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桥煤矿-8煤毕业设计说明书.doc
97页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11 1 矿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矿区概况及地质特征1.1.1 井田概况井田概况1.1.11.1.1 地理位置及交通地理位置及交通谢桥煤矿位于淮北平原西南部,行政区划属安徽省颖上县管辖其中心南距颖上县城20km,东南至风台县城约34km,具体交通位置图见图1-1地理坐标: 东经116°19'36″~116°28'8″,北纬32°45'53″~32°48'40″ 谢桥煤矿东与张集矿井接壤,西与刘庄井田毗邻;井田内主要有颍~利和潘~谢公路通过;井田外南侧分别有淮~阜铁路和颍~凤公路经过;井田外西侧的颍河可以通航,而东侧的西淝河雨季也可行船,并可转接淮河水运交通较为便利,矿区煤炭外运具有极为便利的条件和充足的运力京 京京 京京 京京 京 京 京 京京 京 京 京 京 京京 京京 京 京 京图图 1-11-1 井田交通位置图井田交通位置图1.1.21.1.2 地形地貌及气象地形地貌及气象1、地形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2本区属淮河冲积平原,矿区内地势平坦,区内沟渠纵横,村庄较密,地面标高+24~+25m,济河两岸标高+20~+22m,局部+19m,标高低于+20m地段雨季易发生内涝。
我矿5个井筒井口标高均在+26m左右,目前矿井没有受到涝水的威胁2、水系矿区主要水系济河,上接颖河的永安闸,自西至东横贯矿区中部,向东汇入西肥河,济河以蓄水抗旱为主,兼排过多降水,在永安闸与谢桥闸之间水位标高保持在+23.50m,蓄水400~500万m3,夏季为洪水期,历史上最高洪水位为1954年7月,实测标高24.422~24.743m3、气候本区气候温和,属季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春秋温和雨少,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多风年平均气温15.1℃,最高气温(1966年8月8日)41.4℃,最低气温(1969年1月31日)-21.7℃;春秋季多东南、东北风,夏季盛东南风,冬季多东北~西北风,平均风速为3.28m/s,最大风速20m/s;年平均降水量为926.33mm,雨量多集中在七、八两个月全年蒸发量1242.9mm, 全年无霜期214.7天,冻结期最早为11月10日(1968年),最晚可至次年3月16日(1959年)冻土最深可达19cm(1977年1月6日)1.1.31.1.3 井田境界井田境界谢桥井田位于潘谢矿区的西端,井田范围东起F209断层与张集矿井相接,西至F5断层与刘庄勘探区为邻,南部以谢桥向斜轴或17-1煤层-1000m水平的地面投影为界,北至1煤露头或张集勘探区Ⅲ线,东西长11.5km,南北倾斜宽4.3km,面积约38.2km2。
1.1.41.1.4 自然地震自然地震根据历史资料,淮南、颖上地区地震活动强度不大,以轻度破坏和有感地震为主,据颖上县志记载有感地震16次,其中,1931年在明龙山曾发生6.25级地震,震中最大烈度为7度其它如1668年郯城8.5级地震,1917年霍山6.25级地震,1937年菏泽7级地震,均波及本区,但无较大破坏安徽省地震局皖震发地字(84)020号文将谢桥煤矿地震基本烈度定为7度1.21.2 矿井地质特征矿井地质特征1.2.11.2.1 矿井地质特征及构造矿井地质特征及构造谢桥煤矿位于淮南复向斜中部,陈桥背斜的南翼、谢桥向斜的北翼总体上呈一走向近东西、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平缓,一般 10°~15°,断层不发育,虽局部地段发育有小的褶曲,造成地层起伏,但波幅较小,地层产状总体上变化不大,单斜构造特征明显,地质构造简单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3井田南部边界 F202、F206 断层为两条逆冲推覆断层,属阜风推覆构造前缘叠瓦扇的一部分,两断层间夹块一般厚 100~200m,有时合二为一,夹块内构造复杂,由其造成井田深部局部地段含煤地层叠置;发育于井田深部的谢桥向斜的枢纽向东部仰起,向西倾斜,使得井田东段深部近向斜轴部的煤层走向由近东西转向南东。
断层的发育特征:按其落差大小划分:≤ 10m 的 21 条, >10~25m 的 10 条, >25~50m 的 3 条 , >100m 的 4 条因此,综合分析区内断层有以下特征:1. 正断层较多,逆断层较少2. 小断层较多,规模较大断层较少且多为边界断层3. 以走向北东、北北东向的断层为主1.2.21.2.2 矿井水文地质情况矿井水文地质情况1 地表水济河自西向东横贯矿井中部,系人工河流,上接颍河永安闸,向东汇入西淝河,属排泄洪水和浇灌农田的季节性河流在永安闸与谢桥闸之间水位标高保持在+23.50m,蓄水约 400~500 万 m3,历史上最高洪水位为 1954 年 7 月,实测标高+24.422~+24.743m济河属本矿井地表最大水体,对矿坑开采无充水影响2 含隔水层主要含水层由岩溶裂隙含水层、裂隙含水层、孔隙含水层三部分组成各类含水层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又可分为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各含水层之间均有有效隔水层和相对隔水层间隔,其特征如下:㈠ 新生界松散层含、隔水层(组)松散层厚度 194.10~485.64m,平均厚度 363.26m;总体呈南薄北厚的趋势南部古地形起伏明显,根据沉积规律和区域对比,以及《谢桥井田煤系上复第三系“红层”隔水性评价补勘验证报告》重新对以往的划分作了适当调整,可大致分为上部含水层(组) 、上部隔水层(组) 、中部含水层(组) 、中部隔水层(组)及底部“红层”等五部分。
1. 上部含水层(组)上部含水层(组)其底板埋深一般在 125m 左右,根据岩性及含砂量,又可细分为上段含水层、上段隔水层及下段含水层三段:上段含水层:厚 49.50~75m,平均厚度 64.95m,为多层暗色粘土夹细砂及粘土质砂,往下逐渐变粗,以中细砂为主,夹少量砂质粘土透镜体,上部 30m 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以垂直循环为主,侧向径流为辅,浅层为潜水型,深部具承压水型,上部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4富水性弱~中等,往下富水性中等~强据水4和水7两孔抽水资料:水位标高22.514~22.15m,q=2.206~0.919l/s.m,K=5.801~18.27m/d,水温 17.5~190C,矿化度 0.38~0.42g/1,水质 HCO3~Na~Ca 型上段隔水层:底板埋深在 90m 左右,厚度 9.60~45.10m,平均厚度 27.37m,以砂质粘土及粘土为主,间夹 1~3 层粉细砂,分布比较稳定,具有隔水作用下段含水层:厚度 14.00~59.00m,平均厚度 27.37m,以中细砂为主,据 2 号水源井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 24.80~25.60m,q=1.27~2.01l/s.m,K=8.97m/d,矿化度 0.61g/l,水质 HCO3~Na~Ca 型。
2. 上部隔水层(组)底板埋深在 130m 左右,厚 0~19.40m,平均厚度 2.98m,以粘土及砂质粘土为主,分布不稳定,局部地段缺失, (全区共有 15 个孔尖灭,形成“天窗” )造成上部含水层(组)下段与中部含水层(组)上段,具有水力联系3. 中部含水层(组)底板埋深在 330m 左右,根据岩性和含砂量,本组可分上段含水层和下段含水层上段含水层:该段厚 64.25~175.20m,平均厚度为 148.71m,以中细砂为主,次为粗砂,夹有多层灰绿色粘土及砂质粘土北部砂层较南部发育,属承压自流水,富水性强,据水2-1、水2-3、水6等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25.651~24.80m,q=1.169~0.175l/s.m,K=2.445~0.515m/d,矿化度1.04~2.44g/l,水温 20~230C,水质自上而下由 Cl~HCO3~Na 到 Cl~Na 型下段含水层:厚 0~84.95m,平均厚度 52.97m,由中细砂、粘土相间沉积,岩性组合复杂,砂与土交替变化,属承压自流水,富水性弱~中等,据水5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 24.88m,q=0.363l/s.m,K=1.419m/d,矿化度 2.14g/l,水温 250C,水质为Cl~Na 型,在古地形隆起处与下伏基岩含水层存在水力联系。
近年来由于矿井建设开发影响,含水层水位由原始水位 24.88m,目前下降至 14.70~15.78m,水位下降近 10m左右,据Ⅷ东下含1孔近三年水位观测年平均下降 0.1~0.3m4. 中部隔水层(组)底板埋深在 375m 左右,厚度 0~89.20m,平均厚度 44.50m以浅灰、浅灰绿、棕红色固结厚粘土为主,部分地段夹多层砂层,致密质硬,局部含钙质、呈半岩化,在厚层粘土分布区,具有良好隔水作用5. 红层其厚度 0~52.04m,平均厚度 6.64m,以紫红色细砂岩为主,坚硬致密,局部夹固结粘土 1~2 层,通过水5、水6孔抽水试验并经流量测井均无水,经本次补勘验证该层不含水,应作为隔水层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5㈡ 基岩含、隔水层1.二迭系砂岩裂隙含水层(段)含水分布在煤层和泥岩之间,裂隙局部发育,全矿井漏水钻孔 36 个,主要漏水层位11-2、 、23 及 25 煤顶板砂岩最多,经 7 次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22.07~27.096m,q=0.0046~0.0872l/s.m,K=0.0121~0.440m/d,水质 Cl~Na 型,矿化度 0.85~1.85g/l,水温 21~260C,富水性弱,以储存量为主,补给水源有限。
各含水层之间,均有泥质类岩层间隔,相互之间无水力联系,即使被断层分割,断层破碎带也因泥质类岩屑的重新胶结充填,而具有相对的隔水作用2. 1 煤底板隔水层段:其厚 12.08~21.37m,平均厚度 16.44m岩性为泥岩,砂岩相间,在自然状态下,对 1 煤底板太原组灰岩水能起隔水作用3.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段)平均厚度 103.38m,含灰岩 13 层,平均累厚 56.84m,占组厚 55%,其中 3、4、12三层灰岩最厚,平均厚度为 7.52m, 、11.03m、 、12.01m,占灰岩总厚的 54%,其余均为薄层灰岩灰岩之间为泥岩、砂岩及薄煤层,地下水运动以层流为主全区见灰岩钻孔 51 个,漏水孔 14 个,漏水孔率 27%,其中水 217 孔在 567.46~568.94m,见溶洞1.48m,属 11 层灰岩,其它各孔漏水深度一般在 460~497m,多为溶蚀裂隙漏水据水1、七-八5、七-八10、L12、水217等 5 孔抽水试验,水位标高25.18~26.91m,q=0.0174~1.764l/s.m,K=0.0189~9.97m/d,水温 29~36.50C,水质 Cl~Na 型,矿化度 2.19~2.57g/1,上述资料表明富水性中等,但分布不均一,并处于停滞状态。
4.本溪组隔水层段厚 3.05~5.40m,平均 4.67m,为浅灰色铝质泥岩,分布稳定,起相对隔水作用5.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段)全区有 6 个钻孔揭露,厚度 14.54~104.35m,岩性为浅灰~肉红色,致密白云质灰岩,厚层状,漏水孔 2 个,漏水孔率 33%,据七-八11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23.66m,q=0.000369l/s.m,水质 Cl~Na 型,矿化度 2.3g/1,富水性极弱据区域资料,奥陶系总厚度约 250m,上部为厚层角砾状灰岩,底部为钙质页岩夹泥质灰岩岩溶在中下部比较发育,如淮南老矿区,奥灰被松散层覆盖的地段,因岩溶水被矿井排水疏干,在此段内,地表多处形成陷落漏斗,并发生个别房屋倒塌,墙壁开裂等岩溶地质现象据钻孔抽水试验资料,q=0.0111~10.203l/s.m,富水性由弱至强另据潘集勘探区奥灰中下部层段抽水试验资料,q=0.2~0.585l/s.m,富水性中等鉴于本区奥灰隐伏露头分布面积较大,富水性不均一,故水文地质条件不清今后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应加强防范措施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6断层及其富水性区内共有断层 38 条,据钻孔穿过断点统计,破碎带宽度在 1.60~16.00m,一般为。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