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词汇类型学学派多维综合研究.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1768****007
  • 文档编号:237738018
  • 上传时间:2022-01-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7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词汇类型学学派多维综合研究  摘要:词汇类型学欧洲学派认为词汇类型学是词汇学的跨语言和类型学讨论分支,从多角度跨语言讨论词和词汇相关的语言现象,是一种综合讨论路径《“温度〞的语言学》的讨论基于词汇类型学欧洲学派建构的跨语言温度词讨论的方法论及相应框架,是有关“温度〞概念域的大规模跨语言词汇类型学讨论文章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温度〞的语言学》在语言样本、数据收集和多维综合分析三方面的特点,可以拓宽国内词汇类型学的讨论路径,并提供肯定的启示  关键词:词汇类型学;温度;语义;词汇-语法互动  语言类型学肇端于20世纪50年月,认为人类语言结构表层差异之下存在深层共性,这种差异与共性受制于认知、文化和区域等因素,其最大特色是通过大规模跨语言比较归纳并解释人类语言的共性[1]语言类型学传统主要关注语法和音系讨论,词汇类型学(LexicalTypology)是20世纪90年月后渐渐兴起的类型学新范式根据Lehrer[2]的定义,词汇类型学(LexicalTy&8259;pology)“关注语言[……]是把语义材料包装进词语的独特方式〞,旨在揭示词汇层面的内在规律和系统性Koptjevskaja-Tamm[3]认为,词汇类型学是词汇学的跨语言和类型学讨论分支,旨在考察词汇在跨语言表现中的异同规律,它和语义类型学的讨论有交叉,但并不限于语义类型学的主要讨论范围,词汇类型学讨论应当包含“词汇-语法互动〞,是一种综合讨论路径。

      《“温度〞的语言学》是有关“温度〞概念域的大规模跨语言词汇类型学讨论成果,本书由词汇类型学欧洲学派领军人物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语言学教授Koptjevskaja-Tamm主编,2022年约翰·本杰明斯出版公司(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出版Koptjevskaja-Tamm在前期与Rakhilina[4]合作的瑞典语和俄语的温度词汇比较讨论基础上,建构了跨语言温度词讨论的方法论及相应框架,主导了一个覆盖六十余种语言温度词的跨语言深度讨论,并从词性、句法、语义分布、认知、文化等多种角度对语料进行了综合分析Koptjevskaja-Tamm[5]认为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词汇类型学综合讨论路径的实践词汇类型学讨论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讨论对象多以动词为主,讨论方法大多基于词汇类型学莫斯科学派的语义框架,其中语义地图运用较为广泛[6-12]《“温度〞的语言学》作为词汇类型学欧洲学派的讨论成果,在讨论方法上与莫斯科学派存在相同之处,但同时也呈现了其独特的关注内容本文主要探讨《“温度〞的语言学》在语言样本、数据收集和多维度综合分析等方面的特点,以期望能丰富国内词汇类型学讨论的讨论路径,并提供肯定的启示。

        1语言样本的选取  《“温度〞的语言学》全书5个部分,共29章,前28章依据所讨论语言的地理分布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非洲、欧亚大陆、美洲、澳大利亚和大洋洲,讨论覆盖了17个语系的65种语言①其中印欧语系、尼日尔-刚果和南岛语系占了45种语言,其余14个语系只有1-2种语言地域分布方面美洲地区的语言涉及最少,只有5种,其他地区为18-21种鉴于本书讨论对象是“温度〞概念,书中讨论的语言包括来自于热带、亚热带、温带以及极寒地区的语言,例如恩加纳桑语(Nganasan)(该语言地区气温可达-60℃)本书其中21章节只具体讨论了一种语言,包括12种讨论较少的非全国性语言(包括濒危语言),例如帕鲁拉语(Palula),奥杰布瓦语(Ojibwe)等余下7章则是进行2种以上的语言的对比讨论,其中6章都选取的是相同或邻近地区的语言,只有2章的语言分属不同语系书中还有1章特地对比了完全不同气候条件地区且分属不同语系的沃洛夫语(Wolof)和法语在词汇类型学讨论中,由于词汇概念域的描述状况还特别不充分,讨论语料收集周期长,因此相较于语法类型学通常覆盖200-400种[13-14],词汇类型学的样本数量相对于语法类型学则要少得多,本书涉及的语言样本数量对于词汇类型学讨论而言已经是规模较大。

      语法类型学要求平衡样本语言的亲属关系和地域性[13-14],但是相较于语法,词汇稳定性较差,词汇语义改变快,词汇类型学认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同样适合做词汇类型学讨论[15]正如本书讨论所示,虽然语言样本数量、语系和地域性的平衡性不能比肩语法类型学讨论,但是讨论已经呈现温度概念域具有类型学意义的结果和规律而且本书依据温度概念这一讨论对象的特点,注重覆盖不同气候条件的地区语言并做了对比讨论,今后在对特定概念域的语言样本进行选取时,除了词汇类型学通用的选取条件,也需注重考量与本讨论相关性高的参数作为语言样本选取条件  2数据收集的方法  本书的大多数章节都采纳“标准温度指南〞作为数据收集和数据组织的工具,指南由Koptjevskaja-Tamm编写,事先在几个语言中做过测试讨论指南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讨论背景、调查表/调查问卷和附录讨论背景明确了此次跨语言讨论项目的目的,并描述了温度概念域的语言学总体状况背景还介绍了温度评价框架(framesoftemperatureevaluation),温度值(temperaturevalues)和温度评价物体(evaluatedentities)等讨论参数,并商量温度表达的可能出现的形态属性和句法属性,以及一个语言中的温度词如何形成一个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近义词和反义词、基础词和非基础词的区分等。

      背景最终介绍了温度概念域相关的语义转移的种类指南主要的部分是调查表,这是一个分析性调查问卷调查表的第一个任务是让参加者列举调查语言的全部温度词,并提供词语的英语或俄语的翻译下一步是检查温度词的各种属性,包括每一个表达的来源、精确的意义/用法和语法属性,调查温度概念域主要语义框架(触觉温度(tac&8259;tiletemperature),环境温度(ambienttemperature),个人感知温度(personal-feelingtemperature),扩展温度(extendedtempera&8259;ture)),尽量增加新的温度表达,提供尽量多的例句接下来关注温度词之间的关系,如近义词、反义词、显著性、使用频率和基础性等最终一步参加者概括该语言温度系统的语义和语法属性调查表设计细致严谨,具有开放性调查表并未提供句子列表用于诱导收集数据,但在讨论背景和附录部分包含有很多句子,必要时可用于诱导收集数据语法和词汇的跨语言讨论常规使用句子列表或场景列表,这次讨论采纳开放性调查表是基于前期的测试讨论,这样可以增加跨语言使用时的方便性,避开调查表的局限性指南的附录部分提供术语的定义和现象推断的标准,包括温度概念典型句子/场景示例、物体列表和推断温度值的典型场景等。

      总而言之,该指南并不是直接用于诱导语料,而是主要用于指导和组织语料的系统收集和分析词汇类型学中传统的数据收集方式,包括直接访谈,小组商量,语言使用观看,词典和参考语法,在本书的讨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值得留意的是,超过一半的章节在讨论中也采纳了语料库搜寻和互联网搜寻(主要是Google),这说明词汇类型学中数据收集的新趋势语料库能够提供不同温度表达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频率,以及和其他语言表达的共现状况,结合其他渠道收集的数据,能够更加全面地呈现温度表达系统全貌  3多维度综合分析视野  本书采纳了多维度综合分析视野,包括了词汇讨论模式的两个角度,“由义及形〞(onomasiology)(温度域在不同语义框架中的词汇化状况)和“由形及义〞(semasiology)(温度词的语义转移和多义模式),同时突破词汇类型学和语法类型学之间的传统区分,注重词汇-语法互动,在关注词汇化状况同时还讨论词汇的形态句法结构在本书中进行的温度项讨论集中在五个维度上,即基本温度词(basictemperatureterms),温度值(temper&8259;aturevalues),温度评估框架(子域,种类或类型)(frames,sub-do&8259;mains,orkindsoftemperatureevaluation),温度评估实体的类别(classesofevaluatedentity)和语义扩展(semanticextensions)。

      本书的讨论为温度域的词汇类型学规律提供了一些新的证据,同时也存在一些反例,需要在相关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商量,主要讨论发觉包括以下方面1)基本温度词的识别对本书讨论构成了巨大挑战,不同的讨论者选择不同的标准,并对标准的应用有不同的解释因此,本书一些讨论者指出,基本温度的概念可能存在问题,或者可以考虑选择使用中央温度词(centraltemperatureterms)或显著温度词(salienttemperatureterms)代替Koptjevskaja-Tamm提出可以使用温度域中心词(domain-central)和温度域外围词(domain-peripheral)2)本书讨论发觉不同语言中温度词的温度值分布模式和词汇化模式呈现出较大的语言差异有些语言呈现冷热二元模式,如卡芒语(Kamang),有些语言呈现热温冷三元模式,如尤卡坦玛雅语(YucantacMaya),还有语言则呈现热温凉寒四元模式,如老挝语(Lao),而且词汇在不同温度值的分布并非对称模式中间温度概念通常有特定的词汇表达,但使用场景有限,主要用于液体和空气等特定的物体极端温度在部分语言中也有特定的词汇,一般用于特定的物体或场景,如火、太阳、水等。

      3)温度评估框架探究不同框架中的词汇化分布,同时关注词汇的词性和词汇使用的形态句法属性几乎全部的讨论都包括了温度概念词汇使用的句法考察,此外第29章中Pustet还对比了36种语言的温度概念表达的句法结构,并对不同框架的句法结构进行分类讨论发觉个人感知温度和环境温度框架呈现明显句法结构的跨语言相像性个人感知温度的句式结构模式最为丰富,环境温度句式结构模式则相对简洁而这些跨语言句法结构共性和框架间的差异源于不同温度框架概念成分和概念结构此外本书还利用语义地图(semanticmap)分析词汇和形态句法证据,证明在三个主要的温度域语义框架中,个人感知温度相对于其他两个框架较为特别,环境温度则处在触觉温度和个人感知温度之间这些讨论充分表达了Koptjevskaja-Tamm提倡的词汇类型学讨论中应当包含“词汇-语法〞的互动4)不同的实体使用不同的温度词水、食物、空气和风使用的温度词往往更详尽,这可能是由它们的物理温度特性造成的,但也与社会文化风俗亲密相关5)讨论中发觉了温度词的语义扩展的广泛使用,并且与情感领域最为相关,但是令人惊异的是,某些语言的确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温度词的语义扩呈现象在对拉丁美洲的三种语言的讨论中,发觉有些食物有永久或“固定〞温度,而与它们的实际温度无关,这种温度称为范畴温度(categorialtemperature)。

      6)本书的大多数章节中或多或少地商量了温度词汇的词源信息,部分讨论发觉语言接触会影响某些语言的温度系统的形态  4结束语  《“温度〞的语言学》是一次以Koptjevskaja-Tamm为代表的词汇类型学欧洲学派的重要讨论实践,莫斯科词汇类型学小组代表人物Rakhilina认为,对词汇类型学而言,好的讨论方法比数量丰富的样本更为重要[15]本书尝试了一种新的综合分析方法,为词汇类型学提出了新的范例这个综合讨论方法关注温度域的主要语义框架,这和莫斯科学派基于语义框架(frame)的词汇类型学讨论存在共性,但同时本书讨论还突破了基于语义框架的讨论范式,纳入语法、形态句法、文化、认知等讨论维度,充分表达了Koptjevskaja-Tamm提倡的词汇类型学综合讨论的理念   胡文雯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