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ppt
136页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录方法学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电生理学方法电生理学方法(Methodology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Methodology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起源:起源:17911791年,电流计的发明年,电流计的发明发展:发展:2020世纪世纪202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阴极射线年代,电子管放大器、阴极射线 示波器示波器 4040年代,微电极技术年代,微电极技术 6060年代,电压钳技术年代,电压钳技术 7070年代末,膜片钳技术年代末,膜片钳技术神经科学的发展与电生理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神经科学的发展与电生理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生理电生理与神经科学有关的诺贝尔奖项与神经科学有关的诺贝尔奖项与神经科学有关的诺贝尔奖项与神经科学有关的诺贝尔奖项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生理学实验室布置示意图电生理学实验室布置示意图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刺激器的演变刺激器的演变刺激器的演变刺激器的演变锌铜弓感应线圈刺激器晶体管刺激器集成电路刺激器计算机模拟刺激器电刺激方法学电刺激方法学A AB BC C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阳台实验阳台实验阳台实验阳台实验” ”A AB BC C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利用电刺激方法得出:利用电刺激方法得出:1.1.可兴奋组织的时间可兴奋组织的时间—强度曲线强度曲线2.2.有髓纤维的节间长度有髓纤维的节间长度3.3.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4.4.可兴奋组织的不应期可兴奋组织的不应期5.5.神经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诊断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诊断6.6.外科手术中神经分支的判断外科手术中神经分支的判断7.7.脑部核团的判断脑部核团的判断8.8.疼痛与癫痫的控制疼痛与癫痫的控制9.9.PDPD的治疗(细胞刀)的治疗(细胞刀). .. ..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1.1.1.1.电刺激的特性电刺激的特性电刺激的特性电刺激的特性2.2.2.2.神经组织制备的特性神经组织制备的特性神经组织制备的特性神经组织制备的特性3.3.3.3.选择性电刺激方法选择性电刺激方法选择性电刺激方法选择性电刺激方法4.4.4.4.刺激电流扩散的控制刺激电流扩散的控制刺激电流扩散的控制刺激电流扩散的控制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1. 1. 性质易于描述性质易于描述2. 2. 施行方便,可精确控制施行方便,可精确控制3. 3. 刺激是可逆的,短时间内可重复给予刺激是可逆的,短时间内可重复给予电刺激的种类电刺激的种类方波、直流电、锯齿波、方波、直流电、锯齿波、三角波、正弦波三角波、正弦波…电刺激是适宜的人工刺激电刺激是适宜的人工刺激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一、电刺激的特性一、电刺激的特性一、电刺激的特性一、电刺激的特性电刺激:强度电刺激:强度 时间时间 频率频率1. .强度强度 阈强度阈强度:能引起可兴奋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能引起可兴奋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相当阈此种强度的刺激为相当阈此种强度的刺激为阈刺激阈刺激;; 能恰使膜去极化达到阈限的电流为能恰使膜去极化达到阈限的电流为阈电流阈电流2.2.时间时间 刺激要求一定的作用时间,即刺激脉冲的刺激要求一定的作用时间,即刺激脉冲的波宽 强度与波宽的关系:强度与波宽的关系:时间~强度曲线时间~强度曲线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时值:时值: 保持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两倍于基强保持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两倍于基强 度的刺激引起组织反应的最短刺激时间度的刺激引起组织反应的最短刺激时间 时值小:兴奋性高时值小:兴奋性高时值大:兴奋性低时值大:兴奋性低3.3.频率频率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绝对强度尺度绝对强度尺度:电刺激类型、输出阻抗、强度、时间、频率:电刺激类型、输出阻抗、强度、时间、频率 电极与组织的相对位置、电极的形状与物理电极与组织的相对位置、电极的形状与物理 特性、神经组织的成分特性、神经组织的成分…生物校准尺度生物校准尺度:用刺激引起的生物效应作为刺激强度的相对尺度。
用刺激引起的生物效应作为刺激强度的相对尺度 以刚出现的电反应为以刚出现的电反应为1T,更强的刺激以,更强的刺激以1T的倍的倍 数表示优点:以生物效应将刺激强度标准化,数表示优点:以生物效应将刺激强度标准化, 且易于监测且易于监测例:例: 外周神经干外周神经干 AP 中中 Aα 纤维成分出现为纤维成分出现为 1T Aβ 纤维成分出现为纤维成分出现为 2T Aδ 纤维成分出现为纤维成分出现为 5T C 纤维成分出现为纤维成分出现为 20T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神经电刺激的极性法则神经电刺激的极性法则1. 1. 1. 1. 通电时的阴极兴奋作用通电时的阴极兴奋作用通电时的阴极兴奋作用通电时的阴极兴奋作用当与直流电源相连的电极与神经组织接触时,电流当与直流电源相连的电极与神经组织接触时,电流的移动方向是:的移动方向是:A:A:电流从正极通过膜外溶液流至负极电流从正极通过膜外溶液流至负极B:B:电流从正极流向膜内,通过胞浆流向负极,再经膜电流从正极流向膜内,通过胞浆流向负极,再经膜 内流出至膜外负极内流出至膜外负极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正极:正极: 内向电流内向电流负极:负极: 外向电流外向电流阳极阳极阳极阳极:: 内向电流在具有电阻与电容性质的膜上造成的电压降内向电流在具有电阻与电容性质的膜上造成的电压降 与膜原有的极化状态(内负外正)一致,使膜与膜原有的极化状态(内负外正)一致,使膜超极化超极化;阴极:阴极:阴极:阴极: 外向电流造成膜两侧出现内正外负的电压降,与膜原有外向电流造成膜两侧出现内正外负的电压降,与膜原有 的极化状态方向相反,使膜的极化状态方向相反,使膜 去极化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达到阈电位水平 产生产生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2.2.2.2.断电时的阳极刺激作用断电时的阳极刺激作用断电时的阳极刺激作用断电时的阳极刺激作用 电流接通时兴奋发生在阴极,同时阳极部位加重了极化电流接通时兴奋发生在阴极,同时阳极部位加重了极化 状态,电荷过剩状态,电荷过剩阳极阳极:电流断开时,过剩的电荷消失,膜的状态由通电时的电流断开时,过剩的电荷消失,膜的状态由通电时的 超极化回到静息状态,这种局部极化状态的消退相当超极化回到静息状态,这种局部极化状态的消退相当 于于去极化阴极:阴极:断电时阴极部位的去极化减弱,兴奋性有所降低,断电时阴极部位的去极化减弱,兴奋性有所降低, 称为称为阴极后阻抑阴极后阻抑通电时兴奋发生在阴极部位,断电时兴奋发生在阳极部位通电时兴奋发生在阴极部位,断电时兴奋发生在阳极部位通电时兴奋发生在阴极部位,断电时兴奋发生在阳极部位通电时兴奋发生在阴极部位,断电时兴奋发生在阳极部位通常情况下:通电刺激效应通常情况下:通电刺激效应通常情况下:通电刺激效应通常情况下:通电刺激效应 > > > > 断电刺激效应断电刺激效应断电刺激效应断电刺激效应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刺激伪迹刺激伪迹刺激电流(电压)通常比生物电反应大,刺激脉冲可被刺激电流(电压)通常比生物电反应大,刺激脉冲可被记录电极拾取,记录系统形成伪迹。
记录电极拾取,记录系统形成伪迹伪迹的成分:伪迹的成分:电容成分电容成分 电阻成分电阻成分刺激伪迹与刺激强度成正比,过小:不能起标记作用刺激伪迹与刺激强度成正比,过小:不能起标记作用 过大:覆盖生物信号过大:覆盖生物信号减小刺激伪迹方法减小刺激伪迹方法减小刺激伪迹方法减小刺激伪迹方法::1 1)增大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距离)增大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距离2 2)在刺激与记录电极之间连接地线)在刺激与记录电极之间连接地线3 3)应用隔离器,且隔离器尽可能靠近被刺激生物体)应用隔离器,且隔离器尽可能靠近被刺激生物体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刺激电极刺激电极电极材料:电极材料:1 1)良性导体;)良性导体;2 2)毒性小:)毒性小: 3 3)价格便宜)价格便宜电极种类电极种类1 1)单极电极:尖端面积小,可产生足够密度的电流)单极电极:尖端面积小,可产生足够密度的电流 作用电极为一根金属丝,尖端较细,接电源阴极,无关作用电极为一根金属丝,尖端较细,接电源阴极,无关 电极面积较大电极面积较大, ,接电源阳极。
接电源阳极 缺点:刺激伪迹较大缺点:刺激伪迹较大2 2)双极电极:两个并列、间隔)双极电极:两个并列、间隔<1mm<1mm或更小但不短路的白金或更小但不短路的白金 丝或不锈钢丝丝或不锈钢丝R RS S ? ?问题:问题:问题:问题:应用双极刺激电极时应用双极刺激电极时, , 电极的极性应如何放置?电极的极性应如何放置?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急性实验用电极急性实验用电极急性实验用电极急性实验用电极 导电性能是首要标准导电性能是首要标准. . 仍需注意插入神经组织的电极可引起神经元坏仍需注意插入神经组织的电极可引起神经元坏死、毛细血管破裂、组织水肿等不良反应死、毛细血管破裂、组织水肿等不良反应慢性埋藏电极慢性埋藏电极慢性埋藏电极慢性埋藏电极 在神经组织中埋藏刺激或记录电极,便于在动物正在神经组织中埋藏刺激或记录电极,便于在动物正常清醒情况下,给予刺激或记录神经元电反应常清醒情况下,给予刺激或记录神经元电反应 金属材料对神经组织的毒性是首要标准长期埋金属材料对神经组织的毒性是首要标准长期埋置电极可造成:局部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核仁位置电极可造成:局部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核仁位置改变等结构变化。
置改变等结构变化 白金白金 不锈钢不锈钢 钨钨 银银 铜铜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二、神经组织制备的特性二、神经组织制备的特性二、神经组织制备的特性二、神经组织制备的特性1.1.可兴奋组织的电导与其含水量有关可兴奋组织的电导与其含水量有关 肌肉组织含水量:肌肉组织含水量:7575%% 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含水量:6868%%电导的不均匀性提示:强电流刺激可使电流流向电导的不均匀性提示:强电流刺激可使电流流向非预期刺激的结构故中枢宜采用微刺激非预期刺激的结构故中枢宜采用微刺激•软膜组织电阻:软膜组织电阻:50-10050-100Ω/cmΩ/cm2 2 特点:软膜组织暴露在空气中后,电阻与电容性质特点:软膜组织暴露在空气中后,电阻与电容性质 改变,实验中可不再考虑改变,实验中可不再考虑•近脑室和脑脊液电阻:灰质电阻近脑室和脑脊液电阻:灰质电阻=1:6=1:6软脊膜的脑脊液具有较大的电流效应软脊膜的脑脊液具有较大的电流效应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2.2.2.2.神经纤维的直径神经纤维的直径神经纤维的直径神经纤维的直径细胞外刺激条件下细胞外刺激条件下 直径粗的轴突:施加弱电流即可兴奋直径粗的轴突:施加弱电流即可兴奋 直径细的轴突:施加强电流才可兴奋直径细的轴突:施加强电流才可兴奋3.3.3.3.神经元的不应期神经元的不应期神经元的不应期神经元的不应期 条件-检验刺激方法(两刺激参数相同)条件-检验刺激方法(两刺激参数相同)通常,神经纤维越粗,传导速度越快,不应期越短。
通常,神经纤维越粗,传导速度越快,不应期越短 外周粗纤维不应期:外周粗纤维不应期:1ms1ms 中枢中枢A Aδ-Cδ-C纤维不应期:纤维不应期:0.6-2.0ms0.6-2.0ms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不应期的测定不应期的测定不应期的测定不应期的测定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4.4.4.4.同步放电同步放电同步放电同步放电电刺激神经组织可产生以下结果:电刺激神经组织可产生以下结果:((1 1)模拟一个系统的正常机能活动)模拟一个系统的正常机能活动((2 2)中断一个系统的正常机能活动)中断一个系统的正常机能活动((3 3)产生与正常机能无关的活动)产生与正常机能无关的活动电刺激脑:许多神经元出现同步放电其结果使电刺激脑:许多神经元出现同步放电其结果使神经递质释放增多并在细胞间隙堆积,或胞外某神经递质释放增多并在细胞间隙堆积,或胞外某些物质被神经元摄取而枯竭些物质被神经元摄取而枯竭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5.5.5.5.激发激发激发激发 重复电刺激脑部(数秒重复电刺激脑部(数秒/ /日日, ,连续数日),如杏仁核、连续数日),如杏仁核、尾核、海马等,可出现被称为尾核、海马等,可出现被称为“激发激发”的现象:的现象: ((1 1)阈值降低)阈值降低 ((2 2)痉挛)痉挛癫痫发作(点燃模型)癫痫发作(点燃模型)有时重复电刺激出现有时重复电刺激出现“负激发负激发”:受刺激脑部兴奋性降低:受刺激脑部兴奋性降低6.6.6.6.延迟效应延迟效应延迟效应延迟效应大部分脑组织对电刺激的反应是立即出现,大部分脑组织对电刺激的反应是立即出现, 电刺激运动皮层:电刺激运动皮层:1-2S1-2S后即出现反应后即出现反应部分脑区的刺激效应需经数小时或时日才出现部分脑区的刺激效应需经数小时或时日才出现 电刺激猫外测下丘脑:电刺激猫外测下丘脑:1h1h内无任何反应,内无任何反应, 24h24h后进食量增加后进食量增加600600%。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7.7.7.7.可疲劳性可疲劳性可疲劳性可疲劳性电刺激后脑结构可出现疲劳电刺激后脑结构可出现疲劳, ,先后顺序为:先后顺序为:((1 1)数秒内迅速疲劳,如运动皮层)数秒内迅速疲劳,如运动皮层((2 2)数分钟内缓慢疲劳,如尾核与壳核)数分钟内缓慢疲劳,如尾核与壳核((3 3)不疲劳,如刺激外侧下丘脑可引起无限期)不疲劳,如刺激外侧下丘脑可引起无限期 瞳孔收缩瞳孔收缩. .8.8.8.8.变异性变异性变异性变异性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三三三三. . . .选择性刺激选择性刺激选择性刺激选择性刺激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1.1.1.1.分级强度刺激分级强度刺激分级强度刺激分级强度刺激弱刺激:兴奋弱刺激:兴奋ⅠⅠ类纤维,以类纤维,以A Aαα出现为出现为1T1T 刺激强度刺激强度 ( T ) ( T ) 兴奋的纤维兴奋的纤维 1.3 - 2.0 1.3 - 2.0 ⅡⅡ类(类( A Aββ)) 2.0 - 2.5 2.0 - 2.5 ⅠⅠ类(类( A Aαα))达最大值达最大值 5.0 5.0 ⅡⅡ类(类(A Aββ)) 达最大值达最大值 5.05.0以上以上 ⅢⅢ类开始兴奋类开始兴奋弱刺激:兴奋弱刺激:兴奋ⅠⅠ类纤维,以类纤维,以A Aββ出现为出现为1T1T 3.0 3.0 – 6.0 A 6.0 Aδδ 10.0 10.0 所有的有髓纤维所有的有髓纤维 15.0-20.0 C15.0-20.0 C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选择性兴奋粗纤维选择性兴奋粗纤维选择性兴奋粗纤维选择性兴奋粗纤维局麻药(可优先阻断细纤维)+局麻药(可优先阻断细纤维)+ 分级强度刺分级强度刺激激选择性兴奋细纤维选择性兴奋细纤维选择性兴奋细纤维选择性兴奋细纤维 粗纤维对压迫、缺血、缺氧、冷冻或某些药物敏感,粗纤维对压迫、缺血、缺氧、冷冻或某些药物敏感,用上述方法将粗纤维阻断后用上述方法将粗纤维阻断后 ++ 分级强度刺激分级强度刺激分级强度刺激法缺点:分级强度刺激法缺点:分级强度刺激法缺点:分级强度刺激法缺点: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阈值较高的纤维兴奋的同时,可使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阈值较高的纤维兴奋的同时,可使全部粗纤维兴奋。
故该法只能选择性兴奋较粗的有髓纤维全部粗纤维兴奋故该法只能选择性兴奋较粗的有髓纤维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2.2.2.2.双排放刺激(条件-检验刺激)双排放刺激(条件-检验刺激)双排放刺激(条件-检验刺激)双排放刺激(条件-检验刺激)原理原理原理原理:利用轴突的不应期利用轴突的不应期, ,刺激特定的细纤维刺激特定的细纤维方法方法方法方法1.1.条件刺激强度:达到使全部粗纤维都兴奋的程度条件刺激强度:达到使全部粗纤维都兴奋的程度2.2.检验刺激强度:除兴奋全部粗纤维外,还应兴奋检验刺激强度:除兴奋全部粗纤维外,还应兴奋 一种以上细纤维一种以上细纤维 (A(Aδ,Cδ,C) )3.3.调节调节2 2个脉冲间隔并逐渐缩短个脉冲间隔并逐渐缩短, ,使检验刺激出现在使检验刺激出现在 条件刺激引起的全部粗纤维兴奋的不应期内条件刺激引起的全部粗纤维兴奋的不应期内, ,此时此时 原来由检验刺激兴奋的粗纤维均不出现反应原来由检验刺激兴奋的粗纤维均不出现反应, ,只剩只剩 下原有检验刺激兴奋的粗纤维成分下原有检验刺激兴奋的粗纤维成分 选择性兴选择性兴 奋细纤维奋细纤维.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3.3.3.3.顺向刺激与逆向刺激顺向刺激与逆向刺激顺向刺激与逆向刺激顺向刺激与逆向刺激((((Anti-stimulation and ortho-stimulationAnti-stimulation and ortho-stimulation))))顺向刺激与记录顺向刺激与记录S S顺顺R R逆向刺激与记录逆向刺激与记录R RS S逆逆逆向反应的特点逆向反应的特点: :1.1.相对恒定的潜伏期相对恒定的潜伏期; ;2.2.可跟随高频电刺激可跟随高频电刺激; ;3.3.碰撞实验是检验逆向碰撞实验是检验逆向 反应的标准反应的标准. .问题问题: :如传导距离相等如传导距离相等, ,纤维类别相同纤维类别相同, ,顺向反应与逆顺向反应与逆 向反应的潜伏期是否有差别向反应的潜伏期是否有差别?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碰撞实验碰撞实验碰撞实验碰撞实验S1S1S2S2R R 如果如果S1S1与与S2S2不同时到达记录点不同时到达记录点, ,可分别记录出顺向反应可分别记录出顺向反应与逆向反应与逆向反应. . 调节调节S1S1与与S2S2间隔间隔, ,使顺向刺激与逆向刺激引起的反应在使顺向刺激与逆向刺激引起的反应在同一记录部位相撞时同一记录部位相撞时, ,反应消失反应消失. .用途用途: :研究研究CNSCNS内两点间的机能联系内两点间的机能联系特点特点: :1.1.研究神经元之间联系的同时观察其电生理学特性研究神经元之间联系的同时观察其电生理学特性 2.2.研究刺激部位与记录部位之间的机能联系研究刺激部位与记录部位之间的机能联系 3.3.简便易行简便易行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碰撞实验碰撞实验碰撞实验碰撞实验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4. 4. 4. 4. 跟随不能跟随不能跟随不能跟随不能粗纤维可跟随高达粗纤维可跟随高达 50Hz 50Hz 频率的刺激频率的刺激( (刺激反应一一对应刺激反应一一对应),),50Hz 50Hz 刺激可阻滞传导速度较慢的刺激可阻滞传导速度较慢的A A类纤维类纤维(A(Aδδ),),10-20Hz10-20Hz时时 C C纤维被阻滞纤维被阻滞. .高频刺激可选择性地兴奋粗纤维高频刺激可选择性地兴奋粗纤维高频刺激可选择性地兴奋粗纤维高频刺激可选择性地兴奋粗纤维. . . . 实验实验实验实验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5.5.5.5.阳极阻滞阳极阻滞阳极阻滞阳极阻滞 阳极下可兴奋组织地静息电位远离阈电位阳极下可兴奋组织地静息电位远离阈电位, ,不易引起动作电位不易引起动作电位, ,使神经冲动受阻使神经冲动受阻. . 阳极下的粗纤维更容易超极化阳极下的粗纤维更容易超极化. .阳极下粗纤维首先受到阻滞阳极下粗纤维首先受到阻滞阳极下粗纤维首先受到阻滞阳极下粗纤维首先受到阻滞. . .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方法方法在可控制直流电作用下在可控制直流电作用下, ,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 ,受阻滞的受阻滞的神经纤维按照以下顺序先后受阻神经纤维按照以下顺序先后受阻: :50 - 50050 - 500μAμAAα Aβ Aδ Aα Aβ Aδ ……不足不足:1):1)神经纤维有快速损伤的危险神经纤维有快速损伤的危险( (直流电热效应与直流电热效应与 电解效应电解效应) ) 2) 2)断电时出现阳极兴奋断电时出现阳极兴奋改进改进:1):1)选用阴极选用阴极, ,阳极位置倒换的短脉冲电流阳极位置倒换的短脉冲电流 2)2)选用前沿陡选用前沿陡, ,后沿呈指数下降的三角波后沿呈指数下降的三角波 3)3)选用三级电极选用三级电极( (两端为阳极两端为阳极, ,中间为阴极中间为阴极)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6.6.6.6.脊髓索局限刺激脊髓索局限刺激脊髓索局限刺激脊髓索局限刺激传统方法传统方法: :在预备刺激的脊髓索上放置刺激电极在预备刺激的脊髓索上放置刺激电极, ,同时将同时将 与其相邻的索在刺激电极的尾侧端给予横断与其相邻的索在刺激电极的尾侧端给予横断, , 使兴奋不能沿无关的索或束下行使兴奋不能沿无关的索或束下行. .头端头端尾端尾端DLF DC DLFDLF DC DLF● ● ●● 刺激电极刺激电极横切横切缺点缺点缺点缺点: : : :仍有电流扩散仍有电流扩散仍有电流扩散仍有电流扩散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解决方法解决方法解决方法解决方法: : : :1)1)控制刺激电流强度控制刺激电流强度2)2)使用同心圆电极使用同心圆电极3)3)应用单极刺激应用单极刺激4)4)应用隔离制备方法应用隔离制备方法 A:A:横切制备横切制备 B:B:用塑料薄膜或云母片将用塑料薄膜或云母片将DCDC与与DLFDLF隔离隔离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7.7.7.7.定位微刺激定位微刺激定位微刺激定位微刺激在脊髓在脊髓, ,中枢脑部经立体定位中枢脑部经立体定位, ,可用微刺激兴奋或损可用微刺激兴奋或损毁局部神经组织毁局部神经组织. .刺激电极刺激电极: : Ø10 - 15μm10 - 15μm金属微电极金属微电极( (电极干绝缘电极干绝缘) ) 玻璃微电极玻璃微电极( (内含钨丝内含钨丝, ,尖端裸露尖端裸露) )刺激刺激: : 弱电流弱电流(100 (100 μA)μA) 单脉冲单脉冲: :可直接兴奋神经元可直接兴奋神经元 串脉冲串脉冲: :可直接兴奋神经元可直接兴奋神经元, ,也可经突触兴奋也可经突触兴奋 神经元神经元. .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8.8.8.8.细胞外细胞外细胞外细胞外, , , ,内刺激内刺激内刺激内刺激方法方法: : 应用多管微电极应用多管微电极 多管微电极多管微电极给予电流刺激给予电流刺激记录电反应记录电反应平衡或给药平衡或给药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 1) 1) 被刺激细胞体积应足够大被刺激细胞体积应足够大 2) 2) 电极尖端较粗电极尖端较粗, ,易损伤细胞易损伤细胞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9.9.9.9.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四四四四. . . .刺激电流的扩散刺激电流的扩散刺激电流的扩散刺激电流的扩散1.1.1.1.有效兴奋点有效兴奋点有效兴奋点有效兴奋点19391939年年: :分级强度刺激时分级强度刺激时,AP,AP潜伏期随刺激强度增加而缩短潜伏期随刺激强度增加而缩短; ;19441944年年: :分离坐骨神经标本分离坐骨神经标本(5(5根纤维根纤维) )发现发现 1.2T1.2T刺激刺激 Ǿ为为15.015.0μmμm纤维出现纤维出现AP (1)AP (1) 2.0T 2.0T刺激刺激 Ǿ为为9.59.5μmμm纤维出现纤维出现AP (2)AP (2) 3.0T 3.0T刺激刺激 Ǿ为为8.08.0μmμm纤维出现纤维出现AP (1)AP (1) 10.0T 10.0T刺激刺激 Ǿ为为4.04.0μmμm纤维出现纤维出现AP (1)AP (1)问题问题问题问题: :上述逐次被兴奋的纤维上述逐次被兴奋的纤维, ,特别是粗纤维特别是粗纤维APAP的潜伏期随着的潜伏期随着 细纤维细纤维APAP的出现而向前移动的出现而向前移动, ,即随着刺激强度增大即随着刺激强度增大, ,粗粗 纤维纤维APAP潜伏期缩短潜伏期缩短.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疑问疑问疑问疑问: : 传导速度与纤维直径成正比例的变化传导速度与纤维直径成正比例的变化. .原因原因原因原因: : : : 刺激强度增大刺激强度增大 电流向更远距离扩散电流向更远距离扩散 刺激的刺激的 有效兴奋点由原来的阴极下逐渐向纪录电极处移动有效兴奋点由原来的阴极下逐渐向纪录电极处移动 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距离缩短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距离缩短 潜伏期变短潜伏期变短 V=V=S ST T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2.2.2.2.跨索刺激效应跨索刺激效应跨索刺激效应跨索刺激效应3.3.3.3.潜伏期跳跃潜伏期跳跃潜伏期跳跃潜伏期跳跃1979:Mayer1979:Mayer记录下丘脑腹内侧核对刺激中脑中央灰质记录下丘脑腹内侧核对刺激中脑中央灰质 引起的逆向反应中发现引起的逆向反应中发现. .随着刺激强度增大随着刺激强度增大, ,逆向逆向 反应的潜伏期可缩短或向前跳跃反应的潜伏期可缩短或向前跳跃, ,最大可达最大可达9.8ms.9.8ms. 将此种发生在神经元上将此种发生在神经元上APAP潜伏期缩短的现象称为潜伏期缩短的现象称为“潜伏期跳跃潜伏期跳跃”. .原因原因原因原因: : : : 1)1)电流扩散使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间距离缩短电流扩散使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间距离缩短; ; 2) 2)刺激部位神经元轴突侧支有不同的阈值刺激部位神经元轴突侧支有不同的阈值.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在大鼠在体制备上发现在大鼠在体制备上发现, ,刺激强度增加时刺激强度增加时, ,不仅出现不仅出现潜伏期缩短潜伏期缩短, ,还可出现还可出现2-72-7个附加的锋电位个附加的锋电位.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原因原因原因原因: : : : 1 1 1 1) )电流扩散电流扩散 刺激点与记录点距离缩短刺激点与记录点距离缩短; ; 2) 2)电流扩散并兴奋其他传入纤维电流扩散并兴奋其他传入纤维 引起附加引起附加 APAP 在在 CNS CNS 中发现中发现, ,给予重复电刺激给予重复电刺激(1-20Hz),(1-20Hz),还可出现潜还可出现潜 伏期逐渐延长的现象伏期逐渐延长的现象, ,称称“潜伏期漂移潜伏期漂移”(latency (latency drifting).drifting).原因原因原因原因: : : : 可能与兴奋后抑制的逐渐积累有关可能与兴奋后抑制的逐渐积累有关.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4.4.4.4.有效电流扩散有效电流扩散有效电流扩散有效电流扩散•应用单极刺激电极应用单极刺激电极: : 有效刺激距离与阈电流强度之间关系为有效刺激距离与阈电流强度之间关系为CNSCNS内有髓纤维与刺激电极距离越远内有髓纤维与刺激电极距离越远, ,阈值越高阈值越高; ;统一距离情况下统一距离情况下, ,纤维传导速度越快纤维传导速度越快, ,阈值越低阈值越低. .•刺激电流有效扩散半径与电极种类和电极尖端大小有关刺激电流有效扩散半径与电极种类和电极尖端大小有关单极电极单极电极: :有效扩散半径最大有效扩散半径最大双极电极双极电极: :有效扩散半径次之有效扩散半径次之同心圆电极同心圆电极: :有效扩散半径最小有效扩散半径最小•Ф10μmФ10μm的单极刺激电极的单极刺激电极: : 10 10 μAμA短脉冲短脉冲, ,扩散范围为扩散范围为150 150 μmμm内有髓纤维内有髓纤维 100 100 μAμA短脉冲短脉冲, ,扩散范围为扩散范围为500500μmμm内有髓纤维内有髓纤维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5.5.5.5.刺激电流与扩散距离关系刺激电流与扩散距离关系刺激电流与扩散距离关系刺激电流与扩散距离关系•刺激电极位于神经组织深部刺激电极位于神经组织深部, ,其尖端完全被神经组织其尖端完全被神经组织 包裹包裹, ,刺激电流以辐射形式向所有方向以球形扩散刺激电流以辐射形式向所有方向以球形扩散; ;•刺激电极位于神经组织表面刺激电极位于神经组织表面, ,刺激电流以半球状对称刺激电流以半球状对称 流动流动•最容易兴奋的部位是有髓纤维朗飞氏结最容易兴奋的部位是有髓纤维朗飞氏结,0.1,0.1μAμA即可即可 将其兴奋将其兴奋, ,故刺激电流扩散取决于电极与朗飞氏结的故刺激电流扩散取决于电极与朗飞氏结的 距离距离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小小小小 结结结结1.1.电刺激技术是发展中技术电刺激技术是发展中技术; ;2.2.电刺激方法存在局限性电刺激方法存在局限性; ;3.3.电刺激是一个单调的非特异刺激电刺激是一个单调的非特异刺激, ,只能刺激只能刺激 已有的机能已有的机能, ,却无法创造新的机能却无法创造新的机能; ;4. 4. 应正确使用电刺激技术应正确使用电刺激技术, ,避免滥用避免滥用.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神经系统活动的最基本或唯一的神经系统活动的最基本或唯一的直接表现形式直接表现形式电变化电变化电变化电变化5050年代年代:: 微电极技术微电极技术细胞水平细胞水平7070年代年代:: 膜片钳技术膜片钳技术分子水平分子水平电记录方法学电记录方法学((((Methodology of Electrical Recording)Methodology of Electrical Recording)Methodology of Electrical Recording)Methodology of Electrical Recording)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生物体生物体SR放大器放大器生物放大器生物放大器微电极放大器微电极放大器膜片钳放大器膜片钳放大器示波器示波器记录仪记录仪计算机计算机显示和显示和记录装置记录装置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生理记录方法:电生理记录方法: 粗电极记录:整体水平粗电极记录:整体水平 微电极记录:细胞、通道水平微电极记录:细胞、通道水平 在体记录:在体记录: 整体水平、细胞、通道水平整体水平、细胞、通道水平 离体记录:离体记录: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记录技术电记录技术电记录技术电记录技术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一一.器官或整体水平的电记录方法器官或整体水平的电记录方法1. 1. 1. 1. 容积导体记录容积导体记录容积导体记录容积导体记录生物体可兴奋细胞生物体可兴奋细胞周围组织间液:周围组织间液: 具有长、宽、厚三维具有长、宽、厚三维空间容积导体。
空间容积导体如果没有电流在容积导体内流动,容积导体如果没有电流在容积导体内流动,容积导体各处的电位是相等的各处的电位是相等的 只有当可兴奋细胞传导冲动时才有电流在细胞间只有当可兴奋细胞传导冲动时才有电流在细胞间 流动活动区与不活动区之间才会出现电位差活动区与不活动区之间才会出现电位差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由于细胞间液里含有导电性能的电解质,所以脑内某由于细胞间液里含有导电性能的电解质,所以脑内某些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流变化,往往影响整个中枢神经些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流变化,往往影响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所发生的电变化,即在整个容积导体的范围内可以系统所发生的电变化,即在整个容积导体的范围内可以引导到电反应引导到电反应脑电波记录部位在头皮,脑电波记录部位在头皮,电位发生在颅内电位发生在颅内容积导体容积导体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许多在体的电生理记录方法已成为独立的临床诊断手段,许多在体的电生理记录方法已成为独立的临床诊断手段,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通过容积导体的电记录通过容积导体的电记录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单极引导:单极引导:单极引导:单极引导:R1电场+-R2远离电场,即容积导体内相对远离电场,即容积导体内相对不活跃的部位,活动组织产生不活跃的部位,活动组织产生的电场影响之外的部位的电场影响之外的部位—无无关电极或参考电极,该处的电关电极或参考电极,该处的电位相当于位相当于零零电位。
电位置组织活动时置组织活动时产生的电场中产生的电场中——测试电极测试电极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单极引导:单极引导:单极引导:单极引导:测试电极近电源处测试电极近电源处正电位正电位测试电极近电汇处测试电极近电汇处负电位负电位测试电极距离电源或电汇越近,电位数值越大;测试电极距离电源或电汇越近,电位数值越大;测试电极距离电源或电汇越远,电位数值越小测试电极距离电源或电汇越远,电位数值越小真正的正电位与负电位只能用单极引导才能得到真正的正电位与负电位只能用单极引导才能得到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R1R2双极引导双极引导双极引导双极引导::两个记录电极均放在组织两个记录电极均放在组织活动时所产生的电场当中活动时所产生的电场当中所测得的电位表示两电极所测得的电位表示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两个电极的相对位置越近,电位差的相对位置越近,电位差越小电场电场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1.1.肌电图(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Electromyogram,EMG)) 在活体内,当肌肉收缩时,动作电位可从肌纤维经组在活体内,当肌肉收缩时,动作电位可从肌纤维经组织的导电作用反映至皮肤表面。
在皮肤表面放两个金属电织的导电作用反映至皮肤表面在皮肤表面放两个金属电极或将针电极直接刺入肌肉内,可记录到肌肉活动时的动极或将针电极直接刺入肌肉内,可记录到肌肉活动时的动作电位这种记录称作作电位这种记录称作肌电图肌电图测定整个测定整个 运动系统运动系统 功能的一种手段功能的一种手段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皮质)(皮质)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前角细胞和神经轴索)(前角细胞和神经轴索)神经肌肉接头神经肌肉接头肌肉肌肉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EMGEMG电极电极::1 1)针型电极(常用))针型电极(常用)2 2)表面电极)表面电极EMGEMG测定一般分测定一般分4 4个观察步骤:个观察步骤:1 1)插入电位)插入电位2 2)静息期)静息期3 3))MUPMUP4 4)募集电位)募集电位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1 1 1 1)插入电位)插入电位)插入电位)插入电位 当针电极插入正常肌肉时,在大部分情况下,当针电极插入正常肌肉时,在大部分情况下,只在针电极插入或移动瞬间出现一些持续时间很只在针电极插入或移动瞬间出现一些持续时间很短的电位变化,称为插入电位。
针电极移动一停短的电位变化,称为插入电位针电极移动一停止,插入电位即消逝这是针电极对肌纤维或神止,插入电位即消逝这是针电极对肌纤维或神经分支的机械刺激及损伤作用所引发的电位经分支的机械刺激及损伤作用所引发的电位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当发现插入电位活动明显当发现插入电位活动明显减少或缺无的插入电位时减少或缺无的插入电位时提示肌纤维数量减少提示肌纤维数量减少(严重肌萎缩或肌纤维化)(严重肌萎缩或肌纤维化)* *这时先排除技术性原因:导线破裂、插入这时先排除技术性原因:导线破裂、插入不够深使针停留在皮下脂肪内等不够深使针停留在皮下脂肪内等 当发现插入电位延长当发现插入电位延长提示肌肉的易激惹提示肌肉的易激惹或肌膜的不稳定或肌膜的不稳定(失神经状态、肌强直、肌炎)(失神经状态、肌强直、肌炎)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2 2)静息期)静息期观察肌肉在不收缩时(完全放松)是否有异常活动观察肌肉在不收缩时(完全放松)是否有异常活动 当神经、肌肉有疾患时,在肌肉放松时,会出现当神经、肌肉有疾患时,在肌肉放松时,会出现异常的电位发放自发性电位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异常的电位发放。
自发性电位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束颤电位、肌蠕颤放电及复合性重复放电最常见的束颤电位、肌蠕颤放电及复合性重复放电最常见的为纤颤电位、束颤电位为纤颤电位、束颤电位1 1、纤颤电位:、纤颤电位: 肌纤维自发性收缩产生的电位(电压肌纤维自发性收缩产生的电位(电压<300<300µv,v,持续时间大多持续时间大多<20ms, <20ms, 频率频率2-102-10次次/ /秒)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所致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所致,脊髓前角细胞及周围神经脊髓前角细胞及周围神经发生病变时,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出现肌肉纤维颤动时发生病变时,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出现肌肉纤维颤动时产生的电位产生的电位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2 2 2 2、束颤电位:、束颤电位:、束颤电位:、束颤电位: 束颤电位是在肌肉放松时产生的运动单位自发发束颤电位是在肌肉放松时产生的运动单位自发发 放电位是由同一神经元所支配的全部或部分肌纤维放电位是由同一神经元所支配的全部或部分肌纤维 兴奋产生的电位兴奋产生的电位 波幅:波幅:2-102-10mv; mv; 持续持续时间可达时间可达 2-302-30ms ;ms ; 发放发放频率:几分钟一次至每秒数十次。
频率:几分钟一次至每秒数十次 束颤电位本身不能确定为异常,只有同时发现纤束颤电位本身不能确定为异常,只有同时发现纤颤电位等才有肯定的病理意义是运动神经元病(如颤电位等才有肯定的病理意义是运动神经元病(如脊髓前角灰质炎)和神经根疾患的主要表现脊髓前角灰质炎)和神经根疾患的主要表现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3.3.3.3.运动单位电图运动单位电图运动单位电图运动单位电图( ( ( (MUP)MUP)MUP)MUP)肌肉轻度用力收缩时,只有一个或几个运动单位参加肌肉轻度用力收缩时,只有一个或几个运动单位参加收缩,肌电图上呈现孤立、有一定频率和间隔的单个收缩,肌电图上呈现孤立、有一定频率和间隔的单个运动单位电位,电压较低也称单纯相(图)运动单位电位,电压较低也称单纯相(图) MUMU是是随意收缩最小的功能单位神经和肌肉发生随意收缩最小的功能单位神经和肌肉发生病变时会影响到肌肉的结构和功能,病变时会影响到肌肉的结构和功能, MUPMUP可反映其变可反映其变化化。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4 4 4 4)募集电位)募集电位)募集电位)募集电位 大力收缩时引出大力收缩时引出 参加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和发放频率有所增加,有参加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和发放频率有所增加,有些区域电位密集不能分离出单个电位,些区域电位密集不能分离出单个电位, 有些区域仍可见有些区域仍可见单个运动单位,称混合相(图单个运动单位,称混合相(图B B) 最大力收缩时,无法分辨出单个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最大力收缩时,无法分辨出单个运动单位电位电压 显著升高,不同振幅与频率的运动单位的电位参差重叠,显著升高,不同振幅与频率的运动单位的电位参差重叠, 称干扰相(图称干扰相(图A A)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脑电图(脑电图(EEGEEG)):: 人类或脊椎动物在安静情况下,即使没有任何特人类或脊椎动物在安静情况下,即使没有任何特定的刺激,在脑表面也能记录到持续节律性的电位变定的刺激,在脑表面也能记录到持续节律性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脑的自发电活动或脑电图。
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脑的自发电活动或脑电图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正常人大脑发放的基本节律:正常人大脑发放的基本节律:正常人大脑发放的基本节律:正常人大脑发放的基本节律:频率频率(Hz) 波幅波幅( V) 部部位位α节律节律 8~13 20~100 枕及顶部枕及顶部 节律节律 14~30 5~20 额及颞部额及颞部在异常情况下,可发放其它慢频率的波型:在异常情况下,可发放其它慢频率的波型: 波波 4~7 (正常脑电图也可出现少量的(正常脑电图也可出现少量的 波波 )) 波波 0.5~3 棘波、尖波、棘棘波、尖波、棘-慢波或尖慢波或尖-慢复合波慢复合波根据脑电波的频率、波幅、波型、发作性发放及位相关系根据脑电波的频率、波幅、波型、发作性发放及位相关系确定是否异常确定是否异常。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脑电图的常规记录方法:脑电图的常规记录方法:脑电图的常规记录方法:脑电图的常规记录方法:单极引导(单极引导(monopolar leadmonopolar lead):):一个引导电极与一个参考电极(通常放在一侧耳垂上)一个引导电极与一个参考电极(通常放在一侧耳垂上)之间的电位差之间的电位差双极引导(双极引导(Bipolar leadBipolar lead):):引导一对电极间的电位变化引导一对电极间的电位变化 把引导电极直接放在大脑皮层表面记录其自发和诱发电把引导电极直接放在大脑皮层表面记录其自发和诱发电活动,所得图形称皮层电图(活动,所得图形称皮层电图(ECoG).ECoG). 一般直接从皮层记录的电位要比从头皮记录的电位大一般直接从皮层记录的电位要比从头皮记录的电位大1010倍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EEGEEGEEGEEG对异常脑活动敏感但不特异对异常脑活动敏感但不特异对异常脑活动敏感但不特异对异常脑活动敏感但不特异 脑部的弥漫或局限损害脑部的弥漫或局限损害; ; 癫痫、脑炎、肿瘤及脑血管疾病诊断癫痫、脑炎、肿瘤及脑血管疾病诊断. . 50% 50%以上的癫痫患者,在发作间期有异常脑电活动,以上的癫痫患者,在发作间期有异常脑电活动,出现棘波、尖波、棘出现棘波、尖波、棘- -慢复合波或爆发性节律等病理波。
慢复合波或爆发性节律等病理波 部分癫痫患者,在发作的间歇期脑电图上不出现部分癫痫患者,在发作的间歇期脑电图上不出现 痫性放电,可用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睡眠等诱发方痫性放电,可用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睡眠等诱发方 法,使潜在的异常波呈现,即诱发试验法,使潜在的异常波呈现,即诱发试验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二)诱发电位记录(二)诱发电位记录(二)诱发电位记录(二)诱发电位记录诱发电位记录技术诱发电位记录技术19131913年年: :•感觉机能的中枢定位感觉机能的中枢定位;•神经元之间连接及投射关系神经元之间连接及投射关系.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 :平均诱发电位技术平均诱发电位技术(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诱发电位亦称为场电位,它不是单细胞放电,而诱发电位亦称为场电位,它不是单细胞放电,而 主要由许多突触后电位总和而成主要由许多突触后电位总和而成 诱发电位是与自发电位相对而言,常常出现在自发电诱发电位是与自发电位相对而言,常常出现在自发电位的背景上。
应用计算机可以把在发生时间上不规则的自位的背景上应用计算机可以把在发生时间上不规则的自发脑电经过叠加相互抵消为一条平坦的线,而把有一定潜发脑电经过叠加相互抵消为一条平坦的线,而把有一定潜伏期的诱发电位突出出来伏期的诱发电位突出出来诱发电位的鉴别:诱发电位的鉴别:诱发电位的鉴别:诱发电位的鉴别:1 1)潜伏期)潜伏期:: 诱发电位的出现与给予刺激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关系,诱发电位的出现与给予刺激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关系,即诱发电位必有一定的潜伏期即诱发电位必有一定的潜伏期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2 2 2 2)反应型式:)反应型式:)反应型式:)反应型式: 不同感觉系统的反应型式可以不同例如听觉的皮层不同感觉系统的反应型式可以不同例如听觉的皮层诱发电位诱发电位, 视觉的皮层诱发电位视觉的皮层诱发电位 同一系统中反应型式相同如在听系统,刺激蜗神经同一系统中反应型式相同如在听系统,刺激蜗神经或刺激斜方体在皮层记录到的诱发电位都是相同的或刺激斜方体在皮层记录到的诱发电位都是相同的3 3)空间分布:)空间分布:)空间分布:)空间分布: 诱发电位在脑内有一定的分布,即刺激外周某一部诱发电位在脑内有一定的分布,即刺激外周某一部位,诱发电位只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定部位(指主反应)位,诱发电位只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定部位(指主反应)—点对点传导。
点对点传导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4 4 4 4)与伪迹的关系)与伪迹的关系)与伪迹的关系)与伪迹的关系 刺激伪迹对测定诱发电位的潜伏期起到标记的作刺激伪迹对测定诱发电位的潜伏期起到标记的作用但伪迹过大可掩盖诱发电位,甚至在没有诱发电用但伪迹过大可掩盖诱发电位,甚至在没有诱发电位的情况下,将伪迹误认为诱发电位位的情况下,将伪迹误认为诱发电位 简单的鉴别方法:将刺激电流的极性倒转,因伪简单的鉴别方法:将刺激电流的极性倒转,因伪迹是一种物理现象,它必定会因极性倒转而倒转;而迹是一种物理现象,它必定会因极性倒转而倒转;而诱发电位是由电流刺激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它不会因诱发电位是由电流刺激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它不会因刺激电流极性的改变而改变刺激电流极性的改变而改变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一)视觉诱发电位(一)视觉诱发电位(一)视觉诱发电位(一)视觉诱发电位 ((((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 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 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 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 )))) 经视网膜给予视觉刺激时,在两侧后头部(枕叶皮层)记录到的电位变化。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二)听觉诱发电位(二)听觉诱发电位(二)听觉诱发电位(二)听觉诱发电位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 or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 or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 or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 or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 短声刺激时在头皮上记录到的听觉诱发电位短声刺激时在头皮上记录到的听觉诱发电位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听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AEPAEPAEPAEP):):):): 早成分早成分( (前前5050msms)) 前前1010msms内内几个波形几个波形(远场电位或脑干电位)(远场电位或脑干电位) 听神经、脑干电活动。
听神经、脑干电活动其后其后1212ms-50msms-50ms的的波形波形(中潜伏期电位):(中潜伏期电位):丘脑非特异核团、内侧丘脑非特异核团、内侧膝状体、听皮质电活动膝状体、听皮质电活动按潜伏期长短分为按潜伏期长短分为: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晚成分(晚成分(100100msms以后以后)):: 反映大脑皮层投射区活动的电位反映大脑皮层投射区活动的电位 N100N100负波负波: : 波幅高,易于识别波幅高,易于识别. . 临床上可作为临床上可作为测定听阈测定听阈及诊断疾病的指标及诊断疾病的指标 但但““晚成分晚成分” ” 易受觉醒和注意力的影响易受觉醒和注意力的影响记录方法记录方法: :引导多采用单极引导法,引导电极置于引导多采用单极引导法,引导电极置于10/2010/20法法的头顶的头顶CzCz部位,参考电极置于乳突部相当于部位,参考电极置于乳突部相当于A1A1部部位也可采用位也可采用C3-A2C3-A2,,C4-A2C4-A2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三)体感诱发电位(三)体感诱发电位(三)体感诱发电位(三)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 给予皮肤感受野或外周神经刺激,在刺激的对给予皮肤感受野或外周神经刺激,在刺激的对侧大脑皮层躯体感觉区记录到的大脑皮层电活动。
侧大脑皮层躯体感觉区记录到的大脑皮层电活动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家兔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家兔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家兔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家兔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四)髓背诱发电位(四)髓背诱发电位(四)髓背诱发电位(四)髓背诱发电位 刺激外周神刺激外周神经躯体感觉传人经躯体感觉传人神经时,在脊髓神经时,在脊髓背表面记录到的背表面记录到的电位变化该电电位变化该电位由一个位由一个峰电位峰电位,,一个一个高幅负相电高幅负相电位位和一个和一个低幅、低幅、长持续期的正电长持续期的正电位位所组成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峰电位峰电位: :是脊髓内传导速度最快的初级传人纤维是脊髓内传导速度最快的初级传人纤维 的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慢的负向电位慢的负向电位: :代表背角中间神经元的活动,紧随负向代表背角中间神经元的活动,紧随负向电位之后的正向电位是初级传人末梢去极化在脊髓背表电位之后的正向电位是初级传人末梢去极化在脊髓背表面的一种反映面的一种反映 脊髓背表面电位在全身麻醉无法观察体征时,可脊髓背表面电位在全身麻醉无法观察体征时,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的脊髓功能情况,麻醉对其几乎无任一定程度上反映的脊髓功能情况,麻醉对其几乎无任何影响。
何影响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二二. 细胞水平的电记录方法细胞水平的电记录方法 细胞内记录细胞内记录细胞内记录细胞内记录细胞外记录细胞外记录细胞外记录细胞外记录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一)细胞外记录(一)细胞外记录(一)细胞外记录(一)细胞外记录 通常在细胞外记录得到一个短暂的双相峰波通常在细胞外记录得到一个短暂的双相峰波(正(正- -负)有时可能记录到单相的正峰电位,甚负)有时可能记录到单相的正峰电位,甚至可记录到三相电位(正至可记录到三相电位(正- -负负- -正) 在细胞外得到的电位比细胞内记录小很多,因为在细胞外得到的电位比细胞内记录小很多,因为信号被低电阻的细胞外通路分流所致一般为信号被低电阻的细胞外通路分流所致一般为0.1-0.1-20mv20mv变化变化,<,< 5 % 5 %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细胞外记录细胞外记录细胞外记录细胞外记录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判断一个动作电位是属于判断一个动作电位是属于一个或几个神经元的标准:一个或几个神经元的标准: 动作电位的形状和振幅。
动作电位的形状和振幅鉴别方法鉴别方法::•放电在形状和振幅是相同的放电在形状和振幅是相同的•在不同程度或不同组织刺激下发生全或无的变化在不同程度或不同组织刺激下发生全或无的变化• 在刺激作用下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有的发放次在刺激作用下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有的发放次序序放电属放电属于同一于同一神经元神经元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锋电位的锋电位的形状和极形状和极性取决于性取决于微电极与活动神经元之间的距离微电极与活动神经元之间的距离微电极与神经元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微电极与神经元各部分的相对位置锋电位的时程锋电位的时程: 1.0-1.5ms : 1.0-1.5ms 与胞体的兴奋有关;与胞体的兴奋有关; 0.5ms 0.5ms 与轴突的兴奋有关;与轴突的兴奋有关; 15-20ms 15-20ms 与树突的兴奋有关与树突的兴奋有关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二)细胞内记录(二)细胞内记录(二)细胞内记录(二)细胞内记录 细胞内记录细胞内记录: 可获得细胞在静息期与活动期有关膜电可获得细胞在静息期与活动期有关膜电 位变化的定量的资料。
位变化的定量的资料• 膜电位膜电位• 突触电位突触电位•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细胞内记录细胞内记录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细胞内记录要求细胞内记录要求细胞内记录要求细胞内记录要求: : : :1 1)稳定性)稳定性::两方面两方面机械运动(如实验台)机械运动(如实验台)动物体运动(如呼吸)动物体运动(如呼吸)微电极和所插入的细胞之间的相对位移不能超过微电极和所插入的细胞之间的相对位移不能超过几个几个 m m,才能持久地记录细胞内电位才能持久地记录细胞内电位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玻璃微电极玻璃微电极•金属电极(钢、钨等):金属电极(钢、钨等):2 2 2 2)合格的微电极是记录细胞电位的重要条件:)合格的微电极是记录细胞电位的重要条件:)合格的微电极是记录细胞电位的重要条件:)合格的微电极是记录细胞电位的重要条件:((1 1)玻璃微电极:)玻璃微电极:硬质玻璃管拉制的玻璃微管硬质玻璃管拉制的玻璃微管尖端直径尖端直径 = = 或或〈〈1 1µm m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3 mol/L KCL导电性:微电极内充灌盐溶液导电性:微电极内充灌盐溶液玻璃微电极玻璃微电极2%旁安天蓝旁安天蓝0.5 mol /L 醋酸钠(醋酸钠(PH 7.7)) 标记电极尖端位置标记电极尖端位置通阴极电流通阴极电流2~10µA/min铂丝铂丝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微电极电阻:微电极电阻:5~20 M 电阻过小:电阻过小: 〈〈 1-2M 表示电极尖端可能折断;表示电极尖端可能折断;电阻过大:电阻过大: 〉〉20 M 表示电极中可能有气泡。
表示电极中可能有气泡细胞内记录:细胞内记录: 10-20 M 细胞外记录:细胞外记录:5-6 M ((2)金属微电极:)金属微电极:优点:电阻低,机械强度高常用作慢性埋藏电极优点:电阻低,机械强度高常用作慢性埋藏电极 制作较复杂,常用钢、钨(直径制作较复杂,常用钢、钨(直径0.23~0.25mm)), 其中钨丝金属微电极较为常用其中钨丝金属微电极较为常用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三、电压钳技术三、电压钳技术 (The Voltage-Clamp MethodThe Voltage-Clamp Method)离子通道离子通道}细胞膜细胞膜离子流离子流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 + + +- - - -膜电位膜电位电压钳技术电压钳技术维持在一个固定水平维持在一个固定水平了解各种离子在细胞活动过程中的跨膜规律了解各种离子在细胞活动过程中的跨膜规律将欲研究的单一离子流从众多复合的离子流中分流出来将欲研究的单一离子流从众多复合的离子流中分流出来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压钳:定量测定细胞兴奋时的离子电流的方向、振幅和时程。
电压钳:定量测定细胞兴奋时的离子电流的方向、振幅和时程负反馈放大器负反馈放大器负反馈放大器负反馈放大器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压钳技术的局限性电压钳技术的局限性电压钳技术的局限性电压钳技术的局限性电压钳是通过控制膜电流研究离子通道电压钳是通过控制膜电流研究离子通道. .1 1) )不能测定单一通道电流不能测定单一通道电流, ,因为钳制的膜面积因为钳制的膜面积 较大较大, ,包含大量随机开放或关闭的离子通道包含大量随机开放或关闭的离子通道; ; 且背景噪音大且背景噪音大, ,可掩盖单一通道的电流可掩盖单一通道的电流; ;2)2)对体积较小的细胞进行此实验技术上有困难对体积较小的细胞进行此实验技术上有困难 ( (单个细胞上需放置两根电极单个细胞上需放置两根电极).).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膜片钳技术膜片钳技术膜片钳技术膜片钳技术( ( ( (The Patch-Clamp Method)The Patch-Clamp Method)1-31-31-31-3个离子通道个离子通道个离子通道个离子通道! ! !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离子通道模型的提出及实验证明离子通道模型的提出及实验证明 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年代, Hodgkin , Hodgkin 和和 Huxley Huxley 利用枪乌贼巨大轴利用枪乌贼巨大轴突,分析了动作电位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突,分析了动作电位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NaNa+ + 、、K K+ + 通道模型。
通道模型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1972年:年:Katz在对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研究中,记录到在对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研究中,记录到 n型型Ach受体(受体(nAchR)离子通道的电导、平均)离子通道的电导、平均 开放时间和开放频率开放时间和开放频率1976年:年:Neher和和Sakman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到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到nAchR单个单个 离子通道电流,并因此获离子通道电流,并因此获1991年度诺贝尔奖年度诺贝尔奖1981年:年:Miledi将生物合成的将生物合成的nAchR的的cRNA注射到非洲注射到非洲 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在卵母细胞膜上表达出这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在卵母细胞膜上表达出这 种离子通道的受体种离子通道的受体1983- Numa用重组用重组DNA克隆技术,确定了分子量为克隆技术,确定了分子量为 1984:: 20余万的电鱼电器官的余万的电鱼电器官的nAchR和和Na+通道的全通道的全 一级结构。
一级结构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记录单通道电流的膜片钳技术记录单通道电流的膜片钳技术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膜片钳技术记录离子通道电流方式有四:膜片钳技术记录离子通道电流方式有四:膜片钳技术记录离子通道电流方式有四:膜片钳技术记录离子通道电流方式有四:1. 细胞密着式细胞密着式 (cell-attached) 将电极尖端以将电极尖端以 G 封接在细胞表面,记录被封在电极封接在细胞表面,记录被封在电极 尖端口下的膜片中的离子通道的电流尖端口下的膜片中的离子通道的电流Neher和和Sakman 使用这种方法首次记录到了使用这种方法首次记录到了nAchR 单通道电流单通道电流2. 膜内向外式膜内向外式 (inside-out) 在细胞密着式在细胞密着式 基础上,再将电极拉开,使之与胞体脱基础上,再将电极拉开,使之与胞体脱 离,即记录封在电极尖端口下的膜片中的离子通道电离,即记录封在电极尖端口下的膜片中的离子通道电 流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3. 全细胞记录全细胞记录 (whole-cell recording ) 在细胞密着式在细胞密着式 基础上基础上,向电极内稍施负压,使被封在向电极内稍施负压,使被封在 电极尖端口下的膜片破裂,用以记录全细胞离子通道电极尖端口下的膜片破裂,用以记录全细胞离子通道 电流。
电流4. 膜外向外式膜外向外式 (ourside-out) 在全细胞记录基础上,再将电极拉开,使之与细胞脱在全细胞记录基础上,再将电极拉开,使之与细胞脱 离,此时附在电极尖端的膜片又可自动将电极尖端口离,此时附在电极尖端的膜片又可自动将电极尖端口 封住,此时膜片的外侧面向外,用以记录封在电极尖封住,此时膜片的外侧面向外,用以记录封在电极尖 端口下的膜片中的离子通道电流端口下的膜片中的离子通道电流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四、膜片钳记录四、膜片钳记录四、膜片钳记录四、膜片钳记录电压钳技术是通过控制膜电位来研究离子电压钳技术是通过控制膜电位来研究离子通道的理想技术,但并不能测定单一通道电流通道的理想技术,但并不能测定单一通道电流细胞内测量电流时:细胞内测量电流时: 背景噪音至少背景噪音至少100pA足以掩盖仅有几个足以掩盖仅有几个pA的的单通道电流单通道电流这种显然极负的信噪比,这种显然极负的信噪比,几乎构成了以单个通道为目标的几乎构成了以单个通道为目标的电生理学测量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或难题电生理学测量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或难题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为解决上述难题,发展了膜片钳技术。
为解决上述难题,发展了膜片钳技术高阻封接高阻封接使所吸附膜与周围膜完全绝缘使所吸附膜与周围膜完全绝缘微吸管微吸管细胞膜细胞膜微小片区微小片区((1-10 m))将其余大片细胞膜产生的噪将其余大片细胞膜产生的噪音有效隔离,从而测出单个音有效隔离,从而测出单个通道的微小电流(通道的微小电流(1pA)将传统的电生理学将传统的电生理学方法提高到分子水平方法提高到分子水平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一)记录方式:(一)记录方式:1)细胞贴附式:)细胞贴附式: 高阻封接时,微吸管尖贴附在细胞上,在细胞膜表面高阻封接时,微吸管尖贴附在细胞上,在细胞膜表面隔离出一小片膜,记录单通道电流隔离出一小片膜,记录单通道电流2)内面朝外式:)内面朝外式: 高阻封接后高阻封接后 ,轻提微吸管尖可形成内面朝外的膜片轻提微吸管尖可形成内面朝外的膜片3)外面朝外式:)外面朝外式: 通过给微吸管一个极短促的抽吸,或给微吸管一个极通过给微吸管一个极短促的抽吸,或给微吸管一个极其短暂而大的电压变动(其短暂而大的电压变动(<1ms,300~400mv),或关掉放大),或关掉放大器,再接通,是微吸管尖所隔离的膜片弄破,即可形成外器,再接通,是微吸管尖所隔离的膜片弄破,即可形成外面朝外的膜片。
面朝外的膜片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4)全细胞式:)全细胞式: 在形成外在形成外面朝外过程中,面朝外过程中,要经过全细胞要经过全细胞式阶段其与式阶段其与细胞内微电极细胞内微电极记录形成基本记录形成基本相同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诱发电位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假阳性及假阴性结诱发电位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不时会出现在诱发电位检查中果不时会出现在诱发电位检查中 因此在记录过程中,实验条件、实验技术等方面因此在记录过程中,实验条件、实验技术等方面必须严格控制,对异常电位的判断要严格、全面地加必须严格控制,对异常电位的判断要严格、全面地加以分析根据解剖、生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对所记以分析根据解剖、生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对所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解释录到的电位变化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解释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正常情况下,随着肌肉张力增加,参加收缩的运动单位正常情况下,随着肌肉张力增加,参加收缩的运动单位和发放频率也相应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呈正比关系。
因此根和发放频率也相应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呈正比关系因此根据放电波形的不同,可以粗略地估计肌肉用力的程度据放电波形的不同,可以粗略地估计肌肉用力的程度 在肌原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中,运动单位的电位波形和肌在肌原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中,运动单位的电位波形和肌肉实际收缩程度不一肉实际收缩程度不一肌肉瘫痪:肌肉瘫痪: 随意收缩困难,不能达到一定的随意收缩困难,不能达到一定的肌张力肌张力 但肌电图却呈但肌电图却呈干扰相干扰相不一致不一致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9.9.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请在此处添加课文原文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课文导读课文导读:请在此处添加课文导读相关问题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课文结构课文结构:请在此处添加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内容请在此处添加课文第二部分主要内容请在此处添加课文第三部分主要内容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请在此处添加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内请在此处添加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容:请在此处添加课文第一部分相关知识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请在此处添加背景资料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请在此处添加课文第一部分所用修辞方法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请在此处添加课文第二部分主要内容请在此处添加课文第二部分主要内容请在此处添加课文第二部分知识要点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R微电微电 极极电压钳方法只能记录大电压钳方法只能记录大量离子通道的电行为,量离子通道的电行为,而无法准确分析单离子而无法准确分析单离子通道的电学特性。
通道的电学特性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细胞外电极对探测细胞外电极对探测动作电位形状的变化无大动作电位形状的变化无大价值原因:原因: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容积有限,电场中的电流线会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容积有限,电场中的电流线会被压缩而变形,血管、结缔组织等结构的导电系数不一被压缩而变形,血管、结缔组织等结构的导电系数不一致,加上不同的神经元的活动不一定是同步的这样胞致,加上不同的神经元的活动不一定是同步的这样胞外电极记录的电流大小和波形会有多种变化,尤其是当外电极记录的电流大小和波形会有多种变化,尤其是当电极与活动细胞之间的相对位置稍有变化,所记录的电电极与活动细胞之间的相对位置稍有变化,所记录的电位大小和形状就会发生显著变化位大小和形状就会发生显著变化 因此细胞外微电极一般主要用来测量细胞放电的准确数因此细胞外微电极一般主要用来测量细胞放电的准确数目,目,而不能提供当单个细胞放电大小的可靠资料(定性)而不能提供当单个细胞放电大小的可靠资料(定性)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中中心心思思想想请在此处添加本课中心思想具体内容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中中心心思思想想请在此处添加本课中心思想具体内容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记录电极一般采用盘状电极(动物实验中可采用针记录电极一般采用盘状电极(动物实验中可采用针型电极或银球电极),置于头顶部与外耳型电极或银球电极),置于头顶部与外耳 孔之间的大脑孔之间的大脑半球外侧面顶点向外半球外侧面顶点向外7Cm,向后,向后2Cm处(处(刺激尺神经或刺激尺神经或正中神经);或置于顶点向后正中神经);或置于顶点向后2Cm处(处(刺激下肢神经)。
刺激下肢神经)无关电极可置两耳或乳突部位无关电极可置两耳或乳突部位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异常率较脑电图低,但有些病例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异常率较脑电图低,但有些病例脑电图正常而大脑诱发电位异常它可以反映出特异性传脑电图正常而大脑诱发电位异常它可以反映出特异性传导通路的机能状态导通路的机能状态 SEP各波的命名有很大的变化有的作者用各波的命名有很大的变化有的作者用P1、、N1、、P2、、N2,也有的用各波最常见潜伏期的毫秒数如,也有的用各波最常见潜伏期的毫秒数如P14、、N9、、N20等等来标记来标记Eps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单极引导法:记录电极通常置于单极引导法:记录电极通常置于10/20法的法的O1、、O2部部位,无位,无 关电极置于耳部或乳突关电极置于耳部或乳突 双极引导法: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可用双极引导法: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可用C3-Cz,C4-Cz等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基本波形:刺激后基本波形:刺激后50~500ms反映皮层功能的晚成分反映皮层功能的晚成分潜伏期:潜伏期:P1、、N1、、P2、、N2、、P3。
附加指标:附加指标: N1-P2、、P2-N2、、N1-N2、、N1-P2、、P2-N2比值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10~2010~2010~2010~20系统电极配位法系统电极配位法系统电极配位法系统电极配位法国际脑电图学会建议使用的标准脑诱发电位配位法国际脑电图学会建议使用的标准脑诱发电位配位法 10~20法,出于头颅大小、形状不完全相同,采用百法,出于头颅大小、形状不完全相同,采用百分数表示距离(即分数表示距离(即10%和和20%)计算电极安放的位置计算电极安放的位置电极名称与解剖分区相符电极名称与解剖分区相符该方法采用该方法采用3条标志线:条标志线:• 矢状线又称前后中线矢状线又称前后中线 ,从鼻根到枕外粗隆;,从鼻根到枕外粗隆;• 冠状线,从左外耳孔经顶部冠状线,从左外耳孔经顶部Cz到右外耳孔;到右外耳孔;• 颞侧线又称侧连线,从颞侧线又称侧连线,从FPz到到Oz引两条分别经左、右引两条分别经左、右 外耳孔所连的半环形线外耳孔所连的半环形线。
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本本 课课 作作 业业请在此处添加本课作业一请在此处添加本课作业二请在此处添加本课作业三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电刺激与电记录方法学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