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后勤补给的保障体系.doc
10页北宋后勤补给的保障体系北宋后勤补给的保障体系百年战争遗留千年堡寨宋夏之间持续了 100 多年的武装冲突形成了一场极具特色的战争,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交战双方在西北地区相对稳定的军事对峙线两侧修筑了大量堡寨这一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军事工事群以及围绕这些工事而形成的特殊战略战术和后勤补给体系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独一无二堡寨是北宋粮食补给的保护体系,是宋夏战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北宋后勤补给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宋史》中记载:“寨之大者周九百步,小者周五百步;堡之大者周二百步,小者百步 ”可见其规模之小未经实地考察,我们很容易将堡寨的形态理解成规则的方或者圆,实际上堡寨的形态都是不规则的由于与地理形势紧密结合,堡寨的形状往往随地形而定延伸到河谷部分的城墙尚可为直线,但处在山顶的部分寨墙因受地形的限制则不可能取直线堡寨的城墙大多为夯土,外无包砖,厚 7~8 米,残高不等有的堡寨内外数层北宋西北堡寨的地理位置有 3 种:1.建立在河谷地带,地势平坦,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交通道路和河谷的屯田;2.建立在陡峭的悬崖上,重点在于自我保护和防御;3.建立在河谷与附近高山的交界地带,由山顶绵延到河谷此外,堡寨在选址时充分考虑水源和屯田等因素,力求靠近水源,靠近大量良田,以便于生存和生产粮食。
例如,志丹县永宁寨就坐落在河岸边,并且有专门的通道通向岸边,不用出寨便可取水当时堡寨的设立都要经过皇帝的批准,可见其重要性但是其行政级别处在最低的位置,其规模与各府州军无法相比,甚至无法与县治相提并论据曾巩记载,在宋夏西北交战区域,堡寨的数目在二三百左右,并呈逐渐增长之态势后经历史学家考究,北宋西北沿边的堡寨应在 500 个左右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西北地区至今还有一些堡寨保留尚算完好堡寨“险” “要”难敌西夏入寇关于北宋西北堡寨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历史学家研究成果中的相关论述形成了解释堡寨军事功能的传统观点他们认为:“北宋堡寨防边战术主要是控制要害险隘之处扼守西夏入侵路径,使其不能深入为患” ;“正是由于缺少关隘日守,因而设置城堡固守就具有了特殊的防御意义” 但是事实表明:北宋西北堡寨的军事功能决非这样简单在宋夏对峙的历史时期中,无论是单个堡寨抑或众多堡寨所联结成的体系鲜有能阻滞夏人入侵的 “使其不能深入为患”只是当时个别宋人的一厢情愿,并不是堡寨所发挥的实际功能随着战争发展,北宋不断反思和修正其对堡寨功能的认识,而堡寨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也随着宋夏军事形势的发展逐步得到丰富和深化例如,熙宁三年(1076 年)8 月夏人入寇环庆,夏军攻围大顺城、柔远寨、荔原堡、淮安镇、东谷寨、西谷寨、业乐镇,兵多者 30 万,少者 20 万,围或六七日,或一二日。
而堡寨大多在庆州以北东河河谷之内,自北而南呈串珠状分布夏军攻势虽猛,兵众甚多,但目标显然不是这些堡寨,只是围而过之,并不攻取,而兵锋则直指环庆路治所庆州 “环庆路边寨甚密,远者不过四五十里,近者三十里,列机要害” 然而,如此完备的堡寨建设体系却不能延缓夏人的军事入侵对堡寨围而不攻、迅速通过的战略充分体现了夏军对宋方堡寨功能的正确认识,知其必不能如关隘一般阻挡自己的前进道路夏军抵达了距离庆州只有 40 里的榆林才放缓了推进速度, “游骑至城下,陕右大震” 既然众多堡寨都扼要据险,夏人何以能够屡屡深入腹地,而堡寨却不能发挥阻挡作用?事实上,北宋堡寨的位置整体上可称“扼要据险” ,但若仔细分析判断,则两者不能兼顾扼要者无法据险而立,据险者必失之冲要,这是由宋夏交战区域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守要者无险可恃,恃险者无以守要,这直接导致了堡寨在阻止夏人深入过程中无法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结局宋夏交战的区域主要位于今陕北、陇东和宁夏大部,熙宁以后扩大到陇中、青海湟河流域一带上述地区构成了黄土高原的大部,地表除少数山地外,皆覆盖黄土高原上塬、峁、梁等黄土地貌类型遍布,地形极为破碎,沟壑纵横这样的地貌状况给交通带来极大不便,迫使当地居民只能利用河谷地带作为交通通道。
由于夏军的军事进攻多沿河谷推进,而宋方堡寨也多设置在河谷之中,因此,称堡寨“控扼要道”并不为过 “诸寨居要害之地,首当羌戎入寇” 但是,由于河谷宽广平坦,堡寨并不具备“险”的有利位置如,鄜延路抚宁堡, “旧治无定川中,数为虏所危” 面对利于平川作战的西夏骑兵的冲击,处于平坦河谷的堡寨对交通道路的控制能力很自然地受到了限制守要但不据险是设置在河谷地带堡寨的一个特点,控扼要道的意图虽然很明显,但地理上的劣势使之无法有效地发挥阻击夏军这一功能,宽阔的河谷使夏军可以轻易地通过宋军堡寨分布区宋方堡寨除多设置在滨河平坦谷地以外,也有一部分拥托陡峭的山崖建筑在易守难攻的位置上,利用自然山川形势增加自身的安全性,但也正是由此而失去了对交通要道控制的可能考古调查证实,的确有相当数量的堡塞脱离了交通要道,建立在陡峭的山崖上或者高耸的塬面上宋定羌城位于今甘肃省广河县,修筑在数百米高的塬面上,至今山上的城墙依稀可见位于今甘肃通渭县西的通谓寨,呈三角形,沿山坡而建,极为陡峭,北高南低,高差竟达 20 米之多堡寨的守军规模和军事行动堡寨作为军事工事本身无法发挥阻止夏人深入的作用,倘若戍守堡寨的宋军能够在夏人进攻时出寨机动作战、予以邀截,或许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起到阻挡夏军、不使其深入为患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北宋堡寨虽然众多,但规模一般较小,所能容纳的守军数量也自然有限,除个别大寨之外通常只有三五百人。
夏人入寇动辄数万人,堡寨中戍守的宋军与之相比,众寡悬殊,若在夏军大举入侵时出战迎敌,则无异于螳臂挡车由于兵力的巨大差距,北宋为堡寨制定了拒战自保的战略,在夏军大举入寇之时,坚避不战,以求自存尽管如此,筑堡活动在北宋却不曾停止,堡寨并未被其它军事设施所取代在个别历史时期,北宋政府还掀起了筑堡活动的高潮堡寨数量更是持续上升堡寨不能阻挡夏军进攻,却依然得到了北宋的青睐而长久不废这说明:堡寨具有某种特殊的优势,而它所带来的利益又是北宋最为需要的,因此堡寨才能在宋夏对抗的过程中长盛不衰,成为宋军赖以抗击西夏的有力武器堡寨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和西夏争夺边境地区的人口和土地资源,堡寨的设立等于向西夏宣布了北宋政府对于堡寨临近地区的人口、土地和其它各种自然资源拥有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某种程度上说,堡寨是北宋国土的象征和标志堡寨对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占有为边境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便利,而农业生产所得恰恰满足了边防军队的粮食需求毫不夸张地讲,堡寨是宋军粮食补给链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宋人在与西夏长期作战中逐步认识到堡寨除能控制沿边地区的羌戎蕃部之外,还具有屯田、护耕和疏通粮道等更为重要的后勤补给功能当然,这个过程是曲折漫长的,非一日而成。
也正是这一过程,使堡寨的军事功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军事功能演化诸阶段其实对于宋方堡寨功能的认识不能一概而论,不同时段、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规模的堡寨所发挥的作用都不尽相同堡寨的功能更与戍守堡寨士兵的性质密切相关,不同性质的戍兵承担着不同的军事任务,也使堡寨所发挥的作用迥然相异庆历前后沿边戍兵性质的更替导致了堡寨功能的重大转化总体来说,堡寨军事功能的演化大体经历了 4 个阶段萌芽期 西北堡寨刚出现时,数量不多,分布零散,功能主要是控制境内与党项并无直接关系的羌戎蕃部并与其争夺自然资源宋夏冲突爆发后,由于宋军占有优势且采取了集中并实施机动攻守的策略,其对堡寨的修筑持谨慎态度这个阶段堡寨数量极少,用来直接对抗党项夏州政权堡寨在军事上的应用从五代到宋初已经非常普遍,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都曾经依靠堡寨试图延缓北宋的统一进程,宋军对于堡寨的军事功能并不陌生建隆三年(962 年) ,秦州已经开始修筑堡寨,书中记载说秦州高防在夕阳镇附近“筑堡据要害” 北宋西北地区的堡寨以控制羌戎蕃部的角色登上历史舞台,所以党项叛宋,堡寨并没有立刻参与宋夏战争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堡寨数量不多,从沿边地区到远离宋夏边境的秦州都有分布,其主要军事功能在于控制羌戎蕃部并与之争夺自然资源。
直到至道二年(996 年)李继迁转攻灵州后,堡寨的情况才有了较大的改变起步期 至道二年,李继迁率万人围攻灵州,切断了北宋对灵州的粮食供应因苦于转运粮食,秘书丞何亮提出了沿道路修筑堡寨以保证灵州粮道的畅通尽管他的建议未被全面采纳,但宋军的确加强了对环灵之间最大的粮食中转站清远军的控制,在清远到环州之间修筑了白马、青冈等寨1001 年,灵州失陷,清远与环州之间的这些堡寨也如昙花一现,相继陷落但是毕竟这是堡寨第一次在宋夏交战中发挥作用,是宋军以堡寨对抗党项的第一次尝试疏通粮道是堡寨在宋夏战争中最先发挥的功能,尽管因为数量少、存续时间短,疏通粮道也并不是主要的军事功能,但初步显示了堡寨在后勤补给方面的潜力灵州失陷极大地震动了北宋朝野,前线作战的宋军更是在此之后转入全面防守针对这种情况,咸平 5 年(1003 年) ,北宋采取了修筑堡寨与党项争夺控制蕃部熟户(是指生活在宋边界接受宋统治的羌人)的政策,这样, “留兵驻守”打破了北宋以往集中兵力机动作战的战略从此,众多堡寨成为了宋军依托的重点到庆历初年,陕西各路所筑堡寨已达 200 余处,沿着宋夏交界逐渐形成了堡寨分布区,宋人称之为“极边” 这一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量蕃部都归附于北宋,宋军成功地稳定了西北边境形势,党项不敢再贸然进犯。
宋军以分兵戍守堡寨的战略和西夏相持到康定、庆历初年,期间边境没有大的战事康定初,元昊所统领的西夏政权日益强大,当其再次攻宋时,陈旧的堡寨体系已不能适应战事的发展数次失利后,北宋着手调整堡寨体系,其功能又有了相应的变化这个时候,宋军实行了一项对后来产生重大影响的举措:招募弓箭手弓箭手是北宋在西北沿边招募的地方性乡兵,有汉人也有蕃人,在执行军务的同时也不脱离生产,兵农合一随着弓箭手的出现,一些以弓箭手为戍守主力的堡寨也就应运而生然而少量的弓箭手暂时还无力改变整个北宋西北堡寨以正规军戍守为主的性质但总的来说,堡寨屯田并不多见,粮食补给绝大部分还是依靠关中地区的运输来满足过渡期 宋夏军事形势的发展迫使北宋重新调整了西北兵力的部署,弓箭手为主的士兵开始代替正规军戍守沿边堡寨,大量禁军、厢军内徙驻扎,而正是戍兵性质的改变导致了堡寨功能开始向屯田转化宋夏之间的和议随着元昊的逐渐强大最终走到了尽头从康定元年(1040 年)到庆历二年(1042 年) ,宋夏接连发生了几次大规模战争,西夏都取得了满意的战果连战连败的惨痛损失令北宋不得不重新反思西北地区的守边策略和与之对应的堡寨体系北宋朝野注意到西北边防军事部署的一个弱点:总兵力虽多,但是因戍守众多堡寨导致兵力过于分散,面对西夏的进攻,往往形成了以寡敌众的局面。
除了排兵布阵上捉襟见肘以外,北宋还面临着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粮食补给数十万军队驻扎边境,后勤补给需要由内地转送,加重了北宋的经济负担关东地区的粮食无法运至前线,数量庞大的边境守军完全仰赖关中地区为其提供粮食,这使得关中地区的压力也日益增大,逐渐显出困弊之势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北宋政府想到了将边境地区驻守堡寨的大量军队内徙一方面可以充实内地防务,另一方面也缩短了粮食补给所需的运粮路程但是堡寨还需有人驻守,必须有人来填补正规军内撤后边境地区的“真空” 弓箭手招募制度的逐渐成熟使得这个重任自然而然落在弓箭手身上沿边蕃、汉弓箭手熟悉当地情况,从事农业生产,不需要中央政府提供后勤补给因此北宋堡寨的戍兵性质开始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禁军、厢军驻守变成了禁军、厢军、弓箭手共同驻守从庆历年间的情况来看,留在堡寨协同守卫的正规军只有原来的 1/3既然堡寨不能阻止夏军深入,只有依靠一定数量的机动部队对入侵夏军进行邀截,以此减少夏军入侵带来的损失,同时又能杀伤夏军的有生力量,这种防御策略比起在毫无地形优势条件下固守堡寨、控扼道路要显得更加灵活、积极那么,在宋军主力运动歼敌的过程中,堡寨发挥着什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