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古文古诗课件新人教版.ppt
137页高考语文备考专题讲座古文古诗一古文阅读㈠基本要点1.古文复习的几个要点①古文考查是一项知识积累和判断能力紧密结合的考查; *②知识积累三要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③文言知识积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文言实词的积累; *④文言文阅读要求的判断能力是:确认、整合和发散 *顿绝方苏 每次到行丧礼边哭边跳时,总会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叩头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例1·1994]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饥渴而顿踣 《捕蛇者说》例2.文言实词的知识积累①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实词,即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其他名篇中常出现的文言实词; *②考查重点为古今词义有差异又有关联的部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 *③既考查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考查结合文意理解的能力。
知识积累与能力提高并重 *3.文言虚词的知识积累①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虚词,即 《考试大纲 》规定的十八个虚词; *②考查重点是十八个文言虚词中一般用法中比较特殊的那些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③学习和复习的重点不是罗列虚词知识,而是结合理解相关文意 *[例1·2003年北京卷·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B.崧辞曰 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见识D.君乃舍之 乃:就••••A.哀:悲伤 B.辞:推托C.识:见识 D.乃:就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公辞焉 《殽之战》汝识之乎 《石钟山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答案: B[例2·2003年全国卷·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A.讽:劝告 B.哂:讥笑C.遇:优待 D.务:致力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子何哂由也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荆轲刺秦王》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答案: C[例3·2001年全国卷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齐人勿附于秦 《六国论》乘鄂渚以反顾兮 《涉江》追亡逐北 《过秦论》A.拔:被攻取 B.附:归附 C.乘:巡视 D.北:指败逃者 答案: C[例4·2004年全国 Ⅱ卷·11]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 —组是 * 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AB不译(连词)不译(连词)趁(介词)于是(连词)[例4·2004年全国 Ⅱ卷·11]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 —组是 * 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CD替(介词)替(介词)用、由(介词)用、由(介词)[ 例5 ·2005年全国Ⅰ卷·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举手指之而言 吏人莫不怀之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AB····他(代词)他(代词)呢(助词)他(代词)[ 例5 ·2005年全国Ⅰ卷·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所食唯菽盐菜而已 所居第屋,不免霜露 并收庸为市官马 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 CD····……的(助词)……的(助词)替(介词)替(介词)[例6·2002年全国卷·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⑵等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⑴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例7·2003年全国卷·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⑵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 ★ ★ ★ 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⑵ 国 君 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 ,那么忠诚就会变为 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㈡试题举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谏太宗十思疏》) 募有能捕之者(《捕蛇者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屈服[ 例1 ·2007年全国Ⅰ卷· 文言实词· 8 ] [ 例2 ·2007年全国Ⅰ卷· 信息筛选· 9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当时法令规定恩德感动民众皇帝派人慰问皇帝追思伤情恩德感动民众恩德感动民众法禁乞均为均宋均上使上闻[ 例3 ·2007年全国Ⅰ卷· 分析归纳· 10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项 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 ,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 ,精 通 《诗》《礼》二 经 ,长于论辩 。
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 ,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 ,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 ,在于未能善待它们 ,应屏除贪欲 ,撤除槛阱 ;对于共祠唐 、后二 山 的 习 俗 ,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 ,任地方官又有治绩 ,故而深受皇帝赏识 他因病请求辞职时 ,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 ,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 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 ……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 ……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 ,可能廉洁守法 ,而那些狡诈刻毒的 人 ,却会带来灾祸 ;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 是 限 于 当 时 形 势 ,因 而 未 敢 上 奏 。
*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 追 悲 之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 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 暴: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 谨: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诘 诘:追问 ····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狱中杂记》) 澭水暴益(《察今》) 谨使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 终不敢诘(《狱中杂记》 ) 恭敬[ 例4 ·2007年全国Ⅱ卷· 文言实词· 8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天子宁有种邪 重荣箕踞慢骂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屈中国以尊夷狄 AB怀异志谩骂使者怀异志非诮高祖[ 例5·2007年全国Ⅱ卷· 信息筛选· 9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重荣诱之入塞 而充无厌之欲 重荣怒,执拽剌 此晋万世耻也 CD诱入吐浑非诮高祖捉拿使者非诮高祖[ 例6·2007年全国Ⅱ卷· 分析归纳· 10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项 是 * A.安重荣虽为武官 ,但也通晓文吏事务 。
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 ,生父不忍杀其子 ,继母则提剑杀逐 ,重荣不满 继 母 的 行 径 ,厉 声 将 她 斥 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 ,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 ,甚至抓捕杀死他们 ,高祖屈已礼待契丹 ,而 对 重 荣 的 一 系 列 做 法 坚 决 反 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 ,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 ,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的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 ,现 今重 荣 对 抗 契 丹 只 能 是 自 取 其 辱 * 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 “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安重荣举兵起事 ,借口朝见 ,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 。
高祖派遣部队阻击 ,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 ,高 祖令 人 漆 其 首 级 后 将 它 送 给 契 丹 *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 馘 , 命 漆 其 首 送 于 契 丹 * √ [ 例7·2007年全国 Ⅰ卷·文句翻译 ·11 ]把 第 Ⅰ卷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 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 * [ 例7·2007年全国 Ⅰ卷·文句翻译 ·11 ]把 第 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⑵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 乱 , 希 望 晋 朝 廷 与 重 荣 同 时 受 损 。
[ 例8·2007年全国 Ⅱ卷·文句翻译 ·11]把 第 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 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是酷吏的过失,而劳民伤财,并不是体恤百姓的根本办法 * [ 例8·2007年全国 Ⅱ卷·文句翻译 ·11]把 第 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⑵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大多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严而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志愿 [ 例9·2007年北京卷· 文言实词· 6 ]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惧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持其踵为之泣 (《触龙说赵太后 》)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 》) 使……正[ 例10·2007年北京卷· 文言虚词· 7 ]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被创流血,至难也 碧水东流至此回 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若风之摇草木 ·AB···极(副词)到(动词)这些(代词,代上文 “刻肌肤,镵皮革” )不译(主谓间助词)·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CD全(副词)全(副词)来(连词)凭(介词)[ 例11·2007年北京卷· 文言句式· 8 ]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而[ 例12·2007年北京卷· 筛选信息· 9 ]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A.①③⑤ B.①②⑤C.②④⑥ D.③④⑥表明法律的作用有限 反证礼义教化的重要 表明世俗对人的影响 说明重视礼义的结果 说明礼义教化的作用 说明礼义教化的结果 [ 例13·2007年北京卷· 分析归纳· 10 ]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 ,否则就会人心涣散 ,乱象丛生 * 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 也 *√ 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 例14·2007年北京卷·断句 · 11 ]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 十 数 自 谓 无 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矢 不 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译文] 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 “我年轻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十多张,自以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
近日把它们给弓匠看,他们说: ‘都不是好材料 ’我问其中的缘故,工匠说: ‘如果木头的纹理不直,脉理就不正弓虽有力而发出的箭不直 ’我才明白从前辨别弓箭好坏不够精通我凭借弓箭平定四方,对其认识仍不透彻,何况天下事物,怎能一一知晓呢! ” * [答案]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 十 数 自 谓 无 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 * 二古诗鉴赏古代诗歌鉴赏的特点与要点1.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2.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3.精答问题时要扣住三个层次要点依次落实;4.泡诗和精答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诗歌鉴赏的三个层次要点语言、技巧形象、意境思想、感情核心形而下形而上答题流程语言技巧形象意境思想感情终点重点起点怎么理解诗歌? 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将诗句意思连缀整合。
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相关诗句推断把含蓄、跳跃的诗句 “泡”开,变成散文、故事,变成诗人的一篇日记 *苏小小墓唐·李贺 幽兰露,如啼痕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注]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但为阮家所阻,遂与忧伤中咯血而死,时年十九,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例①[译诗] 在西陵坟墓间,幽兰上每一滴露水,都如一只沾泪的眼睛没有可以用作同心丝带的物件,而袅袅青烟里绽放的花朵,又总是隐没在无边的黑暗绿茵茵的青草如毯,碧森森的松树似盖,风一样清冷的衣裳,水一般幽凉的佩玉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色中一个凄清的身影静静守候那翠色的烛光如豆,光影黯淡,幽幽闪烁西陵坟墓下啊,寒风吹着冷雨 … …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例②[“泡”开诗歌 ] 秋夜,雨后初晴一轮皓月当空,洒下清凉的月光,照着远近一带的松岗。
岗上远眺,但见周围群山环立,在淡青色的屏幕上叠出黑色围屏岗下,平湖如镜清风徐来,湖上波光闪烁;月光下澈,林间枝影横斜雨后湿润的空气中,弥散着松脂、青草、荷叶的清香耳边忽传来潺潺 的水声,循声望去,岩边一幅素练,凌空抖动银光,淙淙作响 ——那原来是山泉映着月光,在青石 上 流 淌 , 欢 呼 雀 跃 地 向 岗 下 湖 中 一 泻 而 去 蓦然间,山下依稀传来少女们轻快婉转的歌声,那是勤劳的浣纱姑娘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穿过湖边竹林走回村来竹叶沙沙,伴着女孩子们一路的欢歌笑语,似是彼此应答湖上也唱起旋律悠扬的渔歌歌声起处,一只只渔舟穿出湖边荷塘,徐徐驶向湖心迎着月光,鱼贯而行,撑船人和渔舟的剪影在银光闪闪的湖面上缓缓前移 何必一定留恋 春天的美好景色 ?即使像现在,春天的百花芬芳已经消歇,不还是 令我欣然 陶 醉 吗 ? 为什 么 我 不 长 期 的 、 永 久 的 留 在 这 里 呢 ? *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清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歌中精炼传神的字被称为诗眼。
你认为这首诗颈联的哪两个字是诗眼,为什么?例③ 这首诗颈联中 “咽”和“冷”两个字写得好,堪称诗眼 “咽”和“冷”精炼传神、绘声绘色,描绘出一幅幽冷的环境、清静的氛围,很好的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例④]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⑴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⑵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⑴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抱 膝 ”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 前 ”自然引出 “影”, 而 “伴”字又将 “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 “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 孤 寂 心 情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⑵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的人,以此来表现“思 家 ”之 情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 [例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 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 牛斗残我竹[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一层: [写 景 ]写出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
二层 [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三层: [议 论 ]写 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 (2)你认为这幅 “竹石牧牛 ”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 么 ?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 “厚于竹而薄于石 ”,你 对此 有 什 么 看 法 ?请 说 明 * 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 “厚”竹 而 “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 [例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宴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山,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忙、秋收(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 情 * 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 “人间辛苦是三农 ”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 4分答出下阙内容的,给 2分;答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给 2 分 * [例⑥]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 ”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 ”和“铁骑无声 ”一动一静 ,以动衬静 ,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 “雪 晓 ”、“寒 灯 ”、“漏 断 ”、“月 斜” 等意象 , 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 中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 《书 愤 》中 的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 * 相同点: 比 较词(夜游宫)诗(书愤)相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塞上长城(空)自许鬓虽残镜中衰鬓已先斑相异点有谁知心未死空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评分答案]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例⑦]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 境 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铿 然 ”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 (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 * [例⑧]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芣 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 之注释: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有:得到掇(duō):摘取、拾取 捋(luō):成把地握取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译诗] 芣 苢 《诗经·周南》 车前子儿呀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①《诗 经 》使用赋 、比、兴手法 ,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赋[关于“赋 、比、兴”] 郑玄: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 *郑玄: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 郑 玄 引 郑 司 农 语 : “兴 者 , 托 事 于 物 ” * ——《周 礼 ·注》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 *[评分答案] 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采-有-掇-捋-袺- ) [备考答案] 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采”是总体描写, “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 “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 “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 ; “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 “袺”, 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 “ ”,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 :反复讽咏 ,“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 ,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 *[评分答案] 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备考答案] 我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
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例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尘埃 [译诗] 新晴野望 王维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⑴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 要 分 析 * 分别是 “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 “新 晴”诗人极目 “野 望 ”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 “白水 ”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 “碧 峰 ”秀出,更加富 有 层 次 。
恰 切 地 表 达 了 恬 静 怡 然 的 心 境 * ⑵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例⑩]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超然台 :在密州 (今山东诸城 )城 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 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 ,节后举火称新火 * [译词]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暮春季节还没有来到,风轻轻吹着,修长的柳条倾斜着摇摆尝试登上超然台眺望,只看见半壕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蒙蒙,笼罩着万户千家 * 寒食节过后,酒意醒来还难免叹息不要面对老朋友思怀故乡吧,姑且点燃新火烹起新茶品尝一下,吟诗饮酒就要趁着这大好时光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⑴从词中的 “咨嗟 ”、“休对 ”、“且将 ”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请 简要分析 *[评分答案] ⑴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 闷 , 又 极 力 想 把 这 种 苦 闷 暂 时 排 遣 的 心 情 *[备考答案] ⑴“咨 嗟 ”写 出 了 “酒 醒 ”长长叹息的神态、动作酒醉,只能一时排解郁闷,并不能真正将深沉的 “怀 人思 乡 ”的郁闷化解, “超然台 ”上难超然但诗人马上警醒,不应该沉溺在这种低沉的情绪里,更不应该这样去影响老朋友,由 “休 对 ”到“且 将 ”,就表达出这种心情的调整与转换诗人性格是豁达的,他可以这样去开导朋友,但自己的郁闷之情又是深重的, “咨 嗟 ”是感性的流露, “休 对 ”和“且 将 ”,是理性的宽解,纠葛 成 “欲 说 还 休 ”的复杂情感。
*[评分答案] ⑵“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评分答案] ⑵“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备考答案] ⑵ 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写 “春未老 ”之景,景中有情寒食节刚过,明明春还 “未 老 ”, 但 “烟雨暗千家”的景象,却使愁绪缠绕心头细细的风,斜斜的柳,半壕春水,满城飞花,触目所见,都笼罩着排遣不开的郁闷或者说,正是由于积郁,这些景物才分外鲜明地进入视野,化为词句,构成一幅烟雨愁情的画面。
词的下阕以抒情为主,抒 “思故国 ”之情,情由景生诗人借酒浇愁,酒醒更愁,但旋即自我宽慰,托茶化解,豁达之下,愈显愁肠郁结 “诗酒趁年华 ”总括全诗,是旷达之语,更见无奈之情全词景中有情,因景生情,因 情 取 景 , 情 景 交 融 , 具 有 感 人 的 艺 术 魅 力 *[例⑾·诗歌鉴赏 ·2007年辽宁卷 ·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⑴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⑵两诗中均有 “独坐 ”,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译诗]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一个人独坐在空堂上,陷于人生的悲哀,看到自己两鬓花白,此夜又将二更,时光无法挽留。
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听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透过灯下,可以听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 * 夜深 宋·周弼 空荡荡的堂室没有人的声响,独坐书床,灯下夜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就连打更声也没有听见门外不知什么时候雪已经停了,遥望一轮残月挂在远峰半腰,近看门外一溪流水已悄然成冰 *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⑴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评分答案] ⑴王诗写的是 “秋 夜 ”,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 “春 夜 ”,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 静 景 *[备考答案] ⑴王诗写的是 “秋 夜 ”,描写了听到的室外山中果落应和着室内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 “春 夜 ”,描写了看到的门外春雪初晴、残月挂山照耀着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听觉感知的动态景象,周诗描写的是视觉感知的静态景象 *[评分答案] ⑵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 “不 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⑵两诗中均有 “独坐 ”,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评分答案] ⑵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 “不 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评分答案缺陷⑴不够准确,也不够完整 [备考答案] ⑵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秋夜孤寂独坐,感触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雨中果落,灯下虫鸣,声声在耳,心境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虚室独坐,专注夜读,满床书卷,一盏灯明,心绪宁静,不觉夜深;三、四句用室外景色在 “不 知 ”中的变化衬托诗人夜读的专注,而雪霁月冰恰是诗人光洁宁静心境的形象写照 *[例⑿·诗歌鉴赏·2007福建卷·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⑴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⑵“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译诗]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
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 *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⑴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评分答案] ⑴《武夷山中 》这首诗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循、坚贞自励的情怀 *[备考答案] ⑴《武夷山中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拯救国家危亡的努力失败,徙隐山中多年,面对破国亡家,抗元武装斗争渐趋平息之后的茫然、痛苦与无奈的感情;并借山中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以梅花的品格相期许,独立世外、坚忍自励的情怀 *[评分答案] ⑵“天地寂寥山雨歇 ”一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备考答案] ⑵“天地寂寥山雨歇 ”一句诗借景抒情,表面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实际表达了诗人 在痛失亲人将近十年后,又 面对抗元武装斗争渐趋平息,国家灭亡行将 成 为 现 实 之 后 的 茫 然 、 痛 苦 与 无 奈 的 感 情 。
*[例⒀·诗歌鉴赏 ·2007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 完 成第14—16题 * 阮郎归 •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译诗] 初 夏 苏轼 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浓绿深处,新蝉歇鸣南风吹起,碧纱窗下升起袅袅香烟,棋落有声,惊醒睡梦中的人 * 细雨停了,荷叶被风儿翻转,石榴花如火一般盛开纤细的巧手,玲珑的小盆,拨弄一池清水,水溅荷叶,如珍珠碎玉般圆润、晶莹 *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 。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21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 21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 21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 21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境界开阔”的分析有误,本词写了初夏幽居时轻松、微妙的心情,在抒发情怀方面比较细腻、婉约 × 阮郎归 •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 [评分答案] “琼珠碎却圆 ”十分精细地描绘出初夏时节,小雨过后的一个特写镜头:清新的景,纤秀的手,拨弄泉水,溅起水花,水花在荷叶上散开,却又即刻复原,水珠圆润晶莹的瞬间景象,真切入微地展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 心 情 。
* 评分答案缺陷①要点有缺漏;②某些表述不够完整、准确 *[评分答案] “琼珠碎却圆 ”十分精细地描绘出初夏时节,小雨过后的一个特写镜头:清新的景,纤秀的手,拨弄泉水,溅起水花,水花在荷叶上散开,却又即刻复原,水珠圆润晶莹的瞬间景象,真切入微地展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 心 情 * [备考答案] “琼珠碎却圆 ”十分精细地描绘出一幅园池初夏的动态特写一个可爱的少女,酣香的昼眠在棋声中醒来,透过碧纱窗看到微雨过后满园清新:小荷初成,随风翻转;榴花经雨,盛开似火这秀色生机让她陶醉少女禁不住端着玲珑的瓷盆到池塘边玩水她纤秀的手,拨弄清泉,溅起水花水 花撞击荷叶,飞溅散开, 落到荷叶上,化为许多珍珠般滚动的水珠,碎珠 旋 即 聚合成 圆润晶莹的 大珠可以想见,少女的心情恰如这瞬间的景象,喜悦得有点不能自持这幅小品,间接而真切地传达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 [例⒁·诗歌鉴赏·2008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 征 召 , 流 亡 北 方 , 考 察 山 川 形 势 , 志 存 恢 复 *[译诗]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 震 惊 * 是日惊秋老 ——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暮秋时节,不免心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 相望各一涯——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离怀销浊酒——离别思念的情怀只能靠浊酒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逐客已无家——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选择题目要点①题目主要是微观确切题目,是对古诗“一词一句”的解读;②回答问题的基础是解读诗歌,而不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③考试中要集中精力,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④备考复习中,要逐项对照诗句和选项,强化聚焦比较意识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 [评分答案]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 [备考答案] 肝胆:报国的忠肝义胆,借代的写法,指代驱逐清兵,恢复故国的心志阅:见证,拟人的写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我且把自己这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 ”,表达了作者在抗清复国无望中,矢志无愧于天地民族,将浩然正气流传后世的坚贞之情。
*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评分答案] ⑴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⑵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备考答案] ⑴顾炎武的这首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 ⑵简要分析:顾炎武的这首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惊觉秋老,满眼黄花,萧索的色调充溢字里行间;故人天涯,离怀浊酒,悲怆的感慨触手可接;两鬓斑白,逐客无家,苍凉的情绪弥漫不散;天地变色,神州易主,郁结的哀愁直透骨髓;但肝胆犹存,江山作证,坚贞的心志更催人泪下诗人将满腔块垒,诉诸这些交织的形象,熔铸成一首节奏铿锵的五言律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 壮 凝 重 的 风 格 特 征 *简答题目要点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③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顾及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④备考复习中,不要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要确切,作答要尽量做到流畅、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