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HB****F
  • 文档编号:266523352
  • 上传时间:2022-03-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64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   〔摘 要〕《兰陵王入阵曲》为歌颂兰陵王的功绩而作,在隋朝被列为宫廷舞蹈,唐朝中后期以“非正声〞遭到禁演,后传入日本本文通过阐述和分析《兰陵王入阵曲》的历史成因及特点,介绍我国古代舞蹈的风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兰陵王入阵曲》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继而增添人们对中国古典舞的文化自信以及爱护意识   〔关键词〕艺术价值;传统文化;兰陵王  一、《兰陵王入阵曲》的概况  〔一〕《兰陵王入阵曲》的历史背景  1.人物背景  兰陵王〔541—573〕,别名高肃,字长恭,渤海人,文襄帝高澄第三个儿子,鲜卑人氏因母亲出身卑微,早年宦途不顺,直到天保八年〔557〕,才被授封为通直散骑侍郎天保十年〔559〕开始出任地方的官吏,治理事宜高洋驾崩后,高殷即位后,于北齐乾明元年〔560〕受封“兰陵王〞直到武成帝高湛在位,才进一步得到朝廷任用  历史资料记载兰陵王长相貌美,威猛神武《北齐书》记载兰陵王“貌美心壮,音容兼美〞;《旧唐書.音乐志》中记载兰陵王“才武而面美〞等后来人们也称兰陵王为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正因为长相貌美,于战场上遇敌却缺乏以威慑敌人,便令人制作凶神恶煞的面具,且每次交战前以面具对敌,威慑敌人。

      《教坊记》中记载:“《大面》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缺乏以威敌,乃刻目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如歌曲〞①《北齐史》和《隋唐嘉话》称:“齐文襄之子长恭封兰陵王,与周师战,尝著假面对敌,击周师金庸城下,勇冠三军武士共谣之,曰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作战勇敢,在萧盛《兰陵王传》中,讲解并描述了高长恭和段韶在公元560年出兵战胜周国名将宇文护杨忠的故事河清三年〔公元564〕北齐战士在邙山败于北周十万军队,困于洛阳,高湛命高长恭,段韶,斛律光前往邙山挽救部队在《北齐书.段铭传》记载:“周军大溃,其中军所挡者,亦一时瓦解,投坠溪谷而死者甚众〞兰陵王率500将士乘胜追击,突破周军包围,来到金庸城下,守军不知敌我,当兰陵王摘下面具时,守军大喜,军心大振,内外夹击,取得胜利《北齐书》记载:“周军奔遁,尽弃营寨,军资器物,布满川津〞这就是有名的邙山之战,将士载歌载舞,呈现兰陵王勇敢杀敌,勇冠三军之貌,曰“兰陵王入阵曲〞②  2.文化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纷争不断、社会动乱、政权频繁更换的一个时代从曹魏开始,礼教崩溃,乐舞不断进展,五胡入侵,分据中原,文化不断碰撞,既保存了一些传统的乐舞文化,又展出了新的乐舞文化。

      例如:清商乐舞、胡乐胡舞都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主体舞蹈,这些舞蹈摆脱了汉代百戏的综合表现形式,更多地呈现了舞蹈的独立性和表现性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文化碰撞下,人们更加以纯粹的动作姿态来呈现精神世界这也正是舞蹈《兰陵王入阵曲》以雄健有力,刚猛等纯粹的舞蹈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而没有融合武术、杂技等元素的重要缘由之一  《兰陵王入阵曲》创作于魏晋南北朝的北齐,这个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战争频繁而兰陵王所处的北齐正值高纬在位,朝纲混乱高纬在位时北齐政权已经动乱担心,但他并没有治理国家,反而更加淫乱,重用佞臣,不理朝政,更因为高长恭一句无心的话“家事亲切,不觉遂然〞便心怀不满,将立下赫赫战功的他赐予毒酒,已消除心中疑虑在这个动乱担心的社会,底层RM处在水深火热、国破家亡的生活中,心中更是对社会安定充满了憧憬,高长恭的战场上的勇敢表现以及对处在危难之际的国家的奉献和为人正直的品质,给RM的生活带来了盼望和信念,RM也需要一个具有才华、智慧,和充满英勇精神的英雄出现,来给予自己对将来生活的憧憬再加上文化碰撞,礼教崩坏,新的文化潮流出现《兰陵王入阵曲》便是顺应时代及RM内心远景的写照  3.现存状况  唐朝唐玄宗时期《兰陵王入阵曲》被列为“非正声〞舞蹈,在宫内禁演,后于民间也渐渐失传。

      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多次访问学习,《兰陵王入阵曲》随即传入日本,保存并流传下来  《兰陵王入阵曲》被日本保存下来并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日本雅乐的一种每一年于五月五赛马节和七月七相扑节以及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的“春日大社〞时,《兰陵王入阵曲》都作为独舞节目第一个表演  1986年河北省邯郸市兰陵王墓的历史学者通过日本专家找回《兰陵王入阵曲》在1992年《兰陵王入阵曲》创作1428周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奈良南部乐所副会长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先生率南部乐所和奈良大学雅乐讨论会雅乐团出访磁县,来到兰陵王墓地参拜演出  〔二〕《兰陵王入阵曲》的历史成因  1.角抵戏的进展  在封建社会早期的上升期间汉代,国家繁华,经济发达,民间乐舞相对于以往有了更好的进步,处于蓬勃进展,欣欣向荣的时代,但也受到了汉代表演艺术剧烈的综合性特点的制约,舞蹈也通常结合杂技、武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术的综合性表演形式,通常称为“百戏〞亦称之为“角抵戏〞  角抵戏按舞蹈特征大致可分为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和舞像这四大类道具舞在袁禾老师所著的《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和《中国舞蹈通史》中都谈道:“道具舞是舞者手执乐器、武器或物品而舞的舞蹈〞③。

      道具舞包括许多种类例如《剑舞》《戚舞》《建鼓舞》等情节舞是以歌舞的形式表现出简洁故事情节汉代较为知名的情节舞有《东海黄公》等舞像带假面、著假行,有名的有《总会仙唱》《鱼龙扩散》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崇尚中原文化,在建国初期就恢复了角抵戏文化传统,并进展出具有鲜卑族特色的节目,例如威猛的“五兵角抵〞和“畏兽〞等公元534—535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高洋在550年篡位建立北齐,角抵戏等文化表演的传统形式有了进一步改善和进展,从大杂烩的武术,杂技等多种技艺的表现形式中渐渐分别,有了自己的表现形式   舞蹈《兰陵王入阵曲》是由百姓载歌载舞为纪念高长恭功绩所创作,在创作初期属于歌舞戏《兰陵王入阵曲》音乐铿锵有力、冗长严厉 ,犹如战场上的号角,动作雄健有力,整个舞蹈依据兰陵王战场杀敌的情形所创作,从舞者出场到出剑,再到舞剑最终下场,再现了兰陵王战场杀敌的情形和故事,因此具有角抵戏情节舞的特征而舞者从出场就手持银色短棒比作战场杀敌的长剑,仿照指挥、击刺、杀敌等兰陵王在战场上用剑的勇敢表现,剑的应用贯穿整个舞蹈,因此具有角抵戏道具舞中《剑舞》的特征《兰陵王入阵曲》表演时带着一个金色面具,眼睛似铜铃,嘴巴张开露出牙齿好像吃人状的形态,也呈现出兰陵王貌美而戴面具以示敌的心理,因此舞蹈头戴面具具有舞像带假面的特征。

        综上所述,舞蹈《兰陵王入阵曲》头戴凶狠面具、手持银色短棒、再现兰陵王战场杀敌的情形,因此具有角抵戏的舞像、道具舞、情节舞等多方面的特征,可见《兰陵王入阵曲》的形成除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与角抵戏的进展颇有渊源  2.武舞的进展  武舞起源于原始舞蹈原始人们为了生存常常手持武器进行部落之间的争斗袁禾老师曾在《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一书中提道:“据《山海经》记载,神农氏炎帝属下刑天,与帝〔多说是黄帝〕争神,失败被砍头,葬于常羊山,但刑天不屈服,没有头颅就以两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口,手持斧头、盾牌,愤慨起舞,以示斗志不泯晋陶渊明诗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④甘肃黑山崖画中就可以看到威猛威猛的武士操练图,表达了武〔争斗〕、舞〔舞蹈〕融为一体的原始舞蹈特点  在周代初期“制礼作乐〞中整理《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五个舞蹈,再加上周代的《大武》形成《六大舞》,其中《大濩》和《大武》因商、汤以武功夺得天下,所以属于“武舞〞武舞〞手持武器而舞,来表现军队的士气和英猛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民族大迁徙,文化之间不断碰撞,对于汉代角抵戏“大杂烩〞的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更趋于以纯粹的舞蹈姿态来表现精神内容。

      胡舞〞在中原地区渐渐盛行既连续了原始乐舞厚重,刚健,又进展出奔放,明快等特点  舞蹈《兰陵王入阵曲》中兰陵王手持武器,收放有力,劍尖上扬,步伐稳健沉重,进退自如,头戴凶狠面具威慑敌人,甩头干脆、剑与身体协作融洽,呈现出从前兰陵王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战场杀敌的威猛,雄健的英姿这些特点具备了武舞手持干戚而舞、表现军队的勇敢的特点正是因为武舞的进展,人们才能依据当时的场景和具体情节,利用当下盛行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肢体元素进而创作出具有武舞特征的《兰陵王入阵曲》  二、《兰陵王入阵曲》的舞蹈特点  〔一〕舞姿  1.缓慢厚重的步伐  如今我们看到的保存于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其步伐缓慢沉重,整个舞蹈中多勾脚,移步例如开场缓缓地走上舞台,起半脚向左移步,并贴地面拖动右脚,步伐稳而有力还有大步向右前迈步,大腿至膝盖部分拎到胯部,向前迈步,后脚并拢,虽有跳动动作,但整个步伐重心向前向下移动,不仅没有跳动的凌空,轻飘的感觉,反而更加凸显了步伐的厚重有力,再加上重复了三遍,使得这个步伐更具厚重感和力量感后面的步伐包括向后移步,交叉迈步,勾脚行进步等,但都是以缓慢厚重为特点在舞蹈后面一段,步伐节奏和速度加快,舞蹈基调相对于前面略显明快,但多以重心向下,并没有把步伐最开始的特点给淡化掉。

        《兰陵王入阵曲》步伐方位,幅度,质感,节奏等虽多有改变,但整个舞蹈的步伐都是以缓慢厚重,稳健有力为舞蹈特点,呈现兰陵王战场上勇敢杀敌的无畏精神  2.指挥击刺的动作  《兰陵王入阵曲》是北齐将士为了表现兰陵王征战沙场、勇敢杀敌而创作的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兰陵王入阵曲》表演者是以银色短棒来代替战场杀敌的长剑  舞蹈一开场兰陵王右手持短剑,放在腰间走上舞台骑马蹲裆时,右手持剑,左手剑指将剑推到与腰平行的位置,并脚的同时出剑,双臂张开,先是水平向胸前收,在下落至腰间,右手持剑,左手剑指这套动作为兰陵王勇敢形象,指挥击刺做引子,描述兰陵王上战场之前的情景经过几个缓慢的步伐并重复第一段出剑动作之后,音乐禁止,兰陵王站立不动  第二段音乐响,节奏偏快,音乐基调变得紧促,仿佛是兰陵王在战场上指挥将士和自己在战场勇敢杀敌表演者右手手持短剑,剑尖抵在腰间,左手大拇指、中指和食指伸出并在一起手的姿态保持不动,双脚呈骑马蹲裆式,而后改变到并立站直,双手再由最开始的姿态改变到身体右下,经过类似“双晃手〞的动作变换到左下加上赶步动作,双手平滑向左前移动,右手持剑和左手剑指同时指向斜上方,双手打开,眼随持剑手移动,彰显战场杀敌之势,再加上一些进退的步伐,协作手上指挥击刺的动作,再现战场情景。

      第二段结束剑指上方,右手叉腰,则表示战场胜利  第三段多跳动动作,右手持剑柄,左手剑指抵剑尖,左右晃动,正是胜利归来的内心充满喜悦的真实写照还有背对观众,双手持剑,做骑马蹲裆式动作,步伐稳重,表达向皇帝复命,告知战事胜利的状况然后舞蹈结束演员缓慢地走下舞台  〔二〕服饰道具  1.凶恶的面具  兰陵王因相貌俊美,缺乏以威慑敌人所以每次出战前都会带上凶恶的面具,到达震慑敌人的作用,战无不胜后来北齐将士在创作《兰陵王入阵曲》时,面具也是舞蹈中必不行少的,成为舞蹈《兰陵王入阵曲》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后来传入日本,这一显著特点也保存下来《兰陵王入阵曲》中所佩戴的面具凶恶,面部表情夸张,高鼻深目眼似铜铃,头顶装饰瑞兽  《兰陵王入阵曲》因头戴凶狠面具而具有傩舞的特点周朝“傩祭〞驱鬼逐疫中舞蹈部分称为“跳傩〞或“傩舞〞周代每年都要举行三次傩祭,分别是暮春三月〔国傩〕,仲秋八月〔天子傩〕和季冬十二月〔大傩〕在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一书中提道:“大傩由宫廷负责傩祭的官方相氏〔郑玄注:方相,犹言放想,可畏怖之貌〕指挥届时方相氏蒙着熊皮,带着黄金四目的面具,穿着黑色衣,红色裳,挥动着戈盾,率领五隶之民到住宅中搜寻逐疫。

      〞⑤从这里可以知道,面具最早在周代就有记载,用于驱鬼仪式之中,所以面具凶神恶煞,凶恶恐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