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汾市城市形象塑造浅见区域规划设计论文.doc
4页临汾市城市形象塑造浅见_区域规划设计论文 【摘 要】在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创造形象鲜明、独具特色的城市,已成为当今城市规划及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提升关乎一个城市的生产、生活环境, 关乎一个城市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因此,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已经成为城市政府推销城市、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临汾市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临汾市城市形象现存的诸多问题, 从而给出临汾城市形象塑造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临汾;城市形象;塑造;途径 1 引言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优美的城市形象,不仅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创立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味,繁荣城市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增强城市实力,优化城市功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形象传播等途径凸现城市的优势,塑造出有文化、有品位、有魅力的城市形象 同样,临汾塑造好的城市形象,必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必然有利于加速推进自身经济及社会发展,更好的发挥在晋南乃至整个山西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2 临汾城市形象概况 临汾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是一个有着5 0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古城,被称为“华夏第一都”无论从自然环境、地理区位还是文化底蕴方面看,临汾在中国大陆都是独具特色的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煤、铁资源,而且中部平原土壤肥沃,是山西小麦、棉花的主要产区之一更令人称道的是临汾的人文内涵,早在五千年前古帝尧即建都平阳(今临汾),数千年的城市文明史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临汾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独树一帜,市区街道大力栽种果树获得成功,因此以“花果城”一度享誉全国;同时狠抓经济发展,又以每年10个亿的经济增长速度,GDP总产值排名山西第二然而,临汾的发展现状却并非尽如人意相反,现今临汾却戴着“中国污染之都”和“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帽,尽管这些说法并不完全切合实际,但临汾的变化确实是令人担忧的临汾如何恢复昔日的辉煌,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是值得深思的 3 临汾城市形象现存的问题 3.1 城市形态结构不尽科学 目前临汾市市区由一城三区组成,其中河西区和铁东区都是工业区,城市的主体部分仍集中于旧城范围,在不足10km2的土地上(南起五一路,北至向阳路,西起城墙一线,东至迎春街)聚集着20余万人口,人均用地面积还不足50m2,且依托旧城向外扩展,城市用地结构比例严峻失衡。
迄今,临汾尚未形成鲜明的CBD区,因而商业街也徒有虚名这种无规划不定向的发展模式,模糊了城市各区的性质和职能特征,从而影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3.2 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不合理 临汾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因而挖煤、炼焦、炼铁就成了传统产业,市区内和周边县城均分布着大大小小、鳞次栉比的工业企业群,其中占70%以上的工业即为煤、焦、铁三大重污染产业这种重污染产业比例失调的产业结构,造成了临汾污染的“罪魁祸首”加之,工业布局也不合理,审批把关不严等因素,部分企业分布在河流、干道、城镇甚至水源地附近如焦化企业最集中的河西工业区,居然位于临汾市区冬季风的上风位置,冬季焦化厂排出的废气就往市区灌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有9家重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对城镇区域大气和汾河水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3 城市节点形象欠佳 城市的节点主要包括城市的车站、码头、广场和十字路口等,而这些往往是城市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城市的窗口和门户城市火车站、汽车站作为给旅客第一印象的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这个城市的整体印象目前,临汾市火车站站台狭小、广场不大,不仅难以满足旅客的需求,站前拥挤不堪的交通状况就更让人兴趣全无;汽车站则位于狭窄、混乱的兵站路,交通拥挤、街道环境差,给旅客的出行造成了诸多不便。
城市广场是展示城市形象的良好场所,是城市空间环境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且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1]而目前临汾市的主要广场(平阳广场、鼓楼休闲广场)面积较小,难以提供宽裕的休闲娱乐空间,部分建筑与广场整体环境缺乏融合,且绿地面积达不到基本要求(一般应达到50%—80%) 3.4 城市地标不突出 城市的地标,即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往往是城市的标志点或城市空间的转折点,它们往往最易识别,也最易记忆城市标志是城市文化精华的外在体现,是城市居民不懈努力进行艺术创造的历史积淀,是在经过时间的检验后方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城市文化景观临汾市具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代表性建筑物如尧庙、平阳鼓楼、洪洞大槐树等,这些都是临汾自我形象塑造的资本为止,临汾市在城市形象塑造上并没能将这些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使城市个性特征在逐步消失,吸引力在下降[2] 3.5 城市道路窄而不畅通 城市的道路一般包括城市主干道、城市通往高速公路的连接道、城市商业街等临汾市路网密度为1.98㎞/㎡,人均道路面积仅为6.3㎡同时,临汾市民拥有私家车数量甚至超过省会太原车多路窄,交通不畅问题严峻尤其是主干道道路断面窄,路面质量不高,部分道路叉口设计不合理,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而且临汾道路相应的配套设施差目前市区内没有设施完善的停车场地,造成停车难、混乱、不易管理的局面临汾通往高速公路的连接道更是有损临汾城市形象,道路破旧不堪,大大降低了旅客对临汾的整体印象 3.6 城市环保工作不力加剧污染 临汾为海拔200多米的条状盆地,处于太行、吕梁等山的环绕之中,环保工作先天不足盆地的静风率达48%,不利于空气流通,因此,严重阻碍了污染物向外扩散同时,临汾也是山西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这些重化工业给临汾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每年进入11月份以后,临汾盆地极易形成逆温层,污染空气无法扩散 4 临汾城市形象塑造的途径 基于临汾城市形象的上述问题,为临汾市整体形象的塑造找出如下途径: 4.1 在城市总体布局上,形成地域功能明确、整体呼应的空间形态 城市的空间形态结构作为城市形象中生动的、富有魅力的表现,必须从自然环境与城市历史形态的有机结合、空间体系逻辑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出发,搞好城市的总体布局[3] 根据对临汾市的区域与城镇发展的问题及发展战略的综合分析,确定其城市性质为以精细化工和旅游服务为支柱产业的晋南地区重要城市临汾市应将商业区、工业区和生活区分区布局,形成各地域功能明确的空间形态。
河西区搬迁至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并进一步建设河西区,形成“一城五区一组团”(河西区、滨河生态区、涝洰河生态区、铁东区、铁西区及尧庙)的城市结构,达到整体呼应的效果 4.2 在城市街景环境上,塑造良好的城市节点形象 要使城市形象设计具有创新精神,塑造良好的节点形象非常重要同时,要突出美化、绿化和整洁,形成城市色彩上和谐优美的风格 因而,临汾市区各个区块、各个居民点和商业街,都要有各自的色彩标志和建筑风格,并构成和谐完美的城市建筑轮廓线首先,临汾火车站要建成宽敞美观并能满足旅客集散需求,还要体现出“华夏第一都”的一角;其次,平阳广场和鼓楼广场应扩大,还应体现出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应拆迁广场周边的近距离高层建筑物,形成视野宽阔、建筑物由近到远逐渐高密的城市景观此外,应创造便捷顺畅的交通网络,提高道路通达性,从而改善临汾市行路难的状况 4.3 在城市文化上,营造浓厚的、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 临汾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作为尧文化的摇篮及晋文化的中心,临汾具有浓厚的古城特色。
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妥善保护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以及重要的艺术创造,并且通过科学的设计,使这些历史文化精华纳入新的城市文化氛围之中,在新与旧的协调之中展现临汾形象的深厚文化根基 因此临汾市要发展成以尧文化主题公园、生态科技和生物岛公园、尧庙等为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尤其以中华第一门“华门”为其地标,进一步展现生态城市、黄河根祖(黄河文化、尧文化、根文化)文化中心的魅力,营造文化古城 4.4 在市民思想道德上,树立文明、团结的精神风貌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要使市民形成和强化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吻合、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就要提高市民素质因此,我们也要把临汾形象的优美,化为市民文明、团结的现代意识 我们应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塑造临汾城市形象必要性的认识,从而使临汾形象塑造工作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同和支持注意领导、专家、开发商及市民群众的结合,共同参与,广泛吸取群众中关于城市形象塑造的合理化建设,使城市形象塑造更具广泛的群众基础[4] 4.5 在环境整治上,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搞好环境综合整治 环境问题已经成了影响临汾市形象塑造的最大难题,因此,要提高临汾城市综合竞争力,就必须要抓好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
因此,我们要结合临汾的实际,首先制定布局合理、形式多样的绿地系统规划,做到区(市)县城乡绿化一体化,使城市广场与公路和风景区建设融为有机整体在发展地面绿化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单位内部的环境绿化、美化,搞好道路绿化其次要着力解决工业污染、城市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提高环境质量同时,要建设一批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置场等环保基础设施,促进临汾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5] 总之,塑造临汾城市形象,是临汾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追求具有现代气派、以人为本城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常立新.试论包头市城市形象的塑造[J].世界地理研究,2004,13(4):102-106. [2]马玫 邢海峰.浅论天津城市形象的塑造[J].天津城市建设,2000,2;48-50. [3]江成.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杭州城市形象塑造.华侨华人经济技术网. [4]李天太在全市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Z].2007-1-17. [5]刘玉成.试论成都城市形象的塑造[J].决策咨询通讯,2003,03,P55-57. [6]王国梁.人文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山西师范大学成环学院研究生使用教材,2010,03,P44. 作者简介: 赵志芳(1985-),女,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研究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