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42844820
  • 上传时间:2023-10-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52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 安庆、凤阳、黟县、桐城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199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 蒙城、潜山、涡阳、和县、贵池、宣州、绩溪歙县、寿县、亳州已被国务院于1986年批准为第二排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庆、绩溪已被国务院于2005年、2007年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现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为9座)1986年安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歙县  歙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身踞世界著名风景区黄山南大门,是东至杭州南往千岛湖,西去瓷都景德镇,北向江城芜湖、铜陵的枢纽,且处于全省“一线两点”的经济发展圈内,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全县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人口50.7万,是最具开发潜力和价值的皖南旅游经济区之一建置沿革据下冯塘、新州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本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春秋,属吴战国,初属越,后属楚秦置歙县,先属会稽郡,后属鄣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楚国;六年,属荆国;十二年,属吴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属江都国元狩二年(前121年),鄣郡改为丹阳郡,本县仍属之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遣贺齐取黟、歙,并置新都郡三国,属吴新都郡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本县仍属之。

      梁承圣二年(553年),划出新安郡所辖歙、黟、海宁三县,置新宁郡陈天嘉三年(562年),撤销新宁郡,仍属新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并入海宁县(今休宁、屯溪);十一年,复置歙县并置歙州以辖大业三年(607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义宁(617年—618年)中,汪华迁郡治于本县乌聊山直至清末,郡、州、路、府治一直未变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天宝元年(742年),歙州又改为新安郡;乾元元年(758年),新安郡仍改为歙州,本县隶属不变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称兴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本县隶属一直未变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属芜湖道;17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28日,本县解放,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属徽州专区;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1974年以来,属徽州地区。

      人文历史歙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秦末置县,古称新安、歙州、徽州唐宋以后,徽商崛起,理学盛行,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是经济学家王茂荫、著名画家渐江、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里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皖派汉学、歙派篆刻、徽派四雕、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菜、徽剧等都闪耀着新安文化的灿烂光芒,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古时歙县乡俗“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明清时期,有进士623人,状元6人,在全省全国名列前茅这些人中,有13人的著述收入《四库全书》清康熙年间,全县有学社、书院127所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和“父子尚书”的佳话不时传为美谈歙县文物灿烂,古迹众多全县有570处地面文物,许国石坊和棠樾牌坊群以其雄伟与壮观,被誉为“东方凯旋门”,遍布全县城乡的古牌坊、古祠堂、古居民等“古建三绝”以及古桥、古寺、古塔等,构成了古典建筑艺术博物馆徽州学”已成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并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歙县山水秀丽,风光旖旎,文物古迹遍布乡村和城镇,现有地面文物613处,其中国保单位3处,省保单位21处,就其数量来讲,约占全省的1/5,素有“文物之海”之美誉古徽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牌坊、古城墙、古谯楼,映射着古城徽文化发祥地的繁荣;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被誉为“古建三绝”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更是数量众多,保存完好。

      2、寿县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会合肥市接壤,与国家能源城淮南市毗邻全县总面积2986平方公里,耕地178万亩,辖25个乡镇总人口128万历史沿革寿县古称寿春殷商时是南方诸侯的封地周代为州来国地公元前493年,楚昭王攻伐蔡国,蔡昭侯求吴翼护,把国都迁于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辖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改名“郢”秦统一中国后,划江淮之间为九江郡,治所设寿春汉初封王,淮南王刘长建都寿春公元前122年,淮南国废,复九江郡制东汉末年,袁术称帝,以寿春为都东晋末,为避孝武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隋文帝废郡,改称“寿州”唐时属淮南道宋时设寿春府,府城保存至今金兵占领后,改属南京路元时属安丰路明属临濠府清时其所属虽有几次变更,但治所多设于此民国属泗道1912年寿州改为寿县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人文历史寿县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故乡,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以楚文化为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尤以正阳肘阁、寿州锣鼓等广受欢迎寿县胜迹宏博,现在的古建筑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罗棋布,主要有蔡侯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颇墓、宓子墓等;古遗址有古郢都遗址、安丰城遗址、淝水之战古战场等;其它还有春申坊、时公祠、斗鸡台、吕蒙正寒窑、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载于方志的寿州内八景和外八景等等。

      目前全县存有古迹160多处,其中唐、宋、明、清建筑10多处,古墓葬多达80多座,古遗址29处寿县文物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160多件,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馆”之称3、亳州  位于皖西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西北部与河南省接壤,西南部与阜阳市毗连,东部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部与淮南市为邻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地级亳州市,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区,国土面积8522.5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8%;耕地60.19万公顷全市人口530.02万,其中少数民族8.2万人历史沿革上古时,“亳”地属古豫州,成汤为诸侯时即居于此亳”当时写作“薄”商曾几度迁都,人们将汤所都之地统称为“亳”,包括南亳(今河南商丘以南,安徽亳州以北),北亳(今山东曹县一带),西亳(今河南偃师一带)现在的亳州,系南亳故城域周代,此地称“焦”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在此置谯县,隶属砀郡西汉,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东汉时,沛郡改为沛国建安末年,析沛国之一部置谯郡,曹操以谯郡一带为基地,不断在军事和经济上扩充自己的力量魏文帝皇初二年(22l年),谯被封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为五都。

      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置南兖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因南兖州地处古南亳近邻,故“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见于此隋大业二年(606年)改称谯郡,唐武德七年(624年)谯郡复改称亳州,为唐代十望州府之一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复通拥韩山童之子朝林儿于亳州称帝,国号大宋,改元龙凤,称小明王明洪武初(1368年)降州为县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又复称亳州清初,亳州隶属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划为江苏、安徽两个布政使司民国元年(1912年)亳州改为亳县民国37年(1948年)8月成立亳州市,1949年2月市、县合并,恢复亳县建制,隶阜阳行政公署1986年3月撤亳县建亳州市,其隶属关系和辖区不变1998年2月归省直接管辖2000年5月设立地级亳州市人文历史亳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哺育出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先哲名流道教鼻祖老子以特有的宇宙观、行知论给后人留下经典著作《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却文约辞要,博大精深,提出一个非常完整的哲学体系,被誉为“万经之王”;一代圣哲庄子,曾为漆园吏,他“喻牛辞相”的故事及王安石“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的诗句,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诵;魏武帝曹操“煮酒论英雄”、“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使天下多少有识之士为之倾倒;陈思王曹植的“七步诗”,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神医华佗的“麻沸散”是医学史上全身麻醉的“世界之最”,首创的“五禽戏”现在依然有不少人在天天习练;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胆识、谋略与风采着实令人敬仰,其故事更是妇孺皆知;一代圣君商成汤、道教至尊陈抟、悯农诗人李绅、捻军首领张乐行等,都是这块蕴才积盛之地的骄子。

      他们为创造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亳州大地留下众多的古迹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亳州现存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省以上保护单位22家,占全省的l/3这些古迹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处处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市区内明清风格犹存、古貌依旧的36条老街、72条古巷等等,名胜遍布,古韵悠然亳州的历史人文景观,与黄山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素有“南黄山,北亳州”之说198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2005年安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安庆  安庆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皖鄂赣三省交界处,东与安徽省池州市、铜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连,西界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三县,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安庆市辖区面积1.54万平方公里,现辖一市七县三区,即桐城市,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七个县和迎江、大观、宜秀区三个区,总人口610万人,其中市区72.7万人历史沿革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到庆元元年(1195年)“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庆古名“盛唐”,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枞阳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别名“宜城”安庆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知府黄干“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端平二年(1235年)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复筑宜城为新安庆府”治(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从此,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和怀宁县治,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同时又是安徽省省会新中国成立后,安庆单独建市,是皖西南的中心城市人文历史安庆历史悠久,人文济盛,文物丰富,是沿江北岸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们在此劳作、生息、繁衍从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古名“盛唐”(前106年)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以“安庆”名问世(1147年),沿用至今已达860年;自南宋筑城作府、县治所(1260年)以来有740多年,其间1760年-1937年为安徽省会,长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近现代史上,太平军三克安庆、石达开安庆易制、安庆保卫战,徐锡麟起义,熊成基起义,安徽“六二”学潮、驱逐省长李兆珍、推翻省议会,1927年的“三·二三”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安庆发生安庆是中国较早接受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