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
43页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2课,,△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学习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难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 十一届三中全会,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1977年2月7日),背景:“两个凡是” (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合作探究 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内容、意义、转折各是什么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材料二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然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国民经济的徘徊无法提振国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1·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处于停滞徘徊状态,A、政治上:,要冲破左倾错误的束缚;,B、经济上:,要改善人民生活,{},,必要性,材料三 十年文革,民主法制遭到无情践踏,国家经济倒退了近半世纪之久,所幸外交上取得突出成就,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国际风云变幻,一些地区和国家异军突起,中国到了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主张“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思想来个大解放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材料四,C、外交上:,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精神枷锁;,D、思想上:,中美关系改善后国际环境明显好转;,2.可能性:,邓小平在会前的讲话确立指导思想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义抛弃……,确立……,作出……,确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拨乱反正,“左”倾——实事求是,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针对训练】右图EF段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的原因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D.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D,知识回顾: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1、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通过了……,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确立了……,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工作重心由……转移到……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含义: 2、前提:3、目的:4、内容:5、目标:6、实质:,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人民公社 集体劳动,轰轰烈烈下地,松松垮垮劳动,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1)原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2)过程:试点 推广 深化,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化程度高、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绝对平均主义),问题探究2: 结合P57学习延伸中的材料,分析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迫切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热情的需要,,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川徽,,全 国,,,,基 层,(2)主要内容,经营方式: 管理体制:,(3)意义,1)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商品化、社会化、现 代化),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4)促进了城市经济改革;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分配自主,基层组织;产业结构:,撤人民公社建乡、镇;撤大队建村委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安徽省凤阳县,文革时每人每天口粮8两,不够吃,就用瓜代替。
有人遍凤阳花鼓词唱到“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然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粮食产量大大增产,三年三大步有人遍到“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材料一,材料二 安徽凤阳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思考:凤阳县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发生大变化?,学以致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体制被打破)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有了自己的东西):,从粮食歉收到丰收; 从人民饥饿到温饱; 从青年难婚到易婚1.变化:,2.原因:,“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材料反映了 ①农村经营权发生变化②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边学边练,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家的对联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万买一万斤斤不断。
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C.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死账”被清算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D,边学边练,城市为何也要进行经济改革?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中心环节是什么?取得什么效果?,合作探究三,案例分析,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没有自主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案例一:,从此案例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或结论?,案例分析,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案例:,城市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你能列举出其建立的过程吗?市场经济的建立取得哪些效果?,合作探究四,,中心环节:,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作用:,内容:,,时间:,1984年,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调动 持续高速,,,国有企业改制:,,公司股份制,,,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自主权, 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6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背景 含义 前提 目的 目标 实质过程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高速持续稳定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背景、过程、内容、意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中心环节、内容、意义),公有制,公有制,高度集中统一,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想一想,,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制相比本质上相同之处又有何优越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向新时代,高举旗帜走向未来1)“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是什么意思?,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建立新中国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2)“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是什么意思?,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向新时代”是何意?,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下,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提出:,(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3)基本框架确立:,(5)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4)理论进一步完善:,2、过程:,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中共十五大,21世纪初,标志:,商品资源主要由市场配置;,,商品供求主要由市场调节;,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中国搞市场经济不会改姓,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带有盲目性,容易引起经济危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现共同富裕,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产生哪些影响?,三件宝的重大变化: 封建社会农民三件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 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股票,,,,行政手段配置,市场配置,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伟大的历史转折,忽如一夜春风来,经济体制改革,千树万树梨花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今日荷花别样红,,中国历史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转折,奠定基础,经济腾飞,,,,,本 课 小 结,问题探究:中国是人口大国,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历来是个大问题。
改革开放后,有人说:“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两平” 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指出“两平”指的是哪两位人物?为什么说“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两平’”?②从上述问题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①邓小平、袁隆平 原因: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②启示:体制创新(或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调查报告: 1、万里问一个农民:“你有什么要求?”那农民把破棉袄掀开,拍拍肚子,意思就是希望肚子能够圆起来! 2、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万里与安徽农村改革》,3、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人民公社体制缺乏活力;平均主义分配超越国情据材料思考农村为什么要改革?,,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归纳党在历史上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今日凤阳县小岗村,1979年10月,小岗村包干到户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公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
1980年,小岗村产粮6.95万公斤,1997年增至38万公斤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原来的22元猛增到1997年的1300元实践证明,大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目前,年均家庭收入在2500元以上,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