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8610224
  • 上传时间:2017-09-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0.52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代文学 复习一、上古文学图腾崇拜:中国上古文化是以图腾崇拜为基本形态的,而龙蛇与凤鸟就是其崇拜的图腾 “龙” 、 “凤”分别是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西、东两大地域集团最基本的图腾崇拜物文学艺术的起源:康德游戏说 亚里士多德模仿说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劳动生产说关于文字:我国文字最早产生于什么时代还不能断定,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甲骨文是现在能见到的较早的我国文字我国文字的特点在甲骨文已形成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义与六艺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六艺:其一、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家的六部经典;其二、礼、乐、射、御(驭) 、书、数,是古代学校的六种教育内容诗经的影响:1.中国文学的开端,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

      2.艺术上开创了比兴手法、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等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一直继承着、发展着,这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方面二、先秦历史散文甲骨卜辞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 散文是在文字发明以后才产生的《春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笔法”:指《春秋》在记事时,选择恰当的词语来暗寓褒贬之意,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判明王道,褒周室,辨是非,别嫌疑 语言往往简括而有力, “简而有法” , “一字见义” , “一字褒贬” 《左传》的文学特色:1、 《左传》以擅长写战争而著名,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为出色往往先写战前的形势,战争的起因和准备,表现出作者的鲜明倾向,使人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在于军事力量的对比,更是政治决策、人心向背、战争性质等因素优劣比较的结果2、广泛地描写了各种人物在作者笔下,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生动而贴切的表现写出了人物在特定环境里的言论、行动和心理,尤其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展现出不同人物各异的性格特征3、行人辞令之美春秋时期各国会盟朝聘、往来交涉,在政治生活中尤其在外交场合讲究礼仪,辞令委婉含蓄作者以欣赏的态度,如实地又或许经过精心加工把这些典雅的词令记载了下来。

      《国语》: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邵公谏弭谤》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形象分析:苏秦一人身上,既有着策士们翻云覆雨、纵横捭阖的才智,又有着一个普通人的坎坷艰难、升沉无定的经历两组材料交织补充,刻画出一个既能叱咤风云、转动乾坤的杰出人物,又是一个热衷名利、得意忘形的凡夫俗子苏秦最初主张“连横” ,头一遭就失败;后改主“合纵” ,首说赵王而得售从此他平步青云,飞黄腾达这是苏秦个人发迹的转折,也是促成六国与秦抗衡的转折本文就抓住这个转折,把苏秦的辩才、智谋和不同凡响的刻苦磨砺,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三、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末年和战国初期《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墨子》则是语录体中杂有议论文,开始向有组织有结构的论说文形式发展,并且初具规模第二阶段:战国中叶《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庄子》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阶段: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 、 《韩非子》 ,在先秦散文中都已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其特点是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且大都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赡,在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孟子》文学特色:1、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2、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3、常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四、屈原和楚辞“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它是继《诗经》以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这一名词不知起于何时《楚辞》:到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是一部诗歌总集楚国文化的特点:原始巫风的炽盛与北方“礼乐”教化影响的薄弱《离骚》塑造的使人形象:1.《离骚》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是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爱国政治家形象他的政治抱负和政治改革论都是导源于他的爱国思想,这种爱国思想是《离骚》的一条思想红线2.《离骚》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是封建时代一个节操高尚的士人形象其主要的人格特征,可以用“诚” 、 “气” 、 “节”三个字来概括3.《离骚》所塑造的自我形象是一个苦恋着祖国的时代弃儿形象全诗的基本情感内容是这样三类:遗弃感、离异心、故国情。

      抒情主人公的人格结构的核心是一个“恋”字,即对祖国的爱恋;他的情感矛盾的基本状态是一个“苦”字,即壮志难酬、人莫我知的痛苦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独立不迁、忠于祖国、为振兴楚国而痛苦追求“美政” 、至死不渝的先秦进步政治家的形象宋玉的《九辩》:将离情与秋景结合五、两汉文学汉赋发展四阶段:1.汉初的赋家这一时期是骚体赋发展的时期所谓骚体赋,是指产生于汉初,后代仍有继作,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 ,尤其是屈原的《离骚》 ,并以赋名篇而以抒情为主的作品贾谊 《吊屈原赋》 、 《鵩鸟赋》枚乘是汉赋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的一个重要作家,汉赋无论是内容上的歌功颂德、劝百讽一,还是形式上的铺张扬厉、体物叙事,都在其手上定型转变完成的标志是其《七发》 ,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2、汉赋的全盛期武、宣、元、成时代,是汉赋的全盛期司马相如 《子虚》 、 《上林》 、 《大人》和《长门赋》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 、 《答客难》司马迁 《悲士不遇赋》 王褒 《洞箫赋》3、汉赋的模拟期司马相如的创作使汉赋的形式格调定型,后辈无法逾越,因此开始走上模拟因袭的道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程式化的风气,从西汉末年到东汉中叶,直到张衡几篇短赋出来,才稍有改变。

      扬雄 《甘泉》 、 《羽猎》 、 《长杨》 、 《河东》班固 《两都》 张衡 《二京》4、汉赋的转变期由长篇巨制的大赋转变为短篇小赋,由描写宫殿游猎为主要内容,变而为表现个人的胸怀情趣,即由体物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张衡 《归田赋》 赵壹 《刺世疾邪赋》《史记》的传记文学价值:《史记》里面写的这些人物传记,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分篇章都有极强的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对此,鲁迅先生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来加以高度赞扬互见法”:一方面为了避免重复,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地利用资料,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服务表现出司马迁高超的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剪裁和集中能力《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形象:形象主体:喑噁叱咤、气盖一世的悲壮英雄形象从他小时的几个事情,见出他的不同一般①他从小就不爱循规蹈矩;②面对秦始皇出游时的显赫声威,只一句“彼,可取而代也” ,显出了英雄本色③通过几个战斗场面表现出来的:a. 杀卿子冠军宋义时的慷慨陈词和义举;b. 钜鹿之战及战后诸候军的表现;c. 以三万军于彭城击败汉军五十六万;d. 垓下突围;e. 至死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自刎乌江形象侧面:天真残暴的政治侏儒天真:a. 最突出表现在鸿门宴上:轻易说出自己在刘邦军中的内应曹无伤;刚愎自用,不听范增之言,因妇人之仁,未杀刘邦。

      b. 分封诸侯,背关而东,有衣锦还乡的狭隘短视c. 置刘邦的父亲于高俎之上,迫其投降d. 轻信刘邦,以鸿沟为界,率先撤军e. 不肯过乌江残暴:a. 坑杀秦降卒 20 余万人;b. 坑杀田荣降卒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得慷慨豪爽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燥又优柔寡断宁愿慷慨悲壮地死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活不要同情,更不要怜悯他死得痛快,死得豪爽,死得悲壮!《李将军列传》中李广的形象:以李广一生的经历作为组织材料的纵贯线,从他的戎马生涯中选取几段鲜明的轨迹,有声有色地描绘出这个一代骁将的胆略和风采主要从善于骑射、奋勇对敌、廉洁而爱兵、治军简易几个方面,颂扬了李广的为人,讴歌了他的军事才干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胆魄,书写了他一生征战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概括叙述:写出他的才德、品性和武艺简明地勾勒出李广形象的轮廓,使人获得整体的印象侧面描写:从他人的反应中见出他的神勇武略及其深得军心民心的事例对比衬托:或通过与他人作对比来衬托李广,使这个形象显出英雄本色 正面刻画:通过几个战斗场面和习武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现李广的骁勇英姿和大将气概。

      气势如虹、勇冠全军、声威赫赫的一代名将形象但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敦厚端直、受人爱戴的名将,却际遇坎坷,竟至被迫自刎悲壮的英雄形象《汉书》 (班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乐府:汉代从武帝时开始设立了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收集歌辞后来又把配合着“俗乐”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即主要从各地收集来的民歌,统称为“乐府诗” ,简称为“乐府” 五言诗的起源: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的过程早在四言诗盛行的时代,五言诗即已萌芽但不过是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一些五言诗句而已,当然不能算是五言诗春秋末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 ,战国末期秦始皇时又出现了《长城歌》 ,虽然都是连句用韵,韵密而调促,且前者还带有语助词,但已经是独立成篇的五言诗雏形及至西汉,五言的歌谣谚语越来越多,尤其是武帝以后,这种产生于民间的五言歌谣,大量被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并逐渐引起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于是,他们便开始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模仿起来,由此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班固的《咏史》诗是最早的一首汉代文人五言诗五言诗从起源到成熟的三个阶段:①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时期;②班固、张衡时代是五言诗的产生时期;③建安前后是五言诗的成熟时期 。

      《古诗十九首》:载于萧统的《昭明文选》或简称《文选》 ,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 ,共有十九首,故名 《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大概不会出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亦在献帝以前六、汉末魏晋文学建安风骨:建安是东汉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刘协的年号当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悲愍民生疾苦,渴求治世早日来临,直抒对现实生活、社会人生的真情实感,并用准确、朴素、明朗、刚健的言辞表达出来,使内容与形式达到谐美统一,这便是后世所称道的“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的实质曹操的作品:“清峻” 、 “通脱”的风格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丕:他的《燕歌行》二首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他的《典论·论文》开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批评风气之先建安七子:孔融、王粲为、陈琳、阮瑀、刘桢、徐干、应玚 王粲 “七子之冠冕” 《登楼赋》 (魏晋之赋首)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阮籍(阮步兵) 82 首五言《咏怀诗》 嵇康 代表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陆机 《文赋》 文学批评作品 骈体文的奠基人左思 《咏史·郁郁涧底松》: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诗人处处用对比来揭示不合理的现实。

      四组对比明显作者的倾向与爱憎也在对比中自然流露出来同时此诗语言质朴、显露、朗练、流畅,字里行间有一种慷慨激昂之气,在艺术风格上显得壮美、豪放陶渊明与谢灵运的比较生活时代大致相同,陶渊明略早于谢灵运陶诗:虚静、恬静 中古田园诗代表谢诗:山水诗的开创者 其山水诗往往是先叙事,次写景,最后说理 士族诗坛的领袖1.思想上:同: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