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南红砖民居的建筑形态及其功能.docx
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闽南红砖民居的建筑形态及其功能 试述闽南红砖民居的建筑形式及其功能 谢惠雅 (内容提要:闽南红砖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语言,其布局形态、空间格局及外观形象、使用功能等方面均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具有猛烈的本地地域特征,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闽南地区作为中原华夏古文化和本地闽越古文化交融之地,在民居建筑上既留存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诸多地方因素,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以砖木石混合布局、红墙赤瓦、的古厝民居最具特色,被称为“红砖民居”不仅如此,闽南红砖民居因经济进展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独特性,在建筑的造型格局空间和居住使用功能等方面,充分表达了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古民居中别具一格的类型 闽南红砖民居属于中国传统的木布局和斗拱梁架布局的建筑,这也是它与以砖石为主的西方建筑的最大识别由于闽南地区处于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空气湿度大,酸碱性强,天气火热,风大雨多,因此,木布局建筑不易保存,现存下来的红砖古民居,除少数属于明代晚期和清代早期建筑,以清代晚期到民国初期占多数且较为完整 一、布局类型 常见的闽南古厝民居类型有“一条龙”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二落带双边护”式、三落大厝带护龙式、多护龙和多院落式、棋盘式等。
(1) “一条龙”式:普遍形式即一字形排开的三开间或五开间, 1 中间(明间)为稍大的厅堂,两侧(次间)为卧房,俗称“正身”,两旁如加盖较低的附房(梢间),那么为杂物间此类建筑正面平齐,有横向檐廊,一般为家境普遍的小户人家居住 (2)三合院式:最根本形式在“一条龙”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一、二间较低矮的小房屋(榉头),作为存放农用杂物的杂物间或作为厨房建筑整体平面形成“凹”形,中间空地用作天井,称“深井”;天井前围建院墙、院门这是闽南乡村古厝数量最多的类型,称着“一落”,多为乡村中农耕者居住中国古建筑布局以“进”为纵向排列单位,前后纵向排列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闽南红砖古厝民居建筑的“一进”称为“一落”,如“三进”那么称“三落” (3)四合院式:在三合院的根基上将天井前的院墙、院门改建成大厝,形成前、后二落大厝与左、右两侧榉头合围的形式,布局宛如中原的四合院此外还有少数四边对称围合和左右纵列大厝围合的四合院四合院有深深的庭院,此类型为士大夫所喜用红砖民居二落以上规模的古厝才称大厝 (4)“二落带双边护”式:闽南典型的大厝,它是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建一列纵向低平房屋,作为大厝的附属建筑,称“护龙”或护厝,因形如长龙并且围合、护拥着中央的大厝而得名。
这类建筑为官绅、富商地主或富有的大家庭居住 (5)三落大厝带护龙式(“九包五”):在“二落带双边护”的后落大厝之后,增建一排较低矮的房屋“后界”,作为大厝的附房,它往往是建筑中面宽最长的房屋,有的正中为小厅、两侧为房,用于居住; 2 有的作为存放谷物、农具及杂物的保存间后界”屋前有较宽大的后院天井,便于晾晒谷物和衣物民间谚语形容此类大型古厝:“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门”,形容“后界”面阔九间,大厝面阔五间,有一百二十扇的门窗 (6)多护龙和多院落式:富庶的大家族为了解决人丁兴旺、人口不断增加的问题,除了在后部加建“后界”外,还不断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左右两侧增建数列内、外护龙,或者在前、后连建多个院落,形成多列纵向护龙、进深数个院落、甚至多达六落大厝的大规模房群多院落式大厝,每落的台基由前向后逐级抬升,各落大厝既并排并列又隔开相对独立,有的还在后院附设亭榭假山花园由于其内部纵横交织,布局布局繁杂,房屋门窗众多,通常又称“九十九间”这类建筑群多建于地势广阔平整的平原地带 (7)棋盘式:在保存较好的传统古村落中还可见到这类大规模的民居群各栋大厝前后、左右对齐,朝向一致,形成多条纵横平直的的巷弄,布局如棋盘格子的配臵。
这种布局通常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同姓大宗族聚集居住 二、空间格局 闽南红砖民居讲究平面格局、内部空间和居住使用功能二落大厝带双边护”形式是闽南红砖民居的典型大厝,由前、后两落大厝及中间的天井构成四合院,四合院两侧各有一列护厝,在建立上充分表达了中国传统的辈份上下、主次等级、血缘亲疏、隐讳含蓄等伦理道德观念 3 四合院中的前落大厝也称下落和前厅、门厅,一般面阔三间或五间,前有凹寿门,内缩的门廊可制止阳光直射中间的厅堂,又留下了起轿和下轿的空间前落正中为会客的厅堂,厅堂后面居中的四扇隔扇门平日关闭,遇重要喜庆、祭祀活动才开启,平日由隔扇门两侧的小门出入前落左、右各并排一、二房间,称下房,居者的辈份和亲疏关系低于上房和大房后落大厝因台基高于前落,也称上落、正厅或祖厅乡村中大多数民居后落的厅堂是不设门的敞厅,其面向天井,宽大亮堂,左右各有二间或四间较阴暗的对称房间,称着上房房门较小或隐于屏后,无窗户,形成“光厅暗屋”效果,含蓄而不露敞厅是家庭成员聚集活动和供奉祖先、祭拜神明的场所,故称祖厅厅堂后部正中都有通顶寿屏(寿堂),设神龛,立神主牌,龛前陈设供案、八仙桌,摆放祭祀的香炉、烛台、供品。
厅堂上方的灯梁悬挂烛灯,灯梁在房顶的投影线也暗指人鬼活动的阴阳分畛域;寿屏两侧有小边门(甬门)连接寿堂后和后房的房门闽南地区自古以外来移民为主,境内山多路险,生存条件恶劣,人们梦想通过祭礼祖先和供奉神灵来赐福消灾、庇佑子孙,因此,古往今来祭祖拜神的习俗在闽南民间盛行,往往家家户户设有祭祀神龛 四合院内主要是家庭中的长辈、户主或嫡传长子等主要家庭成员居住、使用,居住时越靠近中间的正厅,说明辈分越高,血缘较疏远的旁支只能居住在外侧;其中后落上房中以靠天井的东侧房间为尊,称大房,是房主长辈的起居间两座大厝之间有中央天井,天井两侧有小护厝,又称榉头、东厅,连接前、后大厝;“榉头”一词来自清代 4 方志和民间房屋买卖契约,通常房间较小,作为厨房或者书房天井内常有长条石凳,用于摆放花盆或晾晒衣物,有的在天井内还有盛水的大陶缸,既可收集雨水,又是古厝消防设施 闽南红砖大厝四合院的“天井”又称深井,面向天空,有通天地之意味,它是建筑的中心大厝中的天井相比北方四合院的天井,相对较小,但有大量功能和作用,不仅可获取不成缺少的阳光和朝露,还可采光通风蓄水在炎炎夏日里,将古厝左右的巷门和前后门开启后,天井就宛如抽风的烟囱,周围来风,建筑顿然凉快无比,创造出自然的宜居环境。
而且闽南民间风俗将雨水视为资产,通过古厝周围坡的屋顶将雨水搜集到天井内,称为“四水归堂”天井地面四周有浅浅的排水沟,废弃之水通过隐秘于房基下曲折的小水沟,使细流缓缓排到户外 纵列护龙建在大厝两侧,一般与大厝同时建立,也有随着家庭人丁数量增加而在后期扩建护龙建筑规格较中间的大厝小,屋顶也较低矮,分前、后二段,屋脊平直,山尖多呈马鞍形长条形护龙和护龙与大厝之间的狭长空间通常划分成前、后二个片面,各片面均由一间小厅和一至三间小房及附带一个小天井组合而成,构成了相对独立、封闭的单元起居空间——小合院,从而形成了中央核心的大合院和四周对称的四个小合院的“四菜一汤”形式护龙一般是给与大厝房主血缘关系较远的非嫡亲家庭成员和成家后子嗣小家庭以及佣人、杂工居住生活,后部有时也作为厨房较讲究的护龙,还在小天井内开挖精致的小水井护龙正面有窄小的“过水门”,居住于护龙内的家庭成 5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