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中的地域与风格研究.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3715638
  • 上传时间:2022-06-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39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中的地域与风格研究    肖英群 斯琴毕力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Summary: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与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共存的一种声乐形式,这种蕴含时代特征的艺术通过千百年的传承成为了蒙古族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对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中的地域与风格进行研究,首先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形成与特征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对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在传承中的地域风格形成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一些建议,希望能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Keys: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地域;风格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乐特征、形态、风格和演唱方法都是独特的,它有着自己的传统歌唱方法,与一般的声乐形式有共性,也有独特的个性蒙古族长调的风格与现行流行的各民族声乐音乐不同,最主要的是充满了辽阔草原的风格作为长调音乐,部族和地区之间的风格各不相同,这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从历史角度上看蒙古族长调,它的风格特征形成主要是由于蒙古人长期过着“无域郭长住”的游牧生活,历史上没有形成中心城市和市民阶层,所以朴素的民间音乐一直能流传至今,没有被市民阶层改造,其音乐体裁及音乐风格至今还保留着,其历史发展及地区部族的生活痕迹。

      虽然蒙古族在历史上也形成了宫廷和贵族阶层,但是,它们始终和草原游牧生活联系在一起,因此尽管她的意境风格与草原长调牧歌不同,然而宫廷长调音乐仍然保持了长调的本质特征,并且其发展境界、意境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地区的不同风格,在不同地区繁衍生息的蒙古部落,都残存着一些民族部落时代的痕迹无论在生活习俗、语言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地区和部族文化传统的差异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又受到诸如战争、部落迁徙,以及其它民族文化交流等条件的影响,其音乐风格也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蒙古族长调的民族风格与地区色彩大致可划分为九个区:1、察哈尔——锡林郭勒音乐风格区;2、昭乌达音乐风格区;3、呼伦贝尔音乐风格区;4、科尔沁音乐风格区;5、乌兰察布音乐风格区;6、鄂尔多斯音乐风格区;7、阿拉善音乐风格区;8、卫拉特音乐风格区这些不同的风格区并非是专指长调音乐,但是,长调音乐本身受到这些风格区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风格区和部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蒙古族长调在这些区域中有其各自鲜明的风格,主要是从其音乐形态上的差别反映出来,如:曲式结构、节奏、音调、旋律线、衬腔、装饰音、煞尾、调式等方面都各有不同,诸多的因素决定了蒙古族长调的音乐形态是完美的、风格是鲜明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

      对于蒙古族来说,长调这一民歌形式并不是自古有之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蒙古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相关联系的,并且是一种产生发展不断丰富化和完善化的过程,特别是从旋律形态和歌唱方法及其技术技巧等方面,都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辽阔草原是蒙古族长调的摇篮,在长调的产生、发展、成熟,以至达到高峰的过程中,牧人、骏马和草原,以及三者合理结合,始终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与短调音乐长期并存直至清末以来,鄂尔多斯地区大量放垦土地,黄河沿岸的部分蒙古人脱离传统的畜牧业,转为农业耕作,从而形成了半农半牧的经济形态与此相关,鄂尔多斯的音乐形态也产生了变化,长调歌曲呈衰微之势,进入短调为主的新时期现在内蒙古能唱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的人很少了鄂尔多斯长调民歌风格从流传的地域上来划分主要有两大风格:1、古朴苍劲、行腔平稳的长调风格;2、宫廷风格的长调民歌“古日道”在一些地区还有很少的长调民歌是受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歌唱风格与前面两个都不同,但是流传不多一、古朴苍劲、行腔平稳的长调民歌风格鄂尔多斯牧业4个地区划分为:杭锦旗;鄂托克旗;伊金霍勒旗;乌审旗长调民歌也是主要流传在这些区域。

      以乌审旗和鄂托克旗地区为主要流传的长调风格特点是行腔平稳,古朴苍劲,缺少华彩性,音区较高,保持着元明时代的遗风,在歌曲内容及音调旋律上也以忧虑、伤感的居多鄂尔多斯高原,在元代时期,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树木成荫,牛羊蔽野,是优良的天然牧场而明代以后,树木被砍殆尽,水土流失,牧场沙化,变为干旱草原音乐风格也随之产生变化蒙古通史中有记载“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垦务大臣贻谷赴任后,在西盟垦务总局下设准格尔、郡王、鄂托克旗三个垦务分局乌审旗、札萨克两旗合设一个垦务分局,对蒙地实施放垦蒙古族人民的土地逐渐向汉族地商、官僚手中转移,广大牧民普遍受到侵害,终于引发伊盟独贵龙抗垦斗争以及丹丕尔领导的武装抗垦”据老人们讲:“清朝的时候,蒙古王爷把土地卖给陕西人(包括现在的榆林),牧人被赶出牧场牧场被变成耕地,当时留下的敖包现在还在榆林,还有人祭拜,现在榆林七八十岁以上的汉人都能讲蒙语说明榆林一带,早期是蒙古人居多和居住的地区长调民歌《六十棵榆树》就是那个时期流传下来的作品《六十棵榆树》也正是反映了当时的牧民被破离开美丽富饶的家乡、怀念家乡的心情歌词唱到“远远望去那片榆树林,无论年景多么的干旱,你都长得那么茂盛;美丽的榆树林,在肥沃的土地上,你生长的是那么的翠绿……”歌曲曲调前部分高调起音,音乐乐句向下行结束,有一种叹息的感觉,没有更多的华彩,带有忧伤唱腔,后部分有一个4度、5度音程跳跃,表现失掉家乡悲伤痛苦的心情,这个音乐充满了哀叹、凄凉和无奈的心情。

      在清代,统治者大力提倡喇嘛教,内蒙古人民的日常和社会生活中,黄教影响十分巨大,普通民众视喇嘛为集中智慧、学问和社会美德于一身的特殊阶层,对其格外仰慕和崇敬,蒙古人以充当喇嘛为全家造化,所以往往挑选子弟中聪颖者去庙里充当喇嘛因既充喇嘛,其地位即行提高,免去一切徭役,平日受人供养,无生活顾虑,外出有蒙人欢迎,任在何人之蒙古包内,略颂佛号,即可满载而归,此种生活,为任何人所乐为,故蒙古人内有半数属于喇嘛”①由于这种社会现象,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歌唱喇嘛生活的歌曲流传较多,比如《班禅庙》、《喇嘛三宝》、《高贵三宝》等具有代表性长调民歌的《班禅庙》主要是描写丹珍尼玛姑娘和喇嘛哥哥互相思念却不能见面的内容诸多历史原因,促使了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的风格质朴庄严,多数歌曲在情感表现为忧伤或悲伤色彩浓郁,花彩音较少,旋律优美,情意深远歌词内涵以离别搬迁家乡后的思念故土,以长辈的意愿或恋爱不自由,嫁到远方的姑娘想念父母亲情为题材较多,也另一层面反应了当时时期人民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怨恨常见的长调歌曲如《六十棵榆树》、《班禅庙》、《十峰白骆驼》、《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美丽的吉懒》、《黑长发》、《豹花版白驼糕》、《喇嘛三宝》、《高贵三宝》、《轻快地黄骠马》、《半圆月亮》、《阿日西里》等。

      这些代表着鄂尔多斯风格以苍凉,悲伤为主的长调,在杭锦旗;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这几个旗县都有传唱,很多长调已经分不清具体产生在鄂尔多斯的哪一个地区,只是伊金霍洛旗这个地区很少传唱长调,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而其他三个旗县都有长调传唱,虽然歌曲的数目不是很多,但是这三个地区目前还都有传承人在传唱在鄂尔多斯地界与阿拉善地界接壤的地方,长调风格也融入了一些阿拉善的风格,但是传唱的人不多鄂尔多斯长调民歌之所以传唱的非常少,和地理环境变化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变成干旱草原,使得长调民歌的传承过程中失去了歌唱草原和骏马重要的元素,长调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而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鄂尔多斯短调却发展非常的快,流传的歌曲也是非常的多二、宫廷风格的长调民歌“古日道”“古日道”的意义或涵义专家学者包括民间歌手各有解释和理解大概意思为《宫廷歌曲》的认可较多鄂尔多斯杭锦旗是全国唯一的长调民歌“古日道”的传承地古日道”在鄂尔多斯其它的牧业各旗几乎是不唱的作为蒙古长调的一种,鄂尔多斯“古日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至今为止以活态传承的宫廷与民歌有机结合的歌曲种类之一蒙古语“古日”含有“国度”或“朝政”的意思,“道”意为歌,是一种古老的民歌体裁。

      据鄂尔多斯杭锦旗的老人们讲,此类歌曲源于宫廷,后蒙古王权衰微之后,流传于寺院,16世纪之后佛教中的黄教教派盛兴于蒙古地区后,将“古日道”融于寺院宗教仪式歌曲之中,随之又回到民间,成为一种民间音乐体裁古日道”是蒙古族长调歌曲中最古老的一种形态,是最传统的原生态歌唱艺术,属于宫廷乐“古日道”旋律优美独特,节奏舒缓自由,演唱细腻独到,风格高贵典雅、庄重演唱形式主要是齐唱较多,也会有一人主唱,众多人伴唱的形式,在伴唱过程中会产生男女八度音程的效果古日道”与锡林郭勒盟的宫廷音乐有明显的区别就是没有明确声部的划分,属于单旋律音乐杭锦旗沿河地区,是目前鄂尔多斯“[来自WwW.lw5u.Com]古日道”留存之地区所存曲目仍有百余首,但会唱之人寥寥无几在鄂尔多斯杭锦旗,“古日道”主要是逢年过节、祝寿贺生、亲朋聚会、庆祝丰收时,牧民们聚集在一起,宴筵时歌唱目前流传的“古日道”曲目有:《茂盛的松树》、《阿拉善王爷的萨仁呼》、《河套的花》、《蓝蓝的天空》、《斯琴可汗的马驹》、《赛尔宝力格》、《高高的温都尔斯如图》代表性歌曲《赛尔宝力格》主要歌唱含义是思念父母之情,一般是在家族聚会或者宴会上演唱,整个歌曲音域不是很宽,但是歌曲中有个6度和7度音程跳跃的特点,旋律优美,富有热情豪爽,激情张扬的含义所在。

      据蒙古国专家介绍,蒙古国“古日道”目前已经基本失传在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随着王府宫廷以及寺院的消失,鄂尔多斯地区的“古日道”演唱传统也已经消亡仅在鄂尔多斯杭锦旗北部的沿河(黄河)一带还存有部分古日道以及传承人令人惊叹的是,这一失去王府、寺院等存承空间的古老传统,竟然在民间获得了新生,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留存了下来,并与鄂尔多斯牧民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紧密地维系在一起,成为他们民俗生活、精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极具[来自w]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承型态根据调查,目前在杭锦旗沿河的五个苏木、乡有为数不多的“古日道”传承人,这些传承人年事已高,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他们所传唱的“古日道”亟待抢救与整理据一位80多岁高龄的传承人朝格吉玛老人介绍,自从“古日道”从父辈传承下来后,就再也没有被更多的人关注过,而她自己至今也有50多年没有演唱过“古日道”了,但稍加回忆,或者与其他传承人共同演唱时,却仍记忆犹新现在,“古日道”只在当地的婚俗中被少数长者传唱,而年轻人能唱“古日道”的却寥寥无几,所以,一旦这些为数不多的传承人辞世,那么“古日道”也将意味着失传三、关于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一些建议扩大传承面,增强传承义务,蒙古族长调民歌在近些年存在继承乏力的现象,一些老一辈艺术家的精湛技艺难以在后背人才中得到传承。

      出现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人才上存在明显不足,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存在一定难度;二是当前年轻人对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兴趣不高,一些流行文化的冲击时民族文化被忽视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入手,利用学校教育将蒙古族长调民歌发展下去就学校教育而言,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和大学之后的专业教育基础教育负责的主要是普及,专业教育负责的是培养高精尖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人才增强长调民歌的研究力度,长久以来,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方式都为口传心授,关于曲谱这种书面资料是比较少的,对于蒙古族长调民歌来讲同样如此曲谱的稀少对于长调民歌的传承是非常不利的,而且还会导致民歌在时代的发展中而逐渐失真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要加强搜集、整理曲谱,提高对长调民歌的研究力度一方面搜集、整理民歌不但要从艺人手里获得,还要深入到普通牧民中;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长调民歌的研究,创作出更多符合人民心情的歌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