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论文(设计)浅析中国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的线.doc
20页摘要关键词摘要关键词(英文)引言第一章中国唐代仕女俑概述第一节产生背景第二节制作手法目录第二章中国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的线性语言第一节线性装饰的解析 6第二节线性语言在中国唐代人物画中的表达 7第三章中国唐代不同时期仕女俑中线的装饰特点 9第一节流美的初唐之韵 9第二节飞动的盛唐之势10笫三节 粗拙的晚唐之音 12第四章中国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线的审美特征 12第一节尚“简” 1213第三节重“神”14结语15致谢 17参考文献 18【摘要】陶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在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 位唐代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发展,同吋也极大地促进了陶俑艺术的繁荣线 性语言在唐代仕女俑上的运用,体现了陶俑中体、线、面的结合,尤其突出了线 条在陶俑中的造型作用、辅助作用、概括能力和表现力,使唐代仕女俑更具有绘 画意味中国唐代陶俑的线性装饰意识,不仅体现在画上即作为装饰的“画线”, 更体现在体上即起到辅助造型作用的“刻线”本文以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线的运 用为例,通过选取唐代各个吋期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概述线性装饰在唐代 陶俑中的体现及其审美特征,以及线性语言在唐代人物画中的表现,并提出一些 基本看法及观点。
关键词】唐代仕女俑线性装饰[Abstract]The figurine of pottery,art treasures of ancient Chinese sculptur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art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sculpture. The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of the Tang Dynasty,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greatly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t figurines. Linear language in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figurines, reflecting a combination of figurines, line, surface, especially prominent lines in the figurines in the shape of a supporting role, broad capabilities and expression, so that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The figurines with painting mean. Linear decoration of the Chinese Tang Dynasty figurines consciousness is reflected not only as a decorative painting, ndrawing a line蔦 but also reflects then groove uin the body play a supporting modeling role.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the center line of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figurines decorated as an example, the appreciation of selected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each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have an overview of the embodiment of it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near decora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figurines, as well as the linear language performance in the Tang Dynasty, figure paint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basic views and perspectives.[key-words]Tang Dynasty , Ladies figurines , Linear decoration引言唐代艺术兼容并包,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特征。
长期分裂后再造统一的强大 的唐王朝,采取了一系列宽松开明的文化艺术政策,以博大胸怀和气派,以无 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待文学艺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最 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文学艺术的大交流,大融合,使文学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 的发展唐代陶俑作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重要的一笔,其成就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 人物雕塑艺术的高峰而唐代女俑又作为陶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很好地反 映了不同时期社会上对于美的观点初唐的婉约,盛唐的华丽,晚唐的衰落, 工匠们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丰富细腻的人物形象,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又能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时代精神的变迁唐代陶俑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图1.1:秦始皇陵兵马俑图1.2:汉《说唱俑》第一章中国唐代陶俑概述陶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无论在中国美 术史和雕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陶俑最早产生 于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用泥土塑造出各种人物和动物 形象作为装饰当时的泥塑人像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 “俑”,而是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以及其他更为复杂的宗 教观念有关直到殷商时期,才出现了作为人殉替代品的 “俑”。
自此,陶制的俑开始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 要组成部分第一节产生背景秦朝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中以 气势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图1.1)为代表;第二高峰 出现在汉代(图1.2),而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第三 个高峰则为唐代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享乐 意识和物欲的膨胀社会上奢侈享受,以及追求冥间的豪 华享受之风愈益盛行在这种世风的推动之下,民众的审 美意识开始有所提高,陶俑艺术在此时也大放异彩,无论 从数量和质量,还是创作题材或创作手法上都比先前的秦 汉时期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三彩俑的出现更加丰富了陶 俑的表现力和装饰语言唐代的陶俑艺术内容丰富,题材 广泛,造型生动,活泼自然,能够真实地反映唐王朝绚丽 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第二节制作手法唐代人物俑的制作材料主要以陶土为主,同时兼有一 定数量的木、石雕刻在制作方法上仍采用模制,通常是 双模压制而成,然后再在压模的基础上加以手的捏塑造型俑的手、髻以及手持器物另外加以捏制,衣纹的处理 则以刻画为主唐代的工匠艺人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很高, 使得陶俑的姿态和表情都变化丰富而不相同,形神兼备, 如图1.3可见俑的作者既注重表现女性纯洁聪慧的内在 美又不忽略其外在端庄饱满的形象。
从时间上看,高宗时期以前的人物俑体态还比较修长 苗条,亭亭玉立,但缺乏生动Z感武周时期,人物俑造 型匀称,丰满端庄,体态健美玄宗时期崇尚以丰腴为美 的美学风格,仕女俑大多面颊丰月臾,身躯偏胖,神态雍容 华贵盛唐以后的人物造型虽然精致,却略显呆板,俨然 不见盛唐时期的贵气显然,唐代的陶俑艺术是伴随着社 会的兴衰而发展的图1. 3:唐《女立俑》上海 博物馆藏第二章中国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的线性语言第一节线性装饰“线性装饰即以线为主要媒介来辅助造型的表现方 式,在简练生动的写意形体上运用线这一表现语言” S 线,不仅蕴藏着深厚的哲学理念,而且能够体现中华民族 对艺术的独到理解中国占代绘画崇尚线,十分注重线条 美从严格意义上讲,自然界中的物象并不存,线 本身即为假定的、程式的,是人们抽象和想象的结果"J 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图2. 1)中圆柔的曲线装饰到楚墓壁 画中线的行云流水;从东晋顾恺之(图2.2)细尽连绵的 “形”线到宋代梁楷潇洒淋漓的“意”线,都充分体现了 白古以来艺术家们对线条美的追求和再创造线性装饰大 多是意象造型,言简意赅,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为抒情写 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图2.1:新石器时代仰韶 文化彩陶图2.2:东晋顾恺之《洛 神赋图》局部1《论装饰因素在绘画中的表现力》南彩虹,2《论装饰因素在绘画中的表现力》南彩虹,《聊城大学学报(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2期。
《聊城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2期第二节线性语言在中国唐代人物画中的表达唐代陶塑同唐代绘画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时 绘画方面可谓是硕果累累,而雕塑技巧也随之提高一. 吴道子:吴带当风苏轼曾称赞吴道子的人物画“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 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Z中,寄妙理于豪放Z外,所谓游刃余地, 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吴道子所画人物衣纹飘 举,线条遒劲,世称之为“建菜条”,他结合内容的表现 和形象塑造的需要,条运用上渗透着强烈的运动感, 因而使人物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他还于焦墨 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元代的《画鉴》一书 中是这样评价吴道子的人物画:“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 笔磊落挥霍,如苑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 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匀,莫不如意其傅采于焦墨痕中, 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绑素,世谓之吴装”如《送子天王 图》(图2.3,图2.4),近于白描,而线条的“高测深斜”, 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或飘逸,或遒丽,或劲挺,或磊落, 卷褶飘带之势正体现了 “吴带当风”的含义画像中原有的“曹家样”,“吴家样”,曹即北齐曹仲 达,其笔体稠叠,衣服窄紧;吴即唐代吴道子,其笔法圆 转,衣服飘举,故世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其中的 “吴家样”被唐代的雕塑家们成功的运用到了雕塑作品 上二. 张萱:工细劲健早期绘画中的仕女,而瘦销而细腰,直到初唐时,仍 是亭亭玉立,“柔姿绰态,尽幽闲Z雅容因而能更好 地表现出现实生活中不同阶级的女性形象在用笔上,已图2. 3:唐吴道子《送子天 王图》局部之一图2. 4:唐吴道子《送 子天王图》局部之二图2.5:唐张萱《虢国夫 人游春图》局部之一*3《中国画论类编》上卷,余建华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455页 4《历代名画记》,卷八,‘'郑法士”条不是南北朝时期那种“钩戟利刃森森然”,而是劲健中又 显露出柔和的笔意盛唐以后,仕女画的风格有了变化, 而张萱在唐代仕女画的发展上更是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 画家宋《太平广记》上评价张萱称:“其画仕女,周昉 之难伦也”《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三 《历代名画记》,卷十载 《宣和画谱》,卷六"周昉”条;《图画见闻志》,卷一;《论制作楷模》,卷五;,认为张萱的仕女画是周昉难以伦比的如 张萱所绘《虢国夫人游春图》(图2.5,图2.6),线条婉 转柔美,婀娜多姿,工细劲健,生动地描绘出行的丽人们 的丰容姿态及其坐骑的肥硕结实三. 周昉:衣裳劲简“周昉,字景玄,官至宣州长史。
初效张萱画,后则 小异;颇极风姿全法衣冠,不近闾里衣衫劲简,色彩 柔丽” %周昉在人物画中注重表现人物神态,同时体态 丰满华丽正如他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