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网络表达的民主考量上.doc
8页网络表达的民主考量上陈伯礼【摘要】网络表达具有增进民主和诱致秩序失范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它具有民主塑造功能,对催生公民意识、拓展民主广度、增进民主深度具有启迪意义另一方面,网络表达在开启言论自由新时代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政府治理缺失的公共空间,产生了一些民主性隐忧,它可能引起公共秩序的紊乱、诱发多数暴政并导致政府在网络语境下的行为失态为实现网络表达的当下治理进而推进有序民主,加强网民自律和完善网络法治成为必然选择一、网络表达的民主塑造功能(一)网络表达的个体平等性催生公民意识1、平等是民主的一个内在规定性民主发源于古希腊的雅典城邦,最初它是对政治体制的抽象性把握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的内涵不断丰富,它不再局限于表示一种政治体制,更多的则是指称制度之下的平等、自由的理念与现象,平等逐渐成为民主的一个内在规定性亚里氏多德认为,“在同类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中,大家就应享有平等的权利[1]孟德斯鸠认为:“在民主政治下,爱共和国就是爱民主政治;爱民主政治就是爱平等在民主政治下,爱平等把人们的野心局限于一种愿望和一种快乐上[2] W·戈德温在其《有关政治正义和它对一般德行和幸福的影响之研究》中认为,民主是一种管理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被认为是同样的人,谁也不比谁更多什么。
[3]托克维尔认为,“所谓民主政治,我并不指涉共和国,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其中人人或多或少皆参与于公共事务[4]詹姆斯·博曼认为,“持续性不平等同民主协商具有不相容性,协商中的政治平等是判断民主合法性的批判性标准”[5]在传统东亚社会,平等价值并无植根之土壤,每当权利与权力两相冲突时,权利往往要败下阵来,握有权力者之力量总是异于常人,他们的话语分量也就大得多许多例子表明,权力就意味着政治地位和社会身份的不平等,甚至于在理性与思想上也“应”高人一等,协商与对话只是空想,民主也就沦为空谈在现代社会中,民主与平等是一对孪生兄弟民主即是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参与国家治理,人们在公共事务的决策上需要进行协商与对话,而真正的协商与对话唯有在平等主体之间才能发生民主作为一种共同参与机制意味着“特定参与者的物质利益、文化属性或伦理责任并不是预先的特权,决策结果依赖于参与者的行为而不是其以前的立场或其他特性”j 设若协商与对话的参与者中有人以先知自居或握有话语特权,则协商与对话不免落于形式,变成一种命令发布2、网络表达使网民对“公民身份”产生心理认同网络创设了一种政治影响力均等的可能性公共领域的由人为法律建立起来的平等性,只作为公民政治实践的形式上的条件,也就是在这法律规范底下,任何一位公民均有参与政治实践的平等。
依阿伦特的解释,因为有这一形式上的平等,公民方有可以在政治实践中表现其个体性”[6]网络的开放性,以及 BBS、论坛、博客等技术的成熟,让人们获得了一个个体平等的公共空间网络就像一个过滤器,它滤掉了金钱、权力、容貌、年龄、种族等因素在这个虚拟的纯净空间中,人与人不再有身份、地位的羁绊,不再有等级与贵贱之分,人们在网上发表某种意见时,他人对其见解的判断并不会受上述特征左右人与人之间的表达机会趋向平等,大家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都有坚持和保留自己观点的权利个体平等性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动力,使其真实想法的完全释放成为可能公民通过网络收集、整理各种公共信息,并对政府决策、立法、司法、经济、道德、文化等公共事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网络表达的匿名性使得任何一种言论成为强制干涉目标的可能性最小化了,它保证了网络表达者及言论能够得到平等地对待,人们的情感遵从对象由具体的人物转向道德和理性网络表达者陈述的观点及其被认可并非依赖基于社会经济资源或政治权力的非对称性,而是依赖言论自身的合理性网络表达并不排除自利性观点,然而,理性贯穿了网络表达的全过程,人们提出任何政策建议,为其辩护,都只能停靠在理性层面之上,这实际上就保证了任何人的合理声音能得到他人的倾听。
当个体话语权和有效倾听得以融合之时,民主的进程无疑又更进了一步,因为主张现代民主,其实是预设了任何一种意见都应得到合理考虑的价值目标在这种个体平等的网络表达和有效倾听的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公民意识得到了培育和锻造人们开始拥有一种成员归属感,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活动主体产生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逐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对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终极关怀,形成了一种缺失已久的公民意识在现代社会,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和本质内容网络表达的个体平等性所催生的公民意识为民主制度的巩固提供了深层的精神与心理支撑,民主制度建构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之上,前景更为光明二)网络表达拓展了民主广度1、民主的数量维度民主广度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参与民主过程的主体数量民主的广度是数量问题,决定于受政策影响的社会成员中实际或可能参与决策的比率用数字来衡量一种社会体制虽然不够精确,但在进行比较时,还是不失为一种有用的尺度我们完全可以说,如其他情况相同,百分之九十的公民参加投票的选举所取得的结果比百分之六十的公民参加投票的选举要更为民主”[7]“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广泛的政治参与是民主的本质要求,是现代政治系统良性运作的必要条件。
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也是政治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8]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民主的养分来源,民主政治在公民的参与中获取持久的动力,从而有序运转起来在民主社会中,公民的有效参与和持续热烈的讨论是决策民主性和合理性的实质保障,民主的价值在公民的政治参与中得以真正实现可以说,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无所谓民主政治在东亚的传统社会中,大多数社会成员并非决策的参与者,对于民主没有太多的认同感在东亚,“民主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产物,这种传统强调国家的养民与教民的作用,并以此作为公民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作为个人权利的保护者对和谐和合作的强调优先于分歧与竞争对秩序的维持和对等级结构的尊重被看作是核心的价值”[9]由于受传统集权文化影响,今日东亚的许多地区实行的是 “代议(表)制”的间接民主或行政集权民主制度间接民主和行政集权民主,共同之处在于,决策参与者为社会全体之少数,实行的是“精英统治”,而大多数民众处于看客地位 j看客民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与民主真义相悖的,因为“看客民主”本身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前提,即民众的广泛参与,社会成员若缺乏民主的实践和锻炼,其民主精神就得不到有效的培育,民主心理亦难以形成,民主政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民主机制的运行需要有一定的承载空间,公共空间的存在是扩大决策参与的必要条件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政府的优点之一在于使政治权利的观念普及到了每个公民”[10]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基础是社会自治,通过自治可以实现国家由权力私有型向社会公有型的转变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11]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机构运行的基础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政治权利全民化始终停留于理论层面社会规模的宏大性和社会成员的众多性带来的高昂民主成本,使许多国家对全民化的民主政治望而却步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卢梭亦看到了民主的成本因素,认为,“一般说来,民主政府就适宜于小国,贵族政府就适宜于中等国家,而君王政府则适宜于大国”[12]大国、中等国家与小国相比,缺乏适合民主制度生存的公共空间,在此种情形下,倡导和推行直接民主所需要的高昂成本会使民主制度丧失其存在的内在根据民主的生命力往往取决于良性互动的公共空间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由于公共空间的缺失,民主制度的发展长期停留细枝末节的修补阶段,而未有大的变革k2、网络空间和多元化的网络表达方式扩大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公共空间是介于国家与私人之间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领域,它是通向民主政治的必经之地。
公共空间从早期的广场、剧院、音乐厅、茶馆、会场转到了网络论坛,网络技术的发展营造了政府和公众共同需要的、便捷、低成本、高效率的公共空间这种新生成的公共空间打破了原有公共空间的组织界限和运作模式,给人们提供的一个便捷的自由表达意见的平台,开辟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新路径,人们由公共决策的看客转变为实际的参与者这种新的民主操练空间使人们意识自已对公共事务“居然”也有发言权,体认到一种成员归属,衍生出一种成员民主,抑或权利民主网络空间为公民的民主诉求提供了多元化的表达方式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板(BBS)、即时通讯工具(IM)、博客(BLOG)、播客(Podcast)、闪客(Flash)成为民众政治参与的主流方式在“”期间,人们积极参加“网上议政”,利用电子邮件向全国人大或政协表达自己对一些公共议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络论坛了解国家的政治动向和公共议题,关注、参与论坛的讨论和调查新华网去年“”期间做的“我有问题问总理”栏目得到了数千条回复,网民们对各种社会问题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许多网民也在自己的 工具、博客、播客对自己关心的话题发表意见,并与其他网友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直接交流。
丰富的网络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们在以往政治生活中表达的缺憾,缓解了参与需求与传统民主制度构架之间的矛盾网络中的表达和交流是自由的、自发的和松散的,“它的关键作用是形成公共舆论,并将其传达到制度性决策论坛如法庭和议会”[13]网络成为民众表达见解和主张的主要阵地,公民借助网络表达利益、参与讨论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多元化和便捷化的网络表达为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可能,并有力地助推“草根”j 民主的发展三)网络表达增进了民主的深度封建专制制度在亚洲形成了一种与民主政治不太契合的心理沉积东亚的民主运动和革命运动虽推翻了帝制,赋予国家各种形式的民主政体,但在民主的深层次上仍有不少缺憾浸泡在传统专制文化中的人们在政治生活上习惯于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缺少个体的自主、自我意识政治生活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惟恐避之而不及,他们毕生希望似乎就是能够永远被代表以免除他们政治思考的“痛苦”,这种希望之于现实生活就表现为强调对政治权威的绝对服从民主社会理应是一种充满争论的、互动的社会,民主制度本身是一种竞争性表达的设计,而对权威的服从,意味着争论性与互动性的丧失,这虽不致民主制度的必然死亡,但至少将使民主在深度延展上处于休克状态。
1、深度民主建构在信息公开之上 美国学者桑斯坦·指出,“从民主的观点来看,有三个要点是我们应该注意的j 去接触更多未经事先选择的题材、主题和立场,或有足够的接触,以产生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好奇k 共同经验的价值l 去接触政策和原则的实质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各种立场”[14]深度民主首先是建构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的,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会产生权利落差在现实生活中,信息占有的差别性往往成为权力不正当性的发生根据没有公开性而来谈民主是很可笑的”[15]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以其对公共事务的了解为前提否则,人民将无法进行决策选择以及对政府实行有效监督知情权之于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知情权为人民自我治理之前提在一个民主政府里,人民必须知悉政府的动态,如果人民连政治参与的基本信息都处于秘而不宣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当家作主则根本无从谈起第二,知情权是监督公权力运作的良辅自由主义的核心要义是公民要对公权力保持一种警惕性社会治理需要公权力的运行,但这丝毫不表明人民就要臣服于公权力,因为任何拥有权力的人至少部分地怀有为他们自身利益而滥用权力的自然倾向美国学者艾莫生曾经尖锐地指出:政府所作的坏事、所参与的邪恶的事情,大部分是秘密干的……倘如事先让公众知道并交付讨论,它们大概不会发生,所以,我们要从一切事情都应该公开而不应该保密这一前提出发,然后才有必要产生某些例外”。
[16]现代网络传播技术解除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时空限制,穿过了原有的行政壁垒,引领人民进入自由和平等的网络王国在这个王国之中,人们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