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语文七单元单元备课.doc
4页集体备课教案学校小学主备人学科语文版本苏教版总课时 13年级六年级上(下)册上册单元七课题22—25 课型 新授课 第七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是继本册教材“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俗民风”、“景物聚集”“名人风采”、之后的又一组很具感染力、可为学生楷模、回忆学习历程来介绍“读书有方”为主题的课文 本单元共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篇课文及一个写读后感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也可写从读课外书中得到的启示习作(7)和一个练习(7)《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陆游写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朱熹写的《观书有感》,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辩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篇介绍读报常识的读报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读报,希望人们养成读报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特点所谓主题单元,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习作" "练习"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本单元《学与问》是一篇议论文我的设计意图是:教好议论文,重点还应该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上去,依然得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5、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6、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四)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渗透了许多议论文的表达方法!从整体上把握议论文是如何一步一步深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这样对学生如何表达也是有帮助的。
2、从文本的整体入手,探讨作者是如何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的,这是很有必要的3、虽然是一种新的文体,但文体结构方面的知识,还是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4、教给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五)课时安排:《古诗两首》 2课时《学与问》 2课时《大自然的文字》 2课时《养成读书读报的好习惯》 2课时《习作7》 2课时《练习7》 3课时 (六)反思: 参与备课人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