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专题:社会知觉理论视觉下的三者效果( x页).ppt

36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92937223
  • 上传时间:2024-09-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31KB
  • / 3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社会知觉理论视觉下的第三者效果社会知觉理论视觉下的第三者效果李函锦李函锦hanjin910@163hanjin910@163 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非社会信息,形成(非社会信息,形成物知觉物知觉物知觉物知觉))•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包括担任社会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信息,社会结构和社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信息,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会事件等•(社会信息,形成(社会信息,形成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与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对人的知觉对人的知觉(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个人知觉个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Person Perception))•当我们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这个当我们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这个人形成印象,即这个人是否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或者他的性人形成印象,即这个人是否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或者他的性格怎样等,这个过程被称为个人知觉。

      格怎样等,这个过程被称为个人知觉•自我知觉:自我知觉: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的对象时的心理状态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的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巴斯把自我知觉分为两种状态心理学家巴斯把自我知觉分为两种状态心理学家巴斯把自我知觉分为两种状态心理学家巴斯把自我知觉分为两种状态; ; ; ;•内在自我知觉(内在自我知觉(内在自我知觉(内在自我知觉(Private self-awarenessPrivate self-awarenessPrivate self-awarenessPrivate self-awareness))))•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此类人常坚持自己的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此类人常坚持自己的行为目标和信念,不太理会外界环境的影响行为目标和信念,不太理会外界环境的影响•公众自我知觉(公众自我知觉(公众自我知觉(公众自我知觉(Public self-awarenessPublic self-awarenessPublic self-awarenessPublic self-awareness))))•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重视此类人往往看重外界他人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重视。

      此类人往往看重外界他人的影响,害怕别人评价自己,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的影响,害怕别人评价自己,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看重别人的反馈,常常会出现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看重别人的反馈,常常会出现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与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 •内在自我与公众自我测量内在自我与公众自我测量内在自我与公众自我测量内在自我与公众自我测量•其中其中“0”“0”表示完全不符合我,表示完全不符合我,“4”“4”表示非常适合我,表示非常适合我,“1“1、、2 2、、3”3”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符合和不符合清在你认为合适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符合和不符合清在你认为合适的数字上打的数字上打“√”“√”• •1 1.我经常试图描述自己.我经常试图描述自己 0 1 2 3 4 0 1 2 3 4 •2 2.我关心自己做事的方式.我关心自己做事的方式 0 1 2 3 4 0 1 2 3 4 •3 3.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什么人不太清楚.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什么人不太清楚 0 1 2 3 4 0 1 2 3 4 •4 4.我经常反省自己.我经常反省自己 0 1 2 3 4 0 1 2 3 4 •5 5.我关心自己的表现方式。

      .我关心自己的表现方式 0 1 2 3 4 0 1 2 3 4 •6 6.我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我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0 1 2 3 4 0 1 2 3 4 •7 7.我从不检讨自己.我从不检讨自己 0 1 2 3 4 0 1 2 3 4 •8 8.我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很在意.我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很在意 0 1 2 3 4 0 1 2 3 4 •9 9.我很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我很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0 1 2 3 4 0 1 2 3 4 •1010.我常常担心我是不是给别人一个好印象.我常常担心我是不是给别人一个好印象 0 1 2 3 4 0 1 2 3 4 •11.我常常考察自己的动机 0 1 2 3 4 •12.离开家时我常常照镜子 0 1 2 3 4 •13.有时我有一种自己在看着自己的感受 0 1 2 3 4 •14.我关心他人看我的方式 0 1 2 3 4 •15.我对自己心情变化很敏感 0 1 2 3 4 •16.我对自己的外表很关注 0 1 2 3 4 •17.当解决问题时我很清楚自己的心理 0 1 2 3 4 •第3题和第7题反向计分,•代表内在自我的题目包括:1、3、4、6、7、9、11、13、15和17,把它们的总分计算出来;•代表公众自我的是2、5、8、10、12、14和16。

      •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内在自我的平均得分为26,而外在自我的平均分为19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是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独特性二、社会知觉的独特性•1.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无论是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对象,都会演示自己的内在动机,人们的社会知觉判知觉的主体还是对象,都会演示自己的内在动机,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可能是不准确的断可能是不准确的•2.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厉害关系,因此知觉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厉害关系,因此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当个体能预测他人可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当个体能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自己便可以预计划自己的行动能做出的行动时,自己便可以预计划自己的行动•3.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社会知觉往往通过他人的外表或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容易采用以点社会知觉往往通过他人的外表或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

      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代面的策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三、社会知觉——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微笑有哪些含义?微笑有哪些含义?微笑有哪些含义?微笑有哪些含义? •2.2.非语言线索非语言线索非语言线索非语言线索• •一般,人使用三种信息通道来表达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包括口头语言沟一般,人使用三种信息通道来表达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包括口头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通,和非语言沟通•((((1 1)非语言的视觉线索)非语言的视觉线索)非语言的视觉线索)非语言的视觉线索•距离(距离(DistanceDistance)一般而言,当某人对另一个越友善、越)一般而言,当某人对另一个越友善、越亲密时,会选择较小的距离文化因素等影响)亲密时,会选择较小的距离文化因素等影响)•身体姿势身体姿势(Gestures)(Gestures)•目光接触(目光接触(Eye contactEye contact)目光可以传递特定信息目光可以传递特定信息 •((((2 2)超语言线索)超语言线索)超语言线索)超语言线索•超语言线索是指语言中除谈话内容以外的线索,表现为一超语言线索是指语言中除谈话内容以外的线索,表现为一句话有多种含义。

      句话有多种含义•非语言线索常常会泄漏一个人的真实企图当一个人说谎非语言线索常常会泄漏一个人的真实企图当一个人说谎说的比较成功时,他的欺骗企图却经常从非语言线索中泄说的比较成功时,他的欺骗企图却经常从非语言线索中泄漏•研究表明:人们说谎时,声音的平均音调比说实话时高,研究表明:人们说谎时,声音的平均音调比说实话时高,这种差别不大,听觉无法区分但音谱仪能正确测出某人这种差别不大,听觉无法区分但音谱仪能正确测出某人说谎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知觉下的第三者效果社会知觉下的第三者效果 •一、第三者效果假说•第三者效果(第三者效果(third –person effectthird –person effect)最早见于)最早见于19831983年的年的《公共舆论季刊》中的《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一文《公共舆论季刊》中的《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一文•戴维森认为戴维森认为“ “第三者效果假说第三者效果假说” ”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

      要比后者大 •思考:•媒介内容对自己有影响吗?与别人相比,媒介这种影响力是大还是小? •第三人效果假说”理论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知觉假说: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原因有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原因有三:三:•一是高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一是高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二是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二是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三是前两者的共同作用三是前两者的共同作用•目前研究认为,第一种原因的支持者较多目前研究认为,第一种原因的支持者较多 •行为假说:行为假说:行为假说: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概括地说,该假说预言,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媒对他人认概括地说,该假说预言,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媒对他人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知和行为的影响•第三者效果可以对股民根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而买卖股票的行第三者效果可以对股民根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而买卖股票的行为、抢购行为等现象做出解释。

      为、抢购行为等现象做出解释•但对行为的实证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人们可能支持对媒介但对行为的实证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人们可能支持对媒介内容有所限制的假设的研究,但研究对象并不是实际发生的内容有所限制的假设的研究,但研究对象并不是实际发生的行为,而是可能作为行为推测依据的被试态度行为,而是可能作为行为推测依据的被试态度 •对人们支持对媒介内容有所限制这一第三者效果对人们支持对媒介内容有所限制这一第三者效果的行为假设的解释是家长式统治或作风的行为假设的解释是家长式统治或作风((PaternalismPaternalism),即出于保护他人的目的,防),即出于保护他人的目的,防止他人受到不良影响止他人受到不良影响•当一个人认为某一大众媒介信息对社会有害时,当一个人认为某一大众媒介信息对社会有害时,虽然认为自己较少可能受其影响,但会赞同对媒虽然认为自己较少可能受其影响,但会赞同对媒介内容实行审查对媒介内容的审查制度是社会介内容实行审查对媒介内容的审查制度是社会干涉中强硬家长式统治的体现,这种审查制度本干涉中强硬家长式统治的体现,这种审查制度本能地假设人们没有能力为自己屏蔽掉不良内容,能地假设人们没有能力为自己屏蔽掉不良内容,只要接触这类内容,就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其伤只要接触这类内容,就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其伤害。

      害 • •20072007年爆发的无锡年爆发的无锡““水危机水危机””,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家缺不缺水,,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家缺不缺水,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恐慌而抢购饮用水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恐慌而抢购饮用水• •为了避免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后下手遭殃””,就必须,就必须““先下手为强先下手为强””当群体不约而同当群体不约而同的形成了这种认知时,的形成了这种认知时,““恐慌购买恐慌购买””的集体行为就不可避免地爆发的集体行为就不可避免地爆发 •二、二、“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 ”•有两个人纵火之后逃跑被警察抓住了,因为证据不够充有两个人纵火之后逃跑被警察抓住了,因为证据不够充分,法官分别对他们说,如果你招了,他不招,那么你分,法官分别对他们说,如果你招了,他不招,那么你将作为证人无罪释放,他将被判将作为证人无罪释放,他将被判1515年;如果你招了,他年;如果你招了,他也招了,两人同时被判也招了,两人同时被判1010年;如果两人都不招,则各判年;如果两人都不招,则各判1 1年甲沉默甲沉默甲认罪甲认罪乙沉默乙沉默二人同服刑二人同服刑1 1年年乙服刑乙服刑1515年,甲即时年,甲即时获释获释乙认罪乙认罪 甲服刑甲服刑1515年,年,乙即时获释乙即时获释二人同服刑二人同服刑1010年年 •第三者效果所体现的就是受众在面临对威胁性信第三者效果所体现的就是受众在面临对威胁性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息时所表现出来的“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 ”。

      •受众只有在选择相信或者不信某种信息将会影响受众只有在选择相信或者不信某种信息将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时才会出现强烈的第三者效果到自己的利益时才会出现强烈的第三者效果•“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 ”和和“ “第三者效果理论第三者效果理论” ”:如果自己:如果自己不这样做,别人会这样做,因为他们比自己更容不这样做,别人会这样做,因为他们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影响易受到影响 •第三者效果理论,高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其实就是个人知觉对别人形成的错觉和自我之绝对自己的欺骗 •三、第三者效果的两种基本类型三、第三者效果的两种基本类型•1.1.以受众为中心的感受型第三者效果以受众为中心的感受型第三者效果以受众为中心的感受型第三者效果以受众为中心的感受型第三者效果• •整体而言,人们倾向于认为,大众传播信息对他人的影响,会大于整体而言,人们倾向于认为,大众传播信息对他人的影响,会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因此,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释这种社会认知的成因:对自己的影响因此,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释这种社会认知的成因:•第一,高估了媒介对他人的影响力第一,高估了媒介对他人的影响力第一,高估了媒介对他人的影响力第一,高估了媒介对他人的影响力。

      • •派勒夫指出,人们具有这种倾向与高估媒介对他人影响力的判断源派勒夫指出,人们具有这种倾向与高估媒介对他人影响力的判断源自于自于“ “对媒介效果的认知图示对媒介效果的认知图示” ”,即在一般人的知识结构中,存有,即在一般人的知识结构中,存有关于媒介对受众关系的若干信念其中,人们会认为媒介内容对一关于媒介对受众关系的若干信念其中,人们会认为媒介内容对一般人产生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生动活泼,容易让人留下深刻印般人产生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生动活泼,容易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鲜明信息,许多人相信,这类信息会明显地影响受众对信息主象的鲜明信息,许多人相信,这类信息会明显地影响受众对信息主题的态度,并进而容易接受媒介内容的说服题的态度,并进而容易接受媒介内容的说服• •人们习惯于认为除了自己或自己所在的群体之外的人们都缺乏主见,人们习惯于认为除了自己或自己所在的群体之外的人们都缺乏主见,容易轻信,缺乏判断力,因而易接受媒体的说服容易轻信,缺乏判断力,因而易接受媒体的说服 •第二,低估媒介对人影响力的原因第二,低估媒介对人影响力的原因第二,低估媒介对人影响力的原因第二,低估媒介对人影响力的原因•认知因素:人们认知能力不足,无法正确评估媒介对自己认知因素:人们认知能力不足,无法正确评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的影响力;•动机因素:人们基于自我保护,维护或提升自尊的动机,动机因素:人们基于自我保护,维护或提升自尊的动机,刻意强调自己不受媒介影响的能力。

      刻意强调自己不受媒介影响的能力 •2.2.以传者为中心的效果型第三者效果以传者为中心的效果型第三者效果以传者为中心的效果型第三者效果以传者为中心的效果型第三者效果•传播者可以通过受传者来控制第三者行为的目的传播者可以通过受传者来控制第三者行为的目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支由黑人士兵和白人军官组成的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支由黑人士兵和白人军官组成的美军部队驻扎在太平洋小岛上某日,日军向这支部队投下心军部队驻扎在太平洋小岛上某日,日军向这支部队投下心战传单,告诉黑人士兵,这是一场与白人的战争,日军一向战传单,告诉黑人士兵,这是一场与白人的战争,日军一向与有色人种无仇,黑人士兵无需为白人军官卖命,并劝黑人与有色人种无仇,黑人士兵无需为白人军官卖命,并劝黑人士兵赶紧投降或干脆逃亡传单投下的第二天,美军部队就士兵赶紧投降或干脆逃亡传单投下的第二天,美军部队就撤离了该岛撤离了该岛 •四、影响第三者效果的因素四、影响第三者效果的因素•1、消息来源、内容、消息来源、内容•受众认为消息来源是否有偏见:受众认为消息来源是否有偏见:受众认为消息来源是否有偏见:受众认为消息来源是否有偏见:• •有负面偏见消息来源的报道第三者效应强于中性、正面偏见消息来源有负面偏见消息来源的报道第三者效应强于中性、正面偏见消息来源的报道。

      的报道•对消息本身是否有说服意味的认识:对消息本身是否有说服意味的认识:对消息本身是否有说服意味的认识:对消息本身是否有说服意味的认识:• •商业广告的第三者效果比普通新闻内容的第三者效果哟但如果是公商业广告的第三者效果比普通新闻内容的第三者效果哟但如果是公益广告,则第一者效果增强,第三者效果减弱第一者效果指受众认益广告,则第一者效果增强,第三者效果减弱第一者效果指受众认为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显著大于对他人的影响为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显著大于对他人的影响•媒体的可信度:媒体的可信度:媒体的可信度:媒体的可信度:• •可信度低的媒体的报道产生的第三者效果显著可信度低的媒体的报道产生的第三者效果显著 •受媒介影响后的可能后果的社会期望的否定性程度:受媒介影响后的可能后果的社会期望的否定性程度:受媒介影响后的可能后果的社会期望的否定性程度:受媒介影响后的可能后果的社会期望的否定性程度:• •例如一项关于媒介内容中妇女理想化形体的可能影响的研究表明,对例如一项关于媒介内容中妇女理想化形体的可能影响的研究表明,对具有否定性社会期望的媒介影响后果,受众认为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具有否定性社会期望的媒介影响后果,受众认为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随着受媒介影响的结果的社会期望的否定性程度增加,自己的影响;随着受媒介影响的结果的社会期望的否定性程度增加,被试认为对自我和他人的影响均降低,但自我效果知觉的降低程度大被试认为对自我和他人的影响均降低,但自我效果知觉的降低程度大于他人效果知觉的降低程度。

      于他人效果知觉的降低程度•信息内容与自己的利害关系:信息内容与自己的利害关系:信息内容与自己的利害关系:信息内容与自己的利害关系:• •认为对本人可能有害的主题对别人的影响大,对本人有利的主题则不认为对本人可能有害的主题对别人的影响大,对本人有利的主题则不认为影响有差别有害的主题如赌博、减肥药等;有利的主题如开车认为影响有差别有害的主题如赌博、减肥药等;有利的主题如开车系安全带、低胆固醇饮食等系安全带、低胆固醇饮食等•说服信息的逻辑性:说服信息的逻辑性:说服信息的逻辑性:说服信息的逻辑性:• •受众认为说服信息的逻辑性强时,呈现第一者效果;认为逻辑性差时,受众认为说服信息的逻辑性强时,呈现第一者效果;认为逻辑性差时,呈现第三者效果呈现第三者效果 •情境性因素:情境性因素:情境性因素:情境性因素:• •具体指的是具体指的是Situational VulnerabilitySituational Vulnerability的影响• •例如,一个正在施行控制体重措施的人,就会比一个天生较瘦的人更例如,一个正在施行控制体重措施的人,就会比一个天生较瘦的人更易受媒介中妇女理想化形体的影响易受媒介中妇女理想化形体的影响。

      •媒介使用媒介使用媒介使用媒介使用•受众文化背景等因素受众文化背景等因素受众文化背景等因素受众文化背景等因素• •另外,有研究表明,随着另外,有研究表明,随着社会距离社会距离社会距离社会距离的增加,他人效果增强,即当他的增加,他人效果增强,即当他人与自己的社会距离越远时,越认为他人容易受否定性媒介的影响人与自己的社会距离越远时,越认为他人容易受否定性媒介的影响 2 2、受众个人特质、受众个人特质、受众个人特质、受众个人特质•个人对资讯主题的涉入感(个人对资讯主题的涉入感(InvolementInvolement)): :• •对主题有强烈预存立场的受众,容易认为即使中立的报道也有偏见,从对主题有强烈预存立场的受众,容易认为即使中立的报道也有偏见,从而产生负面态度,而产生第三者效果与预存立场一致的信息,产生第而产生负面态度,而产生第三者效果与预存立场一致的信息,产生第一者效果,不一致则产生第三者效果一者效果,不一致则产生第三者效果•自认对主题的了解程度:自认对主题的了解程度:自认对主题的了解程度:自认对主题的了解程度:• •自认对主题了解较多的受众,第三者效果强自认对主题了解较多的受众,第三者效果强。

      •年龄:年龄:年龄:年龄:• •有的研究结果是年龄大者第三者效果显著,解释为自认为经验多,知道有的研究结果是年龄大者第三者效果显著,解释为自认为经验多,知道如何评价媒介内容,有较强的免疫力有的研究结果则是年龄越大越认如何评价媒介内容,有较强的免疫力有的研究结果则是年龄越大越认为自己不会受影响,同时认为别人也不会受影响,但不能预测第三者效为自己不会受影响,同时认为别人也不会受影响,但不能预测第三者效果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教育程度:教育程度:•有的研究结果是教育程度高者第三效果显著,解释为教有的研究结果是教育程度高者第三效果显著,解释为教育程度高的人有优越感也有的研究未发现教育程度能育程度高的人有优越感也有的研究未发现教育程度能预测第三者效果的知觉假设,但发现教育程度越高越不预测第三者效果的知觉假设,但发现教育程度越高越不赞成对媒介实行限制,解释为较高的教育程度对各种媒赞成对媒介实行限制,解释为较高的教育程度对各种媒介内容有更大的容忍程度介内容有更大的容忍程度•自尊:自尊:自尊:自尊:• •有研究表明,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认为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大;低自有研究表明,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认为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大;低自尊者认为媒介对无论自己或他人的影响都比高自尊者大;第三者效尊者认为媒介对无论自己或他人的影响都比高自尊者大;第三者效果在高自尊者中更强,即对自己的影响和对他人的影响的差距比低果在高自尊者中更强,即对自己的影响和对他人的影响的差距比低自尊得大。

      当影响后果不合社会期望的程度较低时,低自尊者中无自尊得大当影响后果不合社会期望的程度较低时,低自尊者中无第三者效果;而高自尊者在各种程度中都有第三者效果;而高自尊者在各种程度中都有 启示• •首先,首先,“ “第三人效果假说第三人效果假说” ”理论能帮助新闻从业者预想新闻报道在受众中理论能帮助新闻从业者预想新闻报道在受众中引起的传播效果引起的传播效果• •如果媒介内容是负面的或不需要的(如暴力、色情、负面广告等),受众如果媒介内容是负面的或不需要的(如暴力、色情、负面广告等),受众认为该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较小,对别人的影响较大而且媒介负面内认为该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较小,对别人的影响较大而且媒介负面内容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越大,第三人效应越明显容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越大,第三人效应越明显• •如果媒介内容是正面的或需要的(如公共倡导、新闻报道等),受众会认如果媒介内容是正面的或需要的(如公共倡导、新闻报道等),受众会认为该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较大,对别人的影响较小,或是认为该媒介内为该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较大,对别人的影响较小,或是认为该媒介内容对自己和别人的影响差别不大容对自己和别人的影响差别不大。

      • •因此媒体在进行危机事件报道时,新闻从业者应该从因此媒体在进行危机事件报道时,新闻从业者应该从“ “第三人第三人” ”的角度加的角度加以预测和理解,避免出现因一则新闻报道的刊发而引起社会危机或以预测和理解,避免出现因一则新闻报道的刊发而引起社会危机或“ “集体集体抢购抢购” ”的现象更要做到信息及时公开,只有做到信息透明,才能避免受的现象更要做到信息及时公开,只有做到信息透明,才能避免受众的猜测心理众的猜测心理• •例如,例如,20082008年初报道比较多的食用油和黄金涨价的消息,老百姓的抢购热年初报道比较多的食用油和黄金涨价的消息,老百姓的抢购热度与媒体的报道热度成正比如果利用度与媒体的报道热度成正比如果利用““第三人效果假说第三人效果假说””进行分析,那进行分析,那我们的记者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就会把新闻稿件写得及时些、全面些,以我们的记者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就会把新闻稿件写得及时些、全面些,以正确引导受众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正确引导受众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其次,掌握其次,掌握“ “第三人效果假说第三人效果假说” ”理论的根本题旨,可以对理论的根本题旨,可以对危机发生之后受众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危机发生之后受众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 “集体采购集体采购” ”行行为进行冷静分析。

      为进行冷静分析•当然这与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密切相关,媒介素养越高,当然这与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密切相关,媒介素养越高,受众越能够清晰辨别媒体的传播内容和受众的受众越能够清晰辨别媒体的传播内容和受众的“ “集体不理集体不理智智”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后,最后,“ “第三人效果假说第三人效果假说” ”对进行劝服传播具有启迪意义对进行劝服传播具有启迪意义劝服传播是与危机传播相依相随的传播形态,想要化解危劝服传播是与危机传播相依相随的传播形态,想要化解危机,必须使受众相信你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或者其他变更途机,必须使受众相信你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或者其他变更途径是正确合理的径是正确合理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21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33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35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34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28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30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25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26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27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17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32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24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31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20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18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22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19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23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29份).docx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专项练习题(每日一练共15份).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