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翅目检疫性害虫.ppt
151页第十章 同翅目检疫性有害生物,大多数同翅目害虫个体小,活动力弱,可随寄主苗木、接穗、果实、原木及其他植物材料远传1873年,德国最早颁布了禁止输入栽培用葡萄苗木的法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单项禁令1878年,欧洲六个国家缔结了防除葡萄根瘤蚜的国际公约,开创了国际合作控制有害生物的先例1899年,第一部综合性植疫法规--《加州园艺法》在美国出现,其目的是防除葡萄根瘤蚜和吹绵蚧同翅目害虫与植物检疫,列为我国进境和国内检疫对象的同翅目害虫,一类1种:松突圆蚧二类1种:葡萄根瘤蚜三类共22种:苹果绵蚜、冷杉球蚜、百合西圆尾蚜、梨根瘤蚜、玉米根蚜、鼠李马铃薯蚜、冬葱瘤额蚜、桃大黑蚜、马铃薯囊管蚜、省沽油囊管蚜、丝绒粉虱、烟粉虱、尼日兰粉蚧 、肯尼亚粉蚧、松针盾蚧、黑条盾蚧、桃白圆盾蚧、樱桃圆盾蚧、胡桃圆盾蚧、霍氏长盾蚧、日本松干蚧和苹果木虱国内:苹果绵蚜 葡萄根瘤蚜 松突圆蚧 枣大球蚧,第一节 葡萄根瘤蚜 Viteus vitifolii (Fitch),葡萄根瘤蚜也称葡萄根虱、根瘤蚜,英文名为 Grape phylloxera, vine louse,vine aphid,属球蚜总科,根瘤蚜科。
葡萄根瘤蚜在历史上曾在欧洲对葡萄生产造成毁灭性危害,至今仍是很多国家的检疫对象被我国列为进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一、寄主与危害状,1.寄主 原始寄主为美洲山葡萄,现发现仅危害葡萄属Vitis植物2. 危害状 随寄主品种与危害部位的不同,有两种典型表现:在根部形成根瘤在叶部形成虫瘿,(1)根瘤型害状,在根部形成虫瘿或根结,叶片黄化,植株长势不良,3~10年可致植株死亡A. 须根受害形成菱角形的根瘤,虫体多在凹陷的一侧B. 侧根和大根受害时形成关节形肿瘤;虫体多在肿瘤缝隙处山东烟台仅发现根瘤型及其害状2)叶瘿型危害状,只在美洲系葡萄与野生葡萄的嫩叶上见到受害嫩叶正面呈透明状斑,斑四周很快呈粉红色虫瘿约有豌豆粒一半大,在叶背开口,瘿口生白色毛丛一般不引起产量的重大损失,严重侵染后可在后期引起叶片扭曲和落叶虫瘿,葡萄根瘤蚜一般对新建园危害大,对树龄10年以上长势旺盛的葡萄影响不大葡萄根瘤蚜无翅成蚜: a.根瘤型 b.叶瘿型,二、地理分布与传播历史,1.地理分布 葡萄根瘤蚜原产北美洲目前在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均有分布亚洲: 中国、以色列、日本、约旦、朝鲜、韩国、黎巴嫩和叙利亚中国:山东、辽宁和台湾。
2.传播历史,(1)传入欧洲的历史19世纪后期传入欧洲1858-1863年间,法国酿酒商为改良品种,从美国引入葡萄品种,同时将其传入1863年被发现时已经失控之后的25年间毁灭了法国 近1/3的葡萄园,面积超过100万公顷传入沙俄后,曾经被迫毁弃350万公顷葡萄园,直接防治费用超过四百万金卢布2)传入中国的历史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成立“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随美国苗木传入1896年在公司自建园发现,从奥地利引入抗性砧木进行治理但在1932~1935年间,仍造成严重损失,平均产量0.4kg/株1954年前苏联专家再次在烟台发现1963年在西北农学院葡萄园发现后采取挖除烧毁有染虫株;对无虫植株采用药剂浸根预防,彻底铲除了此虫三)发生特点,1.生殖方式与发生世代数孤雌生殖方式为卵生烟台每年发生7~8代2.越冬以附着在葡萄茎上的卵(美洲葡萄);各龄若虫(主要是1、2龄)在土表1cm以下的二年生以上的粗根根叉和被害处缝隙内越冬3.生活史类型有完整与不完整的生活史两种美洲品系上出现完整型,在欧洲与亚洲品系上不出现有性生殖阶段,表现为不完整型4.全年种群数量动态每年4月开始出现,5月中旬-6月底、9月底两个时期发生的数量最多。
有翅蚜9月下旬~10月下旬发生量大,但很少出土虫体在土壤中的部位深浅程度与季节有关,7、8月在土表,春秋季在深层土中 5.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卵、若蚜的耐寒力较强,-13~-14℃方可被冻死山地壤土或粘土中发生重,砂壤土不利于其生存四)传播途径,1.主要随带根苗木的调运传播2.在美洲系葡萄上,也可随接穗传播对根的依赖性极强,一般离开根后1d即死亡五)检验与鉴定,1. 根据寄主及其受害状2. 形态识别 全世界已知危害葡萄的蚜虫有6种,只有葡萄根瘤蚜属球蚜总科,触角为3节,前翅只有3斜脉;无翅蚜和若蚜复眼只有3个眼面;尾片半月形,腹管缺其余均为蚜总科,触角5节或6节,可藉此区分开六)检疫措施,1.不从疫区调用苗木,需调用时,必须经过严格检验与除虫处理2.除害处理方法(1)热处理 30~40℃温水中预浸5~7min 50~52℃热水浸泡7min可杀死卵及若虫2)熏蒸法 二硫化碳或溴甲烷处理砧木或切条,不宜用其它熏蒸剂3) 药剂浸泡 葡萄苗木去土 扎捆(每10~20株) 50%辛硫磷EC1500倍液浸泡1min 晾干(包装物同样处理)七)防治方法,1. 沙地育苗,培育无虫苗木。
1958年来,张裕公司开展沙地育苗后,未发现新感染植株2. 培育抗虫品种 V. vinifera 对根瘤型的危害很敏感,对叶瘿型具有抗性;V. riparia 对叶瘿型无抗性,但是抗根瘤型现在的法国葡萄多嫁接美国的抗性砧木3. 药剂处理土壤(1)毒土处理土壤:50%辛硫磷EC,用药量3.75kg/hm22)土壤熏蒸处理:植株周围打孔,孔深10~15cm,密度4~6个/m2,药剂为二硫化碳,用药量为36~72g/m2其它药剂有氯丁二烯、六氯环戊二烯等第二节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苹果绵蚜俗称苹果绵虫、白毛虫、白絮虫等,英文名woolly apple aphid,woolly aphid, apple root aphid,属瘿绵蚜科,是多种果树的重要害虫在国内目前局部分布,列为我国国内检疫对象与进境三类检疫对象一、寄主与危害状,1. 寄主植物 可为害苹果、洋梨、山楂、花红、大山桉、山荆子等,以苹果为主Mointain Ash,2. 危害状,(1)地上部分表现成若蚜群集在果树枝干的剪锯口、伤口、腋芽、短果枝叶簇基部等处,被害部位形成肿瘤,肿瘤破裂后易诱发苹果腐烂病和苹果透翅蛾的危害。
果柄、梗洼和萼洼处受害后,果柄变黑褐色,果实发育受阻并易脱落危害严重时全树可见白色绵状物山楂树受害状,在剪锯口聚集状,(2)根部表现,主要危害浅土中或裸露的根,诱发根瘤 可造成树体发育不良,延迟结果,缩短树龄,受害严重的树体遭遇严寒和干旱易死亡 对根部危害所造成的影响远大于在地上部分危害造成的影响根部危害状,根部危害状2,,二、地理分布,苹果绵蚜原产北美洲东部,现在几乎遍布美洲、亚洲、欧洲、非洲以及大洋洲适合栽培苹果栽培的国家 最早于1787年在美国发现,1801年传入欧洲1872年由美国传入日本,1880年由日本传入朝鲜中国最早于1910年由德国传入青岛,以后又由日本传入大连西藏出现的可能由印度传入2000年曾传入陕西 国内分布:山东、云南、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河南和西藏三、发生特点,1. 年发生世代数 一年可发生13-18代2. 越冬 以1-2龄无翅若蚜在果树裂缝中、瘤状虫瘿下、伤口、剪锯口、不育芽上以及近地表的根上3. 种群年动态,每年11月中旬开始进入越冬,翌年4月初始活动5月上旬越冬若蚜成长为成蚜,开始胎生第一代若蚜,多在原处危害无翅孤雌蚜全年有两次发生危害高峰期:5月下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10月。
有翅蚜发生2次,5-6月数量较少,9月中旬-10月中旬数量较大,其后代全为胎生有性雌雄蚜,死亡率极高卵在我国不能越冬四、传播途径与检疫检验,1. 传播途径(1)远距离传播 成、若蚜随苗木、接穗、果实和包装物的贸易往来传播 1985年大连口岸从日本输入的苹果苗中发现2)近距离扩散 有翅蚜的飞行;耕作管理中人的活动2. 检验方法,以肉眼观察为主在产地和调运检疫,主要根据危害状作出初步判断,找到虫体后镜检观察鉴定3. 主要识别特征,有翅孤雌蚜 体椭圆形,长1.7~2.0mm暗褐色,头胸黑色,全身被白粉,腹部有白色长蜡丝 触角6节,第三节特长,有不完全与完全的环状感觉器24-28个,第四节3-4个,第五节1-4个,第六节2个腹管退化为环状黑色小孔无翅孤雌蚜 体卵圆形,长1.7-2.2mm,宽0.9-1.3mm,黄褐色至赤褐色,背面有大量白色绵状长蜡毛复眼暗红色,由3个小眼组成触角6节 ,无环状感觉器体背有4条明显的纵列蜡腺,呈花瓣形腹管黑色,稍隆起呈半圆形裂口,位于第五、第六腹节的泌蜡孔之间,围绕腹管有短毛11~16根无翅孤雌蚜:1.背面观 3.尾片 5.头和胸 6.腹管 7.背蜡片有翅孤雌蚜:2.触角 4.前后翅,苹果爪绵蚜Aphidounguis mali Takahashi的次生寄主为苹果(根部),危害状与苹果绵蚜相似,二者主要区别为:(1)苹果绵蚜的腹管位于腹部第Ⅴ节,突出,周围有毛幻灯片 38,次生感觉圈宽,环形。
2)苹果爪绵蚜腹管位于第Ⅵ节,不突出,周围无毛;触角上的次生感觉圈细,线状五、检疫措施,1.禁止在发生区培育苗木和采取接穗2.做好产地检疫工作,产地检疫最好在5~6月和9~10月进行 3.调运检疫中做好除害处理4.传入新区后及时采取铲除措施除害处理方法,1.药剂浸泡 将苗木、接穗用40%氧化乐果或40%乐果EC2000倍液浸泡10min2.常温熏蒸 对苗木、接穗及包装材料等可采用溴甲烷熏蒸处理,用药量为24g/m3,熏蒸3h3.加热熏蒸处理搭建1m3塑料棚,棚内搭架排放待熏蒸材料;将80%敌敌畏原液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同时密封塑料棚棚内温度保持36℃,处理30min;熏蒸后将材料阴晾4h 该方法可杀各虫态六、防治措施,1.选用抗性品种或砧木 山荆子JIN67和Malling-merton为优良抗性砧木苹果品种Northern Spy的抗性强2.选用无虫苗木、接穗3.加强果园管理,做好监测工作,从晚春即开始在果园中进行观察4.对发生区可采取的措施 刮翘皮;铲除根蘖和实生苗;喷撒农药;灌根;堵树洞;内吸性药剂涂抹树干;果园种草第三节 松突圆蚧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松突圆蚧英文名pine armored scale,属盾蚧科。
为害松属植物,可造成林木大面积枯死我国将其列为一类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一、分布与传播简史,1965年,日本学者在台湾采到标本,1969年定为新种1980年,在日本冲绳诸岛、先岛诸岛发现分布港澳地区主要是由台湾、日本等地输入带虫的圣诞树(松树)造成的低龄若虫能随气流传播,因而首先传入深圳和珠海,造成大片松树枯死1982年5月在珠海市马尾松林发现2000年,广东的发生已近2 000万亩,其中受害枯死或濒死已更新改造的达数十万亩目前仅分布于日本和我国广东、香港、澳门、台湾二、寄主与危害,1.寄主植物 为害松属植物,以马尾松受害最重2. 危害状 若虫及雌成虫刺吸松树针叶、嫩梢、新鲜球果果鳞的汁液,一般在老叶的基部虫口最多,可造成大量针叶枯黄脱落,影响松树生长,甚至引起全株死亡危害状,三、发生特点,在广东每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主要以若虫在寄主上越冬 初孵若虫活跃,沿针叶爬动,寻找合适的取食部位若虫固定后5~19h开始泌蜡,经2~3d可形成圆形介壳 雌虫多寄生在针叶叶鞘内,雄虫多寄生在叶鞘外、球果和嫩梢上 3-6月是虫口密度最大、危害最严重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