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课件绪论部分.ppt
43页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CM 主编:孙广仁 主讲:李如辉 二二0000九年九月二十二日九年九月二十二日 前言前言(Forehead)☆☆窗口窗口 弗里乔夫·卡普拉:“包括现代西方医学在内的任何一种保健系统,都是其历史的产物,并且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中” 一、心理程序上落实“AAA”原则 “安全感”(Assurance);“加快进度”(Acceleration) ;“成就感”(Achievement)二、教学全过程设置“窗口、接口与缺口”(“三口”设置) “窗口”——“接口”——“缺口”三、注重“过程论”——“旅途就是目标本身” ①不迟到早退;②听、看、记、思数管齐下;③温故而知新;④强调概念的掌握。
前言前言(Forehead)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窗口 Manfred Porkert:“中医学是现代科学的典范” (1)丰富的临床经验 (2)独特风格的理论体系 ☆窗口 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性主要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系而体现出来的?绪论绪论(Preface)(2)独特风格的理论体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②指导思想——整体观念 ③生理病理基础——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 ④诊(治)疗特点——辨证论治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P1)绪论绪论(Preface)绪论绪论(Preface)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的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P2)。
☆☆窗口窗口 只有若干理论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才能称为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理(理论)、法(治疗原则与方法)、方(方剂,处方)、药(药物)四大要素绪论绪论(Preface)(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窗口 人具有生物、社会、思维三大属性,而生物属性是最为基本的 ☆窗口 “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 《内经》“形与神俱”;“形质神用,神可御形”;心身一元观念,“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绪论绪论(Preface)(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窗口 恩格斯:“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窗口 “越是古老的社会离开专业化的概念就越远” 绪论绪论(Preface)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期 发展期)(一)形成期——先秦、秦汉时期( “中医四大经典”) 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P3),奠定了 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上限:春秋战国(1)成书年代 下限:秦汉时期(2)作者:许多医家的共同创造,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笔(这一情形和 《九章算术》一样)。
(3)体例 162篇,全书是黄帝和歧伯等臣子之间的问答,《素问》9卷81, 《灵枢》9卷81篇4)内容 医学理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知识(中医理论 形成的标志) 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 绪论绪论(Preface)绪论绪论(Preface) ☆☆窗口窗口 中医学文、史、哲、医“四位一体”的知识结构文史哲医学理论(核心)外周层次 绪论绪论(Preface) ☆☆接口接口 请大家留意图书馆大厅的浮雕,同时,请大家从中国古代数学的角度回答为什么《素问》、《灵枢》是9卷、9篇,各合81篇 ☆☆缺口缺口 究竟应该怎样认识与届定《黄帝内经》的学术地位?教材P2“《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P4“……《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P4-P5“《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绪论绪论(Preface) 2.《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 ——阐发《内经》旨意,补充《内经》不足 (1)成书:《内经》之后,汉代以前 (2)作者:秦越人 ☆☆接口接口 突出表现在脏象、脉学和针灸方面的补充 ☆☆接口接口 秦越人的知识产权问题——扁鹊,还是秦之越人 ☆☆接口接口 《难经》“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P5),即《难经》与《内经》一样,均是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四大要素之一的“理”这一要素的绪论绪论(Preface) 3.《伤寒杂病论》——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作者:张仲景(张机) ☆接口被后世称为医圣的医家是谁?(2)成书:东汉末年《伤寒论》,《金匮要略》(晋代) ☆接口 《伤寒论》确立了外感病六经辨证论治纲领397条(法),经方 113首(现存112方),是中医学最早的辨证论治专书 《金匮要略》杂病40多种,方262首,杂病的脏腑分型辨证论治 《伤寒杂病论》是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哪些要素的?(方,法)绪论绪论(Preface) 4.《神农本草经》((《本经》或《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中药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1)成书:汉(2)作者:托名神农(3)内容: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寒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
☆☆接口接口 《神农本草经》主要是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哪些要素的?(药) 《黄帝内经》、《难经》(理)-《伤寒杂病论》(法,方)-《神农本草经》(药),四书合则四大要素齐备而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绪论绪论(Preface)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期 发展期)(二)发展期 1.魏、晋、隋、唐时期 ☆窗口 极强的实用性和高度分化、综合性倾向综合与分化的矛盾统一1)晋·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诊分化与综合2)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针灸分化与综合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学的分化与综合4)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要方》载方5300首,现存最早医学百科全书开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先河2.宋、金、元时期(1)宋·陈无择(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三因学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2)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论治的先河3)金元四大家——开创了中医学理论争鸣(“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①刘完素(河北河间县,字守真,又称刘河间)——创河间学——《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寒凉派”——为后世温病学说开了先河 火热论 清热法(寒凉药) 绪论绪论(Preface)“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②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补土派”(脾胃派)。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补益脾胃法 ③张从政 (字子和、号戴人)——《儒门事亲》—— “攻邪(下)派” “病由邪生” 攻下三法——汗、吐、下 “邪去则正安” 绪论绪论(Preface) ④朱震亨 (字彦修,浙江金华义乌丹溪人,号丹溪——《格致余论》——“养阴派”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 滋阴降火法 ☆☆缺口缺口 朱丹溪的学派定位——养阴派?绪论绪论(Preface)绪论绪论(Preface)3.明清时期 (1)明·赵献可(字养葵)《医贯》:提出“命门学说”2)明·张介宾(张景岳)《景岳全书》、《类经》、《类经附翼》:主张补养肾阴、肾阳☆接口(3)明·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4)温病学理论的日益完善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发生发展以及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绪论绪论(Preface)①明·吴有性(字又可)《温疫论》:创立传染病病因学的“戾气学说(戾气:指一类具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病因学基础。
②清·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③清·吴瑭(字鞠通)《温病条辨》:首创三焦辨证论治体系④薛雪(字生白)《湿热条辨》:专题讨论湿热病⑤清·王清任(字勋臣)《医林改错》:改正古医书人体解剖的错误,对瘀血病贡献突出 ☆☆窗口窗口 《科学蒙难集》(浙江科学出版社)对吴又可、王清任的介绍绪论绪论(Preface)(1)整理研究历代医学文献(2)从中西汇通到中西医结合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学绪论绪论(Preface) ☆☆窗口(总结)窗口(总结) 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大致轮廓——2个阶段、5个时期(先秦、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与现代) 为什么教材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划分为这样2个阶段、5个时期?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1.先秦、秦汉时期——第一高峰 百家争鸣,文化空前繁荣,中医学出现了第一个高峰,产生了中医四大经典著作2.魏晋隋唐时期——第二高峰 封建社会高度发展,佛教、道教、儒教三教鼎立而以道教为主这时中医学的发展形成了第二个高峰,出现了《新修本草》、《诸病源候论》以及《千金要方》等综合性、实用性都极强的著作,唐代《新修本草》一书就已经达到国家级规划研究的水平。
3.宋金元时期——最高峰 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流,并最终形成宋代理学,中国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这样便带来了中医学发展的最高峰,所以,“儒之门户分于宋”紧紧尾随的便是“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绪论绪论(Preface)绪论绪论(Preface)4.明清时期——最后高峰 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中医学出现了最后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医著,常常带有近代科学思想的萌芽,比如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药物栽培、标本制作以及实地、实物考证,王清任解剖的实证科学思想等,这都是由文化背景中近代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所决定的5.近代与现代——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中医学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同步演进”规律告诉我们,文化背景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中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有兴趣的同学,在5年学习期间,如果能够留意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认为这将会是大有可为的绪论绪论(Preface)(三)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自学)(1)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2)将中医学理论研究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3)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4)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5)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绪论绪论(Preface)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人受自然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界、社会环境中维持生命活动(P10) 2. 内容(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①生理的整体性 ●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的完整统一——“五脏一体观”(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观点P11) 以五脏为中心 以心为主导 六腑形体五官九窍 经络联系 以气血津液为基础 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绪论绪论(Preface)●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形神一体观” 形体是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精气血津液等 神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的观点即“形神一体观”P12②病理的整体性 中医学在分析病理机制时,总是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理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应,把局部病变和整体反应统一起来(局部病变对整体的影响,整体病变在局部的表现)绪论绪论(Preface)③诊治的整体性 中医往往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来分析和诊断疾病也就是从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来分析诊断推测机体的内部(内脏)的病理变化,最典型的就是舌诊和脉诊,这一诊法特点就生动地体现了人体内外的整体性 老年慢性耳聋 肾虚 ☆接口 关于“以表知里”、“司外揣内”,“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认识方法利与蔽的评价绪论绪论(Preface)肾开窍于耳●治疗的整体性临床治疗上,脏腑的病变,除治本脏以外,还可以从它脏治疗 补肺(目的) 肺(金)气虚 补脾(手段) 脾(土)绪论绪论(Preface)绪论绪论(Preface)(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天人一体,天人一理) ①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前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人是自然界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与自然界有着同一的物质基础——气(天人一体)。
●人与自然界遵循着同一的运动规律(天人一理)●自然界又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生命的维持必须和自然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必须不断地摄取饮食营养(地气)和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天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作出生理上或病理上的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影响(天人相应)②自然环境对生理的影响●季节气候对生理的影响 夏季——多汗少尿——散热 冬季——少汗多尿——保温●昼夜辰昏对生理的影响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P15) ☆窗口 在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当中,目前已经了解到人体有数十种生理功能比如呼吸、血液等都有昼夜的周期变化 CAMP(环磷酸腺苷)↑Cell功能兴奋——阳 CGMP(环磷酸鸟苷) ↑ Cell功能抑制——阴●地域环境对生理的影响:水土不服绪论绪论(Preface)③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季节气候对病理的影响 季节性多发病与季节性流行病 慢性病加剧或大发作和气候的急剧变化或季节交换有关 在大节气,死亡病例增多●昼夜辰昏对病理的影响 ☆窗口 肺TB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夜间加重,咯血和气胸的发生率也较白天多见。
死亡绝大多数在夜间阳气最虚的时候发生 ●地域环境对病理的影响:地方性甲状腺肿绪论绪论(Preface)绪论绪论(Preface) ④自然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 因时制宜(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自学) ①社会环境对生理的影响 ②社会环境对病理的影响 ③社会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绪论绪论(Preface)☆☆接口接口(4)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①医学模式的概念:是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理论认识,是医学科学领域中一切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②生物医学模式的概念: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把人看作纯生物体,运用分析实验方法,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变量来说明,从而形成的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的总的观点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作业)④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著至教论》) 人(生物)—天文、地理(自然)—人事(心理、社会)绪论绪论(Preface)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 1.病、症、证的基本概念 (1)病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邪气与机体正气相互斗争,引起结构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完整的生命过程。
是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与规律的一个概念 (2)证的概念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含有多方面的病理特性,能反映出疾病的病因(原因)、病位(病变的部位)、病性(性质)、病势(邪正盛衰关系)(3)症的概念 症即症状与体征,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2.病、症、证概念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o病概念所反映的是疾病全过程的总体病理本质(属性、特征与规律)o证概念所反映的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阶段性病理本质o症概念所反映的是疾病过程的个别表面现象,孤立的症状不能揭示疾病的本质孤立的症状不能揭示疾病的本质,无法为论治提供方向绪论绪论(Preface)绪论绪论(Preface)(2)联系o症(症状、体征)是构成病与证的基本要素o证由若干症(症状、体征)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而成o病由若干阶段的证(症状、体征)组合而成3.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o辨证——辨别证候:即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分析清楚病因(辨病因)、病性(辨病性)、病位(辨病位)和病势(辨病势),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o论治——讨论治疗: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讨论、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包括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o辨证和论治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o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 辨证 论治 检验辨证的正确性,也是辨证的延续及目的绪论绪论(Preface) 前提、依据5.“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同病异治”的概念: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出不同的证,因而治疗也不同2)“异病同治”的概念: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证候相同,因而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3)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从以上的分析可见,中医的辨证论治,是着眼于“证”,而并不在于病的异同这种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也就是“证同(则)治亦同,证异(则)治亦异”,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绪论绪论(Preface)绪论绪论(Preface)☆接口 肝炎(肝胆湿热证)—— 抗肝炎病毒药加清热利湿:证体现的是病变的共性,病体现的是病变的特殊性,两者都是临床的客观存在,不同的病尽管表现为相同的证,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但由于病的特殊性,其疗效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肝癌与慢性胃炎表现为脾虚证,用补脾法治疗,前者难免死亡,而后者则可以治愈所以,必须考虑事物的共性与特殊性,就医学而言,就是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辨证与辨病结合,就中医学而言,必须以辨证为基础与前提,切不可本末倒置举例:胃溃疡出血之用大黄绪论绪论(Preface)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P22)(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生理学)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中医病理学及中医防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