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宗炳的“澄怀味象”.docx
6页论宗炳的“澄怀味象” 作者简介:张冰(1991―),女,汉族,河北邢台市人,美学硕士,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摘 要:“澄怀味象”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要人们涤除内心的各种思虑,用虚静澄明的内心体味自然山水的美,从中获得山水蕴含的真谛本文从把握“澄怀味象”的时代背景方面来解读这一美学命题,给予我们美的体验澄怀味象”对中国绘画艺术和人类的审美思维的培养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澄怀味象;宗炳;画山水序;魏晋南北朝 导论 “澄怀味象”是宗炳的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美学命题,它的意蕴在《画山水序》中得到了深刻的诠释《画山水序》对中国绘画艺术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画山水序》提出,圣人与贤者不同的山水观圣人和贤者都喜爱山水,但圣人因为山水与自身的某些品德相似而喜爱,就是孔子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贤者是因为山水本身的灵趣而喜爱山水的灵趣就在于山水是“道”的显现,贤者可以洗涤内心的污垢,用一颗虚静的内心去观赏山水,体味山水的道,从而达到畅神的目的显然,贤者“澄怀味象”的观赏方式更容易体味到山水美的本质 自由、活跃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史上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是审美自觉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的许多美学命题和美学范畴,都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随着,两汉迂腐、繁见、死板的经学式微,一种真正思辨、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的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个时期美学的主题就是“人的觉醒”,体现了人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是思想的重大转折时期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性描绘:“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予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可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艺史上最活跃,最热情的一个时代此时的魏晋南北朝文艺思想呈现一种简约玄澹、超然绝俗之美 这种文艺观主要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第一,魏晋南北朝的人物品藻已从实用、道德的角度转向了审美的角度,不再注重人物的经学造诣和道德品行,而是注重人物的风韵、风姿《世说新语》中记载:“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娇若惊龙显然,这是审美的,不是实用的、道德的第二,此时的文人大都突破了孔子所提倡的“比德”理论,不再把道德观念加到自然山水上来审美,而是欣赏自然山水本身的蓬勃生机《世说新语》中有一句话:“王司洲至吴兴印渚中看。
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当日月晴朗’①山川鸟兽都是因为自身的生机,被人们喜爱的,自然山水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文人“应目会心”,“澄怀观道”,欣赏山水的灵趣第三,魏晋南北朝文人士大夫在欣赏自然美时,特别强调主体要有一个虚静澄明的心胸《世说新语》中记载:“时人欲题目高坐而未能,桓廷尉以问周候,周候曰:‘可谓卓朗’桓公曰:‘精神渊箸’②可见,一个虚静澄明的心胸对自然美的欣赏是至关重要的 魏晋南北朝思想的转变和许多的时代因素息息相关经济上,自给自足的世族庄园经济,给人们物质生活极大的满足,从而使一些庄园业主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文艺欣赏和创作,但他们不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是为了精神的愉悦,也就是墨子提倡的“先质而后文”③的思想,这是文艺发展的根本原因政治上,汉代中央集权帝国衰弱,儒家思想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思想上获得了较大的自由与解放,为文艺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文化上,盛行的玄学,引起了人才选拔标准的转变,从重德不重才的政治性选才标准转向开始注重人物品藻的选才标准,无疑在推动文艺的发展 苦难、动乱的时代 同时,魏晋南北朝也是一个乱世时代,文人内心有对自由的向往,也有隐形的苦痛,魏晋风度是一种逼出来的风度。
东汉末年延续的自然灾害、争夺政权进行的战争无疑都使人们陷入水深火热的痛苦当中三国鼎立的混战夺权、西晋王朝崩溃所带来的八王之乱,使人们过着山河破碎、颠沛困厄的生活,加剧着这个乱世的苦难与悲痛西晋灭亡后,为了躲避战乱人们最后不得不南渡长江衣冠南渡,举目有山河之异,何况死亡离散,颠沛流离伴随着他们,这随时都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心态的变化人们纵然有恢复中原的志向,但由于种种原因,更愿意保卫江左,偏安一隅,这是一种和先辈不同的心态这时,名士对天下陷入绝望,对人生对未来丧失了信心,他们选择另一种生存方式,摆脱名教而自命通达 再有,文人从粗犷的风沙北国,来到了山水明丽的江南,而对这四时苍郁的景色,如何不动心呢?为此,东晋时期的人们很崇尚自然其实,在背后有一种隐形的痛苦,人们普遍感受到人生无常、生命脆弱的现实人们这时意识到只有一种选择:及时行乐,才能活的最现实 宗炳的“澄怀味象”是思想自由年代的产物,也是这个苦难年代的产物苦难相比快乐而言,是更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更能反映魏晋南北朝文人的心态 以佛代玄的时代 晋宋以来,佛学渐渐取代玄学,便是山水怡情,山不像三国西晋时期,只是士人生活的点缀,而是走进了士人的生活,成为士人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他们潇洒风流地追求一个宁静的精神天地,他们留恋山水,在山水中享受自然的美的恩赐佛学所表述的“物我俱一”的认识模式,使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统一 宗炳精通佛理,深受佛学的影响,他的命题“澄怀味象”更多含有佛学的意味慧远曾提出的“形尽而神不灭”的观点,对宗炳有深深的影响神指“精极而为灵者也”,慧远突出强调了神的“精极而为灵”,有“妙物之灵”的特征,这和属于粗的物和形有根本的不同,强调了神高于形从佛学观点来看,所谓涅境界的达成,真正的永恒与无限的实现,都依赖于“精极而为灵”的神 结语 “澄怀味象”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仅站在当时宗炳所处的时代去看它是有失偏颇的它应该不断汲取新鲜的血液,与时俱进,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特色的“澄怀味象”说在当今社会我们在立足古人研究的基础上,要学会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挖掘它的时代内涵在我们日益关注环境问题的今天,积极倡导共建和谐人文的今天,把“澄怀味象”的审美思维理念运用到生态建设中,用审美融合思维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无疑将给社会带来光明与希望这样美学学科发展将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将会不断有新的视野增长点,这必将是我们未来孜孜不倦研究的动力。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45. ② 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89. ③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0. 参考文献: [1] 叶朗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2卷)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 冯友兰,等著.骆玉明等选编,魏晋风度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