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树《廻诤论》及其空的思想.pdf
254页论文摘要论文摘要活跃于公元二~三世纪初的龙树,继承了般若系统经典“一切法空”思想,并与阿毗达磨佛教诸学派,以及正理学派等佛教内外的诸哲学展开对决,坚决地否定关于存在的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将大乘佛教赋予哲学的理论,确立这空的思想或中观思想综观目前佛教学研究的学者们对于中观学的研究与关注,多数是对龙树的主要论著l :中论》及其偈颂、长行批注的解明与延伸以及对中、后期中观学派的立场论诤然而,相对于被视为《中论》的余论——《翅诤论》的研究并不多见,有的也只是偏向于原典的解析与校正,而对于其中“量论“ 、“四不生论“ 以及论证主题中的内容,也都尚未作深入的探讨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是源自日本佛教学者棍山雄一教授指导的维也纳学派,即以梵、藏、巴利文为主的文献学知识,以西方哲学的术语来理解佛学问题,此研究方法比较能透过哲学的分析,阐释文献资料的义理又,本论文以“龙树《翅诤论》及其空的思想”为题,共分为七章,外加参考文献,以及附录所构成,略作归纳为:第一章绪论,就中观学研究的现况与回顾,笔者分别以中国、日本、欧洲及美国四个方面作说明第二章叙述在传记中呈现的龙树,以及其中所描绘的中观思想家们,在现实中所过的不是森林中的优闲生活,而是丑陋的人世恶梦。
这些都足以说明与空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关系第三章中提到《延诤论》中一切诸法皆空”的思想,是以缘起性空理念为基础,并对一切事物的时空性、相续及间断性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四章主要论述龙树对于正理学派“量论”的驳论第五章论述《翅诤论》的主题是论争的超越”,指出其意是“空的论理”,进而彰显空的思想”.第六章论及般若经典与中观学派的思想以及对于中国古代美学的诸多影响.第七章是结论中文版《翅诤论》——《论争的超越》”,是笔者译自棍山雄一教I龙树 ,天华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0 2 页.8第一章绪论地选择二是日本方面——掌握梵、藏、汉资料与文献学日本“近代化”佛教研究,是以梵文原典文献学研究为支柱,开启这扇门扉的是明治时期的南条文雄到英国学梵文回国后的南条氏,与其牛津大学的业师缪勒( F .M a ) 【M u l l e r ) 合作,参与校订及出版日本各寺院所收藏的梵文贝叶写本的工作归国后,《法华经》梵文本出版,并奠定日本文献学研究之始其后,巩固以文献学为中心的“近代化“ 佛教研究基础之人,即关东地区的高楠顺次郎他将汉译的数论派文献《金七十论》译成法文,也收集尼泊尔出土的梵文佛典,并出版《大正新修大藏经》百卷、《奥义书全书》九卷等,致使文献学研究的路线更进一步。
继高楠氏之后,木村泰贤通过巴利文佛典和汉译佛典的比较研究,在原始佛教与阿毗达磨佛教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友好的对手字井伯寿,更着眼于印度发展的论理( 逻辑) 学,并完成汉译《胜宗十句义论》的英译他的著作《关于论理学》( 《论理学c :’o 、( 》,博文馆,1 9 1 3 年版) ,首次通过与西方逻辑学相对比的形式,进行其所谓的“因明“ 之研究,成为今日同本对印度论理( 逻辑) 学研究的契机其次,关西地区有山口益、长尾雅人及棍山雄一等学者的出现他们在中观学与唯识学方面都有傲人的成绩,那是因为他们可以同时掌握梵、藏、汉三方面的资料与文献;再就是他们向欧洲学者学习梵文的知识和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论,在古典汉语的学习上又占了优势在龙树中观学的研究成果上,他们于当时国际佛教界引起相当强大的震撼①其中,棍山雄一为后期佛教论理学研究专家,在维也纳曾受学于印度哲学权威法劳凡尔那( E r i c hF 栩u w a l l l l e r ) ,成为日本学者中受维也纳学派的佛学研究方法影响的一人维也纳学派的佛学研究方法,是以文献学与哲学双轨之路数,即掌握以梵、藏、巴利文为主的文献学知识,以西方哲学的术语( t 锄i n o l o g y ) 来理解佛学问题,特别是陈那的因明及其以后的论理学。
而佛教讨论因明的文献资料,最早要推{ :方便心论》,及其后龙树的《翅诤论》这种以文献学与哲学双轨的研究方法,显然是比较健全的.因为,其所依据①木村清孝:‘禅宗与人间佛教’之‘日本c 扫I ,5 佛教研究百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编2 0 0 6 年版, 第1 4 5 页9龙树‘翅诤论》及其空的思想的都是第一手资料;也能透过哲学的分析,阐释文献资料的义理笔者也认为,此方法是比较值得提倡的再者,由于这种方法是运用最新的资料,来研究龙树的中观教学,可适当地使佛教的中观思想,从长时期的隐没状态中得以透露出其本来的面目,这在了解佛教思想史以及印度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事实上,维也纳学派的研究风气,对日本的佛教研究给予相当大的冲击,年青一代的学者也多受其影响诸如,北川秀则研究陈那的论理学;服部正明研究知识论:户崎宏正研究法称的知识论等,都获得可观的成果这些学者研究的共通点,即是先习文献学与西方哲学( 特别是逻辑与知识论) ,然后,以这两套方法作为配备,来研究印度学中某学派,或某学者的某一问题,不只限于是佛教论的理学此研究风气在欧美似有继续盛长之势,特别在日本更是后来居上再者,另有京都学派,其佛教研究方法是纯粹的哲学研究法,或宗教哲学研究法。
也就是,此派将佛教看作是一种宗教,透过比较的方式( 主要是与西方的基督教作比较) ,来显示佛教哲学的特色京都学派创始于当代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他的学力来自西方哲学,又吸收消化了印度中观学的“空”观念、中国禅的“无”观念与华严的“无碍’’观念,独创其成一家之言的场所哲学其哲学的中心观念是“场所“ ——绝对空的、经验的、直接性的场所;永恒的现在和真我的场所这学派的研究方法,是吸收西方哲学的观念来深刻地了解佛教,此为多数研究宗教哲学的学者所继承三是欧洲方面——以译解《净明句论》为研究中心从月称( C 锄d r { l k i n i ) 所著《净明旬论》( P r a S 锄a p a d a ) 的梵文校订本问世以来,各方学者在中观学的研究领域里,或从事于文本的校订与译注,或着手于义理的耙梳与解明在历经一个世纪之久的探索中,这些学者所累积出来的论文或研究成果,不只是在数量上极其惊人,而且在内容上也显得十分庞杂欧洲近代佛教学的研究,是以中观学为中心而开始有了长足的进步普桑( Ld eL aV 甜l e eP o 髑s i r I ) 从本世纪初开始校订七世纪月称的《净明句论》,采取三个梵文写本与一个藏译本,并参考了大量巴利文的文献才最后出版。
其中,视龙树哲学为虚无主义的看法是十九世纪以来,早期欧西佛教学学者的主流观点根据山口益的《法国佛教五十年》说法,P o l l s s i I l 不曾对龙树的哲学存有好感,并认为中观哲学是一套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P o 璐s i I l 对中观哲学的看法,多少和他的出身背景与时代思想有关( 其为佛1 0第一章绪论教学法比”学派的典型学者,亦是位神父) 正如 . ②‘c 0 哪舳d v cP h 订∞0 p h y 锄d 廿忙孙订o ∞p I I yo f 吐培S d l o l 锄曲i p :0 l l I 吐忙撇蛐飘矾硼托汹帆o f №哪l j 嘶a ' . ③‘N a g a I j 呻i 柚D i s p u t 2 I l i ∞:A 附I ∞叩h i c a lJ 0 哪岣,t I l r 伽g l I 锄I l l d i 锄b o I 【i n g .G I a 鹤' .1 2第一章绪论者们,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激进的哲学家,因为,中观者会不断地逼使我们去厘清或订正,乃至重新认识我们自己所主张的哲学论点其次,继普桑之后,彻尔巴茨基( S t c h e 而a t s l ( y ) 一扫虚无主义的诠释,从康德批判哲学的角度,重新诠释中观学,开启西方学界理解中观学的新页。
其援引康德式的哲学术语来诠释月称一系的中观思想,例如:将“涅粲’’与“空性’’的概念理解为是离言绝思的“绝对”( t l l eA b s o l u t e ) ;而视缘起的多元化,或相对化的现象世界为虚妄其《佛教涅粲观》( T I l eC o n c e p t i o no f B u d d l l i S tN i r v a n a )著作力主中观哲学为一元论( m o l l i s m ) 彻尔巴茨基认为,龙树的观点在指出,宇宙中所有的存在都是相对的( 空) ;此宇宙的整体则是绝对、一元的然而,现象与绝对、生死与涅粲,毫无差别,这就是“一元论”①继S t c h 咖a t s k y 后,将中观哲学诠释为绝对主义并成为本世纪中叶的主流诠释,当推穆谛( T .R .VM u r t i ) 所著的《佛教的核心哲学——中观体系之研究》回此论著全面地把康德批判哲学的架构,引入对中观哲学的诠释中譬如:将“般若”视为“智的直觉“ ;“诸法实相’’视为“物自身”;更把康德的“思辨理性的二律背反“ 用来诠释龙树“四句”的辩证性格可以说,该书是“英文著作中,第一部对中观哲学的通盘研究,作者通过月称与俄国的彻尔巴茨基的观点,对龙树作重要而有见地的解析,作者也企图将龙树与康德的范畴作比附。
@综观上述,欧美学界关于中观哲学的诠释,实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这些所谓的“格义“ ,事实上,是一种普遍的跨文化诠释学现象,其早在佛教的传播中发生过西方的各种“洋格义“ ,提供了现代学者考察这种诠释学现象最为切近的文献资料例证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的中观学研究学风,于八O 年代初期的台湾地区,引发一场关于龙树的论证是否为辩证法的论辩其涉入的学者有杨惠南、吴汝钧、冯耀明、陈荣灼等人当然,若将那时在台湾地区的辩论,置于所述中观诠释的脉络中,亦可以看到其中产生的波震现象④四、研究心得与后续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看到许多伟大的文明与运动,波澜壮阔,交迭兴替①‘N a g a l j 岫i 柚D i s p I I 吼i ∞:An l i l o §o p I l i c —J 伽m c yt I I l 咖g I I 锄I n d i 锄L 0 0 I 【i n g .G I 嘲’. ②‘1 n b eC ∞缸mP h i l o s o p h yo fB u d 曲i 锄:Am K I yo f t t I eM a d h y 锄i l 【as y s t 啪) ;中译:郭忠生译:‘世界佛学 名著译丛> 之‘中观哲学》,第6 4 册,华宇出版社,1 9 8 4 年版. ③译自:F .E .脚n o l d s :‘G I I i d e t o B u d 皿i 吼R c l j g i 彻' ,第6 0 页. ④林镇国:‘空性与现代性> ,立绪文化事业,2 0 0 4 年版,第1 8 l 页.1 3龙树《翅诤论》及其宅的思想而每一个伟大的文明与运动,莫不从旧有的体制或从思想的僵化中解脱出来,开创一个新的时代,造益于人群。
事实上,每一个新的文明运动,必是由思想与意识形态的改变开始,逐渐酝酿出新的反省途径佛教中观学所倡导的思维方法,对我们克服僵化的思维模式有一定的意义对于中观思想的研究,实际上既是对印度和中国思想史的了解,也是对中印文化交流的了解从而这对我们认识人类思想史以及建设现代化的精神文明,都有深远的意义关于龙树中观学,特别是关于《翅诤论》及其“空的思想”的研究心得与成果报告,约可归纳成三个大的方面:第一,文献资料上的部分创新:就对《翅诤论》的研究而言,笔者提出了一些目前学界尚未发表的观点( 现仍继续在研习此一课题) l 、自制的“表一一一览表是将《翅诤论》汉译、藏译本( 同为七十二首偈颂) 以及梵译本( 七十一首偈颂) 的三种译本,运用相互对照方式来说明三者之间的异同点,并阐发了其中的构造与内容又,对于汉译与梵译本的偈颂顺序不一致的地方也以条列式法对照说明顺便说一下的是,关于汉、梵、藏译本的《翅诤论》,其内容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因译者们所依据的原典不同,因而造成三者之间不能完全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