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数学分析知识点总结.doc
72页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1实数授课章节: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1实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实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1)理解并纯熟运用实数的有序性、稠密性和封闭性;(2)牢记并纯熟运用实数绝对值的有关性质以及几个常见的不等式.(它们是分析论证的重要工具)教学难点:实数集的概念及其应用.教学方法:讲授.(部分内容自学)教学程序:引 言上节课中,我们与大家共同探讨了《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重要内容等话题.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基本按照教材顺序给大家介绍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从大家都较为熟悉的实数和函数开始.[问题]为什么从“实数”开始.答:《数学分析》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函数,但这里的“函数”是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后继课《复变函数》研究的是定义在复数集上的函数).为此,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实数的有关性质.一、实数及其性质1、实数.[问题]有理数与无理数的表达不统一,这对统一讨论实数是不利的.为以下讨论的需要,我们把“有限小数”(涉及整数)也表达为“无限小数”.为此作如下规定:对于正有限小数其中,记;对于正整数则记;对于负有限小数(涉及负整数),则先将表达为无限小数,现在所得的小数之前加负号.0表达为0=例: ;运用上述规定,任何实数都可用一个拟定的无限小数来表达.在此规定下,如何比较实数的大小?2、两实数大小的比较1)定义1给定两个非负实数,. 其中为非负整数,为整数,.若有,则称与相等,记为;若或存在非负整数,使得,而,则称大于或小于,分别记为或.对于负实数、,若按上述规定分别有或,则分别称为与(或).规定:任何非负实数大于任何负实数.2) 实数比较大小的等价条件(通过有限小数来比较).定义2(局限性近似与过剩近似):为非负实数,称有理数为实数的位局限性近似;称为实数的位过剩近似,.对于负实数,其位局限性近似;位过剩近似.注:实数的局限性近似当增大时不减,即有; 过剩近似当n增大时不增,即有.命题:记,为两个实数,则的等价条件是:存在非负整数n,使(其中为的位局限性近似,为的位过剩近似).命题应用例1.设为实数,,证明存在有理数,满足.证明:由,知:存在非负整数n,使得.令,则r为有理数,且.即.3、实数常用性质(详见附录Ⅱ.).1)封闭性(实数集对)四则运算是封闭的.即任意两个实数的和、差、积、商(除数不为0)仍是实数.2)有序性:,关系,三者必居其一,也只居其一.3)传递性:,.4)阿基米德性:使得.5)稠密性:两个不等的实数之间总有另一个实数.6)一一相应关系:实数集与数轴上的点有着一一相应关系.例2.设,证明:若对任何正数,有,则.(提醒:反证法.运用“有序性”,取)二、绝对值与不等式1、绝对值的定义实数的绝对值的定义为.2、几何意义从数轴看,数的绝对值就是点到原点的距离.表达就是数轴上点与之间的距离.3、性质1)(非负性); 2);3),;4)对任何有(三角不等式);5); 6)().三、几个重要不等式1、 2、均值不等式:对记 (算术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 (调和平均值)有平均值不等式:即:等号当且仅当时成立.3、Bernoulli不等式:(在中学已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过)有不等式当且,且时,有严格不等式证:由且 4、运用二项展开式得到的不等式:对由二项展开式 有 上式右端任何一项.[练习]P4.5[课堂小结]:实数:.[作业]P4.1.(1),2.(2)、(3),3§2数集和确界原理授课章节: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2数集和确界原理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确界原理,建立起实数确界的清楚概念.教学规定:(1)掌握邻域的概念;(2)理解实数确界的定义及确界原理,并在有关命题的证明中对的地加以运用.教学重点:确界的概念及其有关性质(确界原理).教学难点:确界的定义及其应用.教学方法:讲授为主.教学程序:先通过练习形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检查学习效果,此后导入新课.引 言上节课中我们对数学分析研究的关键问题作了简要讨论;此后又让大家自学了第一章§1实数的相关内容.下面,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自学的效果如何!1、证明:对任何有:(1);(2) .()()2、证明:.3、设,证明:若对任何正数有,则.4、设,证明:存在有理数满足.[引申]:①由题1可联想到什么样的结论呢?这样思考是做科研时的经常的思绪之一.而不要做完就完了!而要多想想,能否具体问题引出一般的结论:一般的方法?②由上述几个小题可以体会出“大学数学”习题与中学的不同;理论性强,概念性强,推理有理有据,而非凭空想象;③课后未布置作业的习题要尽也许多做,以加深理解,语言应用.提请注意这种差别,尽快掌握本门课程的术语和工具.本节重要内容:1、先定义实数集R中的两类重要的数集——区间与邻域;2、讨论有界集与无界集;3、由有界集的界引出确界定义及确界存在性定理(确界原理).一 、区间与邻域1、 区间(用来表达变量的变化范围)设且.,其中 2、邻域联想:“邻居”.字面意思:“邻近的区域”.与邻近的“区域”很多,到底哪一类是我们所要讲的“邻域”呢?就是“关于的对称区间”;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呢?(1)的邻域:设,满足不等式的全体实数的集合称为点的邻域,记作,或简记为,即. 其中(2)点的空心邻域.(3)的右邻域和点的空心右邻域(4)点的左邻域和点的空心左邻域(5)邻域,邻域,邻域(其中M为充足大的正数);二 、有界集与无界集1、 定义1(上、下界):设为中的一个数集.若存在数,使得一切都有,则称S为有上(下)界的数集.数称为S的上界(下界);若数集S既有上界,又有下界,则称S为有界集.闭区间、开区间为有限数)、邻域等都是有界数集, 集合 也是有界数集.若数集S不是有界集,则称S为无界集.等都是无界数集, 集合 也是无界数集.注:1)上(下)界若存在,不唯一;2)上(下)界与S的关系如何?看下例:例1 讨论数集的有界性.解:任取,显然有,所以有下界1;但无上界.由于假设有上界M,则M>0,按定义,对任意,都有,这是不也许的,如取则,且.综上所述知:是有下界无上界的数集,因而是无界集.例2证明:(1)任何有限区间都是有界集;(2)无限区间都是无界集;(3)由有限个数组成的数集是有界集.[问题]:若数集S有上界,上界是唯一的吗?对下界呢?(答:不唯一 ,有无穷多个).三 、确界与确界原理1、定义定义2(上确界) 设S是R中的一个数集,若数满足:(1) 对一切有(即是S的上界); (2) 对任何,存在,使得(即是S的上界中最小的一个),则称数为数集S的上确界,记作从定义中可以得出:上确界就是上界中的最小者.命题1 充要条件1);2).证明:必要性,用反证法.设2)不成立,则,与是上界中最小的一个矛盾.充足性(用反证法),设不是的上确界,即是上界,但.令,由2),,使得,与是的上界矛盾.定义3(下确界)设S是R中的一个数集,若数满足:(1)对一切有(即是S的下界);(2)对任何,存在,使得(即是S的下界中最大的一个),则称数为数集S的下确界,记作.从定义中可以得出:下确界就是下界中的最大者.命题2 的充要条件:1);2)>0,< 上确界与下确界统称为确界.例3(1)则 1 ; 0 .(2)则 1 ; 0 .注:非空有界数集的上(或下)确界是唯一的.命题3:设数集有上(下)确界,则这上(下)确界必是唯一的.证明:设,且,则不妨设有对,使,矛盾.例: , ,则有.开区间与闭区间有相同的上确界与下确界例4设和是非空数集,且有则有.例5设和是非空数集.若对和都有则有证明:是的上界,是的下界,例6和为非空数集,试证明:证明:有或由和分别是和的下界,有或即是数集的下界,又的下界就是的下界,是的下界,是的下界,同理有于是有.综上,有.1. 数集与确界的关系:确界不一定属于原集合.以例3⑵为例做解释.2. 确界与最值的关系:设 为数集.(1)的最值必属于,但确界未必,确界是一种临界点.(2)非空有界数集必有确界(见下面的确界原理),但未必有最值.(3)若存在,必有对下确界有类似的结论.4. 确界原理:Th1.1(确界原理).设非空的数集.若有上界,则必有上确界;若有下界,则必有下确界.这里我们给一个可以接受的说明 非空,,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整数,使得不是上界,而是的上界.然后我们遍查和,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使得不是上界,是上界,假如再找第二位小数,如此下去,最后得到,它是一个实数,即为的上确界.证明:(书上对上确界的情况给出证明,下面讲对下确界的证明)不妨设中的元素都为非负数,则存在非负整数,使得1),有;2)存在,有;把区间10等分,分点为n.1,n.2,...,n.9, 存在,使得1),有;;2)存在,使得.再对开区间10等分,同理存在,使得1)对任何,有;2)存在,使继续反复此环节,知对任何,存在使得1)对任何,;2)存在,.因此得到.以下证明.(ⅰ)对任意,;(ⅱ)对任何,存在使.[作业]:P9 1(1),(2); 2; 4(2)、(4);7§3函数概念授课章节: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3 函数概念教学目的:使学生深刻理解函数概念.教学规定:(1)深刻理解函数的定义以及复合函数、反函数和初等函数的定义,熟悉函数的各种表达法;(2)牢记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图象.会求初等函数的存在域,会分析初等函数的复合关系.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初等函数复合关系的分析.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提问、练习、部分内容可自学.教学程序:引 言关于函数概念,在中学数学中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便于此后的学习,本节将对此作进一步讨论.一、函数的定义1.定义1 设,假如存在相应法则,使对,存在唯一的一个数与之相应,则称是定义在数集上的函数,记作 .数集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所相应的,称为在点的函数值,记为.全体函数值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值域,记作.即.2.几点说明(1)函数定义的记号中“”表达按法则建立到的函数关系,表达这两个数集中元素之间的相应关系,也记作.习惯上称自变量,为因变量.(2) 函数有三个要素,即定义域、相应法则和值域.当相应法则和定义域拟定后,值域便自然拟定下来.因此,函数的基本要素为两个:定义域和相应法则.所以函数也常表达为:.由此,我们说两个函数相同,是指它们有相同的定义域和相应法则.例如:1) (不相同,相应法则相同,定义域不同)2) (相同,只是相应法则的表达形式不同).(3)函数用公式法(解析法)表达时,函数的定义域常取使该运算式子故意义的自变量的全体,通常称为存在域(自然定义域).此时,函数的记号中的定义域可省略不写,而只用相应法则来表达一个函数.即“函数”或“函数”.(4)“映射”的观点来看,函数本质上是映射,对于,称为映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