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特点.docx
2页《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特点文章转自:(中州期刊联盟专业代发论文,: 1619318789 张编辑谢丽(文章来源:课程教育研究)《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通过艺术上的苦心与孤诣为 我们奉献了一篇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意境的美文《荷塘月色》中修辞的 丰富性和运用的贴切灵动,从运用到特点到美感,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在论述中 又侧重于比喻、通感、复迭,衬托等的鉴赏同时联系朱自清的其它文章,对比 鉴赏,论述中都始终贯穿着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模式,也是这两种思维使得《荷塘 月色》的修辞如此丰富,使得阅读者获得如此高的艺术享受《荷塘月色》以浓烈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诗情洋溢的艺术境 界这得益于修辞的运用《荷塘月色》中修辞丰富有比喻、通感、复迭、拟人、 反衬、对比等修辞运用贴切而灵动,想象奇特,联想丰富1.比喻的运用例一: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抓住了“叶子”与“裙”形态的相似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韵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例二: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 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例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例四: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咋看像一团烟雾这些比喻从运用特点上看有物喻物,人喻物灵活多变;从类型上看,有明喻、 有暗喻、有博喻这些贴切的比喻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的展现在读者的 眼前,使得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这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2.通感的运用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运用的是通感比喻 例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微风送来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香味无疑是看不见摸不着又无法把握的, 为了调动读者的想象,加深读者对该抽象对象的理解,于是用“远方高楼上的时 有时无,悠远神秘的歌声”来打比方,从而既增加了文章的韵味,又使读者产生 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认识但这个句子并非是个单纯的比喻句,花香本来诉诸嗅觉, 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 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 有焕然一新,其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漂浮,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 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例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 名曲。
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 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用了古典诗歌中 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模拟了香 和光时续时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二具 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不多见3.复迭的运用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大量运用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所描绘的形象, 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感觉和谐也是一种美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一 下这些美描写树木的“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荷塘的“曲曲折折”,远 山“隐隐约约”,“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 流水以上的叠字运用都是用来形容实物的作为定语,它们直接的写出了景物的 形态或神韵,补足语义,使音节和谐悦耳,所以《荷塘月色》也是人们喜欢朗读 的好文章另外还有一些叠字作状语直接修饰动作行为,如“密密”地挨着,“静 静”地泻,“重重”地围住等等这些词若单独与后面的动词搭配意味儿顿失, 甚至无法组合,但叠化以后,词的运用度就大大扩展了,其组合能力也强了,不 仅可以作定语还可以作状语。
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 美使得《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如作者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 的境地4.拟人,对比,衬托的运用生动的拟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 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段描写,将拟人与比喻连用,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赋予白荷人 的情态,“袅娜”地开,花形美好;“羞涩”地打朵儿,文静含苞待放;“出浴的 美人”纤尘不染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呢?明显的对比: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 衬下,愈发显得轻俏作者在描写曲折,幽僻,树多的小路的特点时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白天(少 人走)——夜晚(更寂静);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这样的 对比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 氛围,切合了全文的基调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 以夜赏荷塘月色所觉“自由”“超脱”来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不自由、不 超脱”通过对衬托物的描写来陪衬所要表现的事物,使之显得更清楚、更鲜明、 更突出。
作者心思缜密,细致,把触角延伸到生活的细微处,这些细小的触发形成了 跳跃的思维,灵动的语言恰当的、多样化地使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既端庄、典 雅,又清新、脱俗 景美, 情真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