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施自治州魔芋产业未来20年发展规划.docx
54页第1章 总 论1.1 规划背景魔芋,属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葡甘聚糖(KGM)葡甘聚糖特殊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它具有很好的吸附性、粘结性、膨胀性、持水性、赋形性和悬浮性,因而它在医药、食品、化工、农业、卫生、石油开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国际上被称为“保健食品”和“工业味精”其“魔力”已逐步被世界人们所认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发展魔芋产业,是恩施州发挥山区优势、振兴地方经济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恩施州独特的自然环境极适合魔芋生长魔芋为喜阴、喜湿、怕热、不耐寒、怕渍水的作物,生长环境要求特殊,全世界范围内适宜种植的区域极为有限在我国,其主要分布区仅在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恩施州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土壤微酸性且富含硒素,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种植魔芋的理想之地另一方面,魔芋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恩施州经济水平的提升近几年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开发魔芋资源当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来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州魔芋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及加工转化量均占全国总量的25%以上,被誉为“全国魔芋第一州”魔芋产业的发展,给恩施州经济的腾飞带来了希望发展魔芋产业是促进恩施州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植支柱产业的需要。
国家、省的政策倾斜,给恩施州魔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1998年,湖北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魔芋产业化的决定,规划恩施州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2003年,省委、省政府又将我州划为全省“魔芋板块”予以重点扶持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也将我州魔芋资源开发纳入扶贫开发项目,拟投入大量资金给予支持近年来,国家及有关部委多次立项,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许多关键性难题,极大地推动了恩施州乃至全国魔芋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纳入开发范围的恩施州及其魔芋产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深入有序地开发魔芋这一宝贵资源,确保魔芋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是当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1.2 规划依据本规划编制的依据如下:1.2.1 国家及部委文件1.2.1.1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1.2.1.2 国务院西开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1.8.28);1.2.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2.10);1.2.1.4 国家发改委《关于规范专项规划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1.2.1.5 国家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意见的通知(农计发[2003]20号);1.2.1.6 国家农业部《定点扶贫地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2002.8);1.2.1.7 国家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2003.2.13) 。
1.2.2 湖北省文件1.2.2.1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魔芋产业化的决定》(鄂政发[1998]16号);1.2.2.2 湖北省魔芋产业化领导小组《湖北省“十五”魔芋产业发展规划》(鄂政阅[2001]14号);1.2.2.3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鄂发[2003]2号);1.2.2.4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恩施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1995.12.8);1.2.2.5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扶贫办《关于加快对恩施自治州扶持力度的意见》的通知(2003.9.22);1.2.2.6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等部门《关于湖北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10年)的通知》(鄂政办发[2003]80号)1.2.3 恩施州文件1.2.3.1 恩施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州计委等部门《关于恩施州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10年)的通知》(恩施州政办发[2003]52号);1.2.3.2 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意见》(2000.1.23);1.2.3.3 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2003.10.18);1.2.3.4 中共恩施州委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州乡镇特色农产品重点发展品种规划的通知》(恩施州办文[2003]49号)。
1.3 规划的主要内容1.3.1 种植基地建设通过10年的努力,使全州总种植规模达到60万亩,其中商品基地45万亩,种芋基地15万亩年实现种植产值25亿元建好40个重点乡镇,逐步形成东部、西北部、西南部三大基地板块1.3.2 工业基地建设通过10年的努力,全州布局建重点初加工厂500个,核心层精(微、纯)粉加工厂7个,深加工龙头企业(膳食纤维保健品加工、魔芋系列饮料加工、仿生食品加工、环保型涂料、可溶可食薄膜加工)5个年实现总加工产值(除魔芋原料成本)75亿元1.3.3 “三大体系”建设通过10年的努力,完成市场营销体系、科技和人才服务体系、质量标准及品牌体系等三大体系的布局与构建,实现“产业运行规范、配套体系完备”的目标1.3.4 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包括种植基地建设、加工转化和科技支撑三方面的项目共12个种植基地建设项目2个,涉及种子和商品芋生产标准化示范,投资3.5亿元,年产值5亿元,实现利税1.4亿元;加工转化建设项目8个,涉及精(微、纯)粉加工及魔芋仿生食品、饮料、膳食纤维、环保型涂料和可溶可食薄膜等深加工领域,投资13.2085亿元,年产值71.4亿元,实现利税14.9612亿元;科技支撑建设项目2个,涉及魔芋科技推广中心建设和原种组培快繁工厂化生产技术应用,投资2亿元,年产值2.7亿元,实现利税0.3亿元。
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为18.7085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1亿元,招商引资4.3亿元,地方配套0.7亿元,自筹及贷款2.7085亿元实现规划目标后,年产业链产值可达100亿元以上,创利税20亿元左右帮带农民150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同时,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1.5 规划范围和期限1.5.1 规划范围:恩施自治州,包括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等两市六县1.5.2 规划期限:10年,即2006—2015年第2章 规划区域概况规划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交汇处,是我国中西两个经济带的结合部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12月1日,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2001年与我国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及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起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全州辖6县2市,88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2554个村(居)民委员会国土面积24061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984.29千公顷,耕地面积377.8千公顷森林覆盖率61.54%见表1、表2)2003年恩施州行政区划表表1 单位:个、平方公里县、市乡(镇)及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小组国土面积合计乡镇办事处合计村委会居委会合计村民小组居民小组全 州88463752554246292234552288656924061恩施市16103322218834167414941803972利川市146625875751261466092544603建始县1055369362736123587252666巴东县122105034901340223929933354宣恩县963285280527152692232730咸丰县1055189184519611931302520来凤县8531961851119071821861344鹤峰县972203198514181340782872恩施州自然状况及资源表表2指 标单 位2003年一、国土面积平方公里24061二、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农用地面积千公顷1970.2耕地面积千公顷园地面积千公顷林地面积千公顷牧草地面积千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千公顷建设用地千公顷未利用地面积千公顷2、林木资源活林木总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面积千公顷森林覆盖率%3、水利资源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人平水资源拥有量立方米/人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509可开发量万千瓦年末水电已装机总容量万千瓦注:林木资源数据为1999年二类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与地貌恩施自治州地跨东经108°23′12″—110°38′08″、北纬29°07′10″—31°24′13″,州域东西相距约220千米,南北相距约260千米西连重庆市黔江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南面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东北端连本省神农架林区,东面与本省宜昌市为邻其地貌基本特征是:一是阶梯状地貌发育由于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活动的影响,大面积隆起成山,局部断陷、沉积形成多级夷平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二是岩溶地貌发育石芽、溶洞、漏斗、盲谷、伏流比比皆是溶蚀洼地、蝶状洼地、波立谷更是星罗棋布地表切割深,沟壑纵横,山体破碎州境纵横河流分布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地表相对抬升,河流向下深切横贯巴东的长江切穿巫山,形成巫峡清江、酉水、娄水、唐崖河、郁江等河流及其支流,多沿断裂发育,地表切割深,形成程度不等的深切曲流见附图1、附图2)2.1.2 气候特征恩施州处在我国东部季风中亚热带的贵州高原—鄂西南山地气候区的东北隅,属中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热,雾多湿重,雨量充沛全州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160—1600小时,日照百分率在26—37%之间。
本州由于山体遮蔽,云雾天气多,日照时数少,太阳辐射是全省的最低值区,属于全国闭合低值区的一部分与全省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恩施州年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量虽然较小,但却有着短日照作物和耐阴作物生长的光能资源优势,有喜温作物的生产条件如魔芋、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有着稳定的产量全州年平均气温为13—16℃其分布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在海拔300——℃之间,海拔500米以下的长江河谷地区超过18℃℃全州各地无霜期平均在200—300天之间,其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相应递减梯度,每升高100米缩短5—7天一般低山都在260天以上,最长达290天,二高山平均在230—260天,与江汉平原相近,高山无霜期平均在200—230天之间州内降水丰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