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朝皇帝服饰特点.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红***
  • 文档编号:202348551
  • 上传时间:2021-10-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朝皇帝服饰特点 有道是上天生民俾以司牧,是以圣贤相承,继天立极抚临亿兆这就要求大明皇帝恭为天吏以治万民,冕冠就是这种君权神授的象征它是在一个圆筒式的帽卷上面,覆盖一块木制的冕板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冕板上面涂青黑色,下面涂黄赤色,象征天玄地黄;用五彩的丝绳把玉珠串起来,挂在冕板的前后,象征岁月流转;用丝棉做成球饰,垂挂在耳边,提醒君王不能听信谗言大明天子的冕冠戴在头上时要前低后高,象征大明天子对百姓的关怀,这也是冕字的本意 戴乌纱折上巾、穿盘领、窄袖、绣龙袍的皇帝(南熏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冕服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祭祀时要穿华美的礼服--冕服冕服由冕冠和礼服两部分组成,一般与腰带和赤舄(红色的鞋子)相配其中,礼服又是由上衣和下裳(裙子)组成的上衣采用青黑色,象征天;下裳黄赤色,象征地上衣画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而下裳则绣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这些纹样合称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 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等12种图案这12种图案各有寓意日、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重,龙代表变化,华虫(雉鸡)代表文彩,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藻代表纯凈,宗彝代表智勇双全,黼代表决断,黻代表去恶存善。

      常服 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围最广,如常朝视事、日讲、省牲、谒陵、献俘、大阅等场合均穿常服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即圆领),束带间用金、玉、琥珀、透犀永乐三年定: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与皇帝相同,但袍用红色 翼善冠 用乌纱冒于外,冠后立有折角一对,末端朝上,冠之后山正面还保留有类似早期幞头系结、系带的装饰明孝宗以后,折角末端由尖角变为圆弧形明穆宗时,又在翼善冠上加饰嵌有珍珠宝石的金二龙戏珠明神宗定陵出土有三顶翼善冠实物,一顶为金丝编成的金翼善冠,两顶为乌纱翼善冠其中保存较好的一顶乌纱翼善冠高23.5厘米、口径19厘米,用细竹丝编成内胎,内衬红素绢,外蒙一层黄素罗,再以双层黑纱敷面后山饰有二龙戏珠,龙身为金累丝编成,嵌有各色宝石及珍珠,龙珠用金制成火焰及花形底托,中间嵌珍珠一颗系结、系带也以金累丝制作,镶有绿宝石冠后折角为竹胎纱面,用金片折卷成缘边 圆领 明初定为盘领窄袖袍,其后袍身与两袖逐渐宽大,又因其领式与所饰纹样而被称为圆领或衮龙袍。

      皇帝常服圆领为黄色(后期也有其他颜色),领部右侧钉纽襻扣一对、大襟钉系带两对用以系结固定在前胸、后背、左肩与右肩处饰有团龙纹样,前期以金织为主,后期多用彩织或彩绣明英宗时在两肩团龙之上又加饰日、月二章纹,日纹在左、月纹在右早期两袖往袖口处逐渐收窄,后变为宽袖,底边呈弧形,袖端开口,有极窄的缘边袍身两侧开裾,在大、小襟及后襟的两侧各接出一片(共四片),称为摆或双摆另在后襟腰部两侧钉有带襻,用来悬挂革带定陵共出土12件明神宗的四团龙常服圆领 搭护 由半臂发展而来,唐代已在圆领袍下穿着半臂明代以圆领、搭护、贴里作为常服的标准搭配搭护为交领,短袖或无袖,领部通常缀有较宽的白色护领,衣身两侧开裾,并接有双摆,穿着时衬于圆领的摆内定陵出土有31件交领中单(分半袖和无袖两式),即为搭护,有些形制比较标准,有些则有所变化,其中大部分出土时都与圆领袍套在一起 革带 皇帝常服革带用玉带銙(带版),故也称为玉带带銙共二十枚,外形大小各不相同,都有特定的名称:三台(大小共3枚)、圆桃(6枚)、辅弼(2枚)、挞尾(2枚)、排方(7枚)带鞓(tīng)用皮革制成,外包红色或黄色织物,表面饰描金线五道。

      标准革带的带鞓一般分作三段:左段(缀三台中心方、左小方、左三圆桃、左辅、左挞尾)、右段(缀三台右小方、右三圆桃、右弼、右挞尾)、后段(缀排方),左段与右段内侧各钉副带一条,上有小孔,后段两端有金属带扣一对,与副带连接,并通过小孔调节带鞓的围度,而整条革带的开口则在正前方三台处,以金属插销作为开合机关由于常服革带要大于人体腰围,所以不具备束腰的功能,靠圆领上的带襻虚悬于腰部,这也是明代常服革带的典型特征 靴 常服一般使用皁(黑色)靴,用皮革制作,靴筒由左右两片缝合而成,靴面则分为三片,前面两片,后跟一片,靴筒内常衬有织物制作的护膝,靴底为粉白色,因此也称作粉底皁靴明代后期还出现其他材质的靴,如定陵出土的红缎单靴和毡靴 明朝锦衣卫服饰特点 1、飞鱼袍 所谓飞鱼,并非鱼也 《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鲤因能飞,所以一名飞鱼,头如龙,鱼身一角,服式为衣分上下二截相连,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积 在有明一代,这并非锦衣卫都有的工作服而是与蟒服、斗牛服一起作为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盖其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内 《明史舆服志》载: 张瓒为兵部尚书服蟒帝怒曰:尚书二品,何自服蟒。

      张瓒对曰:所服乃钦赐飞鱼服,鲜明类蟒,非蟒也 飞鱼服是次于蟒衣的一种荣重服饰至正德间,如武弁自参游以下,都得飞鱼服嘉靖、隆庆间,这种服饰也颂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 至于锦衣卫所着服饰,除了飞鱼服外,还有麒麟服按照明制,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 由此可见,无论飞鱼服还是麒麟服,穿在锦衣卫身上都是一种荣宠和身份的象征并非全员穿着,当是身份特殊的锦衣卫职官所着 2、蟒衣 蟒衣为公侯朝服的一种此衣形制为交领,右衽、长阔袖,左右开裙,暗褶,镶本色料领缘,加白暗花纱护领因需按规定样式、幅面、花纹织造,然后缝制成衣,故称为织成式袍 此衣质地为亮地纱(即二经绞罗)为地,平纹组织起暗花四合如意连云纹,间饰如意头、金锭、火珠、方胜、古钱、犀角、珊蝴等杂宝纹然后以回纬挖花妆彩织金的技法(简称织金妆花),织出前胸、后背柿蒂形襕,内过肩蟒二,两肩织升蟒,膝襕部分织行蟒八,柿蒂及膝襕内间饰火珠、祥云、海水江崖等纹饰 至尊初登极,行郊祀大礼,其四品以上,及禁近陪祀官,俱赐大红织金纟宁袍。

      若恭谒诸陵及行大阅,则内阁辅臣俱赐蟒衣,或超等赐服,至鸾带金银瓢绣袋等物,以壮扈从其次即日讲官,以至文武勋戚、部府大臣,俱沾绣带采带之赐皆主上肇行大礼,特恩殊典一次耳惟阁臣未及受赐者,则于嗣举补给,他官不尔也又锦衣卫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绣春刀鸾带大红蟒衣飞鱼服,以便扈大驾行大祀诸礼其常朝亦衣吉服,侍立于御座之西,以备宣唤,其亲近非他武臣得比以故右列艳之,名为武翰林《万历野获编》 锦衣卫蓝色棉甲,北京公安博物馆收的实物,是北京一户人家家传捐献的 明朝官吏服饰特点 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麒麟袍为官吏的朝服其服装特点是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际横有一下打满裥所绣纹样,除胸前、后背两组之外,还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横条)另在左右肋下,各缝一条本色制成的宽边,当时称摆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一书,就专门叙述到这种服饰他说: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两旁起这种服装所采用的质料和纹样,按规定,都有一定制度《明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

      本图所绘的服装,就绣有麒麟纹样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象鹿,全身有鳞甲,牛尾马蹄,有一只肉角后人将它作为吉祥的象征广泛用于各类器物的装饰麒麟的形象也经过一番变化,将头绘成龙首并有两角,尾绘成狮尾等等明代官服绣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职位特殊的锦衣卫指挥侍卫等也能服用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士人服饰 明代圆领大袖衫为儒士所穿的服饰,与其他官吏一样,都有详细的制度如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这是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饰在当时被称为直裰,或称直身,《儒林外史》里的士人,就多穿这种服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