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地理上十大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doc
13页世界地理上十大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孙子兵法·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孙子所说的“争地”就是现在人所说的战略要地!战略要地是随着地区局势而定的,也会随着局势的改变而改变.就象三国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荆州,而晋统一中国后,荆州也就失去了战略要地的头衔,朝廷把重兵集结在了北方的边境.神雕侠侣中的襄阳也是一样,如果在北宋的时候,雁门关是战略要地而不是荆州.而如今的世界,中东是各强国必争的战略要地,主要是因为他的石油资源和苏伊士运河.还有马六甲海峡 巴拿马运河 这些也都是战略要地.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台湾是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世界陆上10大战略要地:1.东欧:英国著名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家麦金德曾经说过:谁控制了东欧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麦金德提出的“陆权论”,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
学习世界地理的人都知道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是亚欧大陆的一部分它的北、西、南三面分别濒临着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东部和东南部与亚洲毗连,宛如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一个大半岛当年那些骁勇善战的匈奴人和蒙古人就是从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由东向西发起对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欧洲的进攻而征服世界的,但是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拿破仑和希特勒正好相反,由西向东发起的进攻,就是因为没有占据世界心脏地带这个战略制高点而一败涂地的!一般认为,麦金德理论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一些人认为,麦金德的理论为纳粹德国向东扩张创造的理论基础同样麦金德理论也是布什政府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理论依据!2.中亚:地缘政治学中有一个流传很久描述——要控制世界必先控制中亚中亚五国系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北与俄罗斯联邦相接,西边与俄罗斯联邦、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中亚地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大洲的中心区域,中亚发挥着十字路口的作用世界通过海洋实现广泛联系之后,中亚的地位日益提升作为资源争夺的中心,亚洲成为各大力量汇集的焦点。
野心勃勃的大英帝国和沙皇俄国先后试图控制中亚,然后是苏联,接着是美国,成就世界级霸权的国家没有不把手伸向中亚的3.朝鲜半岛:英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说:“谁统治了东北亚,谁就掌握了西太平洋,谁就掌握了亚洲的命运而统治东北亚的战略跳板和门户就是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对于任何一个想控制东亚的国家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就注定了朝鲜半岛将在东亚乃至全世界的历史舞台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及北部与中国相接,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朝鲜、韩国称东朝鲜海或东海)环绕日本前首相田中义一在 1927 年 7 月 25 日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鼓吹:“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但是“惟欲征服满、蒙;必先征服朝鲜半岛!”1591 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派兵 20 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就是想以朝鲜半岛为战略跳板来征服东北亚和中国!自从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日本于 1910 年 8 月迫使韩国政府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为以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三省奠基!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面临被美韩军队拦腰斩断之势,被迫撤退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东北边疆的安宁,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余的新中国也被迫介入这一系列的战争都在朝鲜半岛爆发足以证明朝鲜半岛战略位置的重要性!4.阿富汗: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不仅是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要冲,还是大国势力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 北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北突出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接壤,东和东南与巴基斯坦毗邻,西与伊朗交界,战略位置十分险要!5.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临博斯普鲁斯海峡,扼黑海门户,当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岬角从海峡的欧洲一面向对面的亚洲沿岸伸出,仿佛要挡住从黑海流入马尔马拉海的急流因此,君士坦丁堡南有马尔马拉海,北有博斯普鲁斯海湾,从而形成了重要的港口,即所谓的金角湾诚然,其他城市也有良好的港口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但君士坦丁堡的显著特征是,南北两面都有一条狭长且能航行的海峡所以,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因此,在拜占庭长达十个世纪的统治期内,这座城市尽管在大部分时间里是遭受围攻的要塞,但却得以保存下来自君士坦丁堡建立以来,其军事、经济的重要价值一直受到不少民族的虎视眈眈比如是一直与帝国抗衡的波斯人,波斯人数次围攻过城市,但被坚厚的城墙和强大的拜占庭海军所挫败;其后在阿拉伯半岛兴起的阿拉伯人进攻拜占庭帝国,以二千艘战船围攻,阿拉伯舰队又遭到拜占庭海军用希腊火全歼,二千余艘战船剩下五艘逃回;基辅人围攻城市,又被希腊火烧毁海军,遭到严重挫败君士坦丁堡在 1204 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被占领并遭到洗劫,成为拉丁帝国的首都,1261 年由迈克尔八世帕拉奥洛古斯率领尼西亚帝国军队收复,成为重建的东罗马帝国首都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君士坦丁堡于 1453年 5 月 29 日被“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炮轰并遭到攻陷,开始由奥斯曼帝国管治,成为其首都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1923 年将首都迁往现在的安卡拉1930 年,该城被正式改名为“伊斯坦布尔”6.维也那: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同时也是奥地利的 9 个联邦州之一,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位于多瑙河畔维也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欧最重要和最大的城市之一,应当归功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
维也纳位于阿尔卑斯山的东北麓和维也纳盆地西北部之间,维也纳是从多瑙河的南部发展起来的,现在拓展到了多瑙河的两岸,是东西向多瑙河航线和南北向琥珀之路的交叉点1529 年奥斯曼帝国第一次围攻维也纳,奥地利人依靠中世纪时期遗留下的城墙,艰难地抵御了土耳其人的进攻,在流行病突发和冬季提前到来的情况下,土耳其人被迫撤军土耳其人的围城暴露出了维也纳城防御的薄弱,因此从 1548 年起维也纳决定改造成一座由 11 栋堡垒和 1 条壕沟构成的要塞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明智的,1683 年土耳其人第二次围攻维也纳,改造后的要塞保卫了维也纳长达两个月,直到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出兵相援,解除了第二次维也纳之围,也导致奥斯曼帝国开始了衰落 7.伏尔加格勒:1925 年前称“察里津”1925-1961 年名”斯大林格勒” 俄罗斯名城,重要河港伏尔加格勒州首府在伏尔加河下游人口 97.4 万(1985)建于 1589 年18 世纪起为军事要塞水陆交通要冲和贸易中心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凿通后,成为俄罗斯欧洲地区东南部水陆交通枢纽1918-1919 年和 1942-1943 年在此进行著名的察里津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伏尔加格勒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中心,联结俄罗斯中部地区的高加索山脉西部和东部地区。
该市与各大城市铁路接轨,航空搭线,交通四通八达,尤其是去里海,乌拉尔,索契等旅游胜地,既便宜又方便伏尔加格勒无论何时都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上受益,它是连接欧洲和亚洲陆路和水路交通的枢纽,注定了它担当重要的角色,而这个城市也的确总是在俄罗斯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还是苏联和俄罗斯联邦城市最初选在了西伯利亚的大草原上,起名为察里津,建在一个岛屿上,那儿察里津河流入伏尔加河把它作为堡垒设计是为了保护俄罗斯东南边界和大伏尔加征程免受游牧民族的侵袭苏联革命战争时期,斯大林在这里领导了著名的察里津战役,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军,对巩固十月革命成果、捍卫初建的苏维埃政权具有重大意义1925 年为纪念斯大林改称斯大林格勒 1942 年 7 月,德国法西斯先后动用 150 多万兵力,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并控制高加索地区,然后北攻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军民浴血奋战了 200 多个日日夜夜,将德军全部歼灭,最后迫使德国法西斯停止了战略进攻并且开始走向崩溃1943年 2 月 2 日在斯大林格勒的伟大胜利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那时法西斯主义的败退已经很明显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二次大战的战局,奠定了苏联卫国战争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础。
8.马耳他岛:马耳他又叫马尔蒂斯群岛,是地中海的一个小国马耳他共有 38 万人口,面积 316 平方公里,主要由马耳他岛、科米诺岛和戈素岛等 5 个岛组成它距离意大利的西西里岛 90 公里,距非洲大陆 300 公里,是连接两个大陆的海上桥梁由于地扼欧、亚、非三洲的海路交通要塞,马耳他又有“地中海的心脏”之称 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为把马耳他当作通向东方的中途岛,在那里建立了海、陆、空军基地二战期间正是由于英军牢牢的控制了马耳他才切断了北非德意军团的后勤线路为阿拉曼大捷及盟军在北非战场上的胜利奠基9.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半岛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西面是亚德里亚海和爱琴海,东面是黑海,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北界是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与欧洲大陆相接处十分宽阔,没有高山阻隔,交通很便利半岛总面积 50 万平方千米,包括阿尔巴尼亚、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四国全部,南斯拉夫的大部及罗马尼亚、土耳其的一小部分领土 在土耳其语中,“巴尔干”即多山之意10.波斯湾:波斯湾海底和周围陆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约占世界石油储藏量的53%~58%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 1/3石油输出量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60%,主要供给世界上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西欧一些国家。
所产石油,经霍尔木兹海峡运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宝库”之称 湾内有众多岛屿,大都为珊瑚岛湾底与沿岸为世界上石油蕴藏最多的地区之一渔业资源也很丰富,盛产多种鱼类,珍珠和珍珠母的采集著称于世沿岸和湾内重要港口有:阿巴丹、哈尔克岛、布什尔、巴士拉、法奥、科威特港、阿布扎比、迪拜等1991 年的海湾战争以及 2003 年的伊拉克战争都是爆发在波斯湾西北部的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为了争夺波斯湾的石油资源而引发的激烈战争,可见波斯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国陆上15 大战略要地:1.函谷关: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 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2.潼关:陕西潼关,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东临函谷与河南接壤,同时黄河、渭河又在这里交汇,素有“鸡鸣闻三省”的交通要冲之称连霍高速公路开通后,潼关作为陕西省的东大门,窗口地位更显重要历史上的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是我国最著名的关隘之一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












