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doc
12页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隋唐五代一、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该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修史 对唐朝修史的影响、唐初史馆及监修制度的确立及对后世修史的影响,了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及杜佑 《通典》体例、内容和影响二、本章教学重点、难点:唐修“八史”的条件;唐代设馆修史;刘知几与《史通》;杜佑与《通典》第一 节 隋朝修史的成就及失 误隋朝统治共 37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结束了数百年的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的局面这一特定历史时 期,从客 观上赋予当时的历史学家以 较重的修史任务然而终隋一代并没有修出一部史学巨著,也没有造就出一批有影响的史学家加之隋修诸史多未流传于世因此人们论及隋朝史学,往往寥寥数语,甚至干脆避而不论实际上隋朝史学并不是一片空白、毫无成绩可言一、修史机构与史官的设置:隋在秘书省下设著作曹和太史曹著作曹是主要的修史机构设有著作郎二人、著作佐郎八人,炀帝时,佐郎增为十二人佐郎负责史料的收集,著作郎负责史书的起草而太史曹主要是掌天时星历、推算和制定律 历,而不涉足于修史炀帝时还设置起居舍人,执掌起居注的编录隋朝的修史,多由皇帝敕令大臣负责,并敕令组成修史班子参与修史的并非都是史官。
其有才堪撰述,学 综文史,虽居他官,或兼 领著作” (《史通·史官建置》)二、隋朝修史的成就:(1)魏澹等重修《魏书》:魏澹,字彦渊(深),澹父季景是魏收族叔澹历任北齐殿中待御史,北周纳言中士,入隋任太子舍人,后升为著作郎开皇中,文帝认为魏收《魏书》“ 褒贬失实”, “诏澹别成《魏史》”,澹书以西魏为正统,东魏为僣伪,共 92 卷:十二纪、七十八传,另加史论及例并目录据《崇文总目》,澹书仅存纪一篇《太宗纪》)今本收书《太宗纪》取自于澹书2)王劭作《隋书》、 《齐志》: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历仕北齐、北周、隋,入隋 为著作佐郎因母忧居丧在家,私撰《齐书》,被人所奏文帝览其书而悦之,任命其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后迁著作郎在著作曹近二十年,专修国史,撰成《隋书》八十卷,编年体《齐志》二十卷等王劭的《隋书》既非编年体,也非纪传体, “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也” 《史通· 六家》)而不去系统地记载隋朝君臣的事迹,遂使有隋一代史事, “堙没无闻”王劭《齐志》则受到刘知几的肯定称他“ 抗词正笔,务存直道,方言世语,由此必彰”(《史通·言语》)并为其辩白不 遗余力。
3)牛弘修《周史》:牛弘字里仁入隋任秘书监、吏部尚书著有《隋朝仪礼》百卷, 《周史》十八卷(未最后成书)等刘知几批评道“夫以宇文之言,而 动遵经典,多依《史》、 《汉》, “虽文皆雅正,而事悉虚无 ”(《杂说下》)此外尚有李德林《齐史》、杜台卿《齐纪》、 许善心《梁史》、姚察《梁书》等, 这些史书为以后唐修诸史提供了基础三、隋朝修史的失误:(1)隋禁私人修史开皇十三年(593)文帝下诏“ 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隋书·文帝纪》)从客观上扼杀了私家修史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史学的繁荣2)官府修史不力,无切实宏大的修史计划和明确的分工合作3)修史者多非其才炀帝时网罗的人才中,多是以词章见长的文士,如虞绰、王胄、庾自直等后人评价“ 隋炀帝虽好文儒,尤疾学者,前世史籍,竟无所成,数代之事殆将泯绝”(《州府元龟》)卷 554 国史部》虽好文儒,然 轻修史, 这是事 实可参考余著《论隋朝修史》《广西师大学报》2004 年 3 期和 《论王劭魏澹修史》《史学史研究》2000 年 3 期第二节 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及史书的修撰一、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唐初统治者对修史是非常重视的高祖武德五年(622)在《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中指出:编撰史书,必须做到“ 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 义类 ,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
《唐大诏令集》卷 81)唐太宗也多次对大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旧唐书·魏征传》)说明他对历史的重要性何等的重视武德五年(622),高祖采纳令狐德棻建议,集中一批文臣编修魏、周、齐、梁、陈、隋六朝史,结果因领导不力,具体措施不力而半废废之唐太宗鉴于此次教训,决定改组史馆,建立必要的修史制度贞观三年(629 )唐太宗决定把史馆移到皇帝直接控制下的 门下省,修史工作,统由宰相任监修这一措施,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而宰相 监修国史也就成为 以后历朝修史的定制二、八部“ 正史”的修撰:“二十四史” 中,有八部修成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表明了官修史书能集合众力的优势1)《梁书》、 《陈书》的修撰:姚思廉(唐初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在其父姚察(陈朝吏部尚书,入隋受命修梁、陈二史)《梁史》、 《陈史》草稿的基础,扩充内容而成 《陈书·姚察传》云: “梁、 陈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 亡之时,仍以体例 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今《梁书》中题名陈吏部尚书姚察所撰篇目有 26 篇之多, 《陈书》中提此名号者有 2 篇。
两书每传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先叙历官次序;第二段叙重要史 实;第三段死后必载颂扬之词,此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实无可取其结果是有美必书,有恶必讳,必致是非不明其史论也多有荒唐者:如《陈宣帝纪》记李总与宣帝陈顼 (时任梁中书侍郎)游处,一日夜间,陈顼醉卧,李总看见陈顼身为大龙2)《北齐书》的修撰:李百药在隋任东官学士、礼部员外郎,入唐任中书舍人、散骑常侍等职他在其父李德林所撰《齐书》的基础上“仍其旧录, 杂采他书,演 为五十卷 ”《史通· 古今正史》)今本《北齐书》,李百药原文的只有十八卷(共 50 卷),其余大致是取《北史》、 《高氏小史》补充的因此出现书法不同,称谓不同的混乱现象3)《周书》的修撰:令狐德棻历任唐初丞相府记室、秘书丞、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等职令狐氏主要依据牛弘《周史》而修撰刘知几批 评道:“ 不能别求他述,用广异闻,唯凭本 书,重加润色,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实录者焉” 《杂说史》)该书仅有纪传而无志表作者仿《尚书》文体写成,语虽典雅,却难免失实 该书至宋代多残缺,多取《北史》、 《高氏小史》补充4)《隋书》的修撰:该书总监是魏征,同修的尚有房玄龄、 颜师古、孔 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名臣。
魏征主撰《序论》,颜师古主撰纪、传是唐设馆修史以来第一部成于史馆众家之手的史书五代史书(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641),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 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五代史志” 共30卷十志:礼仪、音乐、律 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 经籍,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 》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 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弥补“五代史”无志之缺憾因此“ 五代史志”也称为“隋志”其中《经籍志 》是一部从东汉到唐初古书流传总结性的著作,其地位可与《汉书·艺文志》相比拟 《食货志》记载了北朝齐 、周、隋三代实行的均田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5)《晋书》的修撰:贞观十八年(644)诏令房玄龄、褚遂良、令狐德 棻等重撰《晋书》(在此之前,有十八家晋史)书成后总题“唐太宗文皇帝御撰” 实际上唐太宗只拟定了其中《宣帝纪》、 《武帝纪》、 《陆机传》、 《王羲之传》四篇纪传末尾的 “论”真正主修者,令狐氏为首,房玄龄为监修该书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记起,讫于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凡 156 年历史,共 130 卷。
除帝纪、志、传外,还增设了“载记”30 卷以记载各族统治者在北方建立的“十六国”史事是研究五胡十六国极其宝贵的史料 (“载记”最初见于《东观汉记》,用以记新市、平林等反 对王莽诸人 )由于《晋书》成于众手,前后重复,彼此失去照应等问题较多比如王坦之、王彪之传中均有不同意诏使桓温依用周公居摄故事,估 计是作者因其名字相似遂使一事分系二人和峤、温峤本为二人,乃有一事而二人 传中均有载者其次是《晋书》为了迎合一些人的猎奇心理,不加甄别地将一些遗闻逸事、神怪传说收入书中削弱了史书的可信性和 严肃性比如 《干宝传》记干宝父死,其母妒,将父侍婢闭于墓中十余年,后开墓,见其婢伏棺如生,载至还家“经日而苏,既而嫁之,生之” 《刘聪载记》记“时有星忽陨于平阳, 视之则肉也,长三十步,广二十七步,臭闻数里,肉旁有哭声聪后刘氏适产一蛇一虎,各害人而走,寻之,乃在陨肉之旁,哭声乃止”详见《廿二史劄记》卷八“晋书所记怪异”条6)《南史》、 《北史》的修撰:李延寿,相州(今河南安阳)人贞观中任崇贤馆学士,迁符玺郎,兼修国史其父李大 师曾着手撰写一部编年体南北朝通史, 书未成而卒,延寿承其业,改编年为纪传耗十六年时间,撰写《南史》、 《北史》。
《南史》记事起自宋永初元年(420),止于陈祯明三年(589),记载了南朝宋、齐、梁、陈四朝 170 年的历史有本纪 10 卷,列传 70 卷,共 80 卷《北史》记事始于魏登国元年(386),终于隋义宁二年(618),记载了北朝魏、西魏、东魏、齐、周、隋六朝 233 年的历史有本纪 12 卷,列 传 88 卷,共 100 卷《南史》、 《北史》二史编撰的主要依据是南北八朝的史书李延寿采用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对八部史书加以删削、补充、整理和重新编排使之连成一体《南》《北》史编纂方法主要有四:(1)重新组合:针对南北朝年代 较短,一人往往历仕数朝,事迹分散在数史之中的现象,李氏采用不分朝代,凡祖孙父子有传者统统集合于一传之中的方法,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 (2)删削重复和繁冗:如删去每代禅让过程及九锡文、三让表、禅位诏册等 《宋书》载文章甚多, 《南史》多删削但删去了一些有用史料 (3)补充史料:增加史料较多的有《南齐书》、 《梁书》、 《北齐书》、 《北周书》如《南史》增立《贼臣传》,以贬侯景(梁武未降将,先属北魏尔朱荣 ,后归高欢,后又降梁,548 年举兵叛乱,武帝愤恨而死) 《北史》增补了《魏书》所没有记载的西魏史实。
(4)秉笔直书,恢复 历史本来面目如《宋书· 武帝纪》记晋恭帝自愿禅让,宋武帝奉表陈让,封晋恭帝为零陵王,令食一郡,绝不见有逼夺之迹 《南史· 武帝本纪》记宋武帝指示兵士“进药于(零陵)王,王不肯饮,乃以被掩杀之”,直言不 讳经李延寿的笔削和重新编纂, 《南》、 《北》二史远远胜过了原有的八史,因此受到好评第三节 刘知几与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 》一、刘知几其人:刘知几,字子玄,徐州彭城 丛亭里人(661——721),唐高宗、玄宗时人二十岁考取进士,任获嘉县(河南)主簿,一任就是 19 年其 间多次就汰除冗官、严肃法纪等向武后上疏,而武后只是嘉其直不能用39 岁时 ,调往长安任定王府令曹长安二年(702)始担任史职,任著作郎兼修国史不久迁左史,撰起居注,参加编写《唐书》,成八十卷中宗朝任著作郎,受诏与吴兢等人重修《则天实录》中宗景 龙三年(709)因对现实不 满, 坚决辞去史官职务,从事《史通》写作50 岁时,写成《史通》开元九年(721),长子刘贶为太乐令,因犯罪流配,他亲“ 诣执政诉理”,触怒玄宗,被贬为安州都督别驾,至安州(湖北安陵)不久而卒,终年 61 岁二、 《史通》的内容:今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原有 39 篇,今缺《体统》、 《纰缪》、 《弛张》三篇;外篇十三篇。
内篇主要评论纪传体史 书体例及史书编撰方法的得失;外篇主要叙述 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并评论某些历史著作其中涉及到史料的搜集、鉴别和取舍、史书编纂的对象、体例、态度及方法等三、刘知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