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吴正宪讲“搭配”课堂实录.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菲***
  • 文档编号:310218768
  • 上传时间:2022-06-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2.4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吴正宪讲“搭配”课堂实录 吴:同学们,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是穿衣服,洗漱完毕以后,好好的吃好早餐,然后背着书包高高兴兴的去上学穿衣服、吃饭、走路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需要我们研究的数学问题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好不好? 吴: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一些图片,你们看这是什么?长衣、短衣、长裤、短裤、 裙子起床后看着眼前的这些衣服,如果今天我穿一件上装,再穿一件下装,这样配成一套 ,那我到底能配出多少套穿着?记住,我们今天就研究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衣,至于穿两件上衣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暂时不研究,大家可以先猜猜我们可以配几套? 学:2套、3套、4套、5套、6套 吴:刚刚我们猜的没关系,那么到底能配几套我们得试试,这样,你们每个同学把你怎么配成一套的这个过程记录下来,比方说长衣配短裤,将它记录下来让自己看的明白的同时也让大家看的明白,不要讨论独立思考,看看你能配出一上一下这样的几套,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都可以,给我们解释明白就行,开始吧 (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和记录的时间5分钟)吴老师观察每个学生对如何搭配衣服结果所作的记录,有些学生配了2套、有些学生配了3套……有些学生配了6套。

      吴老师借助多媒体投影仪将学生的记录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同学们将自己的搭配结果读出来 吴:有些学生配到6种,配了2、3、4、5套的学生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你们有什么想法吗?你们为什么认为6种的对? 学:他找的全 吴:你怎么就认为6种的找全了 学:我认为他找的有规律 吴:你怎么认为2种的不全呢? 学:将有些能配在一起的没有配 吴:那我多写一个或者少写一个行吗?“全”就是不多也不少 吴:少于6种的怎么就不全了,那他是怎么拿的呢? 学:没有顺序,随便拿的,拿着拿着就拿“乱”了 吴:他怎么拿乱的?一会拿了这个,一会拿了那个,东一个西一个怎么就从“乱”到“全”了呢?将6种的前两个字读出来 学:长衣、长衣、长衣,短衣、短衣、短衣 吴:我们先拿出长衣,然后分别拿短裤,拿长裤、拿裙子和长衣配;配完了长衣配短衣,拿出短衣,然后拿出短裤,拿长裤、拿裙子和短衣配黑板上图片展示搭配过程) 吴:我们不写字,找个方法将这些搭配在一起,同学们想到什么方法呢? 学:连线 吴:他怎么就配全了呢? 学:他不仅一个一个配,而且按顺序来配的 吴:有的同学说有规律的配,你那个规律就是顺序 (吴老师展示一些**小朋友的搭配过程)画了一样的圆表示上衣和下衣,你们有什么修改意见吗?有些学生在两个圆中分别写上了长衣和短衣;有些学生将用三角代表上衣,圆圈代表下衣;有些学生用大写字母A、B表示上装,用数字1、2、3表示下装,所以我们有很多方法开展简单的表示,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就行。

      吴:假设我们现在的上衣有9件,能配出多少套着装呢? 学:27种 吴:说出来搭配过程,自己怎么想的? 学:有一件上衣我们就可以用3件下衣和它相配 吴:生活中,我们研究穿的时候还可以研究吃,一种干的配一种湿的也可以配 吴:王同学从家到学校经过图书馆,王同学从家到图书馆有三条路1、2、3,从图书馆到学校有A、B、C三条路,那么王同学从家到学校共有几条路可以走? 学:3条(1A,2B,3C),9条(1A、1B、1C、2A、2B、2C、3A、3B、3C) 吴:找到3条路线的你,通过9条路线的同学你有什么启示?怎么就“全”了 指导教师点评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到处存在数学,数学是生活的缩影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即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吴老师在讲“搭配”时首先提出问题“吃饭、穿衣、走路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我们研究的数学问题呢?”引起学生的思考,这种思考让同学们具有从生活中关注数学问题的意识。

      吴老师从上衣和下衣的搭配入手开始讲授“搭配”,整堂课表面上在研究衣服如何搭配的问题,实质在讲搭配的时候如何才能“全”和不“乱”,并且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和理解“全”和“乱”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要做到“全”和不“乱”就得掌握规律和顺序,这就是搭配的实质和关键,但是这些不是老师直接给学生灌输的知识,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的吴老师授课的时候将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将自己深入到学生中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引而不发, 不断地激化学生思维的矛盾冲突, 并将其至一个又一个思维的波峰浪谷,而不是将直接答案和结论告诉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第 5 页 共 5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