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学的早期发展.docx
9页磁学的早期发展 有些自然铁矿石在采出时就呈现永磁性,古人称它为“慈石”,意为慈祥的石头,隐含了它能吸铁的特性这名词后来渐渐演化为“磁石”,俗称“吸铁石” 在中国的《管子》一书中已有磁石和磁石引铁的记载,这应当不会晚于战国后期,即公元前四至前三世纪汉初刘安(公元前179~前122)的《淮南子·览冥篇》中有“若以慈石之能连铁也,而取其引瓦,则难矣……”的记载东汉王充(公元27~约97)的《论衡·乱龙篇》中有“顿牟摄芥,慈石引针……”(顿牟即琥珀;芥指芥菜子,统喻干草、纸等的微小屑末)的记述这些都是以磁石引铁作为比方,来说明哲学或科学观点的记述,因此所举的事例必是当时一般的读者所熟识的 欧美的有关科技文献常把磁石吸铁的记载远溯到古希腊的泰勒斯时期,但这是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转述依据这些记述可以认为,西方关于磁的最早记述始于公元前500年左右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创造之一,这在中国已是历史常识了从磁石引铁的发觉到指南针的创造和应用要经过一系列的观看、试验和工艺改良,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公元1044年,北宋曾公亮、丁度等修撰的《武经总要》中有应用磁石的水浮型指南针制法的表达;沈括的《梦溪笔谈》也记述了用丝悬起的或硬滑支点(如碗的边缘)平衡着的铁针做的试验,并说明铁针所指不是正南而微偏东;略晚于沈括的朱或所着的《萍洲可谈》(约于公元1119年问世)则已提到广州海船在阴晦天气用指南针航海 在欧洲,公元1190年以前没有一点关于磁石能指方向的史料,而在这一年航行于地中海的船上却确有了指南针,很可能是由那时期进展中国和阿拉伯间贸易的海船传去的英国科学家吉伯认为它是由马可波罗(1254~1324)或其同时代人带回的,这样反而把这事推后了一个世纪 法国物理学家库仑于1785年确立了静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库仑定律之后,又对磁极进展了类似的试验而证明:同样的定律也适用于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觉,一条通过电流的导线会使其近处静悬着的磁针偏转,显示出电流在其四周的空间产生了磁场,这是证明电和磁现象亲密结合的第一个试验结果紧接着,法国物理学家安培等的试验和理论分析,说明了载着电流的线圈所产生的磁场,以及电流线圈间相互作用着的磁力。
奥斯特发觉电流的磁场后不久,有些物理学家就想到是否有些物质(如铁)所表现的宏观磁性也来源于电流那时还未发觉电子,但关于物质构造的原子论已有不小的进展安培首先提出,铁之所以显现强磁性是由于组成铁块的分子内存在着永恒的电流环,这种电流没有像导体中电流所受到的那种阻力,并且电流环可因外来磁场的作用而自由地转变方向这种电流在后来的文献中被称为“安培电流”或分子电流 继安培之后,韦伯对物质磁性的理论又作了不少进展虽然这些理论离现代理论尚远,但在今日对磁性物质的本质作初步描述时,仍根本上依据安培的概念 除了古时已知道的磁铁矿和铁外,人们在两千多年中还没有发觉其他具有强磁性的物质发觉钴(1733)和镍(1754)后不久就知道它们也像铁那样具有强磁性至于一般的物质在较强磁场作用下能否多少表现一点磁性,则直到法拉第在老年时期才有系统的观看英国工程师斯特金于1824年创制了电磁体,故那时试验室可有较强的磁场设备,但法拉第在需要高度稳定的磁场时仍用了大的永磁体 法拉第测量了样品在不匀称磁场中被磁化时所受到的力,这个方法后来有了不少改良,至今仍广泛用于观测弱磁物质的磁化率,也用于观测铁等强磁物质的饱和磁化强度。
法拉第发觉,一般的物质在较强磁场作用下都显示肯定程度的磁性,只是除了极少数像铁那样的强磁性物质外,一般物质的磁化率的肯定值都是很小的它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物质的磁化率是负的,称之为抗磁性物质这些物质在磁场中获得的磁矩方向与磁场方向相反,故在不匀称磁场中被推向磁场减弱的方向,即被磁场排斥;另一类物质的磁化率是正的,在不匀称磁场中被推向磁场增加的方向,即被磁场吸引,法拉第称它们为顺磁性物质像铁那样强的磁性明显是特别的,应另属一类,后来称为铁磁性这样,在法拉第以后的近百年中,物质的磁性分三大类 1895年,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发表了他对三类物质的磁性的大量试验结果,他认为:抗磁体的磁化率不依靠于磁场强度且一般不依靠于温度;顺磁体的磁化率不依靠于磁场强度而与肯定温度成反比(这被称为居里定律);铁在某一温度(后被称为居里点)以上失去其强磁性 19世纪30年月初,法国物理学家奈耳从理论上预言了反铁磁性,并在若干化合物的宏观磁性方面获得了试验证据1948年他又对若干铁和其他金属的混合氧化物的磁性与铁磁性的区分作了具体的阐释,并称这类磁性为亚铁磁性于是就有了五大类磁性最近十多年来又有些学者提出了几种磁性的新名称,但这些都属于铁磁性的分支。
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于1905年提出了抗磁性和顺磁性的经典理论,但十多年后范列文证明,朗之万理论中的某些假设不合于经典统计力学原理,及至原子构造的量子论模型兴起后,朗氏的假设又成为可允许的今日对这两种磁化率的粗浅理论公式已经过量子力学的改正,但还保存着朗之万理论的根本形式磁学的内容 一个永磁体与另一个永磁体能够不接触而相互施加力,人们曾经称这样的现象为超距作用近代的物理学家为了解释电荷之间的和永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入了“场”的概念:在一个永磁体四周的空间中存在着一个磁场,使处于这空间中任何位置的另一个永磁体受到磁场所施加力的作用,同时其次个永磁体所产生的磁场也对第一个永磁体施加着反作用力由于力是矢量,所以磁场是矢量场很多试验事实都证明,磁场是真实的存在 一块铁被一个永磁体吸一段时间以后,就被永磁体四周的较强的磁场所“磁化”,也成为一个永磁体了,有时也称磁化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为“磁化力”一般的铁块在从磁场较强的地方移到磁场很弱的地方就失掉其磁化了的状态称为“去磁”或“退磁”简单磁化、也简单去磁的材料通称为软磁材料,成分近于纯铁的低碳钢就是一个例子;难于磁化、也不易去磁的材料通称为硬磁或永磁体材料,淬火了的、含碳和锰各约1%的铁就是最低级的硬磁材料。
两个永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它们的磁极之间通过磁场的相互作用 每一个永磁体都有两共性质不同的磁极,通常利用永磁体能指示南北方向,称指北的一极为N极,指南的一极为S极;同名极相斥,异名极相吸 历曾把永磁体与带电物体相类比而设想磁极是由“磁荷”的分布形成的不过,这完全是一种类比,实质上磁荷并不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等效物而引入的磁极总是以异名的一对消失在同一磁体上,两个极从来不能分别而独立存在把一条永磁棍截成两段,就会得到两个短一些的永磁棍,各段新形成的一端上消失一个与该段原有磁极异名的新磁极 细而长的永磁棍的磁极与粗而短的永磁棍的相比,细永磁棍的磁场较为集中在棍端很小的区域内对于距一个极足够远的点,该极近似于一个“点磁荷”假如磁棍很长,两个极相距很远,则与被观看着的极比拟,另一极所奉献的磁场可以被视为一小修正项因此,用瘦长的永磁棍作样品,就可以对不同磁棍上的两个极的相互作用力进展周密的定量观测 用细丝悬着的小永磁棍实质上是一个指南针在四周没有磁性物体和电流的影响时,指南针的静止方位接近平行地理子午线,故有“指南”之称地球两个磁极的中心各位于地理的南、北两极的四周在静止位置,指南针北端的磁极称为“指北极”,简称“北极”,南端的为“指南极”,简称“南极”。
按这定名法,在地理北极四周的地磁极是磁南极,而在地理南极四周的地磁极是磁北极 磁针可以用于测定磁通量密度在一磁场中,磁针在其平衡方向左右的小幅摇摆(振荡)的周期是与磁通量的二次方根成反比的,故比拟磁针分别在两个磁场中振荡的周期或频率即可求得两磁通量值之比如磁针的磁矩和转动惯量是已知的,则可以一次测定磁通量的肯定值 抗磁性的根本来源是电磁感应电磁感应是法拉第的重大发觉:围围着随时间变化着的磁通量,有感应电动势(或即电场)产生,故能在导线电路中产生电流或在大块导体中产生涡流这里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对感应起它们的磁场变化起着抵抗作用,这就是楞次定律 寻常导体中因有电阻,在稳恒磁场的建立过程中感应产生的电流很快被消耗掉,它们只有在瞬时,电磁感应对原子或分子内运动着的电子也有类似的作用可见,一切物质都有肯定的抗磁性,只因它很微弱,易被其他磁性所掩蔽 显示抗磁性的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中的电子在基态都是成对的协作了的,它们的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各相互抵消 超导电性材料在外磁场中被冷至其临界温度以下时,体内即产生电流,把体内磁通量全部排至体外,这就是迈斯纳效应所以超导体也被称为完全的抗磁体。
顺磁性可粗分为强、弱和很弱三种,三者各有不同的来源过渡金属,即周期表中铁、钯、稀土铂、铀等元素的化合物(主要是盐类)的晶体或溶液大多表现强顺磁性,其明显的特点是磁化率较强地依靠于温度 铁磁性物质的最明显的特点是易于磁化,它的磁化率比强顺磁物质要高几个数量级,并随磁场强度而变磁化强度有饱和现象,即在肯定温度下到达某强度时有不再随磁场的增加而增的趋势 铁磁材料在不很强的磁场范围的磁性观测一般不用法拉第、居里等方法而用感应法现代化的振动样品磁强计等在原理上也属于感应法 温度对铁磁性的影响很大铁的强磁性随温度上升而减弱,这一转变温度时消逝这转变温度后来被称为居里温度或居里点纯铁的居里点为1043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