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赠汪伦》及赏析.docx
3页李白《赠汪伦》及赏析唐代: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告辞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解释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行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方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大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非常动人不及:不如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四周贾村的汪伦常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招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情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一般村民,这个观点始终连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常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其次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情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文学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见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头,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潇洒,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现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说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说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刚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辞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拟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的确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欢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净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意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方而采纳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竭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鄙视和宠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