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末论文-营销113-23-尚俊磊;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意义和当代思考.doc
4页陕西科技大学 2012-2013-1 期末课程考核 ·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题目: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意义和当代思考院系:管理学院班级:营销 113 班学号:201107030326姓名:尚俊磊:15091284873电邮:704856300@.com得分:陕西科技大学 2012-2013-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课程论文班级营销:113 班 学号:201107030326 姓名:尚俊磊12012 年 12 月 1 日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意义和当代思考摘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这个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他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正确客观的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键词:过渡时期总路线 三大改造 毛泽东 巩固 社会主义 基础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意义1952 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顺利完成,从 1953 年起,中国进入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为了适应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演变的必然,胜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这就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果在 1952 年 9 月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从现在开始用十年或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十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同年底,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轮廓1953 年 6 月 1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讨论了这一问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表述,9 月 24 日,在庆祝建国四周年的口号中,向全国人民宣布了这条总路线。
12 月 28 日,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经毛泽东亲自修订的提纲中,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做了完整准确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不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载入了这条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一个基本上完整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使社会主义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成为具有决定作用的主导力量,变我国落后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总路线的实质,就是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变个体私有制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我陕西科技大学 2012-2013-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课程论文班级营销:113 班 学号:201107030326 姓名:尚俊磊2国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
实现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革命和建设实践发展的必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和重大的意义第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才能保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为你农业和其他各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机器设备,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富强,才能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互助合作的集体化道路,是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要求第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客观发展趋势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提法,但实际上,建国初的几年,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 概括起来说,就是在 “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就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中国的各项基本制度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
如《共同纲领》第四章规定的“经济政策”,以及贯彻这些政策必然出现的越来越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关系的变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 1952 年,“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在全国确立起来了就经济秩序而论, 这时, 我国不但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而且已经有 40%左右的农民在土改之后加入了互助合作组织,有一半左右的私营工商业被纳入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这实际上成为对个体农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和最初步骤,而这些变化又曾以生产力的提高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过渡时期总路线对三大改造的规定,可以说就是对这些变革的承认、延伸和进一步发展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客观必然性的一个基本方面第四,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党的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新发展当条件成熟之时,将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从 1948 年 9 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党中央开始系统地考虑这个问题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我们努力发展国家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就是说,在无产阶级已经掌握政权的条件下,向社会主义过渡, 主要是一个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集中反映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主席思想的重要内容第五,这个决策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提出“并举战略” 有一个基点,那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当时的实际出发,决定工作的路线和方针七届二中全会将我国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仅占 10%,个体、分散、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占 90%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形态,作为“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及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并强调“ 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的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和解决,是我党当前的重要任务。
陕西科技大学 2012-2013-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课程论文班级营销:113 班 学号:201107030326 姓名:尚俊磊3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时,基本国情虽无根本变化,但国家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对于当代的意义历史是一面镜子而历史这面镜子的功能就在于鉴往知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虽然只有七年的时间,但这七年却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历史阶段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以恢复和发展经济为中心, 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证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是促进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和建国初期中国“一边倒”的 外交战略,使中国把争取外援的重点转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闭了吸引西方对华投资的大门当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从强烈的民族独立和主权意识出发,对外国在华投资和财产作为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实行了逐步清理出境的方针,也就是 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扫干净”。
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采取的是“要贸易不要投资”的政策1950 年 10 月中国出兵朝鲜取的是“要贸易不要投资”的政策1950 年 10 月中国出兵朝鲜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禁运迅速升级,这促使中国加大了清理外资的力度1953 年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为把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清理外资工作也加快了步伐到 1956 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对外资的清理工作大体完毕1956 年底,经过扫尾工作,所剩外资企业不到 10家,到 60 年代中期也全部清理出 去外资在中国大陆绝迹,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引 进外资一直是一个禁区,形成了闭关锁国的局面,对外资不加区别地一概视为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而加以排斥和清除,放弃利用已存在的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外资企 业和吸收资本主义国家资金的机会,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政策,它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是十分不利的总之,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到消灭它,再到扶持私营经济的发展;从将外资扫除国门,到今天大量引进外资,反映了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曲折性经验和教训是深刻的,这对今天是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的。
第二,无论领导革命或建设工作,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能急于求成,犯主观性急的毛病,急于变革所有制,脱离了中国生产力发展落后的国 情,违背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用革命的方式解决建设的问题,解决生产力大发展的问题,是毛泽东、党中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认识上的误区,并导致了实践中一系列重大偏差的发生,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带 有政治领域革命的色彩,但更主要的是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而经济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人们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出现偏差和失误,把社会主义改造当做政治运动来搞,特别是用批判“右倾”的办法人为地促成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就发生了不顾客观实际、强迫命令、一哄而上等现象,以至于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规律结果,工业化的任务没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遗留下很多问题,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证明,经济变革和经济建设不适宜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发展的客 观规律办事,才能避免急于求成,大起大落,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历史和前人不能苛求,但我们可以站在今天的高度来重 新认识历史和前人的得失,以史为鉴,避免再犯同样的历史性 错误。
在今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仍将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就要正确地认识国情,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正确处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问题,注意防止以比较落后 的生产力依靠生产关系的过快变动进入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