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整理】石油地质名词解释.pdf
4页第一章 1、 石油沥青类 :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的统称 2、 可燃有机矿产:石油沥青类和煤、油页岩等有机成因且具有可燃能力的物质统称 3、 石油的相对密度 d420 : 1 标准大气压 下 20℃单位体积原油与 4℃单位体积纯水的重量比 4、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这种特性,被称作石油的荧光性 5、石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石油时,石油能使其振动面旋转一个角度,石油的这种特性称旋光性 6、 石油的族组成:利用不同有机溶剂对岩石中可溶有机物或原油的不同族性成分和结构的化合物类型进行选择性分离所得到若干物理化学性质相似的化合物一般分离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组分 7 石油的组分:利用石油中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征将石油分成独自部分 ---油质、胶质、沥青质和碳质 8、干气(贫气):轻烃含量高 (>95%),燃烧时呈蓝色火燃;为纯气藏气 9、湿气(富气):重烃含量高,燃烧时呈黄色火燃;为石油伴生气 10、气藏气:指圈闭中具有商业价值的单独的天然气聚集 11、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产出的天然气。
12、溶解气:溶解在石油或地层水中的天然气 13、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流离状态的天然气 14、伴生气:凡是在油藏范围内与油藏分布有密切关系的气顶气、油溶气以及油之间或油藏上下方的气藏气,都称为伴生气 15、非伴生气:与油藏分布没有明显联系或仅有少量石油存在(但没有重要的工业价值),而气藏又十分巨大和重要的气藏气,都称为非伴生气 16、气体的饱和蒸气压力:某一温度下,将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最低压力,称为该气体的饱和蒸气压力 17、 油田 水:广义上: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层水油层水、非油层水) 狭义上:指油气田区域内的油层水 第二章 1、储集岩(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都称为储集岩(层) 2、含油气层:储集有油气的储层 3、产层:已经或正在开采的含油气层 4、盖层:指位于储集层上方,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主要起封闭作用的非渗透岩层 5、孔隙:广义上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满的空间包括孔隙、溶洞和裂缝狭义上是指岩石中的颗粒(晶粒)间、颗粒(晶粒)内和充填物内的空隙 6、原生孔隙:在沉积作 用过程中碎屑颗粒与颗粒之间作用形成的孔隙(与岩石本身同时生成的孔隙)。
7、 次生孔隙:成岩作用过程中或之后形成的孔隙(后生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孔隙) 8、绝对 /总孔隙度:岩石中全部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数 9、有效孔隙度: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渗滤的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 Vt)的百分数 10、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 11、有效渗透率 /相渗透率:岩石孔隙中多 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相渗透率 12、相对渗透率:指岩石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 13、储层的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4、区域盖层:指遍布在含油气盆地或者坳(凹)陷中的大部分地区,厚度大,面积大,分布广而稳定的盖层对整个盆地或者坳陷油气聚集起控制作用 15、局部盖层:指分布在一个或数个油气保存单元内或者在某些 局部构造或者局部构造上某些部位的盖层 第三章 1、圈闭:是地下适合油气 聚集,形成油气藏的的场所,由储集层、盖层以及遮挡物组成。
2、油气藏: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基本聚集特点是:具有统一压力、统一的油水界面 3、 油气柱高度: 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含油部分最低点的高差 4、构造圈闭(油气藏):是指构造作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二形成的圈闭(指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5、背斜圈闭(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向周围倾伏的背斜,储集层上方为非渗透性盖层所封闭,形成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形成 的油气藏称为背斜油气藏 6、断层圈闭(油气藏):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在断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断层油气藏 7、岩体刺穿(底辟)圈闭(油气藏):由于刺穿岩体接触遮挡而形成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外来岩体相对下部被刺穿的地层而言称之为刺穿岩体,所形成的圈闭称之为刺穿接触圈闭;外来岩体相对于上部变形地层而言称之为底辟岩体,所形成的圈闭称之为底辟构造圈闭 8、裂缝性油气藏: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9、地层圈闭(油气藏): 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10、地层不整合圈闭(油气藏):是位于地层不整合 面 之下 ,并以地层不整合之上的非渗透性地层作为遮挡条件形成的圈闭,地层不整合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就是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11、古潜山(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指没有明显构造形态的古地形突起被上覆不渗透地层所覆盖形成圈闭,油气聚集其中形成的油气藏 12、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原来的古构造 (如背斜等 )被剥蚀掉一部分,后来又被新的沉积层不整合覆盖形成圈闭,油气聚集其中形 成的油气藏 13、地层超覆油气藏:在不整合面上由于地层超覆沉积的砂岩体直接与不整合接触,不整合从下面与储集层上倾方向相切,并对储集层上倾方向起支撑和封闭作用储集层的下倾方向则为水体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 14、岩性圈闭(油气藏):储集层岩性、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 ,油气聚集其中形成岩性油气藏 15、生物礁圈闭(油气藏):是指由于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 — 渗透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油气聚集其中形成油气藏 16、水动力圈闭(油气藏):由水动力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 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 17、圈闭闭合高度:圈闭中储层最高点到溢出点的高差。
18、圈闭的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从圈闭中溢出的点 19、含油(气)边界: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油层顶面的交线→含油边界 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油层底面的交线→含水边界 20、含油气面积:油面积:含外含油边界圈定的面积 含气面积:气顶(气水)边界圈定的面积 21、气顶和油环:油气藏中气位于圈闭的最高部位 ,形成气顶,油位居中部 ,水在最下面 ,油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 ,称油环 22、充满系数:含油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 23、底水:油藏边界以外的水 24、边水:油水界面之下的地层水 第四章 1、油气有机成因学说: 石油和天然气来源于有机物质 2、油气无机成因学说:石油和天然气来源于无机物质 3、油气早期成因说:主张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作用的早期逐步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移到邻近的储集层中形成油气藏 4 油气晚期成因说:认为沉积物埋藏到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用晚期或后生作用初期,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干酪根)在温度的作用下达到成熟,通过降(裂)解生成大量液态石 油和天然气 5、干酪根: 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既包括以分散状态存在于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也包括以集中状态存在于煤中的不溶有机质。
6、生油门限: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只有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干酪根才开始大量生烃,这个温度界限称为干酪根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 7、石油窗: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和热裂解生湿气阶段的统称,代表了地下液态石油赋存的范围 . 8、二次生烃: 在地质发展时史较复杂的沉积盆地,如果经历过数次升降作用,地层中的有机质可能在演化到一定程度,生成一定数量的油气 之后又遭遇抬升,因此演化和生烃过程停止,直到再度沉降埋深到相当深度后又发生生烃过程,即”二次生烃“ 9、煤成油:将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称为煤成油 10、有机成因气:泛指沉积岩中分散和集中有机质或可燃有机矿产形成的天然气 11、油型气:是指Ⅰ型和Ⅱ型干酪根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形成的天然气,包括伴随生油过程形成的湿气 以及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由干酪根和液态石油裂解形成的凝析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 12、煤型气:指腐殖型有机质(包括分散的Ⅱ 2 型和Ⅲ型干酪根和煤等)进入 成熟阶段以后所形成的天然气 13、生物成因气:在低温( <75℃)、还原条件下,由微生物(厌氧细菌)对沉积物有机质进行生物化学降解所形成的气体。
14、烃源岩: 是指 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 过程中 生成 并排出 了或者正在生成和排 出 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15、 烃源岩系: 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具有相同岩性 — 岩相特征的若干生油层与其间非生油层的组合 16、 有机质丰度:烃源岩中有机质的丰富程度 17、 总有机碳含量( TOC) : 岩石中与有机质有关的碳 18、剩余有机碳含量 : 因为 在烃源岩有机质生成的 油气 中,有一部分已经排出烃源 岩,实验室所测定 的是岩石中残留下来的有机质 中的碳 的 数量 ,故又称为是 剩余 有机碳含量 19、 氯仿沥青”A“ :用 氯仿从岩石中抽 提 出来的 有机质 20、 总烃: 指 氯仿沥青 ”A“ 中 的饱和烃和芳香烃 组分 21、 有机质成熟度:表示沉积有机质向 油气转化的 热演化程度 22、镜质体 反射率 Ro: 镜质体 反射光的能力 23、油源 对比: 是依靠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确定石油和烃源岩间成因联系的工作 第五章 1、 油气运移: 油 气在 地层 条件下 的 移动 2、 油气 初次运移: 油气 从 烃源岩 层 向 储集层的运移 3、 油气 二次运移: 油气进入储集层后的一切运移。
4、 岩石 的润湿性:流体附着固体的性质, 是 一种 吸附作用 5、 地层压力: 地下岩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又称 地层流体压力或孔隙流体压力 6、 正常 地 层压力: 地下某一深度地层的地层压力 等于或接近 于静水压力,则称该地层具有 正常地层压力 7、 异常( 高) 地层 压力 : 地下某一深度地层的地层压力明显 高于 静水压力,则称该地层具有异常地层压力 8、 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只有与 储集层 相 接触 的 一定距离 内 的 烃源岩生成的 烃类 才能 排出 来 这段 距离 就是烃源岩的有效排烃厚度 9、 流体 势 : ( 1) 质 量势 :单位质量的流体相对于基准面 所具有的 总机械能 ( 2) 体积势 : 单位 体积的流体相对于基准面 所 具有的 总 势能 10、 折算压力: 指测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压力 : 在数值上等于由测压面到折算基准面的水柱高度所产生的压力 11、 输导层:是指 具有发育的孔隙、裂缝 或 孔洞 等 运移 基本 空间 的 渗透性 地层 12、 油气运移疏导体系: 指 从烃源 岩到圈闭 的油气 运移 通道 的空间组合 13、 流体 封存箱:沉积盆地内由封闭层分割的异常压力系统 。
第六章 1、 油气 聚集: 烃源岩 生成的油气 经 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 从分散的状态 逐渐在 圈闭中 集中 的 过程 2、 生烃 强度: 是 单位 盆地 面积 内 某一 层 系内 的烃源 岩的 生烃 量 3、 生 储 盖 组合:是 地层剖面中 紧密 相邻的包括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 的 一个有规律 的 组合 4、 有效圈闭: 在 油气区域性运移以前或 同时 形成的圈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