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doc
3页小课题:《九章算术》中约分术与更相减损术课题:《九章算术》中约分术与更相减损术总课时:1 教学目标: 1.理解《九章算术》中约分术与更相减损术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并能根据这些原理进行算法分析; 教学重难点理解《九章算术》中约分术与更相减损术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数学著作,大约在公元前后成书,此书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本特点.“算法化”就是其一.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九章算术》中的“术”就是算法,本文以该著作中“方田”这一章的“约分术”为例说明之,在这一章中,有一个求两数91与49的最大公约数的问题:“又有九十一分之四十九,问约之得几何答日:十三分之七.”然后给出求两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即“约分术”一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将这个方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分子和分母如果都是偶数,就用2除,直到至少有一个不是偶数为止;如果不全是偶数,则直接把表示分子和分母的数分置两列,然后从大数中减去小数,把差算作原数与原来的小数比较,仍然采用以大减小的方式,持续地辗转相减,直到两列得到的数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是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
2、 举例讲解 这个“约分术”可用于求任意两数的最大公约数.下面按这一-“术” 将求91与49的最大公约数的过程表述如下: 91 49(91-49) = 42(42-7)=35 7(= 49- 42)(35-7) = 28(28-7) = 21(21 -7) = 14(14-7)=7 7= 7最后得出的两边相等的数7即为最大的公约数.用现代算法观念来考察这个“术",可见它具有以下特点:(1)它是一个严格“一义”的规定,不可能有歧义的理解;(2)在实施这一过程时,每一时刻都知道下一时刻(或每一一步都知道下一一步)怎么办;(3)能解决求两个数(任意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这一-类问题;(4)由于任意给定的数都是有限的,辗转相减,一定能在有限步内减到“最后”一步.即能在有限步内得出结果三、更相减损术 中国古代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也有求最大公约数的算法,就是更相减损术. 即“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 翻译为现代语言如下: 第一步:任意给定两个正整数;判断它们是否都是偶数.若是,用2约简;若不是,执行第二步. 第二步: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所得的差与较小的数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等数)或这个数与约简的数的乘积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例2 用更相减损术求98与63的最大公约数. 解:由于63不是偶数,把98和63以大数减小数,并辗转相减,即: 98-63=35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九章算术》"方田"章"约分术",用于求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具体方法参见"约分"条.后又被中国古代数学家推广应用于求最小公倍数、解一次不定方程和一次同余式组以及解线性方程组等. 约分术有以下七种:1.约分术 2. 密率术 3. 盈不足术4. 方程术5.少广术6. 均输术7. 衰分术 板书设计:《九章算术》中约分术与更相减损术 约分术:91 49(91-49) = 42(42-7)=35 7(= 49- 42)(35-7) = 28(28-7) = 21(21 -7) = 14(14-7)=7 7= 7最后得出的两边相等的数7即为最大的公约数.更相减损术: 用更相减损术求98与63的最大公约数. 解:由于63不是偶数,把98和63以大数减小数,并辗转相减,即: 98-63=35教学后记: 1.教材原有的顺序为先引入约分术再讲更相减损术,我将教材顺序作了调整,这种调整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好地体现了化归思想。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从设置情景到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到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探索了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更相减损术,还初步认识约分法更重要的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3.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生本教育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