具特色 柳永的《雨霖铃》是借“秋江伤离”的场面,描写表现“羁旅行役”者的苦痛;而姜夔的词《扬州慢》却是以初历扬州者的所见所感痛写“黍离之悲”,抒发漂泊者消极苍凉的爱国之情粗看两者皆是抒写个人情怨,细读那么不难品出两词思想定位的上下缘何如此呢?两位词人的生活时代和个人际遇便是最好的阐明 柳永生活在北宋中期那个所谓升平日代,但上层社会对文人墨客的要求总是苛刻的,文人墨客的遭际并不如意,登仕途者尚有“人生如梦”的慨叹,屡遭贬抑者就更不免落魄,人生际遇、仕途得失凝结了他们的目光,也铸就了他们吟咏的主题所以《雨霖铃》只能表现柳永对个人遭际的怨和苦失意潦倒,本可以歌诗赠答聊慰愁怀,但自己注定是个漂泊者,与友人情再深意再切,也难免凄怆离别,自己只是个以“晓风残月”为伴的孤独旅人,几多失意几多苦痛尽在不言中。
词人虽然示意了对生活潦倒的不甘,虽然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勾画得神情逼真,但这也仅是个人无奈的情怨罢了 而生活在宋金对峙、战乱迭起的南宋中后期的姜夔,是个终身不曾仕进的漂泊者,在对满目疮痍破碎的祖国山河,他就不能只关注个人的遭际,还要像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那样,时刻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他的《扬州慢》能以眼前所见寄寓所感,又以联想、想象来比较今昔,以过去繁盛与今日破败的猛烈反差,抒写山河破碎的哀痛和空城戍边、清角吹寒的忧痛范文网 )虽然只能面对“波荡月冷”,感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但这种“情怨”终究超越了“个人情怨”,表现出词人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对战乱的无比痛恨,道出了一个漂泊者的爱国心声 综上所述,好像的生活际遇可使不同的作家在艺术风格上趋同,而不同的时代背景又使对生活的关注趋异,以至词人的思想定位不同,进而促成作品选材和主题定位的差异所以,柳词走不出个人情怨的狭小天地,而姜词《扬州慢》能突破个人情怨来表现爱国这个永恒的主题因此,了解的生活时代和生活际遇,应是教师教给学生鉴赏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方法,而这个方法的传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比 二、布局艺术的对比 《雨霖铃》和《扬州慢》都是慢词,词体布局上都分上下片,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两词的主题不同,情感脉络不同,因而两词的虚实结合形式和布局层次安置又各具特色。
《雨霖铃》上下片各有三层上片叙临别情景,起笔三句道出别离的时令与场所,以雨后苍茫暮色点染空气,示意浓重的离愁,给全词定下哀切的基调紧接四句写船家促行,别离者难舍难分,极写情感变化,将别情形象化后二句以“念”字领起,揭出别后一幕,浩淼烟波,沉沉暮霭,衬出孤独旅人的哀怨与离愁下片融情于景,深化离愁,头二句紧扣上片重笔写情,更浓烈地渲染“秋江伤离”的愁绪紧接着一问一答,将离情别绪融入眼前景物,人与物化,情与景融后四句由前层的“今宵”写及“经年”,使那情那愁更深更浓更厚,难分难解难诉全词上片写实,下片写虚,虚实相因,以实衬虚,情感脉络忽张忽驰,情节布局大开大阖,把词人凄婉细腻的心绪倾泻得淋漓尽致,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扬州慢》上下片各二层上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起于想象,收于现实,条理井然,比较猛烈,前五句概述了过去扬州的繁华和眼前扬州的破败景象,构成猛烈反差,落墨处顿现兴亡之恨和伤乱之感后五句极写战乱破坏之彻底和空城戍边的严峻现实,笔四处哀不成抑下片通过联想和现实的对比,忆昔伤今,倾泻一腔悲愤,前五句借写“豆蔻词工”的前代诗人杜牧自况心境——面对荒芜空城,逸兴尽失,欷嘘难已。
后五句由前一层的联想回到现实,二十四桥波荡月冷,红药自生自灭,繁华销尽,动中见静,触目伤怀,怎不悲从中来?全词虚处起笔,实处落墨,虚实相间,层层相扣,四处比较,布局缜密,蕴含沉重 艺术布局的安置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主题不同,即使风格流派一致,布局形式也不成能一致正如这两首词,虽然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布局,但又各有千秋《雨霖铃》先实后虚,虚由实生,虚又衬实,各尽其妙,相得益彰;而《扬州慢》是虚实相间,由虚至实,实又转虚,虚实比较,构成想象与现实的反差,曲尽其妙,而主题尽显,实是匠心独运 总之,扣住主题,理清脉络,抓住特征,应是教师在鉴赏教学中教给学生的布局艺术鉴赏法,若在对比中举行传授,目的就不至落空 三、语言艺术的对比 婉约词章的语言一般脱不了“哀婉缠绵”这四字评语,但就概括作品而言,却往往是主色中突现异彩,共性中存在天性 《雨霖铃》落笔扣住“凄切”,奠定了凄清惨愁的基调,然后,无论是勾画“无语凝噎”的黯然魂销场面,还是抒写“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秋江伤离”之情,都掩盖在“愁”的浓雾里,使全词字字都带愁色悲音;而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把抽象的“别”字描摹得形神毕现,遣词造句真乃妙不成言;而且全词音韵平仄协调。
譬如“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平上去入四声兼用,音节嘹亮,顿挫抑扬;这样的炼词炼句炼音,使得词意悠扬曲折,似滞实流,似断实续,意蕴无穷正如前人所评日:曼妙悠扬,缠绵悱侧确实是婉约词的语言正宗 而《扬州慢》起笔直书“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似拙实巧,重重地叩动读者心弦,如是扬州到底如何?让人顿生敬仰表达出白石道人炼句的老辣紧接而来,荞麦、废池、乔木、清角、冷月等词语的使用,又陪衬出词人睹物伤怀之情,点染出悲凉的气氛,更表达了他善借景物特征抒写情怀的语言风格;而音韵平仄的高明处理,如“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去声字的运用,又造成了高亢而悲凉的音响全词起势临空,蓄力劲发,字字含悲,句句显恨,语短痛深,消极苍凉前人云:清空峭拔,悲切苍凉真是一语中的 语言艺术的鉴赏是个难点,但紧扣原文,把握情感那么是语言鉴赏的可行之法,而在对比中熟悉不同的语言特质,了解其运用语言的技巧,进而辨析其典型的语言风格那么更易让学生掌管 综上所述,运用对比法举行鉴赏教学,不但能使学生了解不同作家作品的天性差异,而且还能使他们更直接地学到有关鉴赏的学识和方法;既有助于教师走出“贴标签”式的鉴赏教学窘境,又有利于学生鉴赏才能的形成。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 221400)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