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虚拟社会”与社会学.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09176021
  • 上传时间:2022-06-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虚拟社会”与社会学 “虚拟社会”与社会学【 作 者】戚攻【 正 文】当我发表了《网络社会——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一文后,一位同事问道,“为什么提‘网络社会’而不是‘信息社会’?”的确,作为社会学研究新视野、新课题,是以“信息社会”表述更准确,还是“网络社会”?或者就用“虚拟社会”来统称?这几个概念,哪一个更准确地反映了未来社会的主要特征?对此,我试作一点探讨一、网络的特质当“信息”日益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最主要的资源时(资源生产力),现实社会变迁将在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在传统生产方式下人们结成的政治统治关系和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依附关系,将受到冲击并发生改变;二是人类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可持续和永续性的特点,其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与环境——物质基础与空间,将发生改变;三是导致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社会心理与生活态度发生改变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重组与再造的根本原因在于:“虚拟”(特征与趋势)和“网络”(结构与关系)在虚拟的社会环境中,如果说,信息是一种资源,网络也是一种资源,信息是生产力,网络也是生产力但前者是通过后者对人类现实社会产生革命性重组和再造作用的。

      人类通过“社会信息化”的过程,应当是产生出“网络化社会”的结果因为信息生产力离开网络化社会的环境与条件,人类的“社会信息化”过程便失去了物质的、技术的基础《数字财富》一书的作者姜奇平说,“工业生产力具有一种‘分力’,而信息生产力具有一种‘合力’”;并认为“工业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性特征”是“迂回”;“信息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性特征”是“直接”而笔者认为,所谓“直接”能够取代“迂回”,并不是因为信息生产力本身,而恰恰是因为网络生产力实现的;是网络社会的生产力基础,提供了信息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与环境网络(Web,denote the emergentglobal data/ media/ network-society as a whole)这种突生的全球性资源、媒体、社会联结是一个整体,也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social phenomenon or social reality)它是虚拟的“网络社会”生存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因此,网络的特质在于:为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出(虚拟出)新的条件、环境和空间我以为,把握网络的特质,是揭示未来“虚拟社会”结构、性质、运行机理的钥匙要把握网络的特质,就必须具体考察和区分“信息”与“网络”的关系与构成等。

      1.信息与网络的关系信息与网络的相同性是什么?两者在什么关系上交叉、重叠?从社会学理论域考察信息与网络,或许有三个视角:一是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看,信息是一种资源,网络也是一种资源,两者具有相同性;二是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相互关系与结构来判断,信息是流动的“点”、是“个化”的,网络是无数“流动点”整合的“面”,是“整体”的;三是从人类社会运行机理来判断,信息是网络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网络是网络社会的运行结构和基础美国人埃瑟·戴森形象地说,“网络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潜在的家”,但“网络不是一个简单的家,而是由上千个小家庭和社区自我营造、定义并设计的一种环境”;这种“环境”是由“计算机网络通过结合计算机和通信而形成”的;“它们是信息中场的技术基础”(美国人葛洛蒂语)由此,信息与网络是相互联系的,两者都是未来虚拟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生产力但网络是信息的载体(物质基础、技术基础),网络作为未来虚拟社会的“整体”特征,远大于信息“个化”的“部分”,因此,“网络生产力”的理论命题比“信息生产力”的理论命题更宏观2.信息与网络的构成“信息”一词运用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涵义信息论奠基人、美国数学家申农(C.E.Shannon)认为:“信息是组织程度,能使物质系统有序性增强,减少破坏、混乱和噪音”;而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认为:“信息是有序的度量”。

      网络”是信息中场的技术基础,由信息技术、通信设施、计算机设备构成可见,信息与网络的理论界域(构成)是有区别的关于网络的构成还需补充的是:网络业先驱、美国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网络就是计算机”(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的命题,而借题发挥的人说:“Internet是网络的网络”;抱实用主义态度的人直言道:“网络不管是什么名称,全都完成同一目标——在地理上散布的计算机之间迅速而可靠地运送信息网络的目的与邮政系统的目的相似——把信息运送到适当的目的地”;但也有人比较严谨:“严格说来,Internet是一个技术媒体”这种“数字媒体带有树状组织、逻辑跳跃性质、储存复制性质”如此等等笔者认为,人们从网络构成的物理要件、作用上把握其特征无可厚非,但他们都不是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认识“虚拟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技术基础——网络如果人们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理解网络的“构成”,那么它就是虚拟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整体”——一种联结、结构、关系和环境由此得出的判断是: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是信息生产、使用与分配的虚拟环境和空间;对人类自身而言,它是未来虚拟社会的运行结构与物质的、技术的基础,也是未来虚拟社会最重要的特征。

      3.信息、网络与虚拟和现实无论是信息、还是网络,两者都是一种真实——现实社会的资源因此,并不因为网络的发展——全球网络化具有创造“虚拟社会”的作用,而得出“信息与网络”是“虚拟的”判断同样,因为网络而结成或虚拟出的网络社会,本身也并不能改变信息”与“网络”的本质——真实(an objectivereality)在这里,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不是决定“信息”与“网络”是真实还是虚拟的前提,只有当人们把“网络社会”当成一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另类空间”时,“网络社会”才具有虚拟性而这一重要特点,恰恰不是“信息”以及“信息社会”的理论命题所反映的二、网络社会“虚拟社会”的命题大于“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虚拟社会”命题的科学性在于:突出“虚拟”与“实存”的差异性但“虚拟社会”自身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笔者以为是“网络化”——新的、虚拟的社会运行结构、关系和环境由于信息产业的发展,使许多人对未来社会特征的把握,更热衷于“信息化社会”的概括而所谓“信息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社会信息化”过程的一种“表象”如果从社会学理论来考察“信息化社会”的理论命题,它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未来社会,即虚拟社会的运行状态、结构、关系与环境。

      马克思说,“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而要考察人们的“交互作用”,自然应当考察人们“交互作用”的社会物质基础、结构、关系以及环境 1.信息化与网络化“信息化社会”的核心或基本特征是社会“被信息化了”为此,笔者拟作出两种质辩其一、人们一般认为,“信息化社会”的突出特点是:自然界的一切信息都可以通过数字表示,并运用计算机来处理用数字1和0表示的所有这些数据,等等如果说,以这样的理论表述来揭示和描述“信息化社会”的方法是成立的,那么,“信息化社会”特征的归结,应当是对“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因为,葛洛蒂在这里说,通过“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跨越空间运送1和0把信息传送到各处”,正是因为“当计算机和通信这两项顶级技术联手时……孕育了一根支柱:联网(networking),这是一切信息基础结构的基础(理应是虚拟社会的基础)”他说,“在数字化世界里,距离的意义越来越小事实上,互联网的使用者完全忘记了距离这回事”人们为什么“忘记了距离”?是因为“信息化”?不,是因为网络、网络化改变了人们“交互作用”的时空距离其二、有专家在国家计委高技术资助项目《信息化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中指出,“信息化包括:集成电路技术所构成的信息设备、装置和原材料;通信网络,它负责联结总体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将它们组织成为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计算机智能系统,它是信息化的指挥、计算协调和运筹中心”。

      但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论认识和判断,恰好是对“信息网络化”(一种重叠与交叉)特征的把握,是对未来网络化社会物理的、物质的构成的揭示因为这样的理论表述的重点在于:突出了“网络社会”的社会联结、管理、信息整合过程,以及环境和虚拟的网络社会控制等难道“信息化”过程“化”出的不正是“网络化”的结果么?因此,人们关于“信息化”的特征的认识和揭示,与其说是“信息化社会”的特征或特点,还不如更确切地说是“网络化社会”的特征和特点(因为它揭示的恰恰是结构、关系和环境)所以,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来判断虚拟的未来社会,“网络化”比“信息化”更准确地揭示和体现了虚拟社会的基本特征2.信息社会与网络社会从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主要产业特征考察,“信息社会”一说似乎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对应;而从社会发展与变迁的运行状态(整体与联结)、结构、关系考察,虚拟的“网络社会”既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对应,又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等不同理论研究域的研究命题相对应如果人们达成共识: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拓展和延伸,并对现实社会起到重组与再造的作用,那么,社会学确立“网络社会”作为研究的新视野、新课题,其对应研究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理论“界面”将更清晰。

      从网络的角度看,信息是“内容”;而从信息的角度看,网络是“形式与载体”从现实的角度看,“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人们“交互作用”的结构、环境和空间的延伸与拓展;从虚拟的角度看,网络社会“依存”于现实社会,是一种“真实”("an objective reality")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依存”于现实社会的含义是——表明它吻合马克思关于“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的理论命题;但仍需指出的是虚拟的网络社会不是现实社会的“翻版”,因为“依存”的前提是各事物之间发展的非对称性因此,考察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分野,首先要把握“延伸”与“依存”的实质延伸”的实质表现在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结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与生活环境的重塑和再造过程中;“依存”的实质表现为人们在网络社会虚拟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经验的东西”,都将通过现实社会检验的联系(转移)所以,研究虚拟的网络社会必须是在与现实社会的对应与比较中求“真”正由于“信息社会”并不能描述或设定一种“环境”,所以,当我们提出:人们在虚拟社会环境中作出的判断,必须回到现实社会实践环境中去检验,以说明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性时(人们在电子商务中作出的判断,必须回到现实社会中去检验——检验判断的过程就是实现消费的过程),确立“网络社会”的理论命题,把握“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整体”(联结、结构、关系和环境)的特征,将能够更准确地提供分析虚拟社会的理论域。

      由此,把信息社会与网络社会相比较,前者是描述现实社会发展所表现出的某种特征,后者是设定或承认一种新的、虚拟的人类生存状态与环境因此,以“虚拟社会”的基本特征——“网络社会”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课题,应当更准确 (本文来源:《论文资料库》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