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人教版必修4).doc
1页4 柳永词两首【作者档案】柳永(?—约1053),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早年常出入于歌楼舞馆,应科举屡试不中,直至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相关链接】柳永“认”词有一次柳宜(柳永的父亲)默诵完后主的词曲,心里念着辛酸的往事不免老泪滂沱,不知何时柳永走到了父亲身后轻轻问道:“爹,你念的是什么文体竟这么动情?为什么字数有长有短,像诗又不是诗,平仄规律也不对,可是又比诗顺口些?”柳宜转过身看着儿子,脸上终于浮上慈祥的笑容:“看起来永儿还挺细心的,告诉你,这叫词,不是诗,这是能上口歌唱的词章,又叫词曲小令,依谱儿还能唱呢这是柳永第一次接触词作品简介《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谊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所以,有人说这是投赠之作(在宋代以长调来写景物的投赠之作,当以柳永所写的这一首词为较早),但词中描写景物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归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
作者用铺叙的手法,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北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平景象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雨霖铃》写于柳永仕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去外地的时候他一想到自己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失意孤独之感一起涌上心头这首词就集中表达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词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宋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后来简称词词的句式特征是兼有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不等词有多种词调(词牌),各种词调规定了词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
婉约派出现得较早,以唐代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的一些词已开其端,宋初欧阳修、晏殊、晏几道至柳永的词奠定了该派的基础,至秦观、李清照则登峰造极,而南宋姜白石的词,又在音律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婉约派的主要特点是:题材较狭窄,一般不超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豪放派的形成在婉约派之后北宋初范仲淹首开其风,苏轼继之而发扬光大,至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豪放派的主要特点是:取材广泛,除儿女之情、离别之思外,多抒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表现方法以铺叙、直陈为主;风格豪放恢宏,往往不为格律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