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油在大鼠脂肪性肝炎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pdf
56页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玉米油在大鼠脂肪性肝炎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姓名:苗宇船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病理生理学指导教师:韩德五2003.5.28生望垦翌垄兰一—j 堕垫坚玉米油在大鼠脂肪性肝炎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研究生:苗宇船导师:韩德五教授摘要目的;研究玉米油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探讨单纯玉米油在脂肪性肝炎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分三部分进行实验一、二以单纯2 0 %玉米油饲料复制脂肪性肝炎的动物模型雌性大鼠2 4 只,随机分为4 组:6 周组( 6 w ) 、1 0 周组( 1 0 w ) 、1 2 周组( 1 2 w ) 、正常对照组( N ) 分别于第6 周末、第1 0 周末、笫1 2 周末各处死6 只实验三以皮下注射四氯化碳( e e l a ) 结合低蛋白、高脂、高胆固醇、酒精饮食的方法复制脂肪性肝炎的动物模型,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猪油组( L ) 、玉米油组( M ) 、正常对照组( N ) 第3 周末处死观察各组大鼠血液中血脂、游离脂肪酸( F F A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 L T ) 、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 D A ) 、内毒素( e n d o t o x i n ) 、肿瘤坏死因子.a ( T N F 。
) 及透明质酸( H A ) 的变化,同时检测肝组织胆固醇( T C ) 及甘油三酯( T G ) 常规H E 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的组织学生苎垦翌垄兰堡主堂竺茎主丝变化;特殊v G 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胶原纤维的变化结果:实验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 0 %玉米油6 周组血清T C 、T G 含量均无明显变化( P > o0 5 ) ;J 『I L 消V L D L 禽』i j :降低( P 玉米油在大鼠脂肪性肝炎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前言玉米油( m a i z eo i l ) 主要含( ^ ) 一6 多不饱和脂肪酸( p o l y u n s a t u r a t e df a t t ya c i d ,P u F A ) ,其主要成分亚油酸( L A ) 为人体必需脂肪酸”l ,在人体新陈代谢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因为玉米油与饱和脂肪酸( S F A ) 相比.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减少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性,所以近年来~直作为健康用油然而,如果过量摄入则对机体有多种损伤作用玉米油不饱和脂肪酸链中的双链易受自由基攻击形成脂肪酸自由基,诱发脂质过氧化反应。
大量研究证实,脂质过氧化作用可以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发生障碍,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并进一步破坏酶活性,损伤细胞核1 2 1 有人将饲喂玉米油( 富含∞一6 P U l l A ) 和猪油( 富含S F A ) 的大鼠相比,肝组织M D A水平玉米油组比猪油组明显升高,而抗氧化酶S O D 水平则正好相反口l 证实在大鼠肝脏内,玉米油比饱和脂肪酸更易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动物实验研究显示,玉米油还可以通过激活肝内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酒精、C C L 引起的肝损伤【4 ’5 】,并常优于S F A 合成磷脂和T G ,从而改变肝内T G 的蓄积及其对氧应激脂质过氧化损伤的敏感性‘6 ,- 1 ,诱发脂肪肝伴炎症和纤维化【”.6 .生望垦翌查兰翌主兰竺笙查型竖然而单纯玉米油对肝脏有何影响,玉米油与饱和脂肪酸在脂肪肝或脂肪性肝炎形成中有何差异,玉米油在大鼠脂肪性肝炎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如何,目前在国内外尚无报道,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实验实验分三部分进行实验一、玉米油在大鼠脂肪性肝炎形成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雌性W i s t a r 大鼠1 2 只,体重2 0 0 9 q - 1 0 9 ,由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动物中心提供。
二、模型制作及动物分组取W i s t a r 大鼠1 2 只,随机分为玉米油组( 6 w 组,n = 6 ) ,正常对照组( N 组,n = 6 ) 玉米油组饲以2 0 %玉米油,8 0 %普通饲料和自来水,正常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和自来水,自由进食与饮水6 N 末空腹1 2 h 称体重,按3 5 m g /k g B W 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处死,无菌无热原污染条件下取腹主动脉血,分离血清、血浆待检;摘取肝脏于生理盐水中漂洗,滤纸吸干,取肝左叶固定于1 0 %中性甲醛溶液中,石蜡包埋4 “m 切片,做H E 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取肝右叶于冰水浴中制备l O %肝匀浆,离心取上清待检三、主要测定指标与方法l 、血浆内毒素:鲎试剂定量检测法2 、T N F R I A 法( 液相竞争法)3 、M D A :硫代巴比妥酸法( T B A )生望苎型查茎堡主兰竺堡查翌4 、F F A :铜离子结合法5 、血清及肝匀浆T c :C H O D .P A P ( 酶联比色测定法)6 、血清及肝匀浆T G :G P O .P A P ( 酶联比色测定法)7 、A L T :赖氏2 、4 一二硝基苯肼比色法四、主要试剂1 、鲎试剂盒( I I ) :购自上海伊华临床医学科技公司。
2 、肿瘤坏死因子( T u m o rN e c r o s i sF a c t o r 一{ 7 1 ,T N F ) 放射免疫检测试剂盒:购自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3 、丙二醛( m a l o n g l - - d i a l d e h y a d e ,M D A ) 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4 、游离脂肪酸( F r e ef a t t ya c i d ,F F A ) 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5 、总胆圃醇( T o t a lc h o l e s t e r o l ,T c ) 试剂盒:购自日本O L Y M P U S公司6 、甘油三脂( T r i g l y c e r i d e ,T G ) 试剂盒:购自日本O L Y M P U S 公司五、主要仪器l 、7 2 1 A 5 } 光光度计:上海电子光学技术研究所2 、O L Y M P U SA U 4 0 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O L Y M P U S 公司3 、S N - - 6 9 5 A 型智能放免r N 量仪:中国科学院上海原予核研究所4 、M i s t r a l2 0 0 0 R 1 ' 氐温超速离心机:日本S A N Y O 公司。
5 、德国H 0 4 组织匀浆机六、资料分析采用S P S S l 0 .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做P a i r e dS a m p l e sT 检验,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s ) 表示.8 .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 0 3结果一、各组动物血清T C 、T G 的变化2 0 %玉米油6 周组与正常组血清的T C 、T G 含量均无显著差异 P > o .0 5 ) @ i g .1 )F i g lT h eT C ,T Gc o n t e n ti ns e r u m二、各组动物肝匀浆T C 、T G 含量的变化F i 9 2T h eT C ,T Gc o n t e n ti nl i v e rt i s s u ea :P O0 5 ) F i 9 9 )生苎垦翌垄堂一一—二墅兰堂! 兰竺查! ! 旦三、各组动物血液透明质酸含量的变化F i g l O .T h eH Ac o n t e n tl ns e r u ma :P O .o s ) F i g l 0 .)四、肝组织形态学变化l 、H E 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肝组织肝细胞排列整齐,无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
1 0 周组、1 2 周组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主要分布于肝小叶周边汇管区周围,相当予肝腺泡I 带脂肪变性的肝细胞胞浆内有空泡性脂滴,以大泡性为主,将细胞核挤压在细胞边缘与6 周组相比,肝细胞脂肪变性没有进一步加重,但炎症细胞浸润和肝细胞点状坏死更加明显2 、V G 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肝细胞着色为黄色,中央静脉着色为红色,无红色的纤维束形成l O 周组、1 2 周组有增生的红色胶原纤维成束沿着血管走行分布,并从汇管区或中央静脉呈星状向外延伸.t 6 .生里垦翌苎堂塑主堂堡笙查三业三一根据完整的脂肪肝病理学评估例,本实验结果类型为大泡型,肝腺泡累及部位为I 带,病理分型分期为轻、中度脂肪性肝炎;有少最纤维组织增生 图片3 —5 )实验三、玉米油和猪油在大鼠脂肪性肝炎形成中的不同作用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同实验二二、模型制作及动物分组取W i s t a r 大鼠2 8 只,随机分为猪油组( L g J l ,n = 11 ) ,玉米油组( M 组,n = 1 1 ) ,正常对照组( N 组,n = 6 ) 正常组饲以普通饲料和自来水,猪油组采用我室建立的复合因子致肝硬化模型的造模方法I l o 】:第一天皮下注射0 .5 州c c l J l O O g B .W ,以后每隔三日皮下注射0 .3 m 1 4 0 %的四氯化碳油溶液/1 0 0 9 B .W ;饲料:前两周为8 0 %玉米面,2 0 %猪油,第三周为7 9 .5 %玉米面,2 0 %猪油,o .5 %胆固醇;3 0 %酒精为其唯一饮料。
玉米油组以2 0 %玉米油代替2 0 %猪油其余均与猪油组相同各组均自由饮食3周末空腹1 2 h 称体重,按3 5 m g /k g B W 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处死,无菌无热原污染条件下取腹主动脉血,分离血清、血浆待检;摘取肝脏于生理盐水中漂洗,滤纸吸干,称肝湿重;取肝左叶固定于1 0 %中性甲醛溶液中.石蜡包埋4um 切片.做H E 和V G 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1 7 .生望垦茎垄兰堡主芏竺丝圭翌三、主要测定指标与方法同实验二四、主要试剂同实验二五、主要仪器同实验二六、资料分析采f f ] s P S S l O .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做方差分析,q 检验,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x ±S ) 表示结果一、各组动物血液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变化复合因子喂养3 周可使雌性大鼠丙二醛水平增高,猪油组、玉米油组与N 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O .0 5 ) ;玉米油组与猪油组相比虽无显著性差异,但有升高趋势( P > O .0 5 ) F i g l 2 .)a :P 0 .0 5 ) F i g l3 )四、肝组织形态学变化1 、H E 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肝细胞排列整齐,无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
玉米油组、猪油组肝细胞明显脂肪变性,主要分布于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周围,相当于肝腺泡I I I 带脂肪变性的肝细胞胞浆内有大量空泡性脂滴,以大泡性为主,将细胞核挤压在细胞边缘脂肪变性的肝细胞,体积增大,挤压肝窦和中央静脉,使之狭窄严重的脂变肝细胞出现脂肪囊肿,附近可见肝细胞点状坏死,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玉米油组可见少量纤维组织2 、V G 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肝细胞着色为黄色,中央静脉着色为红色,无红色的胶原纤维束形成猪油组可见少量纤细的红色胶原纤维沿着血管走行分布.2 0 .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 0 3玉米油组可见增生的红色胶原纤维成束从汇管区或中央静脉呈星状向外延伸根据完整的脂肪肝病理学评估【9 】,本实验脂变类型为大泡型,累及部位为肝腺泡I j I } | 5 :,病理分型分期为重发脂儿玎性肝炎:玉米汕组柏’l ¨j 业的纤维组织增生 图片7 —9 )图片l 正常大鼠肝组织结构H E ×2 0 0.2 1 .生苎垦登垄兰一旦兰鲎型鬯旦图片22 0 %玉米油6 周末组大鼠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伴肝细胞坏 死,炎症细胞浸润H E X 2 0 0图片32 0 %玉米油1 2 周末组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伴肝细胞坏 死,炎症细胞浸润H E ×2 0 0.2 2 .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 0 3图片4 正常大鼠肝组织结构V G X1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