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课多层次递进式教学的应用研究.docx
5页体育课“多层次递进式”教学的应用研究 摘要:对体育课“多层次”教学的教学群体分层次标准、分层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分层次实施策略、分层次考核与评价作了探究性阐述,并对体育课分层次教学的效果优势进行思考关键词:体育教学多层次递进式因材施教探索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流,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体育教学如何贯彻以人为本,使体育成为学生乐于学习,愉快锻炼,提高体质,掌握终身体育技能,乃是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多层次递进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对解决当前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巨增,体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最优发展有较强的操作性,在教学改革中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一、分层次教学提出的背景我国的体育课教学一直沿用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是在统一的教学目标下,统一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使用统一的教材在一个自然教学班学生中进行集体教学的平行教学结构模式,即一个班级、一个标准、一种教法、一套练习、一种考核标准其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一个班级学生的体育基础、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差异性很大,教师很难顾及全体;二是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生的创造性不易发挥,课堂教学程式化,方法呆板;三是教学“一刀切”,体育成绩评定严格使用统一的标准,不利于因材施教等。
分层次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注重遵循学生体育的基本规律,从学生的生理、体能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的教学体系指导下,建立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健康意识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及运动基础上的差异,按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评定或运动基础能力,划分教学层次班或组实施教学二、体育教学群体分层次标准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来自地区的差异及个人体能的不同,他们的体质水平差异性极大,按照分层次教学的原则,首先要确定学生的体质水平如何?可采用综合评定法全面评定学生的体质状况,具体是按照《中国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组》研制确定的6项指标作为评定学生体质水平的指标并根据每项指标在整个体质综合评价中的不同作用来确定他们所占的比重,即教学数(表1),然后利用教学数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分指标第2、4、5项:标准分=指标第3、6项:标准分=注:xi为实测值,x为平均值;s为标准差,将6项标准分相加,再对照以下标准,即可得出每个学生的体质综合评价等级(表2)表1男女各项指标的教学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 学 系 数 男 女1.体重(kg) 身高(cm)指数0.210.222.肺活量(mt)/体重(kg)0.200.213.50m跑(s)0.150.164.立定跳远(cm)0.150.155.引起向上(次)男,1min屈腿仰卧起坐(女)0.150.116.1000m(s)男,800 m跑(s)女0.140.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2 等级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分25分25—66分6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级上等中等下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分层次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确定实行体育课多层次教学,立足于激发每一个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体育基础上的进步与提高,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具体做法是:把同一班级的学生根据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的差异分成A、B、C三个层次实施教学,体育选项课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水平自选层次班A层组由身体素质较好,体育技术技能全面的学生组成;B层组由身体素质一般,技术技能中等的学生组成;C层组由身体素质、体育技术较差的学生组成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确定各层次练习小组的教学目标,可将C组的的教学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经过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教学目标A组教学目标应高于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允许优等生超大纲、超进度进行练习B组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要求基本一致在拟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四、教学过程实施分层体育教学过程本质是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掌握和运动兴趣两方面同步的过程,只有这样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对A、B 层次组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方法,求大同存小异,对C层组学生在降低难度的情况下来完成动作练习同时要优化体育课堂结构,即有面向全体的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环节采取“二合三分”的课堂结构,即集体讲授—分类练习—分类指导—分类质疑—集体小结的组织教学。
在课堂方法上也要分层,对C组学生进行个别的方法,采取技术超前铺垫,新授技术超前预授,错误动作超前抑制对B组学生的错误动作及时纠正,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完成教学任务对A组学生给予更多的独立练习时间和个别点拨外,还要参与对C组学生的,发挥优等学生的潜在优势五、分层次考核与评价体育课的考核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成绩考核办法,执行“一刀切”的考核办法,不符合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在分层次教学后,要将考核内容和标准按照层次进行调整,考核内容上高层次学生可适度增加难度或标准,低层次学生适当降低标准,使各个层次学生在其考核标准上都有所提高,使身体素质增强具体操作办法是参照原有考核标准,高层次组学生可提高到75分及格,中等层次组65分及格,低层次组55分及格,以充分调动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组学生都有努力奋斗的目标和体育成功的喜悦六、实行动态升降级制度和班内层次互补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不同,锻炼态度及心理状况的差异性,在学习效果上存在不平衡性,分层次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学层次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在一个单元教材中分在这个层次组,而其它单元教材中可能被分在另一层次的组别。
同时允许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实行升降级制度体育课教学模式注重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竞争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上突出因班组而异,区别对待,重视了适宜性和针对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很好地克服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程式化、方法呆板、教学“一刀切”,多层次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运用班内层次调整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体育成功的体验Reference:[1]杨桦,崔红.21世纪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62-64[2]李帆,刘志云.高校扩招后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思考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151-153[3]毛振明,吴健.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1996,7:48-55[4]李相如,等.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J].中国体育科技,2001,(5):11-14[5]刘卫民,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模式的改革[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板),2000,(2):54-55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重点基金项目(08YKF015)(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