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纸三千犹恨少,新诗半句亦矜多.pdf
1页2015年11月19日星期四编辑/杨萌美编/文华实习美编/琚理校对/李妍 14 世说新语 废纸三千犹恨少, 新诗半句亦矜多 沈鹏 少年时代喜欢 “创造” 二 字, 觉着好奇, 有点神秘 人对事物的兴趣, 最初常处 于朦胧的直觉我在少年时代喜 欢 “创造” 二字, 觉着好奇, 有点神 秘其中的奥妙, 随着年齿渐长 加深了认识, 但永无止境 读诗, 从幼时开始, 许多内容 不懂即使明白如话的句子, 理 解也停留在表面上现在回忆, 最感兴趣的倒是那节奏和韵律, 朗朗上口, 易记易读, 吟诵起来, 有一种与人的内心相和谐, 与天 地同在的感觉, 虽然我那时不可 能用这等语言表达 说我写毛笔字起点早, 从五 岁开始其实那年代的学子都一 样, 进入学堂就写毛笔字同学 怪我不爱把毛边纸叠成整齐的格 子描红往往出界还有, 居然 误认为 “曹素功” 、“胡开文” 的墨 是最劣的, 磨起来非常费力, 像块 石头不出墨汁后来才悟得, 原 来我那时用的墨是伪品至于市 场上许多字帖, 或伪或劣, 印刷粗 糙, 我不喜欢, 但说不出, 不敢说, 我内心不喜欢的应当说是那份 “气息” 不过, 我对书法、 绘画始 终爱好不倦。
初中上课时, 曾私 下反复琢磨传为岳飞草书 “还我 河山” 四字, 弄清笔序脉络, 非常 艰难, 有几个星期之久, 用铅笔仔 细临出, 那份意外的欣喜, 非言语 所能形容 惟有 “诗言志”“书为心 画” 才是创作动力 待到进入诗词与书法创作, 已是不惑之年回想在此以前潜 伏着创作的意识, 不过是被压抑 的为什么没有形之于外?原因 很多, 其中有一项是我事后意识 到的原来, 我喜欢自由、 民主 幼时托人抚养, 在有病的情况下, 被强迫灌输带毒性的药物, 苦楚 到了生命的极限我从生命的最 初阶段起就面对人性之恶, 然而我 发扬了善的一面牢记 “己所不 欲, 勿施于人” 读 “五四” 诗歌、 散 文, 读鲁迅小说,《红楼梦》 , 十六岁 那年主编 《曙光》 第一期, 我写了专 论思想自由的文章有了这样的 思想基础, 到二十多岁, 忽然一个 外来的观念进入头脑—— “驯服工 具” , 像铁石般锲入, 势头很大, 我 大惑不解, 活生生的人怎么会变 成工具, 并且无可质疑地加上 “驯 服” 二字?我陷入彷徨、 苦闷, 但 是在强大的外力面前终于显示了 软弱, 以扭曲的心态接受了这么 一种观念: 为了伟大的目标 (不管 它的实在性以及理解与否) 个人 成为工具是理所当然, 毋庸辩 驳。
在此前提下, 不要怀疑现存 的一切, 尤其不要独立思考强 扭的瓜不甜” , 但我终于接受了现 实, 被 “打造” 成工具, 并且不失驯 服往后我看到了, 在 “伟大目 标” 的名义下, 可以将人当工具, 可以不择手段, 不惜良心, 无所不 用其极, 而这一切, 都是使人异化 达到预期目的 也许是物极必反, 随着大环 境的变化、 实践中不断反思, 我又 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历程, 终于确 信人应当回归本体把被扭曲的 观念折回来, 赋予新的更高一层 的认识, 经过许多艰难, 反思, 自 我解剖, 否定、 肯定、 否定……思 想逐渐解放, 当然只是相对意义 而言但就是这样, 至少敢于坦 露心胸, 排除枷锁, 也不把诗词、 书法视为 “四旧” , 而进入了艺术 的审美境界 以上, 在我来说出于真性 情对早先的基本功, 我一向不 满意惟有 “诗言志” 、“书为心 画” 才是我进入创作的动力以 此尽力弥补生活贫乏、 读书不足 的缺点, 东搜西找, 翻箧倒柜, 使 语言成为思想的直接现实, 还必 须是诗和书法的语言, 是自我的 诗和书法的语言创作过程与探 索过程一致, 语言表达到何等程 度与心志的高度趋同。
《毛诗序》 : “诗者志之所至也” 与 “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 ,“志” 与 “情” 义同, “志” 如何 “至” , 必须 “形于言” 细味这两句名言, 受益无穷, 论述 的深刻在于切中根本《毛诗序》 说的是诗, 作为 “心画” 的书法, 以 形式美为特征, 笔画是基础, 基本 道理与之相通 书法创作的概念也可以 引进诗的创作 古今有些画家, 兼长书、 印、 诗、 文当画名鹊起之后, 好说自 己诗为第一至少从徐渭到齐白 石都曾有过人们以此作为谈 资我想其中道理, 大概不外两 点: 第一, 画有了名, 生怕掩盖了其 他方面的名声这样窥测前人, 似 乎有点 “入俗” 了第二, 画家、 书 法家创作书画作品的同时, 觉着言 不尽意, 艺术的语言不足以充分表 达心志, 于是寄托于表现力丰富的 诗, 结合书画, 进入新的境界作 诗确实费心力为了吟安一句、 一 词、 一字, 费很多苦心, 还未必被人 知晓吾诗第一” , 大概缘于希望 读者重视、 理解, 不要负了这份苦 心我有两句诗:“废纸三千犹恨 少, 新诗半句亦矜多” , 写一种自我 感觉要相信,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不会被淹没, 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下笔当作千秋想” 的精神是可贵 的, 无需计较千秋之后的具体情状 究竟如何 诗、 书的 “言志” 与 “心画” 根 本上一致扩大来说, 与中国艺 文传统也是一致连同 “情”“意” 等等, 大体在一个层面上, 具体运 用的时候会有差别诗的节奏、 韵律与书法可以融通, 所谓融通, 不是生搬硬套, 而是个性中寻求 通感一波三折” 在诗书中都离 不开节奏、 韵律, 但诗发于音, 书 成于线的运动虚实” , 诗书都以 虚更可贵, 但 “虚” 不是 “空” , 书法 的虚实不同于白与黑,“疾涩” 不 同于快慢, 书法创作的这类概念 也可以引进诗的创作艺文的融 会贯通是一个高境界我想融通 的汇合点应在潜意识深处此中 三昧, 还需要深入研究, 创造性思 维不可怠慢 本书 《三馀笺韵》 , 选辑多年 来在 《中华诗词》 、 《艺术沙龙》 、 《文艺报》 发表的自书诗百首, 可 以看作文物出版社出版 《沈鹏书 自作诗词百首》 的续篇, 不过这回 印制、 装帧多考虑普及诗书结 合本应双全其美, 本书所收却难 得完璧有些自认为较好的诗没 有以手札留存还有多年发表在 其他报刊的作品至少多于本书一 倍, 没有收集原稿就作罢了。
由 此一项小工程, 也体会到 “不如意 事常八九” 的老话 文章写完, 想起最近友人赠 笔, 因作七律一首, 抄录如下, 与 读者共赏: 小大由之两自如, 颂恩加罪 切时需毫毛驯服随驱使, 工具 循良任性呼识字催生忧患始, 诵经打造睿思除在齐太史贵操 守, 寸管身微独展舒 (据 《中华读书报》 ) 重读经典, 是有趣的小 时候读 《水浒传》 少年版, 大人 告诫我 “少不读水浒, 老不读三 国” , 意思是怕小男孩读了水浒 学坏, 出门和人打架那是 1975年, 我家窗外高音喇叭里, 则在振振有词地评水浒批宋 江, 很热闹我读了水浒, 并没 成为好勇斗狠的匪类;而高音 喇叭遍地震响的时代, 也过去 了从我的经验看,“少不读水 浒” , 会不会是一个伪命题?或 是一则幽默?而没有高音喇叭 的, 却也可以静静地读书 的 曾看过两种 120 回本 《水 浒传》 , 觉得芜杂; 再找金圣叹 的 70 回本, 又觉得太精英了 金老先生是绝好的评论家, 但 他想评论家、 编辑、 作家通吃, 包打天下, 便露怯了谁也得 不到所有的点数, 金圣叹也不 例外倒是聂绀弩纯粹地评论 《 〈水浒〉 四议》 , 字字如金, 力透 纸背, 让我佩服。
如果说任继 愈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的 “凤毛麟角” , 我以为, 聂绀弩可 算得上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水浒 的 “凤毛麟角” 吧? 《水浒传》 与外国文学的关 系, 也值得注意它描写海阇 黎和潘巧云勾搭的时候, 笔法 一变, 以嬉笑、 调侃的手法, 写 了一大段议论, 痛快淋漓地表 达了作者的嘲讽, 最后归结为 一首诗:“一个字便是僧, 两个 字是和尚, 三个字鬼乐官, 四字 色中饿鬼 ” 读这段文字, 令人油然联想 到薄伽丘的 《十日谈》 《十日谈》 揭露中世纪基督教会的乱象, 教 士修女的虚伪, 也用这种文字风 格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再 细查, 施耐庵生卒约为 1296 年-1371 年, 罗贯中生卒约为 1330年-1400年, 薄伽丘生卒 为 1313 年-1375 年由此看 来, 十四世纪中叶前后, 中国和 欧洲最杰出的作家, 不约而同地 用颇为相似的笔法, 展开了嘲 弄、 调侃和批判以此献曝中外 比较文学研究专家, 其中有什么 深层原因吗? 还有语言学上的关联比 如武大郎的外号, 人称 “三寸丁 谷树皮” 一般理解 “三寸丁” , 是指他个子矮小;“谷树皮” , 指 他皮肤粗糙。
但学者钱文中援 引敦煌文献及吐火罗语, 认为 “丁谷” 是 “洞窟” 的意思钱先 生学问太大, 深不可测, 但给人 以启发 《水浒传》 的小说技法精彩 丰富, 不胜赘述比如写小说, 一般忌重复, 但 《水浒传》 相反, 经常故意地将类似的事情, 写两 遍或多遍王婆用 “潘、 驴、 邓、 小、 闲” 五个字, 系统说明勾引有 夫之妇的条件, 吴用则用 “者、 扯、 丐、 漏、 走” 五个字, 系统说明 他对娼妓的看法还有武松打 虎与李逵杀虎, 鲁智深烧瓦罐寺 与武松烧蜈蚣岭坟庵, 晁盖等劫 江州法场和石秀劫大名府法场, 唐牛儿挨婆子打和郓哥挨婆子 打, 李逵李鬼和宋江王江……比 比皆是 大作家就是大作家, 一般人 不敢写, 但他们敢写, 而且写得 各有特色、 姿态万千, 你不服不 行大作家总是突破和超越一 般文学规则, 这是他们之所以是 大作家的原因 (据 《解放日报》 ) 于右任遭遇车祸 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 于右任一次视察时遭遇车祸, 蒋介 石派秘书来医院看望他秘书问: “院长, 您的身体好些了吗?让您 受惊啦! ” 于不语又问:“听说汽 车从悬崖上翻下来, 当时车子刚一 翻时您是啥感觉呀? ” 于还是不 语。
再问:“二翻的时候呢?三翻 的时候呢? ” 于不耐烦了, 瞪着眼睛 大嚷道:“三番 (翻) 老子就和了! ” 钱穆招收义勇兵 晚年的钱穆依然坚持在素 书楼传道授业有一次, 他在家 中为学生讲课时突然说:“其实 我授课的目的并不是教学生, 而 是要招义勇兵, 看看有没有人自 愿牺牲要为中国文化献身! ” (据 《文史参考》 ) 《三馀笺韵——沈鹏自书诗词辑》 近日出版, 精选沈先生近百首自作诗词 (2002年 至2015年作品) 集结成册, 诗书一体, 并首次在书中出现 “作者言” , 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和个人特色, 展现了沈先生在诗书创作上的成就, 以及一代书家探索书法、 诗词的心路 历程本文为沈先生自序 重读 《水浒传》 , 想到 《十日谈》 崔建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