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辞源》(第三版)注释之秘.docx
9页探索《辞源》(第三版)注释之秘 范梅 孙玥 刘舒月【Summary】本文主要研究《辞源》第三版与其第二版在职官、地理、衣饰、乐律、历法、宫室、车马、礼俗和什物九大类百科词语的注音、释义、书证、参见以及插图等方面的特点比较Key】辞源;注音;释义;插图;书证;参见H164 A 2096-8264(2021)45-0105-03《辞源》(第三版)的成功是我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诸多研究学者用以勾勒严谨求学精细创作的温床这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无论是发售与使用都在不断地增加着中国文化自信,但修改后的(第三版)与(第二版)相比又增加了许多百科词语,且对百科词语的研究空缺也是我们这些莘莘学子要去努力填补的所以,我们研究小组计划并研究了重获新生后的(第三版)中有关职官、地理、衣饰、乐律、历法、宫室、车马、礼俗和什物九大类的注音、释义、书证以及插图等方面的文学特点以及与第二版的比较一、注音的研究与比较《辞源》第二版的注音由于有了汉语拼音,与第一版相比大有进步,但以历史性、系统性的原则来要求,则有待改善的地方颇多作为辞源,不注上古韵部,是系统上的缺失。
且第二版今音与反切的对应关系也有待改善所以《辞源》(第三版)在注音时遵循“音义契合,古今贯通”的原则:(一)单字条注音包括现代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和广韵的中古反切,广韵没有收录的字或者音切不合的字,加注集韵或玉篇等其他韵书、字书的反切或直音见于先秦两汉和说文的字加注上古韵部无反切资料的,只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1]历法类】餔:1.būㄅㄨ博孤切,平,模韻,幫通“晡”衣饰类】斿:1.liúㄌㄧㄡˊ《集韻》 力求切,平,尤韻,來㊁古代帝王、諸侯冠冕前後垂懸的玉串什物类】扭:niǔㄋㄧㄡˇ女久切,上,有韻,娘乐律类】錚zhēng:楚耕切,平,耕韻,穿二㊁形如銅鑼之樂器通“鉦”二)多音字不分列字头,同一字头下的不同音项,用1、2、3……分别排列,各音项所属义项置于该音项下依次排序朝】1.zhāoㄓㄠ陟遥切,平,宵韻,知2.cháoㄔㄠˊ直遥切,平,宵韻,澄3.zhūㄓㄨ《集韻》 追輸切,平,虞韻,知三)多音字字头下所带复词,在首字右下角标注与音项相应的阿拉伯数字,属于第一个读音的“1”省略不标衣饰类】比2肩:㊃卽披肩披在肩上的一種服飾元史輿服志一:“服銀鼠,則冠銀鼠暖帽,其上並加銀鼠比肩四)复词条目首字以外的疑难字和容易引起混淆的多音字,加注汉语拼音。
礼俗类】成喪:㊀(~sāng)成人的喪禮 禮曾子問:“祭成喪者必有尸,尸必以孫㊁(~sāng)具備守喪之禮 禮喪大記:“五十不成喪注:“成,猶備也所不能備,謂不致毁、不散送之屬也二、释义的研究與比较所谓释义,即对词语进行解释,让读者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辞源》(第三版)的释语一般用浅近文言,力求简明扼要,注重体现源流总结归纳为六种释义模式[3](此处仅总结释义模式,不包括书证):(一)起源类:说明词语的“源”,即该词语从何而来礼俗类】女兒節:明清時,京城習俗,每年農曆五月一日到五日,青年女子梳妝打扮,頭插石榴花;已婚婦女亦各回娘家看望,稱女兒節又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娘家接女兒回來吃花糕,也叫女兒節[2]历法类】初弦:農曆每月初八九,月上缺其半,稱上弦,也稱初弦什物类】自暖盃:唐内庫一酒盃,色青而有紋如亂絲,其薄如紙盃足鏤有金字,曰自暖盃傳説取酒注之,自然生溫二)定义类:直接给出词语的具体定义,不做其他解释什物类】秧馬:拔稻秧所用的農具衣饰类】氅毦:羽毛裝飾三)定义+起源:该模式综合上述两种释义模式,对词语的解释更加全面和完整宫室类】集賢殿:唐宮殿名開元中置於殿内設書院,置學士、直學士,以宰相爲知院事,有修撰、校理等官,掌刊輯經籍、搜求佚書。
职官类】監2作:官名唐制,凡少府、將作、軍器三監,以及監内所屬諸署、諸監,皆置監作,自二至十人四)定义+用途:给出词语的具体定义后说明该词语或词语所指的事物的用途,帮助读者加深理解车马类】斿車:卽游車古代帝王田獵或巡行時所乘的車衣饰类】流蘇:以五彩羽毛或絲線製成的繐子常用作車馬、帷帳等的垂飾五)定义/起源+古今演变:该模式在介绍词语的定义或起源之后注重词语或词语所指的事物的发展和演变,突出体现《辞源》((第三版))的特色衣饰类】氅:㊁用鳥羽製成的外衣後以泛稱一般外套历法类】星期:指農曆七月初七民間傳説爲牽牛、織女二星會合之期後因稱男女成婚之日爲星期六)内容相似、相近、相关的词语,则多用定义+“詳‘某某’”、“見‘某某’”地理类】不夜城: 地名詳“不夜”什物类】白獸樽:酒器名見“白虎樽”七)“定义+正字与异体字的关系”也是《辞源》(第三版)常用的释义模式之一礼俗类】女壻:女兒的丈夫也作“女婿”车马类】轣轆車:繀車布帛經織之前,用來著絲縷亦作“厤鹿”三、插图的研究与对比插图是插画在中国的俗称,被应用于各类出版物、商业宣传、影视多媒体以及游戏设计当中中国的插图最早是以版画的形式传入,以宣扬佛教为主,后来经历时代的更迭与演变,应用范围扩大到医药书、历史地理书、考古图录书等书籍中。
一)《辞源》中百科词语的插图主要是嵌入正文中的方式来对正文的内容进行补充与艺术欣赏嵌入式的插图方式可以更好地配合文字对所解释的词语进行全面的展示,以便查阅者更好地理解掌握与深刻灵活的记忆但是《辞源》中百科词语涉及的更多属于古词汇,相对于一些现代辞典极少会有嵌入式的插图,故而在插图的時候主要考虑的是客观真实存在,有史料可查询的图片什物类】三銖錢:漢代錢名秦錢半兩漢興,鑄莢錢,漢武帝建元元年始鑄三銖錢,上有“三銖”二字,又重三銖(二十四銖爲一兩),故名至建元五年停鑄,改鑄有廓 “半兩”錢至元狩四年,又銷毁有廓“半兩”錢,更鑄三銖錢,與建元元年三銖錢制相同元狩五年,廢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見史記平準書、漢書食貨志下[5]衣饰类】冕冠:古代帝王、諸侯、大夫於最隆重禮儀時所戴首服 後漢書輿服志下:“冕冠,垂旒,前後邃延,玉藻礼俗类】圭:guīㄍㄨㄟ古攜切,平,齊韻,見㊂古代帝王、諸侯舉行隆重儀式時所用的玉製禮器,上尖下方 易益:“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周禮春官典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穀璧、蒲璧、四圭、祼圭之别參閲清武億授堂文鈔一古玉圭圖説二)《辞源》中百科词语的插图不是星星点点、杂乱无章的穿插分配的,而偏向于树形分类,在分一个大类下都有诸多的分支,故而在插图的配比上,客观真实且所涉及范围及影响更广的词语将会有更丰富的配图。
衣饰类】中以头、发为核心的可划分为上类装与下装,如唐巾:“唐代帝王的一種便帽後來士人多戴此帽明時進士巾也叫唐巾參閲宋趙彦衛雲麓漫鈔三,”就是上类装的划分 什物类】中以使用是否长久且影响是否大为主要依据可划分为常用与休娱,如九連環:玩具得法者須上下八十一次,纔能將相連結的九箇圓環套入一柱,再八十一次纔能將九環全部解下紅樓夢七:“誰知此時黛玉不在自己房裏,却在寶玉房中,大家解九連環作戲是休娱类的划分三)《辞源》(第三版)与(第二版)在插图上的对比与差异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大多都是按照真实性原则与分类影响因素为配比的条件,只是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求证的词语的插图,是的整体的完整性与权威性进一步的增加,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完善的理论基础举例说明:(1)【宫室类】寢:qǐnㄑㄧㄣˇ七稔切,上,寑韻,清㊁寢宮,臥室逸周書皇門解:“予獨服在寢寢的大小廣狹,因貴賤等級差别而不同其體制參閲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名物圖一宮在第二版的时候是没有插图来解释的,而在第三版却配了一个寝室的分析图,增加了文字描述空间想象力欠缺的情况2)【车马类】六駿:唐太宗的六匹駿馬:一、拳毛(騧),二、什伐赤,三、白蹄烏,四、特勒驃,五、颯露紫,六、青騅。
貞觀十一年,自作六馬圖贊,使歐陽詢用八分書寫定,刻石在第二版的时候也是没有插图来解释的,在第三版却加了唐太宗抚马图,更贴合说明文字,更灵活解释方式四、书证与参见的研究比较书证是指以其内容来证明待证事实的有关情况的文字材料凡是以文字来记载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采用各种符号、图案来表达人的思想,其内容对待证事实具有证明作用的物品都是书证书证从形式上来讲取决于它所采用的书面形式《辞源》(第二版)和《辞源》(第三版)的书证对比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书证的更换《辞源》(第二版)和《辞源》(第三版)的书证在部分百科词的注释下有所更改,如“一一”,《辞源》(第二版)中的书证是来自《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引其网而鱼已囊矣《辞源》(第三版)中使用的书证则是《韩非子 内储上》:“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二)增加书证增加的书证则是多伴随着增加的意义出现的如“一介”在《辞源》(第三版)中增加了“耿介”之义,于是便增加了书证:书秦誓:“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伎疏:“一介谓一心耿介三)删减书证被删减的书证也是跟随着被删减的释义而被删减的,如在“一世”中,《辞源》(第二版)有“一时”之义,使用的书证是《管子 牧民》:“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
第三版)《辞源》删除了这个释义,书证也随之删除四)也有在一个百科词中替换释义而书证没有变化的如“一旦”在《辞源》(第二版)中的第二个释义是一时,忽然,采用的书证是《战国策 燕二》:“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在《辞源》(第三版)中变“一时,忽然”之义为释义一天之间,书证没有变化参见的意思是参看,多用于书或文章的注释《辞源》(第三版)也对《辞源》(第二版)在的参见做出一些处理如在《辞源》(第二版)的宫室类百科词中的七庙,其释义如下: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法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礼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以七庙代指封建王朝文选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参见“昭穆”而《辞源》(第三版)中对于“七庙”的释义不变,变参见“昭穆”为参见“昭²穆”四、结语《辞源》是一部语文性的辞典,收录了1840年以前的古代汉语、常用词语、百科词等在历史长河不断地演进中,《辞源》(第三版)也在诸多不辞辛劳的学者的研究丰富下重获新生,带着更精湛的新容走向文学界这部大型综合性工具书不仅打破了古今文化时空上的壁垒,而且提升了人们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下的语文阅读能力,将古典文献的研究进程计日程功地推进了一大步。
在职官、地理、衣饰、乐律、历法、宫室、车马、礼俗和什物这九大类百科词语的研究循序渐进发展的时候,一幅完整的中国古传统生活的绘卷正栩栩如生的揭下了蒙眬的外纱注音、释义、书证、参见与插图的研究是《辞源》(第三版)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研究百科词自身特点的同时与第二版进行比较不仅能够系统快速的总结出辞典记录词汇的特点与规律,还能准确的找出先前版本的不足与遗漏,以便后来辞典进一步的修订,做到真正的尽善尽美本次对《辞源》(第三版)百科词语的研究不仅弥补了历史上百科词语资料的空缺,使后来学者对《辞源》甚至是其他辞典的研究与改进有更多的参考依据,更是培养了文学研究人员“尊重、从精和求全”的精神;继承、弘扬和推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地探讨《辞源》(第三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桥梁的沟通作用,为中国文化自信的宣扬与未来文化传播的挑战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