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词三百首笺注:春晚感怀.docx
12页宋词三百首笺注:春晚感怀: 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 残寒正欺病酒①,掩沉香②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③树念羁情④、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⑤溯⑥红渐招入仙溪⑦,锦儿偷寄幽素,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楼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泪墨惨淡尘土危亭望极,草色天际,叹鬓侵半苎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 凤迷归,破鸾慵舞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难过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解释 ①病酒:饮酒过量而不适 ②沉香:沉香木着旬香料 ③吴宫:泛指南宋宫苑临安旧属吴地,故云 ④羁情:指情思随风游荡 ⑤娇尘软雾:这里形容西湖喧闹情景 ⑥溯:逆河而上 ⑦入仙溪: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这里指女子所住的地方。
译文 暮春的残寒,仿佛在凌辱我喝多了酒,浑身发冷而难过,我燃起沉香炉,紧紧地掩闭了沉香木的华美的窗户迟来的燕子飞进西城,好像在诉说着春天的风光已衰暮画船载着酒客游客玩西湖,清明佳节的繁华就这样过去了,看着暗烟缭围着吴国宫殿中的树木,我的心中有千万缕羁思旅情,恰似随风游荡,化作了柳絮轻扬飘浮我曾经有十年的生活在西湖,依傍着柳树系上我的马匹,追随着芳尘香雾沿着红花烂漫的堤岸,我慢慢进入仙境般的去处你叫侍儿偷偷送来情书,把一怀芳心暗暗倾诉在温馨幽密的银屏深处,有过多少欢乐和欢娱,惋惜春长梦短,欢快的时间何其短促你掺着红粉的眼泪,沾湿了歌扇和金钱刺绣的衣服西湖的湖堤昏瞑空寂,夕阳中的西湖美景,全都让给了那些鸥鹭幽兰转瞬间就已经老去了,新生的杜若散发着香气我在这异地的水乡漂泊羁旅分别后我也曾访过六桥故地,却再也得不到关于佳人的任何信息往事如烟,春花枯萎,无情的风风雨雨,掩埋香花和美玉你生得是那样的漂亮,清亮透亮的水波,却要把你的明眸嫉妒,那青翠葱郁的远山,见到你那弯弯的秀眉也要含羞躲避江面上倒映着点点渔灯,我与你在画船中双栖双宿当年在渡口送别的情景,仍旧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你住过的妆楼依旧如往昔,分手时我曾在败壁题写诗句,和着泪水的墨痕已经蒙上了灰尘,字迹也已经变得惨淡而又模糊。
登上高高的亭楼我凝神骋目,只见一璧芳草延到天涯处,叹息自己那一半已经洁白如苎的鬓发我悄悄地翻检着旧日的物品你留下的丝帕上,还带着离别时的泪痕和香唾,那是以往悲欢离合的记录我就像垂下翅膀的孤凤遗忘了归路,又像孤苦无依的孤鸾懒得飞行起舞一样我要把满心的哀痛痛恨写成长长的情书,但见蓝天大海上漂浮鸿雁的身影,有谁来为我传达相思的情愫只能把相思之苦寄予在哀筝的弦柱,单独弹出满心的愁苦千里的江南到处令我难过,你的灵魂是否就近在眼前呢,你可以听见了我哀怨的词章如泣如诉?赏析 《莺啼序》是词中最长的词调,全文二百四十字这一长调始 见于《梦窗词》集及赵闻礼《阳春白雪》所载徐宝之词可见《莺啼序》实为梦窗之首创《宋六十名家词》中又题作“春晚感怀“感怀“,实际就是怀旧与悼亡之意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梦窗在苏州曾纳一妾,后遭遣去在杭州亦纳一妾,后则亡殁集中怀人诸作,其时夏秋,其地苏州者,殆皆忆苏州遣妾;其时春,其地杭州者,则悼杭州亡妾《莺啼序》就是悼念亡妾诸作中篇幅最长、最完整、最能反映与亡妾爱情关系的一篇力作它不仅形象地反映出与亡妾邂逅相遇及生离死别,而且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这一爱情悲剧是由于某种社会缘由酿成的。
它感情真挚,笔触细腻,寄慨遥深,非寻常悼亡诗词之可比之所以创制这最长的词调也绝非偶然,他是想借此来尽情倾泻那积郁于胸的深悲巨痛,并非象某些论者所说,是想就?quot;炫学逞才“,“难中见巧“ 全词共分四段第一段从伤春起笔残寒“两句点时,渲染环境气氛,衬托词人心境残寒“乃是清明前后冷空气掌握下的一段较长的天气过程欺“字不仅道出其中消息,而且“欺“字之前复加一“正“字,这就充分显示出“残寒“肆虐,正处高潮此之谓“欺“人者,一也又因词人正值“病酒“之际,此之谓“欺“人者,二也?quot;掩沉香绣户“一句,也是“残寒“逼出来的,此之谓“欺“人者,三也有此三者,“残寒“的势头便被写得活敏捷现了这两句借畏寒病酒衬托词人伤逝悼亡之情,使全篇覆盖在寒气逼人的气氛之中 燕来晚“三句承上,说明足不出户,春天的信息是从飞燕口中得知的实际上,并不是“燕来晚“,而是词人见之“晚“,听之“晚“,感之“晚“也这几句提醒出词人有意躲避与亡妾亲密相关的西湖之春所以前句中之“掩“字,外表“掩“的是“沉香绣户“,实际上;“掩“的却是词人那早已失去安静、布满悲今悼昔之情的心扉画船“两句,写从飞燕口中得知”春事迟暮“的消息,于是,他再也顾不得什么“残寒“、“病酒“,决心冲出“绣户“,作湖上游。
然而词人之所见已与往日大异其趣,湖面上的画船已把清明前后的喧闹场面载走,只剩下吴国宫殿与绿树的倒影,在水中荡漾,一片“晴烟冉冉“从湖面升起念羁情“两句线情人景、直贯以下三片羁情“外表写的是旅情,实则含有生离死别与家国兴亡之叹 其次段怀旧,由上段伤春引起十载“以下全是倒叙立足“残寒“、“病酒“之今日,将十年旧事平空排起,跌落到“傍柳系马“这一细节之上,引出词人与亡妾邂逅相遇的富有诗意的恋情生活:“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quot;“依银?quot;两句,写仙境般的热恋生活转瞬成空,接踵而来的是洒泪相别暝堤空“三句,写与亡妾的恋情遭到社会摧残,只好忍痛割爱,远避他乡,把大好的西湖风光,交给无知的鸥鹭去尽情占有了人,竟不如禽鸟!这三句极沉痛,与第一段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段伤别过片三句写别后旅况别后“四句写旧地重游,物是人非,逝者难寻,往事成空句中“花“、“玉“、“香”均指亡妾而言委“、“瘗“、“埋“指亡妾的死去与掩埋几番风雨“,何等凄惨!“长波“三句,词笔顿转,引出往日的欢会与伤别场面,进一步补充永难忘记的根由这几句是词中极富诗情画意之所在?quot;记当时“以下四句写当年分别时惨痛情景。
结尾用“泪墨惨淡尘土“与前“别后访六桥无信“相接,构成完整的回忆过程,凄恻已极 第四段悼亡危亭“三句,写望远怀人,并以“鬓侵半苎“衬托相思的熬煎和身心的憔悴暗点检“四句写睹物思人,寻求安慰,却反而因此更加令人痛心,并以受到损害的鸾凤自比,形只影单,踽踽孤行,失去生活的一切欢趣殷勤待写“四句,写心中极其简单的情感本拟把自己心中话语,写成书信,寄给亡人,可是宽阔的蓝天,无边的沙海,却不见传书大雁的踪影于是,不得不把这心中的极度哀痛与悼亡之情谱成乐曲,借哀筝的一弦一柱来予以表达因亡妾已不知去向,即使这琴弦弹奏出自己的心声也是枉然徒劳的所以词中用了一?quot;漫“字来表现这里心情的冲突最终,词人借用《楚辞·招魂》中的诗句来寄予自己的悼念之情但是,这亡魂是否能够听到?连自己也感到渺茫难凭,所以在词的结尾以疑心设问的语气作结,在读者心灵上画了一个难以解答的大问号通过上述简洁分析,可以看到,词中“眩人眼目“的一段段、一片片,不仅有其各自的独立性而且相互之间还有着难以碎割的联系性《莺啼序》象是一幢设计新奇的高层建筑,不管是哪一个部位和角落,几乎暗地里都嵌进了型号不同的钢筋铁网,它们四通八达,盘根错节,无往而不在。
正是这种为外表所看不见的钢筋铁网把这一高层建筑支撑起来,它是那样严密、完整、坚固,难以动摇,而并非象胡适所说?quot;一分拆便成了砖头灰屑 那么,这遍布周身的钢筋铁网是怎样编织并扭结成为统一的整体的呢?这里,借用当代国外流行的一句术语来说,就是根据词人的意识流淌过程组织起来的也就是说,这首词最显着的艺术特点之一是采纳了近似意识流的构造方式人们或许会问:“意识流“兴起于十八、十九世纪之交,而吴文英却是十三世纪中叶的一位中国词人,这二者风马牛不相及,又怎能联系在一起呢?第一、这里之所以?quot;意识流“者,只不过觉得这一术语用起来比拟便利精确,绝非想把吴文英归之为“意识流“派词人其次、“意识流“这种提法只不过是对人的“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这样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和艺术构思过程进展某种概括而已在没有产生“意识流“这个术语以前,并不等于人类没有这种“意识流“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也不行能没有“意识流“式的文艺创作,只是没有那么明确、自觉并形成流派而已 这种“意识流“的构造方式在词中主要表达在何处?第一、按意识的流程把写景、叙事与内心活动三者交错在一起;其次、通过自由联想使现在、过去(有时还加上将来)相互渗透。
以上两点贯串于前后四段之中而不是在各个段落之间作片断的连接 《莺啼序》是词中的长篇,它供应足够的篇幅任驰骋想象和施展铺叙的才能,也供应了表现意识流淌过程的宽阔天地外表看,这首词不仅运用了即景抒情这一传统手法,同时,由于这首词是悼亡,所以词中还带有明显的叙事成分因之,在一般状况下,人们会很自然地认为这首词具有抒情、叙事、写景三者亲密结合的特点如此说来,这首词岂不成了一般的叙事长诗了么?事实并非如此由于词中所涉及的“事“,并不象《孔雀东南飞》、《木兰辞》与《长恨歌》那样,有一个完整的大事进展过程和清楚的故事情节可寻即使以《莺啼序》与其他悼亡诗词相比,也仍可看出二者之间的明显区分不管是睹物思人,如张华《悼亡诗》?quot;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遗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还是回忆恩爱,如元稹《遣悲怀》“顾我无衣搜荩箧嗨辆瓢谓痤巍?quot;抑或是描画梦中相见,如苏轼《江城子》:“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有一个清楚的 脉络或者有详细的大事与细节,让人们读后一目了然大事的因果关系与感情进展过程都非常明确自然《莺啼序》则有所不同它既未交待大事的起因、进展与主要过程,也未刻画细节,而是把完整的大事进展过程打乱,依据意识活动的需要,从中拈出孤立的一段,插入到词中任何一个部位中去。
直到读完全篇,人们仍很难理解所悼念的对象是何许人也,既不详其姓字,亦不解其为何分别又为何早夭这一切都成为了解此词之一大障碍再讲风景描写,也是如此词中有不少描绘西湖风光的佳句但是,即使?quot;渔灯分影春江宿“这样的词句,也大都是片断的,并不象自居易《钱塘湖春行》与柳永《望海潮》那样,把西湖写得形象鲜亮,画面集中,基调明朗而又统一这种迥异于其他诗人词人的特点之所以产生,除思想、美学观这样一些不同因素外,主要区分还在于构思方式与构造方式之不同一般诗人或者直抒胸臆,或者陈述大事,或者描写风景,实行多种手法来再现客观现实这一切都是有明显的脉胳可寻的吴文英则与此判然有别他考虑的不是大事产生的连续性,不是情节进展的完整性,也不是风景画面的和谐与统一为了含蓄地、曲折地表现内在感情的活动过程,他笔下消失的人物、大事与风景本身已不再有什么独立意义,而只是作为反映简单内心活动与意识流淌过程的一种工具,一个媒介而已因此,词中消失的人、事、景、物又呈现出突现,多变并带有跳动性的特点如第一段,?quot;掩沉香绣户“,畏寒病酒,忽又消失“画船载,清明过却“的场面,接着又消失了“游荡随风,化为轻絮“的意识活动在第四段中,这种意识流淌过程的多变性,表现得更加突出,计算起来,至少有五、六次转折、跳动和起伏。
很明显,这首词是按意识的流淌过程把叙事、写景和表现内心活动三者交错在一起的,目的是让叙事、写景更好地为表现内心活动效劳 其二,关于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