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机器鱼报告人任晓平.ppt

29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77142379
  • 上传时间:2024-08-2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46MB
  • / 2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机器鱼报告人:任晓平学号:14721318 目录•第一章:研究意义•第二章:研究理论及方法发展•第三章:各国研究成果介绍•第四章:技术难点介绍 1.机器鱼研究意义 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的71%,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采用传统螺旋桨推进器的水下机器人,在螺旋桨旋转推进过程中会产生侧向的涡流,增加能量消耗、降低推进效率,且有噪声鱼类具有非凡的游动能力,模仿鱼类的游动推进模式,研制出高效低噪、灵活机动的仿生机器鱼,用以进行水下复杂环境作业 2.1仿生机器鱼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鱼类游动使用的身体部位不同可以将鱼类游动分为身体和/或尾鳍推进(BCF)模式及中鳍和/或对鳍推进(MPF)模式 纯波动是指游动时推进波波数不少于1,而纯摆动小于0. 5BCF模式和MPF模式均包括了从纯波动到纯摆动的推进方式 2.2BCF与MPF各自特点 (2)多数鱼(1) BCF模式通过波动身体的某部分和尾鳍,形成向后的推进波大多数鱼类,都采用这种推进方式BCF模式可实现连续、快速、高效率的游动类的背鳍、臀鳍、胸鳍和腹鳍只用于辅助推进、调整姿态,但占鱼类总数约15%的MPF模式的鱼类却以这些鳍作为主要推进部件。

      MPF模式游动速度慢,但稳定性好、机动性高 2.3机器鱼结构 2.4推进理论 仿生机器鱼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涉及仿生学、流体力学、材料学、控制论、电子学以及机械工程学等多个学科(1)抗力理论(2)细长体理论(3)波动板理论(4)作动盘理论(5)薄体理论 (1)抗力理论 强调水的粘性力,忽略了水的惯性力对鱼的外形和游动给出了过于简单的假设,通过分析流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静力学平衡来分析推进机构的动力学,同时对热力学和运动学的约束加以考虑抗力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微小水生动物的运动规律, 因此该模型适合于低雷诺系数的情况 (2)细长体理论•将细长鱼身的运动放在横流截面中来研究,从而将三维非定常流动简化为准平面非定常流动,采用扰动原理对微分方程进行简化,推导出了只与推进器尾端横截面流动参数相关的推力和推进效率计算公式 (3)波动板理论•该理论利用势流理论中的涡环面元法同时在时域和频域内使用半解析半解进行求解, (4)作动盘理论•其基本原理是将作用于流体上的推进机构简化为理想装置“作动盘”,当流体流经作动盘时其周围压强增大,通过对整个作动盘表面上的压强增量进行积分计算出流体对其产生的推力。

      2.5数字粒子成像测速仪(DPIV)•可以分析涡流对鱼类游动的影响DPIV的应用给分析鱼体游动产生的尾流带来了便利,使得研究者可以从微观角度分析真实鱼体各部分在游动过程中的运动特点,从而为仿生机器鱼的运动建模提供了数据支持 2.6计算流体力学(CFD)•使用CFD来计算仿真分析鱼体周围的流场和压力场,进而计算出鱼体周围的力场利用CFD仿真,研究人员可以验证机器鱼的动力学模型,分析比较各种运动参数!外形和流体对机器鱼推进性能的影响,从而为仿生机器鱼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手段 3各国研究发展<1>.BCF式(1)模仿鳗鲡式游动的仿生机器鱼美国东北大学,2000日本东京理科稻永研究组北京航天航空大学,1999 (2)模仿鲹科、亚鲹科游动模式的仿生机器鱼英国埃塞克斯大学,2005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008北京大学2009 (3)模仿鲔科游动模式的仿生机器鱼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体长1.2,最高速度2m/s,1994日本国家海洋研究所体长1米,最高时速0.97m/s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体长1.2米,最高速度1.4m/s,2005 (4)模仿箱鲀科游动模式的仿生机器鱼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2006华盛顿大学,2007北京大学,2011 2.MPF式仿生机器鱼(1)模仿鳐科游动模式的机器鱼 (2)模仿刺鲀科游动模式的机器鱼日本东海大学,2000印尼万隆技术技术研究所200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 (3)模仿背鳍和臀鳍游动模式的机器鱼美国西北大学200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9国防科技大学2006 技术难点(1)鱼类游动机理 各种理论对鱼类的游动过程漩涡和湍流做了简化和假设,使得实验数据与理论存在很大差异 (2)驱动材料 电动机VS智能材料结构易于实现,操作简单。

      其缺点是结构复杂、体积大、质量大、需传动装置、存在较大噪音采用智能材料的机器鱼推进机构不需或只需很少的传动部件、可电驱动、可实现微型化智能材料的发展及其智能控制理论的进步,将使仿生机器鱼的结构更加简化,推进性能得到提升 (3)仿生机器鱼推进技术 现有仿生机器鱼推进器的柔性远不如水中生物,推进动作的柔性化将提高游动仿生机器鱼的推进效率和适应性 结构的柔性化才能真正实现推进动作的柔性化 (4)仿生机器鱼控制技术•仿生机器鱼的控制主要包括路径规划、游动姿态控制和协作控制 (5)仿生机器鱼的能源供给•仿生机器鱼的续航能力是制约其水下活动的关键大多数的机器鱼都采用电池作为能源,但受体积和重量的制约使得机器鱼往往只能在水下工作几小时伴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太阳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新型能源,成为机器鱼获得能源补给的新途径通过结构优化和增加辅助装置使机器鱼能够在水下获得持续的能源供给是仿生机器鱼研究的重要方向 (6)水下通讯技术•在水下作业时,仿生机器鱼的控制指令、游动状态反馈和图像信息的传输,主要依赖水声通讯来实现,由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远远低于光速,因此产生很大传输时延,难以对机器鱼实现实时控制,而且传输距离还受载波频率和发射孔率的限制。

      近年来,科研人员采用GPS通讯设备来为机器鱼提供定位和导航,但机器鱼只能通过定期的上浮来进行通讯,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实时控制具有传输范围广、延时小、准确率高等特点的水下通讯技术的研究将大大推动仿生机器鱼的研究 参考文献[1]王扬威,王振龙,李 健;仿生机器鱼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机械设计与研究,第27卷第2期, 2011年4月[2]魏清平,王硕,谭民,王宇;仿生机器鱼研究的进展与分析[J];系统科学与数学,第32卷第10期, 2012年10月[3]童秉纲,庄礼贤;描述鱼类波状游动的流体力学模型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第2卷1期[4] TaylorG I. Analysis ofSwimming ofLongNarrow Animals[C ] // Proc. R. Soc. Lond, 1952. 158~183.[5] Lighthill M J. Large-amolitude elongated-body theory of fish locomotion[C] //The RoyalSociety ofLondon. SeriesB, Biological Sciences. London: 1971. 125~138.[6] Wu TY. Swimming ofawaving plate[J]. JournalofFluidMech,1961. 10(3): 321~344.[7] 马兆青, 袁曾任. 基于栅格的移动机器人实时导航和避障[J]. 机器人, 1996, 18(6): 344-348.[8] 赵峰. 动态环境下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D]. 北京.[9] 罗熊, 樊晓平, 等. 具有大量障碍物环境下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的一种新型遗传算法[J]. 机器人, 2004, 26(1):11-15. 谢谢!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