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品)中国书法传世名帖.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417249050
  • 上传时间:2023-12-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5M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书法传世名帖 第14页中国书法传世名帖书法,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艺术,古老悠久而生机勃勃只有含蓄隽永、机敏睿智的炎黄子孙,才能将这独具特色的方块字演绎的如此风姿俊秀书法最能体现出个人休养、个性魅力和时代精神中国传世书法名帖,千百年来几经沧桑流转有序通过那些各具特色的名字题跋和历代印记,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它们极富传奇的身世与经历那些历史的收藏家、鉴赏家留下的迹痕,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和作品本身融为一体……十卷个性鲜明的书法名帖,记录着中国人上下五千年的心路历程名帖之冠 皇家三希堂法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希宝帖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公元1746年,乾隆帝得到《伯远帖》后,将其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合称为“三希宝帖”,并御书“三希堂”匾额《三希宝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人法书真迹,被历代学书之人奉为圭臬《三希宝帖》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内,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

      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赵孟俯、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快雪时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俯题跋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清冯铨所有,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入内府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有2972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王献之《中秋帖》《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纵27cm,横11.9cm共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王献之是东晋大书家,字子敬,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鉴藏印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王珣《伯远帖》《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伯远帖》王珣是问候亲友疾病的一封信札,墨迹纸本5行共47字,纵25厘米,横17厘米此帖同王羲之《快雪时晴》、王献之《中秋帖》为清乾隆帝“三希”之一然《快雪时晴》为摹本,《中秋帖》为临本,唯此帖为王珣的真迹,是晋人墨迹中最可信、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法书珍品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其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贵因此,它为研究晋代书法以及该时期笔、墨、纸张提供了可靠资料王珣,字元琳,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草圣,亦有传焉”王羲之作为“书圣”,垂范百代。

      但他的书作只以临本、摹本和刻本的形式流传,没有一件真迹传世王氏家族世代擅书,名家辈出,然命运亦大抵相同唯羲之族侄王珣有此短笺留在人间,实在是不幸中的大幸人们可以从中窥见“二王”行草书使转用笔的精微之处,这是刻帖和双勾填墨摹本所无法传达的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来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 颜鲁公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而且唯一能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伟大的书法革新家,他创造了“颜体”,堪称楷体“书圣”颜真卿的楷书,如正德君子立于庙堂之上,有衣冠庄重、气度隶穆之气象而颜真卿的行草书与他的楷书相比,成熟得更早,并且更生动遒婉,有驰骋挥戈、拔剑起舞的叱咤气概,造诣极深,自有境界,和而不流,威而不犯既不同于六朝那种超逸优游、风行雨散的行书,也不同于张旭、怀素的惊电飞流、龙奔蛇突的狂草颜真卿往往融楷隶篆籀于行草中,运用中锋、藏锋、转锋于线条内,取笔划的苍劲奇崛,得字形的诡异飞动,化墨色的浓淡枯润,去挥发豪放雄健的英气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由于是真迹传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更被后世誉为“在世颜书第一”这件草稿无论内容还是书法都极为典型。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是颜真卿为已侄写的一篇祭文草稿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误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明星,在文学和书画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排在宋朝四大书法家的首位,其书法以楷、行为主其楷书主要是以唐颜真卿为取法对象,得浑厚雄强之势,但用笔有晋人法意,楷中带行,结字平扁,如石压蟾蜍,变化丰富,个性鲜明其行书以颜书为底,上朔二王,写得雄秀兼备,古朴多姿苏轼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风,他的书法,是构建在其广博而精深的文学基础之上的,苏轼在其论书绝句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其极具个性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以后,学颜的都学苏字,而写二王的,也没法绕过苏字元丰五年,苏轼四十七岁时书《黄州寒食帖》,纵33.5厘米,横118厘米,计十七行129字,其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帖遣兴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不仅是苏轼平生最得意的作品,大书法家鲜于枢还把它誉为继《兰亭序》、《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名,其艺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开篇之始,书写平缓,字体端正,其后由于感情的变化而使作品的用笔、结字急剧变化,字越写越大,笔势也越来越急促,最精彩的是中段,感情像火山喷发一样不可抑制,最后又复归平缓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途)穷,死灰吹不起!”读其文句,感其心境,观者莫不为之动容,书为心画,此言不虚也中华第一楷书:欧阳询《仲尼梦奠帖》《仲尼梦奠帖》是中华第一楷书,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晚年的行书代表作。

      欧阳询(557年至641年)是初唐的大书法家之一,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市)人,他聪慧过人,博览经史,尤精三史,贞观元年(627年)官至太子率更令,人称欧阳率更工书法,擅楷、行书,其书学二王,深得精髓,于平正中险绝又自创一格,名声远播,并且为历代书苑所推崇他著有《付善奴传授诀》、《用笔法》,为其论书名篇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皇帝,他精通书法,平生搜尽历代名帖,又将当今书坛巨擘拢为左右他曾立嘱将兰亭真迹随葬,也曾经为一位书坛泰斗的辞世而嚎啕这位被李世民奉为师长和书坛第一的,便是唐初大书家欧阳询欧阳询官历隋唐,世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梦奠帖》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行书《仲尼梦奠帖》,纸本,纵25.5厘米,横23.6厘米,共78字,无款印书法笔力苍劲古茂曾入南宋内府收藏,印有南宋“御府法书”朱文印记两方,“绍”“兴”朱文连珠印记,后经南宋贾似道,元郭天锡,明项元汴,清高士奇,清内府等递藏此帖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