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徐惠君:利出一孔的“管仲陷阱”.pdf

10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376178
  • 上传时间:2018-08-3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9.61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徐惠君:利出一孔的“管仲陷阱”共识网—在大变革时代寻找共识时间 :2010-07-28 15:48 作者 :徐惠君——解读中国专制历史的钥匙核心提示: 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身控制和人身依附,而一切控制或束缚都是建立在政治经济权力之上的——属于君主、贵族、官吏、地主、家长的等等国家处心积虑地控制了一切谋生孔道,而只留下为专制国家服务才能生存发展一条途径,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 要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只有依附于政治权力或国家机器(具体为依附官长,上司等等) 这唯一的选择, 作为一种必然的结果,中国人民的如同嗷嗷待哺的婴儿一任统治者们姿意蹂躏宰割的命运就成为了几千年来无法摆脱的宿命所谓“管仲陷阱” ,其核心就是“利出一孔”——只有一个获利的孔道、途径即国家采用政治经济法律手段,控制一切谋生渠道同时垄断社会财富的分配,那么人民要想生存与发展, 就必然要事事仰给于君主(国家) 的恩赐,这样君主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奴役支配其治下的民众了这一思想为春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先秦法家先驱管仲首创管仲的原话是 :“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羡(多余的钱财),隘(限制)其利途,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

      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这一思想被历代专制君主奉为统治民众的金科玉律,成为实施中国特色的人身控制的黄金法则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诺,将人的需要分为几个依次递进的层次,最下面是生理需要(食物、居所、睡眠、性等),然后依次是安全与保障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他人的尊重与自我尊重的需要,最上面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新的更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出现中国的先贤云:“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人生世上,人们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如果缺少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个人就无法生存,人生的追求或抱负就成了空中楼阁利出一孔” 的制度安排, 使得统治者垄断了一切政治权力和所有经济利益,这等于牢牢扼住了臣民的咽喉,拥有了对臣民的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臣民也只有唯命是从才能生存,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代可以得心应手地实施残酷的专制统治的根本原因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身控制和人身依附,而一切控制或束缚都是建立在政治经济权力之上的——属于君主、贵族、官吏、地主、家长的等等国家处心积虑地控制了一切谋生孔道, 而只留下为专制国家服务才能生存发展一条途径,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要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只有依附于政治权力或国家机器(具体为依附官长,上司等等) 这唯一的选择, 作为一种必然的结果,中国人民的如同嗷嗷待哺的婴儿一任统治者们姿意蹂躏宰割的命运就成为了几千年来无法摆脱的宿命。

      在技术层面,“利出一孔” 包括两个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的措施,既政治上的人身控制和经济上的弱(贫)民术人身控制的手段和工具就是数千年一以贯之的发达的户籍制和什伍保甲连坐制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始于商代,由于上交到中央的户籍簿册一律都规定用黄色的封面,所以户籍又称黄籍或黄册,“黄籍,民之大纪,国之治端”,古代的户籍制度不仅包括人口的登录,而且包括定期的稽核人口,登记内容主要有姓名、性别、年龄、高矮、胖瘦和长相及外表生理特征等,十分详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官府登记,否则便为“脱籍”(黑户口),不仅本人要治罪,而且街坊四邻和乡村执掌户籍的官吏都要治罪如汉武帝四年(公元前107年) ,关东 200 万流民中发现有40 万人脱籍,构成丞相石庆的失职,石差点被汉武帝处死与户籍制相对应的,是一套严密控制人身自由的组织系统,将每一座城镇,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毫无遗漏地编入国家行政网络之中,这就是实行层层管制的里甲或保甲连坐制度里甲制的始作甬者当推管仲,《管子立政》详细记载了这一制度的内容居民每五家编为一伍,设一伍长,五伍为里,里设里长,负责监督里内每个居民的一切活动,在居民点“里”(闾)的四周筑起围墙,堵塞缺口,只留一条与外界相通的通道,以控制内外居民的进出。

      在里门的左右各有一间观察室,每天早晚, 伍长和里长坐在里面监督居民的出进 里门的钥匙由里长管理,下设看守,负责按时开闭里门,并监督所有的出入者,向里长汇报,凡是不按时出入,行为举止不符合规定者,看守一经发现,都要及时向上级反映每里若有人犯法,则里长与其同罪这是用管理监狱的方法来管治人民,限制人民的人身自由从中央到地方,从首都到边疆,从繁华的京城到偏僻的山村,由行政权力和户籍制度构成一套严密控制人身自由的组织体系,编织成一张密实的天罗地网,通过中央(中枢 )←→州(神经节)←→府、县(神经元)←→乡、里(神经未梢)的逐级延伸,由此形成类似高等动物的神经系统一样灵敏的信息传递反馈控制机制,统治者就可以十分方便地控制其治下的任何一个臣民,在这张恢恢大网下——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商鞅这个专制变法的枭雄,在秦国实施严酷的户籍制和里甲连坐制,以至人民“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 , (后来商鞅遭政敌围攻,只得只身潜逃,来到边境旁的小客栈,准备投宿,因无证件,被店主拒之门外,他只得长叹一声道:“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堂堂一国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朝廷的通缉下,连藏身之处都找不到,只有俯手就擒,由此可见人身控制的效果。

      仅有政治上的人身控制还不足以控制人们的意志,必须辅之以经济手段才行,这就是历代政府奉行的弱(贫)民术弱(贫)民术的主要政策就是重农抑商,其根本主张是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这是中国历代专制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目的就是把广大人民强行束缚在土地上,达到随时可以为统治者所驱使的目的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在商鞅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不二法门早在 2000 多年前, 人们就知道 “用贫求富, 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道理,重农抑商人为地抑制了人们发财致富的通道那么,历代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重农抑商”,甚至“殴民归农”呢?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商业,可以增加社会的横向联系,打破彼此隔绝的地域界限,在各个独立的社会个人之间架起互相勾通,互相依存的桥梁, 在追逐利润这只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 协调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商品与货物的流通,从而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而社会财富的增加又必然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从而增加其受教育的机会,促进科学、技术、艺术的发展,而人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又必然导致对专制统治的否定与反叛。

      自由商业活动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效果,恰恰与集权的专制统治形成尖锐的对立,集权统治要求人民空间位置凝固,彼此之间杜绝横向联系,保持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以实施人身控制和弱 (贫)民术,自由商业活动尊崇的是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其基础是金钱面前人人平等,与等级制,特权制是水火不容的,而且商业可以促进人力,资金,技术,信息,商品等的横向流动,这又是对人身控制的极大危害,势必威胁专制制度的根基,统治者不遣余力地抑制它的发展就不足为怪了中国历代统治者有一种天生的政治直觉,自由经济发展壮大后一定会冲毁作为专制统治基础的愚民术和贫民术这二条大堤,终至淹没, 埋葬专制统治制度,所以不遣余力地将其控制在摇篮状态,这种直觉深具眼光,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可明见这一点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始于十五世纪,由于欧洲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自由商业 一向比较发达(英、法等国历史上的“重商主义”学派甚至认为财富直接来自商业活动),商人在逐步控制了金权之后,更进一步要问鼎政权,终致设置议会,监督国王,并成为维护商人以及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工具,由此导致了代议制的产生从而大大打击、 限制了国王、贵族的特权,并将其行为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抹黑商人的形象,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服饰、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第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第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第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一是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二是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如西汉商人的算赋加倍;三是对暴利行业采取官营(史称“官山海”) ,直接由国家垄断经销,不许商人染指, 中国历朝历代主要是实行盐铁官营,因为这类商品需求量大且无价格弹性,官商以垄断价格取代其市场价格,人民的财富被源源不断的搜括掉却毫不知觉, 人民的血汗流入国库百姓却感受不出痛苦,反而认为是君主关心民瘼,为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而对其感恩戴德此谓:“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而民爱可洽于上也 ” 此乃一箭双雕之策:抑制任何私人力量的崛起,确保专制制度的稳定;造成资本国有,取得巨额垄断利润,掩盖经济上对人民残酷掠夺的实质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四个环节必须互相配合,互相融通,才能互相促进,工商业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信息等,农业才可能发展,进步,人为将其对立起来是严重违反经济规律的行为,绝对不可能达到繁荣经济的目的,表面上看重农抑商似乎是为了重农,其实从抑商的实际效果看,它不但没有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反而使农业变得死板和僵化,长期停滞于简单再生产状态。

      由于国家强行堵塞了经商致富的渠道,在即定的约束条件下( “利出一孔”) ,作为一个理性的人, 一个有才华的青年想要出人头地、名利双收, 只有唯一一条现成的道路,即为专制君主服务 (入仕或做官) 做官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及最佳方式而除了“入朝为官” ,其他一切职业都是低贱的职业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正反映了这一理念由此形成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官本位”所谓“官本位” ,简单地说,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君主独裁专制制度的核心是人身控制,而其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就是权力,权力的内涵不仅仅是支配人, 而且也包括由其转化的不可计数的直接的经济利益专制制度全仗各级官吏来维系, 掌握权力的官吏就成了特殊人物,官大者威风赫赫,权倾一方,官小者也是养尊处优好处无数, 官之身价与神秘, 就在于他们手中的权力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各种特权与实利官位成了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权力成了财富的代名词权力是比贷币更具流动性,更方便的一般等价物, 或者说, 中国社会的特征是政权支配金权,孔方兄只配做印把子的仆从中国特殊的社会形态导致投机政治比直接从事经济活动,能更好更快地聚敛财富吕不韦正是参透了这一点,才将异人视作“奇货可居”。

      追求名利是人的天性,而出人头地,名利双收的捷径便是做官,官越大,获利越厚官位权力和财富构成奇妙的“三位一体”,财富的多少取决于官位、权力的大小,正是基于这一点,人的价值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做官,光宗耀祖, 青史留名的最好方法也是做官升官发财的意识浸透了国人的灵魂几个世纪以来,在中国人中流行着一种称为“升官图”的游戏这种游戏使用的工具 包括一个骰子和标有从普通学生到政府宰相各个等级位置的图案,每个参加者通过掷骰子决定是升级还是降级,在官梯上爬得越高,就会从等级低的人手中赢得越多的钱这种游戏的参加者不仅是识字的人,一些文盲也乐此不疲反过来看,没有权力作后盾的经济利益也是靠不住的西汉武帝时,由于长年对匈奴作战,导致国家财力枯竭,雄才大略的刘彻便向商人开刀,发布了著名的“告缗法”诏令,鼓励全国商贾之家的奴仆告发其主人的偷漏税行为,偷漏一缗(一缗即铜钱一千文),即成罪状, 要抄家查产, 充军发配, 此举一下使汉武获得无数财政收入,同时使商贾们彻底破产——“杨可告缗遍天下 ,, 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汉书食货志下》 ) 这是赤裸裸的政治掠夺历史上唐玄宗、唐肃宗、唐德宗也学着刘彻这一套,不过,他们要稍稍文雅些,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