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论文】发酵床养猪疾病防治技术.pdf
3页猪群保健 H E A L T H80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0年 第6期发酵床养猪疾病防治技术盛清凯1, 武 英1, 赵红波1, 张先勤2(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山东 济南 250100; 2.云南省玉溪市畜禽改良站, 云南 玉溪, 653100)发酵床养猪,猪病减少,但仍有猪病发生2006 年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日本专家合作,双方共同开展零排放发酵床养猪技术的研究根据日本等国家多年发酵床养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发酵床养猪,对猪寄生虫病、呼吸道疾病、抗酸菌病等应给予足够重视1 发酵床养猪寄生虫病的防治猪的寄生虫病包括体内寄生虫病和体外寄生虫病目前引起重视的为体内寄生虫,主要指蛔虫和鞭虫1.1 猪蛔虫病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寄生在猪小肠内而引起的一种线虫病 该病流行较广,严重危害 3 ~ 6 月龄仔猪,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重者还引起死亡,是仔猪常见多发的重要疾病之一无论是在发酵床上养殖还是普通的水泥地面养殖,猪蛔虫病都有可能发生1.1.1 病原猪蛔虫病病原为线形动物门蛔目蛔科蛔属的猪蛔虫。
蛔虫是一种大型线虫,在猪的寄生线虫中个体最大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固定后侧为苍白色虫体呈中间稍粗,两端稍细的圆柱形雄虫长 15 ~ 25 cm,直径约3 mm,尾端向腹面弯曲,形似钓鱼钩 ;雌虫长 20 ~ 40 cm,直径约 5 mm,较直,尾端稍钝猪蛔虫卵随粪便排出至体外后,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充足氧气的环境中发育为含幼虫的感染性虫卵,猪吞食了感染性虫卵而被感染虫卵对化学药品抵抗力很强,对高温较敏感,45 ~ 50 ℃条件下 30 min 死亡1.1.2 临床症状猪蛔虫病流行十分广泛,尤其是仔猪,3 ~ 5 月龄的仔猪最容易感染猪蛔虫病的临床症状随着猪年龄的大小,猪体质的好坏、感染的数量以及蛔虫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仔猪轻度感染时, 体温升高至 40 ℃, 有轻微的湿咳,有并发症时,则易引起肺炎感染较重时,病猪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呼吸和心跳加快成年猪感染蛔虫后,如寄生虫体的数量不多,病猪的营养良好,常无明显的症状 ; 但感染较严重时,常因胃肠机能遭受破坏,病猪则出现食欲不振,磨牙,轻度贫血和生长缓慢等症状;严重感染时,也可出现类似仔猪感染的种种症状1.1.3 检验方法蛔虫幼虫移行期诊断较难,可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上哮喘、咳嗽等症状综合分析。
成虫期诊断主要是检查虫卵,检出虫卵有 2 种方法 : 一是直接涂片检查法,主要用于较重的感染,在涂片中可检出不同发育阶段的虫卵 ;二是饱和盐水浮集法,多用于轻度感染而寄生于体内的蛔虫不多时一般情况下,当1 g 粪便中虫卵数达到 1 000 个时,即可确诊为蛔虫病1.1.4 防治病猪和带虫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发酵床管理不好 (污泥化) , 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野鸟传播都可引起本病的发生由于病猪死亡率低,畜主往往忽视驱虫,这也是造成本病广泛流行的原因之一在猪进入发酵床之前不让猪有受感染的机会,是较好的预防策略发酵床养猪和传统水泥地面养猪管理一样,应预防性定期驱虫种猪配种前,要进行驱虫 ;母猪产仔前 1 周驱虫 ; 仔猪断奶前驱虫在蛔虫病流行的猪场,每年春秋两季对全群猪只驱虫 1次,特别对断奶后到 6 月龄的仔猪,应驱虫 1 ~ 3 次引进种猪,先隔离一段时间,进行检验,如果发现有寄生虫病,先进行驱虫,确认无寄生虫病时,方可并群饲养外地购入仔猪,应在仔猪进入发酵床之前驱虫猪在发酵床上驱虫时,用药后,应及时将粪便摊开或翻扣,以防猪再次接触虫卵,同时利用垫料深层高温以杀灭虫卵。
猪感染蛔虫后可用左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或伊维菌素等药物治疗伊维菌素注射剂的使用程序为 :一般可在猪 40 日龄左右、后备猪配种前、妊娠猪产前 2 周时各注射1 次,但在感染较重的猪场应在转入育肥舍时增加注射 1 次,以及繁殖母猪于配种时也加注 1 次,对种公猪每年注射3 ~ 4 次健康猪出栏后,应于发酵床上添加微生物发酵菌种或补充玉米面等营养物后堆积发酵,确保发酵温度在 60 ℃以上 (表面深度 20 cm 处) , 并维持 5 ~ 7 d以上然后将堆积的发酵床垫料外翻,进行第 2 次堆积发酵,从而达到充分杀灭蛔虫卵的效果一般猪场,在确保猪健康的前提下,只堆积发酵 1 次,即可再次进猪饲养对于确定蛔虫感染的猪舍,应淘汰旧垫料,利用新垫料制作发酵床或将旧垫料 2 次堆积发酵后,再次用于发酵床饲养猪群保健 H E A L T H81 2010年 第6期 SWINE INDUSTRY SCIENCE 猪业科学1.2 猪鞭虫病猪鞭虫病, 也是一种体内寄生虫病猪鞭虫病又称猪毛首线虫病,是由猪鞭虫所致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猪吞噬了含有虫卵的饲料或饮水后即被感染本虫主要寄生于猪的盲肠,以仔猪受害最重,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育成猪很少发生感染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病猪是重要的传染来源鞭虫卵和蛔虫卵一样对高温敏感猪鞭虫病的防治可参考蛔虫病猪出栏后,垫料 2 次堆积发酵后,可再次进猪饲养2 发酵床养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同常规水泥地面养猪一样,发酵床养猪呼吸道疾病很少由单一的传染性因子引起,往往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环境卫生、 饲养管理、传染性病原等发酵床管理不善、垫料霉变、猪舍湿度过大、免疫程序不合理都会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故对呼吸道病的控制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即改善饲养管理、免疫接种、药物防治等,才能取得最佳效果2.1 临床症状猪的呼吸道综合征诱发因素和感染病原十分复杂,主要发生在断奶猪和育成猪病猪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或废绝、 呼吸困难、 喘气、腹式呼吸、被毛粗乱、生长不良、咳嗽、鼻眼有分泌物,多见结膜炎不同管理条件、继发病原菌和环境好坏所表现的症状不一致本病是在一定的应激环境下至少感染 2 种以上病原在猪的呼吸系统表现出的一系列综合征群2.2 病因呼吸道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其一为传染性病原,其二为由非传染性因素引起2.2.1 传染性病原传染性病原,主要指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
病毒主要包括猪流感病毒、 猪瘟病毒、 伪狂犬病毒、 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圆环病毒、猪腺病毒、猪副黏病毒、巨大细胞病毒、脑心肌炎病毒、血球凝集性脑脊髓炎病毒细菌主要包括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霍乱沙门氏菌、化脓棒状杆菌、克雷伯氏杆菌、链球菌等支原体主要包括猪肺炎支原体、滑液囊支原体等寄生虫,如弓形体、蛔虫、后圆线虫、猪球虫等2.2.2 非传染性因素非传染性因素指管理、应激等发酵床养猪,粪污被发酵床中的微生物分解, 对环境无污染但发酵床管理不善,舍内通风不良等,也能诱发或加剧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这些因素包括 : 环境温度不适,湿度大(主要为冬季) ;饲养密度大 ; 空气不新鲜 ; 发酵床翻挖不及时导致氨气浓度超标; 发酵床表面干燥,灰尘多应激因素有栏舍设计不当 ; 缺水断料 ; 断奶或免疫治疗 ; 饲料或垫料霉变,霉菌毒素产生,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等2.3 防治由于本病的病因与症状的复杂性以及继发感染的严重性,加之许多病原体还没有完全可靠的疫苗,使得本病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想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本病,就要遵循本病的发病规律进行预防,主要措施包括加强管理 ; 控制和净化原发病原 ; 减少继发细菌的数量和种类 ; 改善环境和减少应激 ; 在日粮中添加有效的脱霉剂 ; 使用优良的发酵床微生物菌种。
2.3.1 建立和完善以消毒卫生工作为核心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一般认为,发酵床养猪,消毒次数少,节省费用该种说法主要是针对新建发酵床猪场而言对于传统猪舍和发酵床猪舍混养的猪场非常有必要加强消毒工作对于 2 种模式混养的猪场,由于饲养人员的穿梭走动及空气传播,发酵床猪舍面临更大的危险在疫病流行季节,发酵床猪舍内外也应加强消毒,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原体的传入,从而减少猪场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发酵床猪舍的消毒用药和常规猪舍消毒用药一致2.3.2 加强免疫,注射合格的免疫疫苗认真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根据本场或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质量合格的疫苗,并且严格按照疫苗接种的使用说明、操作步骤,科学地接种疫苗发酵床养猪,猪舍环境改善,无臭味,猪免疫力增强,一些猪场认为可以少打疫苗对此,尚无试验数据表明哪种疫苗可以不注射,哪种疫苗必须要注射因此,建议不要轻易改变当地成熟的免疫程序2.3.3 根据疫病流行规律,使用药物合理预防猪肺炎支原体是引发呼吸道疾病的一种重要的致病原,支原体感染后,其他细菌乘虚而入,有条件的猪场应定期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对猪肺炎支原体和其他细菌感染进行预防和治疗。
根据药物的预防剂量,可间断性地添加到饲料中进行预防,过一段时间后,再在饲料中添加发酵床微生物添加剂,并翻挖垫料,以提高发酵床菌种的活性2.3.4 加强饲养管理冬季,为了提高发酵床猪舍的保暖效果,猪舍常忽视通风,造成猪舍内空气混浊,湿度过大; 北方冬季气候干燥,发酵床垫料表面水分挥发快,垫料表面易起灰尘 ; 发酵床翻挖不及时,导致发酵床温度低发酵床管理不好,都能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做好产床、保育舍、育肥猪舍冬季保温除湿工作与夏季降温通风工作,严禁饲喂发霉饲料,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和良好的饲养管理,争取将呼吸道疾病降低至最低猪群保健 H E A L T H82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0年 第6期发病几率3 警惕抗酸菌病的发生3.1 抗酸菌病的发现猪的抗酸菌症,是感染了抗酸菌(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 avium)引起的慢性淋巴结炎症,多数是隐性感染,在家畜检查中一开始是当成肠间膜淋巴结炎症被发现的不仅如此,此疾病引起人们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该细菌有致人肺结核的可能特别是最近从艾滋病的患者身上分离出该细菌,作为重要病原体正引起人们的关注。
2004 年日本一些猪场大面积发生,猪场感染率达到 68.8%该症在猪身上几乎察觉不到任何的症状,有时有极为罕见的全身感染显现,猪发育不全主要是在下颚淋巴结和肠膜淋巴结产生的病变切除淋巴结,确认切片病变(称为干酪变性) 病菌分离是从该淋巴结部分以及粪便中分离出来的,病原菌分离大约需要 3 周的时间3.2 日本的防治经验2004 年日本对一发病农场繁殖母猪、小猪、育肥猪的粪便、锯屑和土著菌等环境材料以及判断感染本病的出栏猪的肠间淋巴结进行检查,通过抗酸菌染色、小川培养基培养、抗酸菌的基因检索、HE 染色等判定,最终判定该场猪病为抗酸菌症2005 年日本该农场主和农业协会等相关机构开会,讨论清理对策,决定实施以下 3项措施 : 1)回收使用的发酵床材料,作为堆肥使用,停止使用土著菌 ; 2)猪出栏后,彻底地对猪圈消毒,从另外的厂家购入锯木屑,重新制作发酵床 ; 3)为细致调查疾病的侵入情况,对猪群采用鸟型结核菌抗体试验(PPD检查) 根据该猪场进行第 2 次检查的结果,采取相应清理措施 :将阳性猪隔离饲养并及早淘汰,用石灰水对猪 天津宁河圈进行全面涂抹消毒并且停用土著菌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检查,抗酸菌症已完全不再发生。
对于抗酸菌症,我国尚未见报道日本总结该病病因为 :本疾病多发于使用木屑的农场,木屑是重要的感染源因此,使用木屑时,重要的是要选择没有被抗酸菌污染的木材同时,感染母猪也是重要的污染源,因此用结核菌素反应查找感染的公猪,必须优先淘汰此外,感染的猪在感染 4周后开始从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