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读者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提问.docx
10页答读者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提问 洪镇涛洪镇涛,男,生于1937年,湖北新洲人著名语文教育家,硕士生导师1960 年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先后在中央机关和部属中专工作,1965年调至武汉六中任教1982年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1993年被评为武汉市突出贡献专家,1994年被评为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0年被评为首届武汉市教育界“十大名师”,2008年《楚天都市报》在教师节前夕对他进行了《50年一堂课》的整版报道,2010年4月获得由中国教育会和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为表彰他30年来对中学语文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而颁发的“中学语文教育终身成就奖”先后被《当代语文教育改革名家评介》《实用语文辞典》《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等工具书收入他对我国语文教育做出了三大贡献:创立了语文教学本体论、构建了语文教学新体系、主编了开明版中小学语文新教材(含教参全套共计92本),其教学思想和改革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他被誉为“新世纪教改的旗帜”及“当代语文教学流派———语感派的创始人”现兼任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开明出版社特约编审等。
问:洪老师,听说您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用两个“变”字来概括,是吗?答:有人说,我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用两个“ 变” 字来概括,我认为是这样的八十年代初,我提出了变“讲堂”为“学堂”的主张,实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解决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九十年代初,我又提出了变“研究语文” 为“ 学习语言” 的主张,实行语文教学本体改革,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前者带有各学科的共性,后者体现本学科的个性,两者有机结合,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问: 洪老师, 您提出的变“讲堂”为“学堂”的主张,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什么后来又提出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主张呢?答:说来话长变“讲堂”为“学堂”之后,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出现了一个相对停滞同时也是苦苦探索的时期八十年代末,我对新时期的语文教改作了认真回顾和深刻反思, 我认识到,新时期语文教改成绩巨大,不容抹煞, 但主要解决了一个“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对语文教学本体还触及不深为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任务究竟是什么, 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教,还没有真正解决我还对语文教学现状作了一定的考察,发现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其重要原因是,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那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 的详尽剖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积累。
可以说,我们至今还陷在这个误区中没有完全跳出来于是在1992年,我提出了要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的主张问:“学习语言”和“研究语言”有区别吗?答:区别很大,所谓“学习语言”,主要是指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和运用[来自wwW.lW]语言来提高语文能力所谓“ 研究语言”,指的是针对语言材料或语言现象,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揭示其规律 学习语言” 同“研究语言”在目的、途径、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性的区别学习语言”的目的是提高吸收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 研究语言” 的目的是寻找语言规律学习语言”,要求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并化为己有;“研究语言”只要求从语言材料中抽取或印证系统的语文知识学习语言”重感受、领悟和积累;“研究语言”重分析、比较和归纳学习语言”主要方法是语感培养,重视直觉思维;“研究语言”主要方法是理性分析,强调分析思维问: 洪老师, 历来都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八个字来概括语文教学内容我们且不说这种概括是否恰当,请您就这八个字说说“学习语言”和“研究语言”的区别,好吗?答:好的字,从学习语言的角度要求,应大量认字,记住字形、字音、字义;从研究语言的角度要求, 要了解文字的形成、文字的分类、汉字的造字法、汉字的形体结构等等。
词,从学习语言的角度要求,应大量接触、领悟、积累词语;从研究语言的角度要求,要了解词的构成、词的类别、词的造句功能等等句,从学习语言的角度,应大量接触、领悟、积累各种语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要求,则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了解句子种类,分析复句类型及其内部关系等等篇,从学习语言的角度要求,主要是感受、领悟、积累一些成套的语言材料(包括文段和文章);从研究语言的角度要求,则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体式、文章的章法、文章的表述方式和写作技巧等等至于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文(文章), 从学习语言的角度要求,只需要了解一点常识即可;从研究语言的角度要求,则让学生了解语、修、逻、文的系统知识问:洪老师,您说的“学习语言”和“研究语言”的区别,我好像有所领悟,但还是有些不明白的地方一般都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习语文知识,这难道不对吗?答:“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说法并没有错,用在一些知识性的学科如数、理、化,也是正确的但对语文学科却不适用,因为语文教学并非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语文知识是什么?语言知识是从语言中抽取出来的对语言这一事物的规律性认识。
口头语言借助于声音,于是又了语音学;书面语言借助于文字,于是有了文字学;语言遵循一定的法则,于是有了语法学;语言追求表达的完善,于是有了修辞学;语言要求合乎事理,于是有了逻辑学;书面语言(文章) 更有很多的讲究,于是有了文章学这些知识,本来是“附着”在语言上面的,一旦被抽取出来, 就是纯粹的“ 知识”,而不是语言本身了学习这些知识同学习语言固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毕竟是两码事而不是一码事,正如学习开汽车与学习汽车学知识是两码事而不是一码事一样补:实践证明,学习这些知识,对提高语言能力作用不大凡有读写经验的人都知道,语言知识不能直接进入读写过程人们在阅读时,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考虑阅读材料是否合乎语法,运用了哪些修辞格,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等等; 同样,人们在写作时,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考虑如何运用语法、修辞及写作方法因此,语言知识不是建构语言能力的主要基础许多作家并不钻研(甚至没有学过) 什么语言学、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照样熟练地语言写出好作品来, 就是明证当然,语言知识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必要的辅助手段,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可以赋予语言能力更多的理性观照问:洪老师,有人认为,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习写作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自然就有了写作能力这个说法对吗?答:写作方法,也是从语言成品中抽取出来的,属于语言知识范畴了解一定的写作方法,对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是有一定帮助的但写作能力包含着诸多因素,它与生活体验、认识水平、语言积累及写作经验有密切关系, 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写作技巧 授之以鱼, 莫若授之以渔”, 这说法没有错如果这“渔”指的是自学的方法授之以渔”指的是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那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如果这“渔”指的是写作方法, 那就不对头了补:不要以为学习语文,就是掌握窍门,似乎每个语文老师荷包里有那么几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问: 洪老师, 一般人都认为,学习语文的最终要求在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语文教学要着力于讲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种认识对吗?答:正因为把课文教学的要求,主要定位在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所以我们的语文课教成了五花八门的课,就是不像语文课比如,教《食物从何处来》,讲清楚了生物获取食物的途径有两种, 一种是自养, 一种是异养,生物界存在着一个食物链,还讲了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为任务完成了请问,你这是一堂语文课吗?这不是一堂生物课或环保课吗?再比如教《看云识天气》,讲清楚了云彩的变化与气候的关系,还教学生学会看云识天气,以为任务完成了。
请问,你这是一堂语文课吗?这不是一堂气象常识课吗?再比如教《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讲清楚了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任务完成了请问,你这是一堂语文课吗?这不是一堂政治课或哲学课吗?我曾经开玩笑说,哪里去找学雷锋的模范?我们语文老师大都是学雷锋的模范,一心去种别人的田,就是荒了自己的地自己的地是什么?语言啊!问:洪老师,您是不是说,课文教学可以不管思想内容呢?答:不是课文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里写了些什么(了解思想内容),第二个层次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把握思路),第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的(品味语言)第一个层次是教学必经的步骤, 但并非是教学目的当前课文教学的通病,就是在这个层次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或者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第二和第三层次属于“学习语言”的范畴,相对来说,第三层次是真正深入到语言内部去学习语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课文教学要强化的正是这个层次问:洪老师,请你举个例子说明怎样教才是语文课,好吗?答:好的比如教《食物从何处来》,让学生整体感受把握思路之后,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
第一个品味点, 课文说,“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这个关于食物的定义, 换成下面的说法,可以吗?A.食物是粮、油、肉、蛋、菜;B.食物是可以吃的东西;C.食物是赖以维持生命的东西通过讨论,明确,第一种说法不准确,它不仅不能概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 食物”,连人的食物也挂一漏万第二种说法也不准确,因为植物不存在“吃”的问题第三种说法,同样不准确,如水和矿物质是维持生命的物质,但不能供应能量,所以不能称之为“食物”第二个品味点,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购站,大力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叶子上面有许多气孔在阳光下,这些气孔一面排除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把这段话简化为“每一个根毛大力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茎,源源送入叶子里叶子上面有许多气孔在阳光下,这些气孔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不是简洁得多吗?通过讨论,明确,课文用了“ 原料采集站、运输干线,食品工厂等比喻性的说法,既形象, 又准确, 便于人们理解,又增强了可读性。
第三个品味点,课文中说,“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把这段话改为“另一种叫异养自己没本领制造食物,但却都长着一张要吃食物的嘴巴,如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坐享其成, 靠植物来生活这不是更形象化吗?通过讨论,明确,说明文要求客观地科学地说明事物, 避免主观性和情绪化改文中“自己没有本领制造食物,但却都长了一张食物的嘴巴”“坐享其成”等说法,不是对事物作客观的说明,而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主观色彩,不符合说明文的要求我想,像这样教,就有点语文课的味道了问:洪老师,很多人认为强调背诵是过时的落后的作法,我们要反对死记硬背记忆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只能要求学生记背一些理解透了的东西,不能让学生对一些没有理解透了的东西囫囵吞枣您的意见呢?答:学习语言,离不开对语言的直接吸收和积累,不让学生背诵一些典范的语言成品,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怎么能提高?对所谓的“死记硬背”要作具体分析,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应考,让学生背诵一些毫无用处的东西,如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及练习答案等等这种“死记硬背”我们是要反对的;至于说对典范的书面语言成品的背诵(即使所背诵的是并未充分理解的东西),我们不仅不反对,还要大力提倡。
所谓的记忆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也不尽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当然好; 但语文的“ 理解”却是个无底洞一篇《狂人日记》,中学里学,大学中文系也学,什么时候才能透彻理解?其实“ 理解” 并非是一次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